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白道图(京都 光明寺)
这幅《二河白道图》,绘制於十三世纪日本镰仓时代(1185-1333),1907年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现藏於日本京都长冈京光明寺。
此画绢本设色,高89.4厘米,宽62.1厘米,表现的是唐善导大师最重要的着作《观经四帖疏》中「二河白道喻」。
「二河白道喻」说在《观经四帖疏‧散善义》: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
善导大师以这样一个譬喻故事来阐释,贪瞋烦恼炽盛的凡夫,持念佛名,乘托阿弥陀佛大愿力,逃离娑婆世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态:
有一个人,他被人追杀,逃到一片无人的旷野,前面有一条河阻住去路。这条河,南北长得看不到头,东西宽得看不到彼岸。河中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四五寸宽的白色通道。白道两侧,一边是烈火,一边是黑压压的水,河中火焰熊熊,水波汹涌,常交替淹没白道。後有恶贼、猛兽追赶,前有大河阻路,眼下只有这条看上去很悬、很狭窄的白道还有一线生机。这人就想:「退後肯定是死,停在这里就是等死,反正大不了一死,不如走这条白道试试看吧,没准能逃离险地呢!」於是半信半疑、战战兢兢地走上白道。
这时东岸有个声音对他说:「仁者,你放心走这条白道吧,肯定没问题的。要是停止不前,必死无疑!」
西岸也传来呼唤声:「仁者,你放心大胆地过来吧,我会保护你的!」
这人一听,顿时放心,脚步更稳更快了。
刚走了一小段,东岸的追杀声停了下来,有人在喊他:「仁者啊,你回来吧,我们没有要加害你的意思。这条道很险恶,你走下去必死无疑!」
这人哪里肯信这样的话,头也不回,反而加快了脚步,往西疾进。不一会儿就到达西岸,善友们早已在岸边等候多时,一时相聚,皆大欢喜。
此喻旨在说明:六道众生在孤独的轮回之中,其心如同面对群贼恶兽,六识通过六根攀缘六尘牵动引出无量烦恼,造下了无尽的轮回之因,这些统统是要拉我们入地狱长劫受苦的。而有缘遇到了念佛法门,应当不顾内心的贪瞋烦恼,一向专念弥陀佛名,弥陀住顶护佑,必定保护我们往生西方,与诸佛菩萨相会,庆乐无极。
这幅画采用远近景构图,人物偏小,因而画面显得空旷。画面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方,也就是西岸,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居中而坐,靠近河岸处还有一尊站立的接引佛;中部是黑色和红色的水火二河,中间一条白色的线表示白道;下方,也就是东岸,是人世间的景象。
按说此界近,画面人物应该大、清晰;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远,按构图法则,人物应该小。但这幅画恰恰相反,整个画面中,人物最大、最醒目的是西方极乐世界,而此界反而显得遥远、模糊不清。念佛往生人,身虽在此界,心早已在净土,他的重心是偏向极乐净土的。可以说他的心生活在净土,因为只要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摄取他,他的心和阿弥陀佛一体不分,当然是和阿弥陀佛一起生活在净土。色身被拘留在此界,但心可以不受限制,与佛在一处。
上方极乐世界画面
整幅图以黑、红、黄为主色调,极乐世界莲池的地方用了少许蓝色。色彩对比分明,有了橘红和明黄的陪衬,画面整体上给人暖色的感觉,哪怕施以大块的黑色也一点都不显得沉闷幽暗。从下至上,从我们这个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色彩上愈来愈明亮。水火二河在两个世界之间形成很宽的分隔区,它们之间唯一的通道就是那条白色的细线。
水火二河的西岸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三圣端坐莲台,主尊阿弥陀佛居中,全身都有背光,所坐莲台相较於菩萨坐的莲台更大、更明亮;左右二菩萨只有头部有背光,形体上小於佛像,设色也较主尊为暗。
西方三圣为宫殿楼宇、宝幢所围绕,阿弥陀佛背後饰以华盖。三圣下方为极乐宝池,其间有莲花、桥梁、宝柱等等。池中立着一尊比菩萨像稍小的接引佛,靠近宝池下方水火二河的西岸,显示阿弥陀佛每时每刻都在彼岸等待着我们过河相会,如母盼游子回家,念子心切,以致不愿坐在屋内,时时倚户翘首期盼。
画面下方是我们这个世间的景象,经中称为「娑婆火宅」,充满盗贼恶人,斗诤激烈。即便有乐,那也只是五欲之乐,转瞬即逝,且垢染缠缚,辗转牵人入恶趣。
水火二河喻凡夫贪瞋烦恼,白道喻念佛人的清净愿往生心。火常烧道,水常淹道,喻我们虽然念佛,但仍生活在贪瞋烦恼中,眼下的境界仍是凡夫。就是我们这样烦烦恼恼的凡夫,只要一辈子相续念佛,佛号清净无染,它直通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能顺着佛号的功用,很自然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中部、下方二河白道以及念佛行者、群贼
图中旷野代表在五浊恶世难遇善友、善知识。群贼、恶兽喻人的六根、六识。人受六根、六识所限,看不到世界的真相,在业力的牵引下,造作罪业而不自知。
中途东岸有人喊他回头,也就是图中身着袈裟的人,喻别解别行、持邪见之人。
底部世间饮食、娱乐场景
画面底部绘制管弦伎乐的场面,房屋间绘有一匹马,展现世人只知纵欲享乐,放逸自恣,见群贼、恶兽无动於衷,不知出离娑婆火宅。东岸鼓励他前行的声音代表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劝化,此界佛已显现灭度,所以只有声音,不见人。西岸的呼唤声代表弥陀成佛十劫以来时刻不停的呼唤,召唤我们去他的净土,千万不要忘了,千万不要迟疑不前。
在念佛求往生的路上,看似前途渺渺、路途遥远,实则不惟释迦、弥陀二佛在护佑着我们,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护法神都在护念着念佛之人。
大师的这个比喻之中,字字句句可以说都是血与泪的交织,完全是大师内心体验的真实独白,生动亲切,蕴意丰富,微妙深邃,从古至今,不知启发了多少人明智选择念佛往生之行。而以精美的图画将其极富画面感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是古代大德善巧引导众生的慈悲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