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见弥陀
清源遗墨
1928年的初夏,走过了一个时代绚丽辉煌人生的李叔同,已成了出家十年的弘一大师。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在他从杭州赶往厦门的路上,遇见了一座深藏在刺桐花海的石头古城,还有古城人恰如刺桐花般的灿烂微笑,就这样不经意的驻足凝视,却留下了大师一生最後十四年的弘法足迹,也留下了无尽的住世珍宝。这座古城便是有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之称的福建泉州。
1942年的初秋,大师摒弃事务,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世前不久,大师凝聚一生的心境,写下「悲欣交集」四字,数日後,又在後面写下「见观经」三个小字,这便成了大师最後的遗墨,也是大师留给世人最悲切的叮嘱。
福建泉州清源山弥陀岩 弘一大师遗墨刻石
那是一个宁静的黄昏,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满晚晴室(弘一大师晚年居住的地方),屋後那棵苍老的玉兰花树上,洁白的花瓣儿,正悄然飘落,宛如壁画里舞动的飞天,轻盈优雅;空气里浮动着幽幽清香,似乎从极乐世界七宝池中,飘来的朵朵四色莲花,微妙香洁。弘一大师就这样安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入净土,真正成就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无量光明,照耀着无数净土行人的归乡之路。
而且,大师的遗墨「悲欣交集」,亦被刻在了泉州清源山的石壁上,与大师的舍利塔对面相望,引无数世人仰望沉思,思考着「悲欣交集」里深藏的意涵。然而,多少人只是停留於这四字,却遗忘了大师最後写下的「见观经」三字,这才是大师一生信仰的归宿,才是对世人最深切的付嘱,亦如《观经》世尊对阿难的付嘱:「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或许是大师冥加护佑,这被遗忘的「见观经」三字,却以另一种更深刻、更直接的方式彰显於後人。
岩间圣蹟
有着「第一山」美誉的清源山可谓佛教圣地,峭立的绝壁上,参天的古木间,寂静的岩洞里,留下无数高僧的足迹、庄严的佛像。这隐蹟於清源山清幽空灵、茂林修竹处的佛像,俨然成了一山最美的风月,数百年来,引无数行人流连忘返,虔诚礼拜,最终归入佛门。
这些山岩佛像多为宋元时期所造,三十六洞中几乎皆有精美庄严的佛像,更有古寺林立,只是时代更迭,曾经佛教的盛况虽隐没在古树丛林中,但仍有佛像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如如不动,守护众生。
现今尤为突出的便有六处八尊:弥陀岩阿弥陀佛立像、瑞像岩释迦牟尼佛立像、西峰岩释迦牟尼佛坐像、千手岩释迦牟尼佛坐像、恩赐岩观音菩萨像、碧霄岩三世佛坐像。
更为巧合的是,弘一大师的舍利塔正处於弥陀岩之侧,而「悲欣交集」亦是刻在弥陀岩的石壁上。正因如此,无数敬仰者,只要前往大师舍利塔处,或举目见「悲欣交集」四字,也许不知大师悲欣交集之心境,亦不知「见观经」之旨趣,却会不自主地走向弥陀岩。岩中的阿弥陀佛立像,足踏莲花,金臂垂伸,深情地凝视着过往的行人,但凡注视如此庄严的面容、慈悲的眼神之人,无不深受震撼,自然合掌礼拜,菩提种子藉此得以抽心。
且让我们追随大师的足迹,沿着寻佛径拾级而上,走进古木参天中的弥陀岩,以悲欣交集之心,静观阿弥陀佛立像庄严之美,体悟阿弥陀佛慈悲之心,从而悲叹三界轮回之苦,欣求弥陀净土之乐。
弥陀凝视
弥陀岩处於高筑云台之上,石室倚岩开出,为仿木石构,与周围的古树有浑然一体之感。登临其中,可见飞瀑如练,一城风光尽收眼底;纵然如此,却远不及石室内佛像之盛景。
静静地仰望着那依天然崖壁雕凿而成的阿弥陀佛像,彷佛可以穿透历史,遥见数百年前工匠雕刻石像的画面。
那是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一位从金陵(今南京)云游而来的僧人觉成,同样被佛教圣地的泉州所吸引,震撼於清源山的古寺丛林,也留在了泉州。也许是他对净土法门坚信不移,为传扬弥陀名号,便决定在山中开凿石窟,营造佛像,给世人供养礼拜,从而信佛念佛,共成佛道。弥陀加被,众缘和合,觉成的发心很快得以实现,泉州官员平章三旦八、御史帖木耳不花、宪法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奴的大力支持,捐财首倡,当地各大高僧共同成就,不久便开始兴建。
