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在名号等你
一、净土经变,源自弥陀
西方净土,是无为涅盘的境界,微妙深远。弥陀慈悲,将净土种种殊胜庄严,浓缩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让凡夫的我们可以看见、听见、称念,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中,遇见净土。
然而,我们总是觉得「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过於平淡无奇,难以在名号中领略净土之美、发起愿生之心。於是,世尊随顺我们,用世间语言,将极乐世界描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黄金为地、七宝围绕,神通自在,快乐至极……。若深入经藏,自然发现,万千经论的字里行间,无不是净土圣境。
不过,文字的描绘纵然唯美,对於普通百姓,终究难以想像净土的微妙。
因此,很多向往净土的人们,也将净土的绝美,用心描绘刻划出来。於是无数次的诵经、无数次的观想,那些虔诚的信仰和精湛的技艺在坚硬的石壁上再现。净土,终於由抽象的文字转为图像,亿万国土之外的世界,宛如目前,亲切自然,清新生动,非常打动人心。
这种将西方净土的微妙景象,以及佛菩萨的种种庄严展现出来的图像、雕刻,被称为「西方净土变相图」。它承载着弥陀的慈悲,从名号中走来,从净土经文中走出,出现在石壁上、石窟中、画卷里,等待有缘,遇见净土,称念弥陀,回归故乡。
善导大师年少之际,也是遇见了精美的「西方净土变相图」而大为感动,赞言:
「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至此,欣求净土之深切愿心顿时豁开。後依《观经》修持,证得观佛三昧,遁迹终南悟真寺,观想忘疲,於定中备观净土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於是,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余壁,示寂之前,依旧在指导画工,绘画净土变相,以启迪众生的得生因缘。
世间无常,大师亲绘的净土变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河流中,我们生逢末法,距大师弘化时代久远,无法亲见那些净土变相。
话虽如此,净土变相中的一切描绘,皆源自弥陀悲愿,出自名号功德,能够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最後还是可以一偿我们的心愿。我们称念的当下,净土就在身边,弥陀就在眼前。
二、净土回响,缘聚响堂
除了善导大师的绘图,古往今来依然有无数的净土变相一直守候在信仰的路上,等待与我们相遇。魏晋南北的缭乱、隋唐的繁华;敦煌壁画上夺目的光芒、世界博物馆中散落的收藏,哪里不是净土经变默默流传的地方?何处没有弥陀名号时时摄取的光明?那些净土唯美的画面,总会出现在众生缘熟之地,千年一遇,十劫相逢。
如今,有一铺精美的西方净土变相浮雕,正静静陈列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里。这一铺浮雕的故乡,是一座曾经凝聚了整个朝代精髓、如今却被隐於现代尘埃的石窟──南响堂石窟。
南响堂石窟,坐落於河北邯郸滏山之中,与鼓山北响堂石窟相距不远。北响堂石窟中,存世最早,也是天壤间仅存的天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摩崖石刻──曾经的刀削斧凿之笔,经过时间的摩娑,浑朴如天成,无声地展示着净土的二十九种庄严。而南响堂石窟这一铺净土变相浮雕,却生来柔美,曲线勾勒出一身身优美形影,净土的美好,呼之欲出。
这一铺净土经变浮雕,约作於北齐天统元年(565年),是净土变相最早期之作,更是中原地区现存最早的西方净土变相图。「滏山石窟之碑」清晰记载了石窟建立的因缘:
灵化寺比丘慧义,仰惟至德,俯念巅危,於齐国天统元年乙酉之岁,斩此石山,兴建图庙。时有大丞相、淮阴王高阿那肱,翼帝出京,憩驾於此,因观草创,遂发大心,广舍珍爱之财。
这山林奇密、三山环抱之地,能够成就恢弘的石窟群,雕刻出精美的净土变相,当然离不开信仰的深厚土壤。北齐六代帝王,皆信奉佛教,举国塔寺林立,高僧辈出。文宣帝将国库分为三份,一份则用来供养三宝,护持佛法,於是北齐有寺院四万多座;二千万人口中,僧尼达二百余万之多。
净土的信仰,也在这里广为流传。尤其,天竺高僧菩提流支的到来,带来了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传唱妙法;昙鸾大师的注疏其《论》,一承血脉,使称名念佛之风终在邺城响堂的空谷间回响。
尽管北齐战乱不断,响堂山间,千佛竞作,大大小小的石窟中,梵音嘹亮,佛号声声。僧人静念弥陀,坐看净土的生成。而恰恰是这一方壁上净土,在诸佛护念下,躲过灭齐的战火和毁佛的动荡,直到今天,开启了与我们的深厚因缘。
三、浮雕风光,愿归西方
这一铺西方净土浮雕,长333.5cm,宽158.9cm,规模极为宏大。圣像衣纹流畅,古朴雅致,一派曹衣出水风格,古韵可掬。
画面有三圣同坐,化佛无数,有人天瞻仰、眷属围绕,重楼亭台,宝池四布,八功德水宛如要从石壁上流淌出来呢!
