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容发欣笑:敦煌残本「阿弥陀佛说法图」
「阿弥陀佛说法图」,绘制於八世纪初的「初唐」时期,绢本设色,长59.6公分,宽54.5公分。由伯希和取自敦煌藏经洞,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敦煌史蹟,是千年动荡的劫余;片纸只字、丹青剩墨,莫非沧海遗珍。尤其佛画,一经藏经洞封存,古人的衷心仰信就在画面上定调了下来。
本幅画主尊阿弥陀佛,周围诸菩萨环绕。细看是精心的摹写,佛菩萨肌理丰美,光影向背,生动自然;画风淳古,拂人心旌。这是为了恭敬供养而作的佛画,致有如此感动的力量。
佛顶上有一华盖,宝铃悬垂,也许是珠穗的挂饰;背景有高大的道场树,叶如反花,纷披而可爱。虽然图面残损得厉害,大致可以猜测是阿弥陀佛说法的场面;当然,说为来迎接引也并无不可──「极乐庄严,言佛便周」,阿弥陀佛来了,极乐世界就整个来了,一并出现在临命终的念佛人眼前,为说妙法,令生欢喜。
这两种假设都说得通,毕竟脆化剥蚀了,不见全貌很可惜;不过却意外的好,使画作有了些半身肖像的意味。菩萨除了左後被遮住的那一尊本来就是半身,另外两身菩萨都只余半脸,我们的目光得不到满足,自然落在主尊阿弥陀佛身上;阿弥陀佛同样只存半身,是造化为我们遗形取神,让脸上慈悲的微笑更凸出,更引人注目。
初唐 敦煌残本「阿弥陀佛说法图」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可是阿弥陀佛为什麽微笑呢?
一、满足大悲,所以微笑。
阿弥陀佛因中缘苦众生,发四十八愿,其中第十八愿誓称名必生,能救度被烦恼贼所害的我们,令得安乐。画师的表现则很有趣,令人叫绝。在佛顶的左右、宝盖的两侧,各有一道云气飞昇:线条舒卷,显其流动;青、红、白三色的晕染,显其澄澈通透,有水之清莹、初日之辉煌,如光如幻──光云,常生覆护,不管众生流转到哪一道,佛的慈悲运转也如影随形;幻变,是大神通力,随众生的因缘时节,破无量罪业,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阿弥陀佛的神力,能在我们平生时护念,临终时依愿现前,施加救度。救度的极点,就是《观经》所说的下品下生人:「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初唐 敦煌残本「阿弥陀佛说法图」局部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现在,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愿力所到的地方,没有不能调摄之人,没有不能救度的对象,本怀彻底彰显,大悲彻底满足。一切众生最後都将与阿弥陀佛同一光寿、同一庄严,所以阿弥陀佛微笑。
二、破疑生信,所以微笑。
很多人厌闻下品下生文,被比附成下品罪人又更不能忍受──「我就算还未证果,持的是清净的法,过的是严谨的生活,志在上上品,金台往生,花开见佛,何至於就堕落成下品下生了?」这就是疑,疑佛诚语;准确地说,是一种俱生的慢心。
之所以厌闻,因为贪等三毒一直都在,下品下生文又是其形象化的展示,害怕之余,就精进修行,避免沉沦,还回头去指责它、厌恶它,证明自己不是。可惜工夫没有增长,贪瞋水火也并未消停,对照佛说,更增厌弃。一个人讨厌和自己最像的人,为什麽?久经用力的掩藏,一朝被揭穿了。
但凡稍能自省,读了《观经》的上、中二辈文,即惊怵不敢直面。形貌丑陋,哪敢自荐於佛法光明的宝镜?言行低劣,也全配不上那些磊落高迈的法句。看来看去,就只有下辈三品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五逆十恶,具诸不善」等,合着我们是最恰如其分的。
因此,面对阿弥陀佛的微笑,那些无谓的高慢心、自尊心是时候该放下了吧!昙鸾大师说:「愚哉,後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至於向来修道没有力量、菩提心薄弱不堪的人则有福了,正可以了无羁绊,一信直入,乘名号之力往生净土,跃进阿弥陀佛的大誓愿海。凡夫入报,究竟圆满,多麽安心,多麽喜悦。
文/净开 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