当时主要的施工者几乎都是清源山中的高僧,他们倚着石壁开凿石室,用仿木构的石头建筑佛殿,又以巨石搭建筑台,并依着山石精心雕刻佛像。如今看着这精美庄严的阿弥陀佛像,隐约可以看见他们顺着石壁的纹路,一凿一凿地刻画着石壁,与石壁触碰的清脆声中,还伴随着声声柔和的「南无阿弥陀佛」;碎石纷纷掉落的瞬间,飘逸的衣纹也渐渐呈现其中,接着是慈悲祥和的面容、深情注目的双目,在法师们的一凿一刻间,清晰、灵动;然後又精细琢磨,敷染丹青,镀上金辉。就这样,经过四年日夜的雕刻,直到1364年,曾经坚硬的石壁,在法师们的智慧与巧手下,变成了一尊庄严伫立的阿弥陀佛像,高达5.77米,宽2.5米。
福建泉州清源山弥陀岩 阿弥陀佛立像
这凝聚了法师们悲心的阿弥陀佛像,历经几百年,虽然几度装金修复,现在所见,依旧精美绝伦。阿弥陀佛跣足而立,安然伫立在三重莲座之上,右臂自然垂伸,作接引状,左手轻放胸前,衣纹如水波般轻盈流动,正显阿弥陀佛足踏金色宝莲,从西方净土飘然而来,金臂遥伸,接引念佛众生,回归净土。那微微闭合的双眼,慈悲祥和,还流露出对流浪三界的佛子十劫等待与守候的深情,正是:
莲池无日不花开,四色祥光映宝台;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
数百年来,那些在世俗红尘里漂泊、奔波的旅人,当自以为永恒的平静被业风吹成支离破碎,当生命在时光中渐渐流逝,如少水之鱼,风中烛灯。於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清幽寂静的清源山,藉以寻求安静与永恒,故而走进了这弥陀岩。不知当他们与阿弥陀佛深情的目光注视时,是否真能体会到生死的无常、三界的轮转?是否能体悟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心大愿,在低头礼拜之际,也能轻轻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那些净土行人看着阿弥陀佛垂手接引的主动,是否愿意接受弥陀的救度,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往生净土呢?
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经历了最绚丽多彩的一生,成为律宗一代中兴祖师,持戒精严,然而却在晚年写下内心最真实的独白:
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
我自从出家以後,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正因如此,他一直视自己为下品下生之机,在人生最後的时刻,一心念佛,得见阿弥陀佛之示现,於是悲欣交集,落下泪水。也许这正是深切认识到了凡夫之罪恶如斯,常没流转;但阿弥陀佛大悲无倦,十劫等待,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一切众生。因此,才写下了「悲欣交集」,最後又添上「见观经」,表达自心,以示後人。
《观经》中,下品下生之众生,一生造罪五逆十恶,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声称佛,当下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而且一部《观经》,「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才是弘一大师暗合道法,留给世人最深切的付嘱。
因此,弥陀岩石壁上「悲欣交集」的旨趣,正在於石室中伫立来迎的阿弥陀佛。
但愿,那些走进岩穴、礼拜弥陀的人们,能体悟人生之悲欣交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愿,那些体悟人生悲欣交集的人们,亦能遇见弥陀,走进极乐的净土。
文/释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