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文集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教及其周邊
  2.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3
  3.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2
  4. 慈雲懺主〈淨土文〉今詮-1
  5. 五濁增時多疑謗
  6. 右脇(入住)出胎,大權示現
  7. 阿彌陀佛的形貌
  8.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前言
  9.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10. 關於《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
  11. 譯經史
  12. 讀《淨土教概論》札記一則
  13. 向死而生的淨土法門
  14. 試析《觀經疏》「化前序」
  15. 曇鸞道綽樹淨土宗萬世不拔之基
  16. 曇鸞與道綽
  17. 量子力學證實:彌陀淨土真存在
  18. 淨土泛論
  19. 淨土感言
  20. 淨土教思想信仰的特徵
  21. 試論道綽時教相應的淨土判教理論
  22. 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
  23. 略論善導往生淨土的境界──「報土論」
  24.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25. 善導教學與宋代淨土教──特別以對天台宗的影響為中心
  26. 宋代以後的淨土教與善導
  27. 中國淨土教之時代區分
  28. 論曇鸞的淨土思想
  29. 論《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30. 道綽淨土思想研究
  31. 日本淨土宗的判教論和中國祖師觀
  32.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
  33. 淨土宗十五祖之新判
  34. 玄中寺在中國淨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檢討
  35. 玄中寺與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36. 淨宗二祖道綽和《安樂集》
  37. 「凡入報土」辨正──《安樂集》研學劄記之四
  38. 稱名本願探意——《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三
  39. 「聖道與淨土」辨析——《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二
  40. 「約時被機」解讀——《安樂集》研學劄記之一
  41. 再讀《往生論註》
  42.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43. 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過程及其釋疑
  44. 玄中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黃金紐帶
  45. 穿越千年,為師作證
  46.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徵
  47. 道綽《安樂集》的淨土思想
  48. 離業力自然入無為自然之捷徑
  49. 純正的淨土法門能使十方眾生大安心原由之探討
  50. 曇鸞大師
  51. 淨土高僧曇鸞法師的風範
  52. 論淨土宗的成立及其實際創始人的確立
  53. 慧遠與善導之念佛
  54. 辨析信願稱名求生淨土是否為「儜弱怯劣」?
  55. 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56. 中國淨土理論的開山者曇鸞
  57. 善導淨土思想之特色
  58. 淨土祖師曇鸞與念佛法門
  59.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60. 淨土宗的域外淵源與長安立宗及其後世傳承
  61. 日本淨土宗簡介
  62. 論淨土宗的四大特色
  63. 「人以致用.學以致用」——談談教理研究
  64. 善導「要弘二門判」辨析── 要弘二門是偽命題嗎?
  65. 自家寶藏 失而復得
  66. 鑒真大師淨土信仰探微
  67. 玄中寺與淨土宗
  68. 善導大師及其淨土思想
  69. 道綽《安樂集》探略
  70.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71. 曇鸞大師歷史地位再探討
  72. 中國人口頭心頭的阿彌陀
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淨土宗文集
top

淨土宗文集

曇鸞在淨土宗史上的地位

陳揚炯

一、對曇鸞評價的分歧

       在中國通行的淨土宗史上,曇鸞是被貶入冷宮的。

 

       首先是南宋的宗曉(1151~1214),編《樂邦文類》一書,刊行於慶元六年(1200),在此書卷三《蓮宗繼祖五大法師傳》說:

 

蓮社之立,既以遠公為始祖,自師歸寂,抵今大宋慶元五年已未,凡八百九年矣。中間繼此道,乃有五師:一曰善導師,二曰法照師,三曰少康師,四曰省常師,五曰宗頤師。是五師者,莫不仰體佛慈,大啟度門,異世同轍,皆眾良導。傳記所載,誠不可掩。以故錄之,為繼祖焉。

 

