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净土的最後机会:《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与净土图》(摘录)
对中世纪的佛教徒而言,礼敬供养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可以往生净土,进入极乐世界,其中最佳的证据莫过於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的《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与净土图》。此幅帛画原属伯希和(Paul Eugène Pelliot)旧藏,现归法国吉美博物馆。画面正如其名,分下半部的「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和上半部的「净土图」。
地藏菩萨梵名为Kṣitigarbha,有「含藏大地」、「地中之藏」之意。在中土与观音、文殊、普贤齐名,并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慈悲誓愿闻名,而为救济地狱受苦众生的幽冥教主。
五代《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与净土图》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地藏菩萨的被帽造型
「地藏」之名,或首见於三世纪中叶的汉译本《佛说罗摩伽经》,随着《大方广十轮经》、《须弥藏经》及《占察善恶业报经》等经典之流传,强调地藏菩萨「为五浊恶世成熟众生故,而来至此」,众生应「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行礼忏之仪,期能除恶业、灭重罪。加上末法思想的流行与三阶教徒的鼓吹,地藏信仰最迟於六世纪中叶时便有所发展。其後,译经大师玄奘於唐永徽二年(651)重译《大方广十轮经》为《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更有助於信仰的全面传播,蓬勃发展,造像数量也与日俱增。同时,又因为地狱观念日趋成熟并深植人心,地藏菩萨在幽冥世界的救济功能也随之逐渐强化。特别是在佛经中提及其多种化身,「作阎罗王身,或作地狱卒身,或作地狱身,为诸众生种种说法,随诸众生显示三乘。皆悉令住不退转地」;又如「地藏菩萨作沙门像」,在菩萨装束形象式微之後,这些形象是为最常见,且正好与早期感应事蹟中救赎者多为僧侣的造型不谋而合。这些形象在在显示地藏菩萨与幽冥世界的关系匪浅。
《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与净土图》局部
地藏菩萨着帽与福田衣
《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与净土图》中,地藏菩萨是主像,顶被俗称「观音顶」的帽子,身着福田衣,却戴有菩萨形象惯有的项饰和手环,舒姿坐於莲台,左手持锡杖,上举於肩;右手捧琉璃珠,置於膝上。此种地藏菩萨形象似乎是敦煌的特色,而「被帽」则为四川地区所共有,几乎不见於中原。
「地藏被帽」的造像未见於佛经,而应与道明法师《还魂记》(敦煌文书S.3092 号)有关。据《还魂记》,唐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八日,二名黄衣使者奉阎罗王之命,引襄州(今湖北襄阳)开元寺僧道明入冥。後经阎罗王查证为误追,即送返人间。归返前夕,地藏菩萨於阎王殿现身,告知道明法师,「露顶僧人」并非地藏菩萨应有的外貌,於是嘱托道明法师详记特徵,传诸於世。
地藏菩萨图中常出现的图像
1.六道
本图中,地藏主尊於身光两侧各放三道光,代表六道。从右上起,绘有「天道」(佛和善男女各坐於祥云之上)、「人道」(善男女合十站立)、「畜生道」(牛猪)。从左上起,绘有四臂的「阿修罗道」、处於烈焰的「饿鬼道」以及恶鬼搅动油锅的「地狱道」。地藏放光於六道,显示救度。
「六道图」应是地藏菩萨与其他图像并列的最早的组合。在这些造像出现的同时,还有不少灵验事蹟,纪录地藏菩萨救济地狱的亡者。如法藏(643~712)《法华经传记》卷四,记述文明元年(684)长安王氏因病亡故,於地狱门前,见地藏菩萨教诵「排地狱」偈,解脱恶道之苦。特别是八世纪中叶起,入冥救赎的事蹟层出不穷,说明了地藏菩萨的信仰愈加重要。
圈选处为道明法师与狮子
2.狮子
主尊前方的供桌两侧,即道明法师与狮子。道明法师着缁衣,合十站立;狮子蹲踞於岩座。狮子是地藏菩萨的脇侍。《还魂记》中还特别说明,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与地藏「同在幽冥救诸苦难」。道明法师和狮子,再度加强地藏菩萨在冥界的重要地位。
