序文

  1. 《往生论注讲记》前言
  2. 《濒死体验》前言
  3. 《净宗讲义》序文(摘要)
  4. 《见闻录》《现果随录》合刊序(摘录)
  5. 《名号万德钞》解题
  6. 《念佛感应录》编者序
  7. 《人生之目的》序
  8. 《念佛金言录》编译者序
  9. 《选择集》编序
  10. 《观经四帖疏》编序
  11. 《法然上人全集》序  
  12. 《善导大师全集》编序
  13. 《安乐集》编序
  14. 《易行品要义》序
  15. 《无量寿经五本分段对照》序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序文
top

序文

《念佛金言录》编译者序

      此《念佛金言录》是编译自日本净土门的另一位祖师一遍上人(一二三九 ~ 一二八九)的撰着,一遍上人自己不遗留作品,此《金言录》乃是上人之及门弟子们所留所记而编集的。分为四部分:第一至第三部分原名为《一遍上人语录》,第四部分系汉文体,原名为《播州问答》,与第三部分的内容大同小异,前者纯是一条条的法语,未有体系;而後者是以问答的方式,将其内容组织而成体系化。以上两篇均收录於《大日本佛教全书》第六十六册。

 

        一遍上人时人称为游行上人,且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明治天皇敕封为圆照大师。七岁时就学於天台宗继教寺之缘教法师,十岁丧母,痛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乃乞请出家,於缘教法师之下剃度,法号随缘。生性聪慧,好学不倦,日夜勤笃,不浪费寸阴。可谓玄心独悟,俊气高朗,深明天台六十卷。然而细细思惟,圆顿行门,系缘法界时,不可分别善恶邪正;而我执之心未忘,憎爱嫉妒之念难息,简邪好正,是故或因他人诽谤而生憎,或得大家赞美而庆喜。如此则虽口宣善恶不二、邪正一如之理,而心常背之。深悲凡夫心之卑贱,於是想进一步再以圣教为明镜,以便断除顽劣习性,乃重窥《摩诃止观》,此中所明四种三昧之中,第一「常坐三昧」之下释言:「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第二「常行三昧」之下释言:「若称弥陀,即是称十方佛功德正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第三「半行半坐三昧」之下释言:「生安乐国,十地究竟。」第四「非行非坐三昧」之下所释,引用《观音经》「可念弥陀之由」。因此乃舍弃天台之学,而寄心於念佛一行,致信於弥陀一佛。此时法然上人之上足证空上人之高弟圣达和尚正住鍚於弘西寺专弘净土之教,劝导往生一行。心中大喜,乃前往拜谒,师事圣达上人,听闻念佛法门,心地豁悟,信知弥陀本愿、释尊付嘱、诸佛证诚,唯在念佛一行;立即舍自力之难行,归他力之易行,因而改法号为「智真」。於圣达上人之门下研究净土教理,先後十二年。三十三岁时安置「二河白道图」,隐居念佛,经三年,有更深的体悟,而写了一首偈颂(十一不二颂):

 

十劫正觉众生界  一念往生弥陀国
十一不二证无生  国界平等坐大会

 

        有此领悟之後,便不住一处,出而游行全国,以劝人念佛、一心愿生为其使命。於三十六岁(一说三十七)拜谒熊野之证诚殿(在当时咸谓此是弥陀权化之处,为与众生结广大之缘,乃和光同尘,垂迹於此地。)於此念佛百日,蒙弥陀示现,授予一偈(六十万人颂):

 

六字名号一遍法  十界依正一遍体
万行离念一遍证  人中上上妙莲华

 

        并为其开示济度众生的方法而言:

 

