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见弥陀:古龟兹壁画残影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一幅壁画残片静静陈列着。
画中层峦叠嶂,峰峰相连,暗示空间的辽远;流云烘托夕日,大地在余晖下,浮动着一层淡淡的金色。一位衣着华美、绾着高髻的女子跪坐席上,双手合十,远望西方,对着状如悬鼓的落日,凝神观想。
这幅画尽管场景简约,流美的唐风却溢满其间:人物席地跪坐、长袍大袖、下裙高束腰,姿态柔美;远山在简单的几笔勾勒下显现轮廓,山色青绿,不加皴擦,正是所谓的「有笔无墨」,是五代北宋之前的常见画法,富有装饰趣味。
但引人关注的,无疑还是那一轮落日与女子之间的联系。女子的目光穿越空阔大地、耸峙群山,独凝观於日轮──谛观落日,有什麽道理?
一、观故土历史,尽是无常
壁画中日落的方向,映射出壁画故乡的影子──西域古国龟兹。这座如夕阳般绚烂的古都,曾是丝绸之路上的要道,中国、印度、埃及、波斯以及希腊和罗马古文明,都在这里交融会集。当佛法从古印度传到龟兹,与艺术相遇,一壁一壁的圣像,因各国文化竞陈,风格也变化万千;来自西方的乐器如琵琶、箜篌、羌笛等,在石壁上共同演奏梵音,传唱千年。
或许正是浓厚的佛教气氛,龟兹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遥远国度的高僧。他们离开本国,跨越葱岭,远涉流沙,只为来这里弘传佛法。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古梵三百卷,在他的笔下字字雅驯,辽阔的中原、遥远的未来,都得以沐浴此真理之光。
观无量寿经变 日想观 库木土拉石窟 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然而世事无常,千年的兵燹干戈,使辉煌的佛教胜地易主改宗;静穆恢弘的塔寺,在各种破坏中瓦解,坠堕泥涂;巧夺天工的石窟,也随着佛法隐没而严重损坏。
这一方壁画残片,正诉说着那样令人遗憾的历史。
1902年,德国探险家不远万里进入现在的新疆库车(古龟兹),来到渭干河谷的库木土拉石窟。他们攀上峭壁,眼前河水汤汤,天山余脉绵延横亘,景色宏大,动人心魄。
石壁上一百多个洞窟,鳞次栉比,大气磅礡。石室中,千佛并坐,菩萨侍者无数,飞天散花,各富姿态;画面绚丽,彩云缭绕,楼阁林立,碧波清澈,使本生故事和大型的经变画显现恢宏气势,饶富意趣。
当如斯光影照面而来,一念对净土世界的向往从他们心底闪过,却终究抵不过狭劣的私欲,竟一凿一凿地揭取精美的壁画,盗运回国。
此後十二年间,他们四次来到新疆各大石窟,揭取大量壁画。但有多少壁画被盗走?过程中损毁了多少?又有多少图像在二次大战的柏林湮灭?没有人知道。
本幅残片,原位於库木土拉石窟第十六窟南壁,约中唐时期,所绘为「《观无量寿经》变」。满满的唐风,加上所绘题材,几乎可以想见善导大师对《观经》的疏释、教法也曾远播到此,在匠人的笔下,绚烂地展示西方圣境,也重现长安城的净土信仰和念佛盛况。
可惜的是,今天的原壁上,画面已被揭走,徒留凿痕:画心的西方三圣等妙相不复存在;东侧立幅的「未生怨」故事,被全部揭取;西侧立幅的「十六观」,影迹全无。
如今,这小小的残片几乎是天壤间的遗存,也许正是佛菩萨的默默加持,让我们在面对此画时,深感无常,透过画中的指引,看向光明的净土,寻求永恒的故乡。
二、观经文核心,意在专称
此壁画残片,是「《观无量寿经》变」中,「十六观」之「日想观」的内容。优美典雅的画面,使经中的那些文字,顿然灵动起来: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於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经文与画面,拼凑出了《观经》的缘起故事。
王舍城的钟磬,此刻敲响无常:阿闍世太子被提婆达多挑弄是非,怒走狂涛,崩解王国大厦,於是密室中的频婆娑罗王只得呐喊;韦提希夫人被瞋火波及,也唯有椎心地悲号……。王舍大城处处只听得人间的愁叹声。
世尊从法华会上隐没,带着宣说净土的本怀,现在韦提希面前,百宝莲华上,紫金庄严;放眉间光,十方国土皆摄来光明台上。