       他認為蓮社的創立是淨土宗之始,創立者慧遠當然為淨土宗的始祖。從慧遠逝世,到宋慶元五年(1199),計八百零九年。在此期間繼承淨土事業的有五位大師:一是善導師,二是法照師,三是少康師,四是省常師,五是宗頤師。這五位大師都能領會佛的慈悲精神,大開度脫眾生之門,在不同的時代努力推行淨土,都是眾生的好導師。他們的傳記中事蹟輝煌,故為繼慧遠之後的祖師。

 

       隨後,南宋志磐在所著《佛祖統紀》卷二十六中,改為淨土七祖: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

 

       志磐聲明說:

四明石芝曉法師,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德高盛者,立為七祖。今故遵之,以為淨土教門之師法焉。

 

       按這個聲明,似乎淨土七祖是宗曉所定,其實宗曉只定六祖,志磐在這六祖中刪去宗頤,增加承遠及延壽,成為七祖。七祖說是志磐在宗曉的基礎上制定的。

 

       明代蓮池大師袾宏的弟子推袾宏為第八祖。

 

       清道光年間,悟開推明代藕益大師智旭為第九祖,清初的省庵為第十祖,徹悟為第十一祖。民國年間,印光(1861~1940)又改推清初的行策為第十祖,省庵、徹悟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逝世,他的門人又推印光為第十三祖,形成了淨土宗十三祖之說。

 

       值得注意的是,從宋代至今,不論六祖、七祖、八祖、九祖、十一祖以至十三祖之說,都沒有曇鸞和道綽的地位。日本所遵奉的淨土祖師則與此不同。

 

       12世紀末,相當於南宋末年,日本僧人源空(號法然,1133~1212)創立日本淨土宗。他為淨土宗確立傳承世系,在《選擇本願念佛集》中,以菩提流支、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為日本淨土宗的六祖。在他的《類聚淨土五祖傳》中去掉菩提流支,以曇鸞等五人為淨土宗五祖。也就是說,以曇鸞為日本淨土宗也是中國淨土宗的初祖。源空的弟子親鸞(1173~1262)創立日本淨土真宗,他在所著《教行信證》第二卷最後寫有《正信念佛偈》,後來又寫有《淨土高僧和讚》,讚頌印度的龍樹、世親,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日本的源信、源空,以此七人為真宗七祖。在這七祖中,龍樹與世親為印度僧人,源信、源空為日本僧人,中國僧人中,曇鸞為首,即曇鸞為中國淨土宗初祖。他最佩服曇鸞,稱之為「本師」,讚頌他為《往生論》作註,闡明:「往還迴向由他力,正定之因唯信心。惑染凡夫信心發,證知生死即涅槃。」在《高僧和讚》中,他為上述真宗七祖所作的讚、頌、偈共一百十七首,其中讚曇鸞的最多,達三十四首;其次是善導,二十六首;第三才是日本的源空,二十首。他曾被流放,在流放期間改原名「善信」為「親鸞」,取世親及曇鸞二人名字各一字,以後一直用「親鸞」之名,可見他對曇鸞的敬佩之情。

 

       無論日本的淨土宗或淨土真宗,其所列的祖師世系雖有不同,但都以曇鸞為中國淨土宗的初祖,尊奉曇鸞-道綽-善導,而並不重視慧遠,這是一致的。

 

       1920年,日本高僧常磐大定來中國踏勘佛蹟,發現玄中寺祖庭,公之於世。1942年,常磐大定與菅原慧慶丙位日本淨土真宗大德率代表團到祖庭玄中寺,與中國僧人聯合舉行了嚴修曇鸞大師圓一千四百周年法會,盛讚「曇鸞大師之佛教,……於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上地位之重要,及寄於日本淨土教學上稀有之功績,實示古今東西無可比儔之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之威儀」(引自《淨土古剎玄中寺》)。他們認為曇鸞是中外古今無與倫比的大哲學家和大宗教家,評價如此之高,反映了日本淨土真宗對曇鸞的衷心敬仰。

