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編輯部
宗派,是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才有的,印度並沒有禪宗、天台宗、淨土宗。佛教的分宗分派,也有人對這點提出異議。其實他是不瞭解,這是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可以叫做佛教來到中國之後的一大進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教在印度產生的初期,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隨應不同的根機而開說一切經典,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就好像一個老中醫,他是個大醫王,隨便來什麼病人,只要一把脈,心中一切明瞭,馬上就把藥方開出來。病人依方抓藥,就能把病治好。後來這個大醫王去世了,留下了八萬四千藥方——釋迦牟尼佛就是大醫王,他留下來的經典就是藥方。有這麼多的藥方,大醫王卻不在了。後來的人得病的時候,只好自己撿取這些藥方。因為對大醫王很尊敬、很崇信,就有可能認為:「這些藥方是大醫王留下來的,都可以治我的病。」只要是大醫王開出來的,都視為至寶。這個心情很好,可是如果隨便拿一個方子自己服用,就可能會吃錯藥。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如果不懂得立宗判教的話,往往就有這麼個觀點(他似乎還生活在唐朝以前),他覺得說:「佛教幹嗎還要分宗判教啊?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都是好的啊!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都可以拿來啊!」這就好像說:「這些都是大醫王開的藥方,都是可以治病的,都拿來吃吧!」這樣就產生了紊亂。
所以,佛法來到中國以後,祖師、大善知識就發現這麼一個情況:小乘、大乘,講空、講有,不同的經典、不同的法門對應不同的根機。如果不說明這些經典是對應哪一類根機,是對應什麼樣的眾生,是什麼樣的修法,如果不把它們做一個分類、歸納、整理、判別的話,後來的學者就抓不住頭緒。
打個簡單的比喻,我們進百貨公司買東西,商品都擺在貨架上。如果沒有分類的話,就很難找到我們要買的東西。
我們要找到修學的法門,打開佛的經典,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經典,到底哪一部適合我們的根機呢?如果沒有祖師的判教,我們就難以抉擇。
所謂祖師的判教,就是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按照祖師本身對修學的理解,按照他的路子,把它們分類、歸納、整理,然後加以判別,目的是幫助後學的人抉擇法門。
就好像剛才說的到百貨公司,人家分類了:電器在四樓,衣服在三樓,食品在二樓。這樣你才知道:「哦,我要買食品,我就到二樓去。」這樣很明瞭!
所以,各宗判教,都有它的必然性。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摘自淨土宗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