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尊佛像
是因缘巧合让我走上佛教艺术之路,而影响我最大的则是──善导大师。
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正在筹建龙潭小人国的朱老板,透过友人的介绍,知道我对中国建筑稍有研究。他来找我,我建议他用真材实料做,比如琉璃瓦要用烧的,石头材料要用石头粉去灌,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会坚固,而且也能符合小人国的世界水准。
这样价格当然会比较高,他想了一个礼拜还是决定找我做,我就为他做天坛、紫禁城、妙因寺白塔、居庸关云台。另外我做到龙门石窟时,问题就来了。
龙门石窟位於河南洛阳,据说是武则天省下她的脂粉钱来雕刻佛像;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做到佛像。那时要仿的像共八、九尊,初看并不怎麽复杂,因此我本来想,以我的能力,一个礼拜完成一尊,应该是没有问题,结果没想到光是中间那尊毗卢遮那佛的佛首,就花了我两个月才完成。
这尊毗卢遮那佛的佛首,是我雕塑的第一尊佛像,仿龙门石窟的大佛。我并没有亲身到龙门石窟,凭藉的是业主给我的七张照片。接案时还不觉得有什麽了不起,可是开始塑像时,却惊讶於从七张照片中看,每一张的感觉都不一样──有的威严,有的慈悲,有的潇洒……,各各不一。当时我很好奇,一尊佛像怎麽可能有这麽多样化的表现,於是潜心研究。
一尊佛像:远看庄严,近看慈祥,再贴近,佛像就笑了起来。犍陀罗式的头发又显得那麽热情洋溢,身上衣摺所带出的几条简单的线条,不但显得轻松自在,而且很有韵律。这尊佛像让我真正见识到与西洋艺术贴近写实的神像不同的妙处──西洋艺术的神像肌肉血管都要表现的淋漓尽致才是好作品;但是佛像却是比较写意的,无论哪一部分都像是真实却又是象徵的,我觉得那是把复杂简单化,浓缩简化成几个线条,像符号一样。我特别神往於耳朵的部份,那就像拉齐的衣角,完全展现出石头雕刻的材质韵味。而效果却是像论语里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如此有内涵,又让人那麽觉得亲近,这当然吸引我要深究的心。让人好奇的是,监制这尊佛像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是严以律己的修行家,所以我就一头栽进了修行里。并且开始诵经、持咒、打坐,买书、请佛像,当时正好有「隋唐石雕展」展出大陆的石刻佛像,使我见识到,我们中国的佛像有那麽深度的艺术与涵养。
河南洛阳 龙门大佛
我透过雕塑慢慢体会善导大师的行谊、他的雕塑佛像的心路历程,因为他不可能亲自来教我。我自佛像中体会他所表达出世间期待的完美的宝庄严相:尊贵、潇洒、轻松及慈悲的笑容之中,又不失威严。我注意到他的佛像眼尾往上,平剧脸谱般的富於象徵;眼睛线条略弯,所以看起来很慈祥,且远近观赏皆有不同的感受──其笑容远近看来,笑的程度亦不同,些微的变化就有境界上的不同,以当时非学院的术语可以说「在立体面来讲非常有技术,所以产生了各种感受的效果」,经过观想则觉得根本是神助。我於是每天打坐观想,了解他表现的诸佛境界。
照片上的另外的几尊也让我纳闷,为什麽都是头比身大(注:身首的比例都是头部偏大)呢?後来想到,这是以反透视的效果在表现,因为这些佛菩萨像原来都是几十公尺高的,若以正常比例,看起来就会让下面仰望的人觉得头很小,身体很大。所以有此做法,观赏起来也才具有亲近庄严的大佛,却非遥不可及的效果。这就是反透视的方法,如此高明的手法令人钦佩,我想世界各国,亦无如此的高明,像埃及的人面狮身像诸多的建筑,都没有这麽好的顾虑,这是一个高智慧者才做得出来。
十九年来全心全意地研究佛经,雕塑佛像,我有一个心得:所谓宗教艺术家与纯粹的艺术家不同,他必须兼顾完成宗教的需要及艺术的要求。
佛陀在世及灭後五百年间并没有设置佛像,当时怕人们崇拜偶像,而不去真正了解佛教道理,因此反对设立佛像。换句话说,佛教并非崇拜偶像的宗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佛教有究竟的目的:是为了生脱死,不是求大富大贵。所以我们要了解佛陀的本意,即使有了佛像,也应该融入其本意,佛像的用处应该以唤起我们的精进心、欢喜心才是好的。
赖镇远
2005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