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智隨法師文章
top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1. 廣說諸法與專修一法有何關係
  2. 《無量壽經》的「法深信」觀
  3. 禪與淨土之比較
  4. 西方淨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種執著嗎?
  5. 36次呼喚你的名字,只為讓你「醒來」
  6. 《楞嚴經》中暗藏的玄機是什麼
  7. 因果與空性
  8. 法門無量,念佛第一
  9. 如何超越三界
  10. 念佛,需要清淨心嗎?
  11. 在念佛之餘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觀音?
  12. 一聲稱念罪皆除,為什麼還在胞胎中住十二劫?
  13. 善導大師為何以疏釋《觀經》開宗?
  14. 十方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阿彌陀佛?
  15. 淨土宗之特質——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6. 弘揚佛教文化 促進社會和諧
  17. 淨土三經對告眾之探微
  18. 無上利益的法門(三)
  19. 無上利益的法門(二)
  20. 無上利益的法門(一)
  21. 淨土法門的信心從哪裡來?
  22. 觀音與彌陀
  23. 概說佛法之判教(二)
  24. 概說佛法之判教(一)
  25. 《大經》解讀
  26. 機法深信
  27. 《淨土文獻叢刊》總編序
  28. 《靈岩法要》編序
  29.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學習補充資料
  30. 有關自力他力的妙喻
  31. 印光大師念佛問答
  32.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二
  33.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一
  34. 略談「護念」之義
  35. 佛來助念 正念往生
  36. 一心不亂 三心具足
  37. 念佛餘行 勝劣比較
  38. 何故無問 自說此經
  39. 佛何偏勸 往生西方
  40. 三經五經 親疏有別
  41. 話說淨宗 師資傳承
  42. 也說「易往而無人」

隨筆篇

  1. 我們發起往生心,是因為佛在憶念我們
  2.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3. 能安心念佛,得到的就是無量寶藏
  4. 淨土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惑心
  5. 不信佛的人走輪迴道,念佛的人走成佛道
  6. 損失往生大利,人生就白過了
  7. 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8. 往生的大門在哪裡
  9. 我們的心量要敞開,敞開到接納所有人走向念佛的道路
  10. 教理越深入、信心越扎根,越會老實念佛
  11. 人生最大的福報
  12. 每天念一聲佛就可以往生,為何還要多念
  13. 人生的歸宿,成佛的寶典
  14. 十方世界都流行,十方諸佛都讚歎的一部經
  15. 淨土法門真能「即生成就」嗎?
  16. 如何看待佛教眾多不同的經典
  17. 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合作」
  18. 《觀經》講了修行的三種方法,你知道是哪三種嗎?
  19. 善導大師講的「決定深信」有何含義?
  20. 佛為三個人說淨土三經
  21. 我們的善根可以跟彌勒菩薩一樣多,你相信嗎
  22. 一部只「擺事實」,不「講道理」的經典
  23. 淨土復興的根本保證
  24. 佛力最能改變人心
  25. 樂邦有路 起信即生
  26. 關於《無量壽經》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27. 佛是如何護念眾生的?
  28. 如何看待不同經典?
  29. 人是活著往生還是死了往生
  30. 佛面與人面
  31. 一個道場的氛圍比什麼都重要
  32. 怎麼知道親人往生沒有?
  33. 得到25位菩薩保護的人
  34. 暫居於娑婆,常住於極樂
  35. 什麼是佛心?
  36. 果已熟,速摘!
  37.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38. 為啥要往生?
  39. 提升自我無止境
  40. 無諍
  41.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42. 如何看待道場、團隊裡的是非
  43. 學佛,越簡單越好
  44. 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
  45. 入佛門徑 判教為首
  46. 如何判別「真實之法、方便之法」?
  47. 常與無常當如何?
  48. 從解、行二門談「一門深入」「廣學多聞」
  49. 何為「一門深入」,你真瞭解嗎?
  50. 「三業無功」的念佛能往生嗎?
  51. 《認祖歸宗》
  52. 學佛法,找明師,有方法!
  53. 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得很開心,有人卻念得很煩惱?
  54. 居士能做弘法的事嗎?
  55. 逼上梁山
  56. 關於念佛現當二益的法語
  57. 五濁惡世的我們一定要仰靠阿彌陀佛
  58. 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
  59. 念佛能否成為千萬富翁?
  60. 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61. 人人皆需要佛法
  62. 重慶一行記實感懷
  63. 何為「一心不亂」?
  64. 豈能任意隨緣
  65. 凡夫不可盲目地效仿菩薩
  66. 為學與為道
  67. 學淨土門之人 不可相信菩薩不相應教法
  68. 念佛人應建立內心的道場
  69. 念佛人應保持的心態
  70.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71. 印祖論全仗佛力與兼仗佛力
  72. 監獄裏寄來求法之信
  73. 不敢有疑
  74. 話說「名」與「利」
  75. 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76. 亦論「隨緣」與「攀緣」
  77. 平淡是真 念佛最樂
  78. 人生的希望 生命的歸宿
  79. 一德具萬德 一福納萬福
  80. 瞻禮「龍門石窟」有感
  81. 略談楊仁山與日本學人辯論法義之事