 

       中國和日本在淨土祖師世系上的分歧,主要在於有無曇鸞與道綽,而其焦點則在曇鸞身上。中國十三祖說排斥曇鸞而以慧遠為初祖,日本則奉曇鸞為初祖,而不理會慧遠。形成這個分歧的原因是複雜的,下面試作簡單的分析及評判。

 

二、隋唐八宗中之寓宗

       淨土名「宗」,由此而定祖,乃是約定俗成。究其實際,淨土並非佛教中的宗派,而只是學派,是學派意義上的「宗」,即「寓宗」。

 

       關於宗派,湯用彤曾論述道:

 

所謂宗派者,其質有三:一、教理闡明,獨闢蹊徑;二、門戶見深,入主出奴;三、時昧說教,自誇承繼道統。《隋唐佛教史稿》一○五頁)

 

       意思是說,所謂「宗派」,有三個特點:一、有獨特的教義,或對佛家的教義有獨特的解釋。二、有一套組織,有一套師徒相傳的法嗣制度;入我門者,一切好說;出我門者,視如寇仇。三、自居於佛門的正統地位。宗派就是這樣一種有教義、有組織、有教規、有承傳的宗教團體,和南北朝時期那種無組織的學派明顯不同。

 

       隋唐時期形成宗派,通常說為八宗。這八宗可以分為三個類型:繼承印度佛教原型的宗派,有三論、法相及密宗;創造性的偏重哲理的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和禪宗;偏重於宗教實踐的宗派,有律宗和淨土宗。在八宗之中,唯獨淨土宗算不得宗派。湯用彤指出:

 

至於淨土,則只有志磐謂其「立教」,但中國各宗均有淨土之說,且彌陀、彌勒崇拜實有不同,亦無統一之理論。又慧遠結白蓮社,只是唐以後之誤傳,日本僧人且有認淨土初祖為曇鸞,並非慧遠,而所謂淨土七祖歷史乃南宋四明石芝宗曉所撰,並無根據。(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故淨土是否為一教派實有問題。(《隋唐佛教史稿》第二二三頁)

 

       湯用彤這裡是從包括彌勒信仰在內的淨土而言的,認為淨土信仰沒有統一的教義,也無歷史傳承,不能算作宗派。這話有道理。不過,所謂「淨土宗」,專指彌陀信仰而言,不包括彌勒信仰。專指彌陀信仰的淨土宗,儘管後來於教義的解釋頗有分歧,但都信阿彌陀佛,信安樂國土,信他力往生,信念佛之法,總算還有統一的教義。門戶之見也有,自視為易行道,而以其他宗派為難行道。不過,淨土不是宗教團體,沒有一套組織,也沒有法嗣承傳制度,即沒有衣缽相傳的繼承,也不需要禪宗那種以心印心的認同。信淨土者不必有師承,不需要哪個權威的認可,也不承擔什麼義務。可以同時信任何宗派,任何宗派中人也可以同時信淨土,不存在什麼「判師背祖」問題。所以,淨土宗沒有宗派性,它自居於易行道而把其他宗派貶為難行道,只是學派的派性。

 

       前面說過,密教另奉大日如來為教主,從大乘佛教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的佛教。淨土教另奉阿彌陀佛為教主,按理也會從大乘佛教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的佛教。由於歷史的原因,淨土教在印度沒有長足的發展,一直是大乘佛教的附庸。在中國,自曇鸞、道綽、善導的弘揚,淨土以其博大的精神風行天下,以至南宋以後形成佛門即淨土,淨土即佛門的局面,大有取代大乘佛教之勢,只是還沒有完成取代的事實而已。在這個意義上說,淨土應稱為「教」,與整個大乘佛教並列,而不應該稱為「宗」。淨土被當作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稱為「淨土宗」而與其他七宗並列,是不大妥當的。

 