汝誓愿不可思议,哀愍一切众生故,专劝融通念佛,此是最上善根,慈悲至极。然而或论信不信,或简机非机,此义违佛本愿。当来经道灭尽之众生,如何论信?如何论机?尔时唯有多少任凭口称名号,随声灭除罪障。佛法流布之今时,已是信者少不信者多,广大众生,大多未闻佛法,无善知识随身,孤独卑贱恶癞病人等族有之,何况经道灭尽之时乎?望汝自今以後,智慧门任他,慈悲门自领。不论净秽,不论善恶,不论信疑;总之,不可论心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恶共迷,不可作为出离之要道,唯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

 

        经此弥陀开示之後,乃真正彻入本愿的堂奥,领受他力的正旨,而改名为「一遍」。回头重新再阅读善导大师的《观经疏》,觉得一文一句无非都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功能,始自〈玄义分〉的「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是南无阿弥陀佛;迄至最後,文文句句皆是名号。

 

        从此劝人一心凭弥陀,一向称名号,舍掉心中所有观念,所谓舍善恶净秽的顾虑,舍信疑迷悟的执着,舍缁素智愚的分别,心中一切观念皆舍,唯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欢喜、感恩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悲伤於自己无欢喜无感恩时亦是南无阿弥陀佛;惭愧,忏悔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深耻於自己无惭愧无忏悔时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静时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乱时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不论善恶、罪福,不论智愚、迷悟,不论净秽、信疑,不论时处、诸缘,不论十方、三世,轻松自在,天真烂熳,以称名号。

 

        诚然,愿生彼国者,应知名号即信心,信心即称名,称名即往生。名号中一切具足,凡夫虚妄,一切不具,故善导大师云:「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因此唯有念佛,道绰禅师对念佛有「现当二世、始终两益」的开示,善导大师亦有「念佛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之说,亦有「念佛四德」(赞佛、忏悔、发愿回向,庄严净土)之论,并有「念佛五誉」(好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人、最胜人)之赞,及显明「念佛五增上缘」(灭罪、护念、见佛、摄生、证生)之益。故《观经疏》的结论,废定废散,舍机舍法,独举「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旗帜,朗然地显示信心在於名号本身,若知「但能一向,必得往生」,信心自然在於其中。若论弥陀之恩,固然粉身碎骨亦丝毫未足酬报,何况凡夫亦无真正粉身碎骨报佛恩之心;那将如何?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感恩报德时,赞美欢唱时,悲时喜时,清静时妄想时,三思百想,千言万语,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既已机法一体,说信心说报恩,即是义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作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善导大师所言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向专称」,实含有深义。一遍上人最初写一首和歌表达自己的体悟:

 

称念者  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而已

 

觉得不足以显明本愿深义,乃重写为:

 

称念者  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方始满意。

 

        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有二眼目: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前者为开宗明义,後者为指归、结论;首尾呼应,始终一贯。亦即一切善恶凡夫之得生极乐世界,都必需乘托弥陀大愿业力之救度;然而一切善恶凡夫之中,有智愚、迷悟、信疑等千差万别之芸芸众生,如何乘?如何平等往生?此善导大师之结论很简洁扼要而鲜明的解释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但能「一向专称」即是「乘」,信心、报恩,自在其中,必得往生。善导大师以此「一向专称」之文总结《观经》。

 

        法然上人开示「上来虽说……」之文,而言:「一切善恶凡夫,依口称念佛,往生无漏报土,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所解释也。」

 

        又,弥三郎赖纲问往生之道於法然上人,上人阐述本愿救度之後,将「上来……」之文诵两遍,然後说:「往生与否,在汝之心;一向念佛者,往生无疑。」

 

        此「一向」是指「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意。

 

        故《往生礼赞》云:「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而《观经疏》之〈二乘门〉亦云:「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又云:「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往生礼赞》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於《观念法门》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之「称我名字」与「乘我愿力」,意义相同:「称我名字」即是「乘我愿力」,欲「乘我愿力」者,但一向「称我名字」也。

 

        法然上人常向大众所说的一句话便是《观经》〈流通分〉之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说:「闻名不信如未闻,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此即是传承自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之文意。

 

        法然上人对念佛有「胜」、「易」二义的开示:

 

        胜: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大愿业力所构出,令万德让与行者;
            他力难思巧方便,使一称超过众善。
            知识广赞,猛火为清凉;善友教称,金莲如杲日。
            名号大利无上功德也。

 

        易:不论行住坐卧,修之预来迎;
            不论时处诸缘,称之得往生。
            不论身心浊乱,只论他力引接。

 

        「定散两门」之中,「定」是十三观,「散」是三福九品,而机深信、法深信亦在其中。此「定散」两门皆非本愿,唯「一向专称」是本愿,显示「一向专称」是具足一切,含盖一切。但能「一向专称」,阿弥陀佛的功能自在其中,而自然运作。

 

        若论「往生报土,在信非行」,在信之「信」是指他力之信,亦即弥陀本愿名号之力谓之信,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自然具足此信。若能如此,则知其理者,即是明信佛智,契合本愿;不知其理者,亦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故法然上人说:「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信心)。」又说:「若未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粗知则足矣;设得广学,凡智无几。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也。」诚然,愚痴凡夫,若徒好智解,自力如何,他力如何,信如何,疑如何;无常迅速,未决之间,不觉落入阎王掌中。

 

        法然上人说:「欲往生者,念佛第一也,不用学问。但,若为信『念佛往生』之理,可学之也。」

 

        又说:「念佛无甚深义,念佛之人,但知『念佛必往生』而已。」

        又说:「不知其义,不知其文也无妨,唯依称名,必得往生。」

        又说:「唯思『本愿不虚,称念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也。」

        又说:「念佛是以无样为样,唯常念佛者,临终佛必来迎,而往生极乐也。」

        又说:「虽知三心,不念佛无益;纵虽不知三心,若一向念佛者,则具足三心,必生极乐。」

 

        又,非行之「行」,乃指杂行杂修,以此杂行杂修作为回向往生之业,善导大师说这非弥陀弘愿(第十八愿),这是定散要门,往生化土。

 

        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洪名不可思议,非迷悟善恶、信疑自他之法,是依「凡称念者必迎生极乐」之弥陀誓愿。第十八愿言: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其愿已成,故善导大师云:

 

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并於《观经疏》之结论云: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若能依教奉行,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必定往生,皆依名号之力导归极乐证涅盘。《大经》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又言:「彼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故法然上人说「念佛以无义为义。」

 

        「念佛」乃是弥陀对众生的要求与敕命,所以《大经》言「乃至十念」,又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疏》也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为结论。

 

        念弥陀者:弥陀光明摄取,十方诸佛护念,天神地只恭敬。念杂念者:弥陀光明不摄,十方诸佛不护,天神地只不敬,引来恶鬼凶煞厌弃吐痰。

 

        「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虚假,不足系念。而凡夫之心,也都是虚妄、杂念、烦恼,无一真实,不可安住。是故,若不念佛,必念虚假、妄想、杂念、烦恼。与其生妄想杂念,起无明烦恼,遭恶鬼吐痰;何不系心,安住弥陀,与佛同在!

 

        一个愿生者,欣慕真实、清净、光明;厌离虚假、污秽、黑暗。故自然常系心於「唯佛是真」的弥陀佛名,厌弃此心所起之妄想杂念;此心总是向善向真向净,向往真实、清净与光明。

 

        凡夫习气繁重,念世俗五欲之心强,念弥陀佛名之心弱,故应自我惕励,不应自我放任。当然睡眠、作事等不能念则姑且置之,其他时间即应念佛。若喑哑者,心中念佛,存想佛恩。

 

        是故,愿生彼国者,不论信疑自他,不论时处诸像,唯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古德云:「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法然上人云:「三心五念四修,皆南无阿弥陀佛也。」

 