因果記實篇

  1. 因地不真 投身為豬

念佛感應篇

  1. 燒香禮佛 禍去福來
  2. 乞求觀音 兒子病好
  3. 彌陀捶背 倖免車禍
  4. 可愛小鳥 系列感應記
  5. 一念呼救 立蒙感應
  6. 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7. 我的眼好了 佛眼卻壞了

往生記實篇

  1. 豬聞開示 柔軟往生
  2. 舍利現心字 昭示念佛理
  3. 植物人念佛 安祥往生
  4. 臨終遇緣 奇特往生

法師介紹

  1. 智隨法師介紹

《靈岩法要》編序

       佛法自古印度傳於中國,曾有八大宗派興盛於世而光大佛法之弘傳。眾生各取所需,各得其益。然於今末法之時,因根機陋劣、五欲熾盛、大聖隱沒,難修難證之法門,已難以再現其昔日的光彩,雖學修者多,但證果者少。而能透過一線之天看到解脫之希望者,可謂只有淨土一門了。以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念佛,仰仗佛力,任何人皆可往生去,即生成就。大聖佛陀早為預言:「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淨土宗自曇鸞、善導開宗以來,即蓮風盛行,獨被天下,一句名號,輝耀古今,因此而念佛往生者,不可計數。因代有高人,弘傳此法,故而上行下效,一致進行。及至近代,弘傳中興淨土法門影響之大者,則莫過於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大師集立德立言立行於一身,譽滿天下,德化無邊。一部《文鈔》,因其善契時機,普被三根,風靡寰宇。蒙恩得度者,何可計數。故有云:「大藏可以不看,《文鈔》不可不看也。」良以大藏甚多,未入門人,難得其要。求其引人入勝,將禪淨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無疑滯,語言顯淺,意義平實,為研究古德著述之初步嚮導者,其唯《印光法師文鈔》也。吾人若能息心研讀,當自知之。

 

       大師雖深通宗教,但其弘化,與人不同,不重奇特神異,不重玄妙高深。其所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所倡導者:唯「敦倫」與「念佛」。以能深信因果,則人不自欺;能歸向淨土,則必得解脫。因果與淨土,成為大師一生教化之根本。其因果之落實在敦倫盡分,其淨土之正業在老實念佛。敦倫行世善,念佛求往生。如是世出世法,兩得其圓。善說法要,無過於此。

 

       一代時教,了生脫死之法,浩如煙海,玄妙高深之理,他宗所共談,大師何故獨守平常,專提念佛一行?此乃法門「簡易超勝」及「時節因緣」所致,觀其與某居士之對白,即知其睿智悲心,非泛泛而談者所可比擬也。曾有雲泉之居士於普陀山拜訪大師,相談良久,將辭去時,大師攜手囑曰:

 

從來禪教諸祖嘗曰:天臺教觀一宗,如或無人傳之說之,則為佛法趨滅之時,今則不然矣。

 

       雲泉之殷勤問故,大師喟然歎曰:

 

今日聖教愈趨愈下,人根淺薄,於止觀一法得出生死者,萬無一二,唯淨土可依怙耳。設今淨土一宗無人傳之說之行之者,則佛法真畏將滅盡矣,吾人為佛弟子,尤宜勉焉。

 

       佛法法法雖好,但貴在契時契機,於末法之今時,聖教愈趨愈下,人根陋劣淺薄,高深玄妙之法,皆無力度脫如是眾生,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若淨土一宗無人傳之說之行之者,則佛法將滅盡矣。慧眼圓明、悲心切切、欲利眾生者,豈不力弘淨土,令正法久住乎?以是之故,大師一生,雖密護諸宗,但力弘淨土,辨禪淨之異,顯難易之別,重信願之真,明專雜之行……重重開顯,處處指示,於知見網中為末世眾生厘清徑路修行之心要,欲使淨土一宗經久傳承不絕,眾生解脫有望也。

 

       生於亂世,大師之弘法,多為書信往來,彙集而成百萬餘字的巨著——《印光法師文鈔》。《文鈔》之磅礡無序、浩瀚無邊、隨機施教,實非人人所能通入,人人可得其要。愚所編《靈岩遺旨》曾將大師思想全面整理、依序彙編成冊,世出世法,通途特別,一目了然,可為瞭解大師之一方便也。因綱目分明,條理清晰,並示內容提要,對欲深明教理、詳知大師者,可謂方便至極。雖為選編,內容亦自不少,於專修淨業者而言,仍難免有繁雜之感,於普通修學大眾,更有深廣莫測之歎。為顯彰大師之苦心教化,為利益廣大之念佛行人,今融其要義,大分八科,簡編為《靈岩法要》。以因果淨土為正理,以敦倫念佛為正行,使廣大念佛行人,易得其要,易得其益。並於緊要之處,略加註釋,資其易解。裨有心者,善會大師之意,通得往生之益。

 

       大師淨土思想,既融會了淨土三經及古大德之要義,又契合於時代根機而深入淺出、隨意發揮,可謂機理雙契。雖密護諸宗,而處處指歸淨土;雖應機說法,而法門宗旨不變。因《文鈔》多是書信往來,又零散無序,故欲系統、全面、穩當把握大師淨土思想,亦頗為不易,如何透過《文鈔》而識得淨宗心要,於依止大師學修淨土法門者,至為要緊。綜觀《文鈔》,可以清晰了知,大師弘揚淨土,極力彰顯淨土一法與其他法門之不同,其開顯此法「簡易殊勝、獨特超越、微妙難思」之處,尤其值得淨業行人特別注意。大師淨土思想雖廣,可從以下幾方面窺知其要。

 

一、特別法門:

       佛法無量門,如何認識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之間的異同?此為學修淨土者之要務。大師判其他法門為通途法門,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所謂「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也。詳如下文所言: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今以喻明: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此一分判詮釋,簡要明瞭,讓人一目了知:佛法雖多,不出二門。一者為通途自力修行之法,依戒定慧斷貪瞋癡而了生死,此如畫山水,一筆一畫漸次而成。一者為特別仗佛力之法,依信願念佛乘願往生而了生死,此如照山水,重重峰巒一照俱了。二法之頓漸難易,一目了然。

 

       此通別二法之判,實承續了曇鸞、道綽、善導一脈「難易二道、聖淨二門」之教判思想。觀印光大師一生,原本極為尊重傳統,以古為師,但於判教上則另立名目,新意顯然。如此分判,可謂應時機之所需,以標顯淨土一法,異於他宗他教,須另具只眼,不得以通途法論特別法,不得以自力行論他力法。不如是突顯,則人多混而不分,一視同觀,以通途論特別,棄佛力執自力,難免自誤誤他,同失淨土殊勝之利益。若明瞭「通途、特別」之異,方知二法宗旨不同,難易有別,力用懸殊。學修淨土者,首當於淨土法門之「特別」處著眼,方可得其旨趣,舍自力之心執,歸他力之本願,獲往生之大益。如大師所言:

 