韦提希蒙佛力加持,在重重的国土中,选择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世尊大畅本怀,欢喜微笑,一如那清净的光明,照亮了未来凡夫往生成佛的道路。
王舍城的悲剧,时时上演;世尊净土的法会,依然未散;阿弥陀佛住立空中,光明摄取,从未远离。世尊对阿难那句慈悲的付嘱,正在耳边清晰回响: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原来,这才是《观经》的核心!种种的观想,只是佛为未来众生广说的种种譬喻,目的是引导一切根机的众生,归入念佛。
正如善导大师所言: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才是整部《观经》画龙点睛之笔,是一代时教归宗结顶之处,甚至是释迦牟尼佛成佛证悟之所依。
三、观画中落日,即是弥陀
画中耀眼的落日,如名号的无量光明,给十方众生指明净土的方向;也像是阿弥陀佛住立空中,金臂垂伸,等待众生回归故乡。
佛广说众譬,第一种即「日想观」,就有「指方立相」之慈悲深意:用娑婆世界众生最熟悉的落日,看向西方最光明的极乐世界。
正如佛无问自说《阿弥陀经》之时,上来也是指方立相,为众生指明了极乐世界的方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极乐世界示现西方,在落日的方向,这是佛慈悲的指引,希望奔波的孩子也像傍晚回家一般,念佛回到净土之家。
而且净土之家虽在十万亿国土之外,却也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目光所接的日落之处,离我们很近、很近。佛曾经如此对韦提希说:
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落日的光芒,如弥陀遍照十方的光明。只要我们看向日落的方向,就能看见弥陀慈父站在余晖中,以六字名号轻轻呼唤,光明宝手垂接,含笑亲切,等我们回家。
往生净土就这麽简单,就像玩了一天的孩子傍晚归家,轻松愉快,自然而然,正如印光大师所说:「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夕阳西下,当我们踏着霞光、哼着小曲时,也要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轻轻吟唱,步步光明,走向净土故乡。
四、观生命尽头,一片光明
日升日落,岁月流逝,当我们感慨夕日黄昏,为生命的尽头而担心恐惧之时,若能看见夕日里那垂手等待的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光明摄取,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只是弥陀光明最尊第一,凡夫不能观见,众生要如何体会弥陀光明的摄取呢?世尊慈悲,用「日想观」为喻,显示弥陀救度,犹如日光,平等普照。
阿弥陀佛「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自此变得亲切自然,不再遥远,就在我们念佛的当下。无论是谁,不论根机,念佛必蒙摄取,决定往生,乃至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才遇善知识,教念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观经》的种种譬喻,从「日想观」开始,为我们指明故乡的方向;到最後一观,下品下生章,此逆罪众生临终之际,来迎的金莲花「犹如日轮」,化恐怖为安详,光明圆满。原来,我们生命的尽头,不是无尽的黑暗,阿弥陀佛的莲花,犹如日轮,一片光明,我们是踏着光明,走向净土。
这贯穿十六观的日轮,也在比喻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慈悲光,遍照十方,一切根机的众生,都在弥陀的光明之中,无论何人,不管何时,只要念佛,必蒙光明摄取,往生净土。
《往生要集》云:
极重恶人,无他方便,
唯称弥陀,得生极乐。
我亦在彼,摄取之中。
烦恼障眼,虽不能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