       當然,淨土畢竟還與大乘佛教相伴相隨,沒有獨立出來,稱之為淨土宗也可以。南北朝時期沒有淨土「宗」之名。隋唐時期,各個宗紛紛創立,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等。淨土教也興盛起來。當時人們並沒有注意到此時的「宗」與南北期時作為學派的「宗」已有不同,已發展為宗派性的「宗」,卻還是從學派性著眼,依舊用南北朝時的「宗」名。淨土教與其他各宗類似,有自己獨特的判教理論、教義、修法等等,因而也稱之為「宗」。

 

       其他的宗都是師徒世襲的,不但繼承法統,而且繼承寺院的主持、寺院經濟的大權。他們有譜系,代代相傳,又擴展勢力,進據別的寺院,再代代相傳,以至形成以祖庭為中心的網絡。網絡之史即是宗史。因此,他們有祖師的世系。淨土宗作為學派性的宗派,不是有組織有承傳的,當然不存在祖師世系。南宋之前,沒有人想到過為淨土宗立祖,就是這個道理。由此也說明,淨土宗只是學派性寓宗,這是大家都明白的。

 

三、淨土三流本一脈

       一種理論,當它成為統治思想之後,其他理論必定摻入其中,使之成為雜家。淨土宗便是如此。隨著淨土信仰的普及,淨土信仰也就色彩駁雜,成為兼容並蓄的雜家。各家互爭正統地位,以致本來的正統被排擠為非正統,本來非正統卻硬占得正統的榮耀。淨土宗的這個發展歷程,在思想史上不是個別的,也許是帶規律性的現象。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不過是一瓣心香。圖求一片淨土的,未必能找得到一片淨土;希望跳出三界的,也未必便能跳出三界之外。善良的目標不等於嚴酷的現實,神聖的外衣掩蓋不住客觀的歷史過程。淨土宗自也不能例外。

 

       源空《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九提出,中國的淨土宗有東晉廬山慧遠、唐代慈愍(慧日)和道綽、善導三系,而他決定以道綽、善導一系為日本淨土宗繼承的法統。由此,有淨土三流之說。此說有欠妥之處,在下面第五章第一節另談,這裡就按此說評判。

 

       慧遠流──慧遠流的念佛方法主要是觀想念佛。

 

       就教來說,是入三昧,見佛和往生。用觀想的方法收攝散亂的妄心,達到一種窮玄極寂、體神圓融的精神統一的狀態,稱為三昧;入於三昧,隨宜可以應物,能顯出耳目所不能及的境界,結果能見到佛界,這叫定中見佛;由見佛而能往生淨土。

 

       就力來說,因為是在自己入定中憑悟解而見佛,所以,這是自力修行而獲。

 

       就土來說,慧遠流以彌陀為應身,淨土為應土,即隨緣化現,無緣不化現的方便淨土,而不是報土、法性土。既然只不過是應土,則是否有緣真實往生,也就成了問題。

 

       就機來說,慧遠流認為淨土有三種:事淨土,凡夫往生之淨土,因其事相嚴麗,故稱為事淨土;相淨土,聲聞、緣覺二乘往生之淨土,因其妙相莊嚴,離垢清淨,故稱相淨土;真淨土,是初地以上菩薩以及諸佛所居之土,妙淨離染,常住不變,故稱真淨土。這些淨土都由業因所感而得。《觀無量壽經》中九品往生,有聖有凡,隨凡聖不同而有不同往生,凡夫只能往生事淨土,不能往生真淨土。

 

       總的來說,慧遠流的淨土觀,是哲理性的、重知識重悟解的流派。

 

       善導流──即曇鸞、道綽、善導一系,以稱名念佛為主。

 

       就教來說,強調稱名念佛,以「信、願、行」為三資糧。信,指信知自己是罪惡生死之凡夫,流轉三界而無出離之緣;信知阿彌陀佛本弘誓願宏深可靠;信知自己必能往生滿願,即發願往生。行,主要是念佛,身禮阿彌陀佛,口稱阿彌陀佛之名,意念阿彌陀佛及彌陀淨土種種莊嚴。一心念佛,必能往生,無須悟解。

