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菩萨图
引路菩萨,即引导众生往生净土的菩萨。其名号未见诸经典,但在敦煌千佛洞出土文物中有引路菩萨的名号及图像。
第一幅引路菩萨图(图一),是出土於敦煌藏经洞唐代的彩色绢画,长80.5厘米,宽53.8厘米,右上角有墨书「引路菩」三字。此画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线条细腻流畅,设色艳丽,搭配和谐,为盛唐时期绘画的代表作品。
画中菩萨头梳高发髻,以布带束发,发髻上莲花点缀,头侧垂有缯带。菩萨脸庞浑圆,长眉叠翠,唇上和下颌有蝌蚪胡。外披石绿色天衣,朱红色印花滚边, 胸饰短璎珞,腹前垂有严身轮。下系橘黄色长裙,红色蔽膝,与绿色的帔帛相映。菩萨一手持长柄香炉,一手持长枝莲花,莲花上系有长幡。炉中出香烟一缕,烟中有五彩云,云中出现的微妙宝楼阁,正显示西方极乐世界。菩萨赤足踩在两朵莲花之上,其下流云朵朵,菩萨微微回头,慈目注视着身後的众生,向着极乐净土而去。菩萨身後的那位女子,双手合於腹前,头微低,非常端庄,静静地站在五彩流云上,跟随菩萨往西方净土而去。
第二幅引路菩萨图为五代时期的绢画,高84.8厘米,宽54.7厘米。此画中菩萨右手持长竿,扛在肩上,宝冠上有化佛。竿头的金钩上悬着幡,在风中自由摇摆扭转。菩萨身後跟随着一位贵妇人,乘在外部有浅色晕染的云彩上,安详自在,朝西向而行。
汉地自东晋以来,有结社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之风;隋唐之际,净土宗作为佛教一个宗派,理论及行持更加系统化,往生西方净土的思想更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经言,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若人命终时,就会有佛菩萨接引往生者西去佛国。所以唐宋之际,佛教图像上出现了极多的描写西方净土圣境的「净土变相图」和由佛、菩萨接引往生者的「接引图」,这时往往是「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佛与诸多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起出现。
而进一步涌现的图像是以单尊菩萨样式出现的「接引菩萨」。这位单尊的接引菩萨,从画面上的榜题看,在当时(自唐代以後)就称之为「引路菩萨」。而这位引路菩萨,从图像上看,通常在菩萨的发髻上出现有无量光佛像,而这正是观音菩萨的标识,因此这个「引路菩萨」自然就是「西方三圣」中的观音菩萨了。可见晚唐以後,引路菩萨即观音菩萨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以「普门」度众生,所谓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最後观音菩萨则以普门导归净土一门。如善导大师云:「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菩萨手持净瓶,普洒甘露(普门),即示大悲救苦之意;而头戴宝冠,顶奉弥陀(一门),即示归命顶戴之处。如善导大师云:「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所以,信观音者,当更信弥陀,而信弥陀者,自摄观音,乃至大势至等诸大菩萨)
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皆入同一涅盘之门,然而其来路却各个不同,根机不等,境缘各异,此时需菩萨应机引路,普令一切众生皆得就路还家,此引路菩萨图也许亦有此象徵之意。
文/释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