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慧淨
龍樹菩薩有一部《易行品》,主要就是在解釋阿彌陀佛的根本大願,也就是第十八願。
《易行品》如何解釋第十八願呢?龍樹菩薩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法語對第十八願解釋得很簡要。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就舉出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是本願。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什麼內涵呢?龍樹菩薩說「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若人」二字是解釋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本來「十方眾生」包含的範圍非常廣,上至菩薩、聲聞、緣覺的聖者,下至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的凡夫,三聖六凡統統包含在內,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對象。不過龍樹菩薩這裡是站在人的本位,以人的立場來作解釋,所以將「十方眾生」解釋「若人」,使人道的我們一看就容易瞭解,而且有親切感。
學佛了,瞭解有善惡報應,受三皈五戒,踏上修行的路程,這時候才發覺「哎呀,慘了!我有心修行卻是無力修行」,不修行便罷,一修行才發覺自己的貪瞋癡非常強,習氣、業障非常重,不是一位善人,是《阿彌陀經》所說的五濁惡世的惡人。
當然,眾生心中都有佛性,所以也有好的一面。不過,我們的佛性被貪瞋癡的業障蓋住了,好的一面顯露很少,自私自利、我執的習氣顯露很多。因此,釋迦牟尼佛就說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
五濁惡世這個環境就是依報,住在這個世界的人就是正報。依報是隨順正報的,有什麼樣的正報就有什麼樣的依報。依報既然是五濁惡世,可見我們人道的眾生大多是惡不是善。
什麼是善?五戒是善,十善是善。學佛的人一般都會先受持三皈,進一步受持五戒。但是,受戒了,我們持戒清淨嗎?若沒有清淨,不只是造惡,而且是犯戒。
尤其是受菩薩戒的人,捫心自問,可說都犯了菩薩戒。怎麼說呢?菩薩戒有十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十條重戒的前五條,和五戒內容差不多。第六條是「不說四眾過」,意思是不能說修行人的是非。「四眾」就是出家男女眾、在家男女眾的修行人。但我們往往都會評論修行人的是非。第七條說,菩薩應代一切眾生承受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可是大多數的人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是先指責對方,說對方的不是,認為過失都在對方,這樣就違背了菩薩應代一切眾生承受毀辱的戒條。若奉行此戒,應該壞事由我承擔,好事讓給別人。
戒條就如一面心鏡。來到這面鏡子前面,我們才能照出自己真正的面目,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清淨還是不清淨,是持戒還是犯戒。
所以龍樹菩薩用「若人」二字來解釋「十方眾生」,讓我們感覺很親切,知道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就是指我們,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就是我們。
「若人念我」,這個「念」是解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我」,是站在佛的本位來說的。意思就是:乃至十念的「念」,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從哪裡看出「念」就是指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呢?下一句龍樹菩薩就接著說「稱名自歸」,由此知道「念我」就是「稱名」,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有些大德解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的「念」不解釋為「稱念」,比如以《彌勒菩薩經》所說的十種念來解釋,或者解釋為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這樣就全錯了。龍樹菩薩這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點出,這個「念」是「稱名」,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其他的念。
「自歸」,是解釋第十八願的「欲生我國」。「欲生我國」是站在阿彌陀佛那邊來說的,是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呼喚、拜託,呼喚十方眾生趕緊回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故鄉,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的境界不是我們的故鄉,而是流浪受苦的外地。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呼喚,是從十劫以前成佛的時候就開始了,直到現在;而且從十萬億佛土以西的極樂世界一直呼喚到娑婆世界的每個角落;又拜託十方諸佛一起呼喚,拜託十方諸佛勸導我們回歸極樂世界。所以,「欲生我國」顯明透露出阿彌陀佛無限的悲心,是無限悲心的呼喚。龍樹菩薩這裡解釋的「自歸」,是站在我們眾生的立場。
阿彌陀佛的呼喚就是愛心的救度。在苦海沉淪的我們,本來就是在尋找這樣的法門,在找能救度我們的人,今天聽到阿彌陀佛「欲生我國」的悲心呼喚,我們就答以「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是「歸命」的意思,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是阿彌陀佛命令我們要回歸極樂世界的命令;站在我們的立場,就是歸順阿彌陀佛的命令,也就是將我們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的救度,投入阿彌陀佛的懷抱中。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就答應,我們答應的聲音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南無」就是顯示我們歸命阿彌陀佛,龍樹菩薩解釋為「自歸」。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之中都有「自歸」的含義,念念之中都有歸順彌陀回歸極樂之心。
龍樹菩薩解釋「若人念我,稱名自歸」,以「稱名自歸」來顯示「念我」,即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的意思。
淨土宗宗旨第一句就是「信受彌陀救度」,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將他的願、他的行,以及極樂世界涅槃的功德,全都融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中,使我們簡簡單單、輕輕鬆鬆稱念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
淨土宗宗旨共有四句: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人,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往生彌陀淨土不是單求自己的解脫或是求自己的享樂,或是自己的逃避,而是要救度十方眾生。因為淨土宗是大乘法門,大乘法門不求自利,但為利他,而淨土法門自利的本身就是利他。在娑婆世界自己尚無法自度,何況救度他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若能往生極樂世界,自然就有那種願力,就有廣大的心胸、徹底的力量。
龍樹菩薩解釋說,「念我稱名自歸」的人,當下就進入「必定」。「必定」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轉的意思。意思是雖然我們還在這個娑婆世界,但是如果現在就開始「稱名自歸」──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不必等到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就已經得到不退轉菩薩的身分了。為什麼?因為必定往生。
極樂世界是阿鞞跋致的境界,是一生補處的境界,沒有往生便罷,一旦往生,都立即進入一生補處。我們是必定往生的人,豈不是在娑婆世界就預先得到「必定」,得到阿鞞跋致的身分與果位呢?
從龍樹菩薩在這段「第十八願取意文」的解釋就知道:不論任何人,只要「稱名自歸」,就「即入必定」,當下得到必定往生的身分,預先得到不退轉的菩薩果位。所以,龍樹菩薩這段「本願取意文」,也是淨土宗的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理論根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