 

       就力來說,靠的是阿彌陀佛由大悲心所發出的願力,乘此願力,出離生死,往生淨土。所以,往生是憑他力而得。

 

       就土來說,認為彌陀淨土是由阿彌陀佛的本願所成立之莊嚴淨土,是真實的報土,而不是那種時見時不見、時有時無、可有可無之應土。阿彌陀佛是真實不虛的報佛。往生真實不虛的報佛之報土,當然是真實的往生。

 

       就機來說,善導流認為,九品俱是凡夫,沒有聖凡之分別。凡夫、二乘,都能往生報土,即往生真淨土。

 

       總之,善導流是面向一切凡夫,簡便易行的法門,體現了淨土法門的主旨。

 

       慈愍流──慈愍大師慧日,以淨土為速得成佛法門,按照法相宗理論證明彌陀淨土為真實淨土,即報土,認為凡夫也可入報土。這與善導流的思想大體相同。

 

       關於往生淨土之修行方法,他主張修萬善萬行,而萬行的重點是稱名念佛。這一點也接近於善導流。

 

       但他認為往生淨土,須修戒、定、慧三學,主張戒淨並行、禪淨雙修、教禪一致。他批評當時流行的禪宗忽視齋戒,又責備求生淨土者不斷酒肉。又說諸行之中,特重智慧,引《華嚴經》等文稱:「准此經文,智為第一。」

 

       他大抵是以法相宗為依據,企圖融合教、禪、戒、淨各家而歸於淨土的綜合派。既重稱名念佛,又重悟解,也強調持戒,是慧遠流與善導流的中間派。

 

       以上是淨土三流。與淨土三流之說相適應,又有三根之說,認為慧遠流以吸收上根者為主,善導流是下根者普遍的宗教,而慈愍流的主要對象則是中根者。

 

       這樣一來,宋代以後,曇鸞、道綽、善導所建立的淨土宗似乎便降而為淨土三流中僅僅適宜於下根者的一流了。其實,宋代以後淨土宗迅速普及而成為雜家,可以分為三個流派,但主流始終是善導流,這是無疑的。因為淨土宗最根本的特質就在於它是民眾化的宗教,而淨土三流中最具民眾性的正是善導流。可以設想,照慧遠流的理論,凡夫不能入報土,則信仰淨土者能有多少?即傳自信為上根者,那一套觀想念佛的方法又有幾人能認真堅持執行?充其量,彌陀淨土信仰只能在少數的上層人士中流行,絕不會民眾化,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南宋末,慧遠流起而爭淨土宗的正統地位了,首先是宗曉提出了定祖問題,並擬定了六祖名單,這個名單誠如湯用彤所說:「並無根椐」。接著是志磐把六祖說修訂為七祖說,提出定祖的根據是「功德高盛」。這個「功德高盛」實際上是個模糊概念,因為對功與德的評價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究竟誰弘揚淨土的功更高,德更盛,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根據一己之見評功論德以定祖師,此種根據仍然算不得根據。這與其他宗派根據世系定祖立宗完全不同。

 

       當然,作為一個影響最大的學派,淨土宗存在著誰為奠基者的問題。可以根據各自的觀點評功論德,以慧遠為奠基者稱之為「初祖」也可,以曇鸞為奠基者稱之為「初祖」也可,不必強求統一。不過,在這個意義上,說淨土宗的初祖是曇鸞而非慧遠,似乎較為妥當。

 

