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觀經》,總共講了三種修行方法:
第一就是修定善——修觀想。有不少寺廟的大雄寶殿外面有地獄變相圖,也有極樂世界的莊嚴圖,這些就是觀想的素材。
觀想就是去「觀」,眼睛一閉,心中著意觀華座、佛身,乃至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觀之前先要熟悉經文,對經文的文字要理解,理解之後,然後在心中觀想,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出來,這叫修觀想。
修觀想的目的是要讓心安定下來,所謂「息慮凝心」,所以叫定善。這個比較難,我們現在人做不到。但是佛陀在世,有些人能修。修觀想的最終目的,是要求生西方淨土。這是一種方法。
還有一種方法:修散善。就是不能修觀想的,你就修福報。福報有三種,稱為三福。
第一是世間善法:「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是佛門戒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是大乘行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把以上這些功德用來迴向求往生。
這些是福報,現在很多人能夠做到其中一部分,比如皈依三寶的人就能夠受持三歸,持一些基本的五戒、八戒,乃至出家人的具足戒。有些人在寺院裡面可以護持道場,深信因果,讀誦一些大乘經典。這些雖然是屬於福報,還不能解脫。因為我們內心有煩惱,有貪瞋癡,表面看在行善,其實是虛假之行,雜毒之善。這種善法迴向往生,也是一種方法。
前面這兩種方法對根機都有一定的要求,就是心地很善良,能夠相信佛法,能夠慢慢地修學佛法。
還有一種人,他是沒有這種善根的,他遇不到佛法,甚至一生都是造罪,乃至是五逆十惡的人。所謂「五逆」之人,就是殺父親、殺母親、殺羅漢、破壞和合僧團乃至殺佛的人。他一生都是在犯過失,不相信佛法,不但不相信,還破壞佛法。以因果報應講,他是直墮地獄的。在臨終時,遇到善知識,善知識告訴他,你現在還有希望,你來念佛,就可以不墮地獄,就可以往生西方淨土。那麼《觀經》給五逆十惡的人,就專講念佛往生。
三種方法前面兩種都是有條件,有要求,很多人不一定做得到。有些人做得多,有些人做得少。這兩種方法,是靠自己的功德迴向求往生。後面一種方法,就是不論你是什麼根機,不論你業障深淺,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
前面的定散二善迴向求往生是要門,後面這個念佛往生是弘願門。弘願門方法簡單,往生容易,不論定散,不論善惡,普攝一切眾生,所以善導大師講: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所有善凡夫、惡凡夫,只要靠佛的願力,都可以往生西方。這個才是真正的淨土門,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地方。
整部《觀經》就講了兩門——要門、弘願門,這兩門其實把一切法都統攝過來了。沒有完全相信念佛往生的人,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求往生也可以。比如讀《地藏經》的,把讀《地藏經》的功德迴向求往生;讀《金剛經》的,把讀《金剛經》的功德迴向求往生。
但是如果不能讀《金剛經》,也不能讀《地藏經》,甚至還造了很多罪業,怎麼辦呢?念佛往生!念佛往生最殊勝、最簡單、最容易,反而最可靠。
所以《觀經》是把整個佛法「統頓漸於兩門」,把頓教、漸教整個佛法都統在兩門,就是要門、弘願門。「攝萬機於念佛」,目的就是把所有根機都攝受過來專修念佛。有能力修禪定功夫的人,迴向定善求往生;不能修禪定功夫的人,靠三福迴向往生;最後造罪的人,靠念佛往生。
這三種方法一比較,哪一個更殊勝呢?念佛最殊勝!
為什麼?它能夠讓一個造罪的人,能夠讓一個即將墮地獄的人,都可以往生西方!其他方法都不能達到這種效果。其他方法只能度有限的人,而且非常難,很多人做不到。念佛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到,所有人都能往生的。所以《觀經》講幾種方法,看似應機說法(顯),實質上是一種對比(隱),把不同的法拿來比較,來說明念佛最簡單,念佛最殊勝。
其目的就是攝受一切根機的人,都要來念佛,在《觀經》流通分就顯示出此意了,所以善導大師講: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是《觀經》的意義所在。因此可以講,《觀經》是:「廣開方便之門,惠以真實之利。」它開顯了很多方便之門,所謂「大開方便之門」。開方便之門,就是要攝受不同的人。
佛講法就是應眾生不同的根機,有些人還不能來專修念佛,那佛先開方便,慢慢地引導他。比如民間很多人信仰觀音菩薩,為什麼信仰觀音菩薩呢?觀音菩薩就是廣開方便之門:你想發財,可以來求我;你想陞官,也可以來求我;你想求子,求子得子;想富貴,求富貴得富貴。這個就是方便,因為一般人都希望發財、陞官、求子、求富貴的,菩薩度眾生本意是讓我們成佛,但是很多人不想成佛。很多人只看到那一點小小的利益:「哎呀,當個官、發點財就很不錯啦。」那麼觀音菩薩就很慈悲,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這種慈悲實際是一種方便,是暫時滿足我們凡夫的需要。想陞官的人,燒個香、拜個佛,官位升上去了,就覺得菩薩很靈驗,然後就繼續來拜,拜久了之後,知道做官也不長久,再大的官也要下來,也知道當官不是根本的,要求佛菩薩慈悲度我們往生淨土,這樣就來到真實的佛法裡面了。
很多人剛開始是求世間利益,慢慢地才會來追求佛法,瞭解佛法真實的意義。這部《觀經》也有這樣的意義,先廣開方便,有些人不願意念佛,好,佛就告訴你修其他法門,通過其他方法也可以往生,就是迴向求往生,這就是廣開方便之門。
那麼開方便之門目的是什麼呢?要惠以真實的利益。《無量壽經》講到,釋迦佛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釋迦佛出世,講《無量壽經》,講《阿彌陀經》,講《觀經》,目的是什麼呢?是要給予我們眾生最真實的利益。前面講過,有些人求世間的福報,也是利益,但那個利益很少,它不是真實的,是方便利益。佛法的真實利益是什麼呢?
是讓所有人都能夠離苦得樂,轉凡成聖——轉凡夫之身,成為聖人之身。聖人最高境界就是成佛,佛法的真實利益在哪裡?就是讓我們念佛成佛,這個是最真實的利益。《觀經》就是開種種的方便,引導我們來相信念佛往生的道理,走上真實解脫之道,得到真實的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