3.十王
在道明法师与狮子的背後,人物或跪或立,应是地狱十王。根据张总的研究,十王信仰可以远溯至六世纪上半叶,最晚至唐末五代发展完备,成为地狱十王审判结合预修功德、追荐等之整套往生净土系统。
本图幽暗肃杀的深色背景中,冥王有两组,五人一列,双手持笏,各跪坐於地藏菩萨两旁,但形貌严肃,没有可资区别的特徵。然而图中却出现两位装束与众不同的冥王。对照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可知头戴冕旒的是阎罗王,而身着武将装束的应为五道转轮王。另外两位站立的童子应该就是经文所说的善恶童子,即冥王的僚属,是冥界审判的官僚体系之一员。
《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
头戴冕旒的阎罗王
《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
武将装束的五道转轮王
地藏菩萨为十王的主尊
地藏菩萨为地狱十王所共尊,典据即《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经;盛唐以後,「地藏菩萨十斋日」广为流行,使得地藏菩萨被尊为幽冥教主,惠予亡者解脱的利益。有关地藏菩萨为幽冥教主的地位,可从敦煌遗存、相关写经图绘去寻踪觅迹。
《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残卷》为经首的扉页画。一般说法图通常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尊,法眷随侍其侧;而此画则将主尊改绘成地藏菩萨,十王及其僚属恭侍在侧,为闻法诸众。说法主尊的替换,完美诠译了地藏菩萨的特殊地位。
十世纪《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残卷》 大英博物馆藏
地藏是众生的最後希望
除了卷首地藏菩萨说法图,卷尾最後一景《地狱赦免解脱图》再度强化地藏菩萨是受苦众生求出生天的最後希望。画面城门紧闭,墙如铁灰色,喷射烈焰恶火。城内一床榻,上有着犊鼻褌的僵直亡者,双眼圆睁而无神,身被数枚长钉,悲惨至极,无以名状。城外一女子负枷,向僧人求救。僧人应该就是至地狱救济亡者的地藏菩萨。
十世纪《地狱赦免解脱图》(十王经卷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另一图中,僧人形象的地藏菩萨不但手持锡杖,而且身形远较其他为大,彰显地藏菩萨的重要性和救赎亡者的功德,宽慰亡者,令得解脱。
前往西方弥陀净土
但是,地藏菩萨将亡者从地狱拯救出来後,将前往何处呢?答案当然是极乐世界。《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以净土的五会启经入赞,念阿弥陀佛,而且经文也说:「若人奉佛造持经,菩萨临终自往迎,净国修行圆满已,当来正觉入金城。」
同时,该经较为完整的经名是《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加上「往生净土」之字眼,这完全符合本幅绢画的构图,也就是「净土图」置於「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之上的精心安排。
十世纪《地狱赦免解脱图》(十王经卷的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净土图」的丰富程度,可与「被帽地藏菩萨十王图」媲美,栏楯平台自水池中升起,所有圣众皆坐於其上。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於莲台,菩萨、弟子与天王等诸圣众或倾耳听法,或双眼注视;伎乐菩萨或弹琵琶,或奏箫管,或持拍板。自水池升起的平台有三道引桥,似以玛瑙宝石铺陈,辉煌而华丽。引桥导向地藏十王图,尤其是六道的部分,为联系上下两处图像的重要暗示,也呈现信仰地藏菩萨,能引领亡者往生净土。
恶业缠身的亡者如何安然度过十王的审判而不堕无间地狱呢?中世纪的佛教徒有解方,即依《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来累积功德,不论为自己预修,或为亡亲追荐,都有利於平安度过审判。将地藏、十王与净土三者同时绘制於一幅画之中,表现彼此之间的紧密结合。而整幅绢画最重要的主尊地藏菩萨,则为地狱救赎的最後机会,让亡者或者惶惶不安的未亡者终能有所期待,获得终极解脱。
文 / 王锺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