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我們應把念佛養成一種習慣,所謂「生活即念佛,念佛即生活」、「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說:
歐陽公問一僧曰:「古之高僧,有去來翛然者,何今世之鮮也?」僧曰:「古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而亂?今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而定?」公深然之。
此說卻是正理,如吾儒易簀、結纓之類,皆是平日講貫得明,操守得定,涵養得熟,視生死如晝夜,故能如此不亂。靜春先生劉子澄,朱文公高弟也。病革,周益公往拊之曰:「子澄澄其慮。」靜春開目微視曰:「無慮何澄?」言訖而逝。
歐陽公就是宋朝的歐陽修,是一位大儒、大學問家。歐陽公有一天問一位出家人說「古之高僧,有去來翛然者」,「翛然」就是來去自如,是鎮定、不恐懼、不慌亂的意思。「為什麼這時代很少看到呢?」這個出家人就回答:「古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而亂?今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而定?」你所問的古之高僧去來翛然者,因為他們都是念念在定慧,也就是起心動念很少妄想雜念,大多是正念。
所謂正念,隨對方所修的法而各有不同,如果是淨土法門的話,念念在定慧的,就是這句名號,因為專念這句彌陀名號沒有雜念,就是定;專念這句彌陀名號清清楚楚,就是慧:這就是念念在定慧。平生都念念在定慧了,當然臨終也就還是在定慧,就不會散亂、不會慌亂,甚至不會驚亂。今人念念在散亂,不在定慧,臨終怎麼能夠定呢?歐陽修聽他這麼回答,就深深地肯定,覺得很有道理。
念念在定慧,對聖道修行人很重要,對念佛人同樣也很重要。雖然我們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但如果平常念佛不多,妄想雜念很多,甚至動不動就鬧情緒,動不動就生煩惱、起無明,喜歡計較,屢屢不平、不滿,心中常不平和,這樣的話,恐怕往生就會不平順。不平順不是不能往生,阿彌陀佛依然會來迎接,但是會有身心方面的病苦。
「此說卻是正理」,作者認為那位僧人的回答是正理,而自己也引用兩個實例來為這個道理作證明。
「如吾儒易簀、結纓之類」,就好像儒家有「曾子易簀」、「子路結纓」的典故。
曾子易簀這個典故記載在《禮記.檀弓》。曾子將死的時候,知道所躺的草蓆是大夫的身分才可使用的,可是他本身不是大夫,如果他死在這個草蓆上面,豈不是違背了禮嗎?所以現在要斷氣了,也必須把它換掉,因此曾子在臨終的時候就跟他的兒子講,把這個草蓆換掉。他的兒子說:「您現在到這個地步,最好不要動,如果能夠留一口氣,到明天再換吧!」曾子當下就義正辭嚴地糾正:「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君子愛人,是以德、以道來愛他,使他能夠成就道和德;如果是小人,不懂大體,不知分寸。同時,如果是一般觀念的人,那就得過且過,姑息放任。
接著曾子又說:「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我沒有什麼所求的,只要守正而死,那就可以了。
曾子是一個大儒家,儒家就是學君子、學聖人,儒家的思想就是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曾子又是孔子有名的弟子,對於修持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是非常純熟,而且非常重視,可以說堅守道至死不渝的,即使在危急的情況下,也不違背四維禮義廉恥。這就是「曾子易簀」的典故。可見守禮守正的重要。
「子路結纓」的典故,出自《左傳》。子路的個性比較剛直,儒家講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忠擺在第一位,子路很重視忠,為了忠於他的主人,即使明知有可能會被謀害,也義不容辭地慷慨前往,從容赴義。當他被襲害時,他所戴的帽子歪斜了,雖然即將斷氣,他也要把帽子扶正,繩子綁好。這就是「子路結纓」的典故。
這表示什麼呢?底下就說了:「皆是平日講貫得明,操守得定,涵養得熟,視生死如晝夜。」他們能夠臨終守道,至死不渝,是因為「明定純熟」。也就是「平日講貫得明」,講貫就是講習,平日講習研究得很清楚很明白;「操守得定」,就是實踐得很實在;「涵養得熟」,對這一些已經做得很純熟了。「視生死如晝夜。」他們看生和死,就像晝跟夜,看得很開,很放得下,有白天就有晚上,所以有生必定有死。臨死的時候,他們能夠理性面對,坦然接受,不會抗拒它、排斥它、留戀它,或者恐懼慌亂,「故能如此不亂」。
一個人死的時候,如果有懊悔、恐懼、留戀,那一定會慌亂,不得善終。《無量壽經》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因為一般人在死的時候有兩種心境,就是悔與懼。懊悔過去沒有行善積德,沒有修行,沒有先為臨終準備;現在臨終,已然來不及了。而離開這個世間之後,到底有沒有下輩子?如果有的話,到底是苦的還是樂的?到底會到哪裡去?就產生懼怕了。
當然,在過程當中,有的留戀家屬,有的留戀金錢,有的留戀名利、地位、權勢,但最留戀的還是家人,比如恩愛的丈夫、妻子,或是子孫等等。
如果學佛、念佛,就不會這樣。為什麼?一方面他曉得,有生必有死,再恩愛的眷屬也不過是一時因緣的和合,不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當眷屬的。同時,有一個極樂世界是我們安樂的歸處,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將來就有能力引導子子孫孫到極樂世界再度團圓,並不是永遠離開。
所以念佛人儘管未斷煩惱,還有執著,但是面對臨終,取捨得很清楚,不會和一般人一樣懊悔、留戀、害怕、慌亂;同時,他「操守得定」,這句名號都時時在心,而且「涵養得熟」,所以臨終自然就會在這句佛號上,也就是「念念在定慧」,所以「臨終安得而亂」,就不會慌亂,不會驚怕。平時貫練涵養的是什麼,當下反應展現的也是什麼。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尤其生死大事,更須預先準備,讓其熟練深固,一旦臨終,就能明定不驚,從容以對。否則,難免六神無主,驚慌失措,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