       正是曇鸞,創二道二力說判教,為淨土開派立宗建立起理論根據;論述了佛力之可靠、往生淨土之真實,生於淨土者畢竟成佛,把印度淨土信仰造得能為中國僧俗雅俗共賞;創五逆能生淨土之說,使民眾產生往生淨土之信心與願望;簡化修行方法,由觀想念佛轉而偏重於獨立的稱名念佛,使淨土信仰能深入民眾之中。由此,曇鸞創立了一套中國化民眾化的彌陀淨土學說,為淨土信仰的傳播開闢了廣闊的道路,經道綽、善導的弘揚而形成淨土宗,逐漸演變而分為三流。至於慧遠,則佛學成就雖大,淨土信仰水平一般,前面已經說過,不再贅述。

 

       不過,曇鸞在六祖、七祖直至十三祖說都排斥在外了,這是慧遠流的派性的表現。

 

四、十三祖說的派性

       先說定祖之人。創六祖說的宗曉(1151~1214),自號石芝,四明人,編著有《樂邦文類》、《金光明經照解》、《寶雲振祖集》等多種,為天台宗知禮系的傳人。把宗曉六祖說修改為七祖說的志磐,生平不詳,著《佛祖統紀》,為天台宗人。立智旭、省庵、徹悟為祖的悟開(?~1830),是天台宗人。後來立十二祖的印光1861~1941),主張以淨土融攝,結合各宗,而且儒佛相資,可以說,千餘年來各宗合流趨勢至印光而集其大成。他也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僧人。

 

       至於被定為淨土祖師者,六祖延壽(904~975)是禪宗五派之一──法眼宗的嫡嗣。

 

       七祖省常(959~1020)是天台宗人,先學天台教觀,後來專修淨土。

 

       一度曾在六祖說中定為六祖的江蘇真州長蘆寺宗頤,是禪宗五派之一──雲門宗長蘆應夫的門人,生卒年不詳。

 

       八祖蓮池大師袾宏(1535~1615),卜居杭州雲栖山,為華嚴宗人。

 

       九祖智旭(1599~1655)私淑天台宗,研習天台諸疏,可算天台宗人。

 

       十祖行策(1628~1682),原是天台宗人,後來專修淨土。

 

       十一祖省庵(1686~1734),在天台宗世系上,是智旭下第四代。

 

       十二祖徹悟(1741~1810),禪宗五派之一──臨濟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

 

       蘇州靈巖山寺印光的門人,立印光為十三祖,印光可以說是會通各宗的僧人。

 

       自宋代起,除印光以外的七祖,分別為天台宗四人、禪宗二人,華嚴宗一人,即七祖都是台、賢、淨諸宗兼修或後來專修淨土的名僧。

 

       至於宋代以前的五祖,三祖承遠(712~802)受慈愍影響專修淨土,四祖法照(767~821)為其弟子,此二人都屬慈愍一系的僧人。

 

       這樣一來,十三祖中照顧慈愍系二人,曇鸞一系的善導(613~681)、少康(?~805)因其在京城弘傳淨土之功實在無法抹殺而不得不立為二祖、五祖,其餘八祖全是慧遠流。也就是說,在淨土三流中,善導流與慈愍流二流加在一起,也僅只慧遠流一半。

 

       顯而易見,從六祖說到十三祖說,定祖之人是慧遠流,所定之祖也是慧遠流的觀點。

 

       慧遠流與慈愍流的僧人,多是有學問的,活躍在上層,很有活動能量,他們弘傳淨土法門,對淨土宗的發展與普及當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慧遠流按照他們自己重悟解重教理的觀點來理解淨土宗,解釋淨土法門,推立祖師世系,企圖把淨土宗造為重悟解、重教理的淨土宗,卻是不合淨土宗民眾化主旨的。由於他們是有學問有影響的僧人,左右著輿論,善導流則深入民間,重宗教實踐,不大理會這類定祖問題,所以,十三祖說通行,真正的初祖曇鸞、二祖道綽卻被排斥了。

 

       當然,中國也有不同意以慧遠為首的祖師世系的,如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實賢思齊尊曇鸞、道綽、善導為最初三祖,但影響不大。

 

(摘錄自《中國淨土宗通史》)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