揀去自力,注重佛加,冀娑婆具足惑業之含識,現生同赴蓮池。

 

       通途特別,雖同為兩種勝法,但宗旨、行法、利益、應機等大為不同,不可一視同觀,若妄以通途法論特別法,以為圓融,未免兩失其宗。如大所所言:「各別論之則有益,混融論之則有損」、「離則兩益,合則兩害」也。能得其益而免其害,方可謂善學淨土者也。大師「通途、特別」之判,即欲為末法眾生特別選出淨土一門、念佛一行。此實可謂悲心與智慧之選,既順彌陀本願,亦順釋迦本懷,更順諸佛證誠,尤順今時之機。

 

二、全仗佛力:

       淨土法門為特別法門,其特別何在?詳觀《文鈔》,知特別之處甚多,若論根本,則在「全仗佛力」。如大師云: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淨土法門,全仗佛力。

 

       所謂佛力者,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力。《文鈔》中對「淨土法門,全仗佛力」多有闡發,詳明淨土一法,無論何人,只要能念佛,求生西方,則仗佛慈力,皆可往生淨土去。今引一言以明其旨: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淨土教法,由來已久,不但印祖極力提倡淨土一法,全仗佛力,古來大德無不共同發揮此一要義。其中尤以曇鸞、善導一系教法,於「全仗佛力」處發揮透徹至極,若通觀曇鸞、善導教法,則於「全仗佛力」處更易明瞭。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又《法事讚》言: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此皆「全仗佛力」之最要開示,學修淨土者,欲得往生大利,欲得真實安心,自宜善加著眼心,細心體會。

 

       淨土法門,因全仗佛力,故此法之「行持、對機、利益」大異於一般通途法門。就行持言:但念一句佛名;就對機言:通攝聖凡有情;就利益言:同得往生成佛。二法之不同,如龍樹菩薩所云:通途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更有墮落之憂。特別者,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一生即可成佛。以喻言之:通途如陸路步行,艱辛多苦;特別如水路乘船,樂往速超。古德云:「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亦可謂二法門之最善形容者也。故修學淨土法門者,當於「全仗佛力」之特別處著眼,不可與通途法門並論,若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將他力門作自力用,則其失也大矣。

 

三、易行功高:

       淨土法門,因全仗佛力故,行持極為簡易,功德至極甚深。無論何人,但稱六字洪名,即可乘佛願力,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聖見,二皆不生。惑不期斷而自斷,德不期證而自證。一切皆法爾自然,天然妙成。大師讚此法云: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又云: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一代時教,法門雖多,無如此殊勝之力用者也。他法或簡易而不殊勝,或殊勝而不簡易。唯此淨土一門,既簡易又殊勝,所謂「至簡至易,至頓至圓」也。大師於此「勝、易」二德處處釋之,以啟人正信,開人正智。如其所云「易」者: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所云「勝」者:

 

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凡心已無,佛慧日開。較比參禪研教、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勝過無量無邊倍矣。

 

       勝易二德,為淨土法門根本,古大德於勝易二德,多有闡釋,引用一二,以資詳解。

 

       龍樹菩薩《易行品》云: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

       天親菩薩《往生論》云: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善導大師《法事讚》云: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往生禮讚》云:

到彼花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學淨土者,於此勝易二德,當細為用心,若能深入《文鈔》,並能通觀古今,自知淨土法門此一殊勝奇特之益。

 

四、普被三根:

       佛法雖多,旨在了生脫死。而修持之要,貴在契理契機。一代時教,無量法門,雖無不為了生脫死,但若論「契理契機之法,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第一。」以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任何人皆可往生淨土,疾成佛道。因其易行,所以五逆十惡亦得往生;因其功高,所以等覺菩薩一致西歸。其他法門,大法則小根不能修,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唯此淨土一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易行功高,五乘齊入,似小而大,似淺而深,即事即理,即因即果,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應時契機通於古今,故得以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則攝等覺,下不遺逆惡。如《華嚴》以菩薩迴向往生,圓收最上之機;《觀經》以五逆十惡往生,攝盡最下之人。此所謂「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也。故大師處處彰顯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益。其言:

 

上之則文殊普賢,久成佛道之大菩薩;下之則五逆十惡,將墮地獄之惡眾生,皆承彌陀接引之力,皆為淨土所攝之機。可見法門廣大,了無棄物。佛願宏深,等視眾生。

 

       佛法如是之廣大,何以獨有淨土一門念佛一行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究其實,一則念佛易行,二則本願不虛。念佛一行為彌陀選擇之本願:「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一大悲本願,不簡智愚,不論善惡,普攝萬機。十方眾生,只要回心念佛,都成阿彌陀佛大悲救度之機,印光大師讚彌陀大悲本願云: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佛眼等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論其罪福多少、善根深淺、功德大小,只要歸心,無不來迎。因有無簡擇之本願,故念佛一法上下通攝,凡聖齊往。一代時教,法門雖多,唯此一門,普應群機,平等普度。

 

五、諸佛本懷:

       諸佛如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興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就通途而言,在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同成佛道也。因眾生根機不一,故使如來特開種種大小權實不同之法。然法門雖多,無有一法能普應群機,疾成佛道。致使如來普度眾生之心,不能大暢,故我釋迦,於種種法門之外,別開淨土一門,使聖凡有情,同於此生,得出苦海,生彼樂邦,共成佛道。法門至為簡易,功德極為高深,應機最為究竟,暢佛本懷,無過於此。如大師所云:

 

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聖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

 

       諸佛出世之大事因緣,因有此法而得以圓滿矣。故十方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證讚此法不可思議功德。九界有情,聞此法者,無不欣願求生淨土。一代時教,唯此一法是最簡易之法、最高深之法、最圓滿之法,是十方諸佛下度眾生之法,是九界眾生上成佛道之法。誠如大師所云:

 

捨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
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學修淨土者,若能深入教典,詳知淨土法門「善契機理、通於三時」之微妙超勝,方知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也。如善導大師所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普應眾生之機,釋迦如來雖廣開種種法門,但處處指歸淨土一門,念佛一行。此法可謂千經指歸,萬論均宣,諸佛證誠。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暢佛本懷,無過於淨土,如大師所言:

 

了君大事唯修淨,暢佛本懷在往生。

 

六、普勸修持:

       佛法修持,旨在了生脫死。而欲了生死,實不在多,旨在能了。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故雖一字不識,能念佛往生,則生死可了。若讀盡天下書,識得三藏十二部,生死未了,仍未免輪回六道也。

 

       一代聖教,法門雖多,難易有別,應機不同,末世凡夫,欲了生死,尤當善擇。《安樂集》云: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
若機教時乖,難行難入。

 

       故知修學佛法,貴在契機。淨土法門,因其簡易殊勝,普投一切機,無一不得入。實為「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赴時應機之法,無有過於此者。欲了生死者,不可不修此法也。是故大師處處勸修淨土一門、念佛一行,其言: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
已成佛後,賴以度世。

 

       又云:

 

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未成佛前,皆當修習。

 

       淨土法門,是彌陀大悲普度之法,方便易行,疾成佛道。如大師所言: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

 

       吾人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生死輪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錯過。宜當順彌陀願王,遵祖師規誡。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如是則現生得安樂,臨終得往生。

 

       大師淨土思想雖廣,大義即如以上幾點。學修淨土者,能略知以上要義,則可不費時日,善知淨土一門矣。縱雖不能深入《文鈔》,亦可即簡而得益,以此法門廣略相入故。縱然一無所知,亦可老實念佛,暗合道妙。法門之妙,即在於此。今《靈岩法要》即於緊要處,彰顯大師淨土思想,指示出離強緣,以略通廣,以要攝繁。藉此可以使末世行人,少費功勞,多得利益。

 

       大師《文鈔》,磅礡無序,普通行人,難得其益。吾人若能藉此《法要》知大師思想精要,知淨土一門殊勝法益,自可於淨土一法通身靠倒,舍凡情聖解,歸他力本願,入一向專稱,自得無上功德大利,究竟成就無上佛果矣。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