        一遍上人的思想、行谊,亦可谓「偏依善导」,此「偏」是完全、纯然、专一之意。与善导大师一样,一遍上人不论三业,常口称佛名,且舍离一切名利权位,不住一处,游行全国,深入民间,到处弘扬本愿,宣说弥陀救度,劝人念佛,一意往生;使净土法门真正普遍化、庶民化、生活化。而此《念佛金言录》所引证之文,也绝大多数地引证自善导大师之撰着,可知一遍上人是如何地尊崇、向往、效法善导大师了。

 

        一遍上人与证空上人、亲鸾上人同为法然上人以下之祖师级人物,在同时代中,就智慧、学识、悟境,及法化之盛,皆超胜觉如、存觉之上。在当时觉如上人继承看守本愿寺(供奉亲鸾上人灵位的小庙)的职位,眼看法然上人几位高徒,弘扬净土大有绩效,已将净土的教化,普遍、深入於各阶层,且各自有其本山,有其传人,及广大信众。反观同样奉法然上人为师的自己祖先亲鸾(觉如之外曾祖父),老年回到京都,一直寄人篱下,信徒鲜少,生活艰困。於是发奋图强,有将本愿寺发展为全国净土门的总本山之雄心壮志,因此书写《口传钞》《改邪钞》《御传钞》等(觉如为了开创自宗,故此等语录之中,有些事蹟并不合乎史实),意图争取、表明只有他才是法然上人之法脉的嫡传,只有他这一流派的论说才是唯一正确,其他流派都非正确,而且他这里才是本山,其他是末寺。可是依然信徒很少,寂寞之极,门庭之萧条,几可用门可罗雀形容。

 

        觉如、存觉父子年青时代曾先後进入证空上人再传弟子彰空上人之门下学习,故其父子俩亦拥有亲鸾上人所无之机法一体、名体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决定钞》亦传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来觉如以为存觉对教理的见解与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与其断绝父子关系,并将职位改传次子之儿。经此变卦,信众分歧,家道不兴。一直到莲如上人重视《安心决定钞》的教理,视为金矿,四十年间阅读不厌,将其思想融入於教化中,本愿寺派才略具规模,逐渐壮大,而成为亲鸾一派的主流。附表如左:

 

        一遍上人住世时间不长,寿命只有五十一。这或许由於悲心深切,为了行脚全国,教化众生,故一生居无定所,食不充饥,且长年栉风沐雨,涉水翻山,以致身羸形困,寿命不长。也由於厌离娑婆之心强,而愿生极乐之心切,行云流水之身,毫无滞碍,一旦缘到,洒然而去。法然上人云:「待晓天之商客,闻鸡鸣则喜;愿极乐之行人,得病患偏乐。」正显示愿生心切,厌离情真。

 

        往生之前,诵完《阿弥陀经》之後,将所携带的书籍,及自己的着作,一概付之丙丁,而言「一切圣教尽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此行为显示临终遗言。诚然,一代圣教皆是六字注脚,六字名号含盖一代藏教。通宗通教之士,不归弥陀,不得往生;愚夫愚妇之辈,但称名号,速证涅盘。莲池大师云:「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印光大师云:「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古德云:「不用三只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又,由於一遍上人积极地遍入民间布教,故信奉、跟随之大众,逐日而增,直至往生之前,随从之僧俗,不下二百数十人;因而自成一个教团,称为「时宗」,奉一遍上人为开宗祖师,至今传承不绝。

 

        「时」字有多义,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之「临命终时」及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恒愿一切临终时」之文义。亦即临终即平生,平生即临终,故行住坐卧,称名相续之意。又依据道绰禅师《安乐集》上卷所引《大集经》所言:「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及「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际此末法时运,下劣根机,依本愿之念佛,正是时机相应,时教相符。又,众生往生之行,成於弥陀正觉之时。以上诸义,故名「时宗」。

 

        善导大师於《往生礼赞》以四十八字解释弥陀之本愿文与成就文,可谓句句显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贵重无比,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法然上人对此文尊崇之极,赞叹之至,而言:

 

        此文应常称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净土宗  释慧净    谨识
佛历二五四四年三月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