浮雕中央,有一座硕大莲台。莲台之上,正是跏趺而坐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右手施无畏印,项有圆光,顶上星月型华盖精美大气,宝珠、宝幔自然垂下。华盖下,巍巍端坐的阿弥陀佛,恒时演说妙法。
整体来看,石雕虽有剥蚀,阿弥陀佛含笑的慈目,总能在注目瞬间,深深吸引、打动观赏的人。
弥陀左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端坐莲台,微微侧身,转向中央主佛。这样的构图,让整幅净土场面呈现一个向心力,凸显弥陀,我们的目光自然聚焦,第一眼就看见慈悲的阿弥陀佛。
助佛弘化的两大菩萨,浅浅微笑,面向弥陀,似乎在听受法音,或者在与弥陀讨论拯济之事,传承度生的悲心,授予十方众生未来、现在的得度因缘。
正如《大阿弥陀经》中言:
有二菩萨,尊为第一,其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常在佛侧,坐侍政论。佛与二菩萨对议十方世界未来、现在之事,佛欲使二菩萨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驶疾如佛,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扬化;於彼刹中不失现在。
画中七宝楼阁,宝铃罗网,交错环绕,极乐圣众,聚会一处:或端坐合掌,或凝神伫立,或左右交谈,或轻盈起舞,或在佛侧,或端坐虚空。圣众形态各异,衣襟轻盈流畅,体态优雅多姿,画面气氛活泼愉悦,又不失庄严、虔敬──这些极乐圣众,或许是从十方归来的补处菩萨,当他们正度生游化之际,得知娑婆的眷属已经念佛回家了,纷纷凌空赶回来团聚呢!
弥陀莲台下方,七宝池中,便是往生净土、莲花化生的圣众。宝池中四位圣众,皆在莲花中。其中两位莲花全开,端坐其上,微微低头,朝向还在莲花中的化生童子,或许是在忆苦思甜,倾诉轮回苦痛,一畅成佛的喜悦。其中一位圣众,在半开的莲中,已迫不及待抬起头来,看看净土故乡,看看弥陀慈父。还有一位圣众,还跏趺坐於莲花中,不过只要明信佛智,一向专念,於七宝花中,自然化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
若细看整个画面,弥陀虽是聚焦之处,宝池中的化生圣众,也是另一个核心。弥陀与两大菩萨,「品」字形排开列坐,中间虚受之处,就是回乡人宝池莲生的上妙风光,引得无数菩萨圣众遍布虚空,悦目欢笑,一一为往生人欢喜赞叹,宣说妙法。
阿弥陀佛的使命,就是救度众生往生净土,这是成就净土的目的,也是最值得庆喜的事。莲池海会的盛况,就像阿弥陀佛为旷劫流浪的孩子终於念佛回家而举办的团聚庆祝大会。当我们莲池化生之时,将得到弥陀慈父的亲临;十方弘化的菩萨也将一念遍至,回到净土,为我们接风洗尘,带我们游览净土,游化十方。
四、方便示现,圆满一切
那时的我们,变成弥陀的样子,有了弥陀的光明神通,与诸佛在净土畅游。画中宝池自在游戏的菩萨,便是对极乐圣众的刻画。在观音、大势至菩萨身边,各有一宝池,大小不一,比弥陀像前的略小,或许是依《无量寿经》中宝池的描写所刻: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昧如甘露。
更生动有趣的是,右侧宝池,菩萨弯腰而行,水才至腹部;左边宝池的菩萨,腹肚浸没在水中。净土圣众在宝池水中,随意自在、神通无碍,如《无量寿经》言:
彼诸菩萨及声闻,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净土之水,是摩尼如意水,是弥陀变化所作,上下无碍,出微妙音,水为佛事,可名佛水,亦是水佛──水也是佛,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净土圣众,非水谷之身,不须洗濯;净土清净成就,无有四季变化,何须有水?只因我们生活世间,与水密不可分。而此间之水,有种种局限、染污、灾害,弥陀为了让众生生起愿往生之心,随顺凡夫,故兴此愿。
《往生论注》言: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澐溺洪涛,滓沫惊人;或凝凘浃渫,蹙枷怀忒。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
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
关於极乐世界的刻画描绘,纵然用尽世间最美好的语言,也不及净土真实境界的亿万分之一;集古今一切艺术家,穷尽所有想像思维,刻画得再精美绝伦,也不是净土真实的样子。一切的文字、画面,不过是弥陀慈悲,引导众生欣慕净土的方便化现,只是名号功德宝海中,轻轻荡起的几朵浪花。种种方便,处处导归,只为众生愿生净土,专称佛名,往生西方。
净土真实的境界,一直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静静等你,等你归来,回到净土。一切神通,具足圆满;极乐净土,自在畅游,随意享用。
佛欣 法师
2019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