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各位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善導寺舉行了恭請彌陀聖像的祈福法會,下午安排了主題講座,題目是《弘揚佛教文化促進社會和諧》。其實,這個講座不應該我一個人講,應該大家共同參與。「和諧社會」不是靠我一個人講的,要靠每個人依教奉行,從點滴做起、從生活做起、從我做起,社會才能和諧。但是因為今天特殊的法會因緣,我們就共同圍繞這個話題,在理論、方向上作一個探討。
一、社會和諧是時代的需要
社會和諧是每個時代的需要。人類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或時代,都需要和諧。社會和諧,人心才能安寧,人在世間才會過得幸福。而在當今時代,構建和諧社會尤其顯得緊迫。
現在是商業時代、內容時代、競爭時代,人心有很多追求、慾望。有了追求、慾望,心就不和諧,社會就有很多問題出現,比如爭論、是非、矛盾、衝突,乃至戰爭;國與國之間有戰爭,家庭與家庭之間有紛爭,人與人之間有矛盾、是非。有了這些是非、矛盾、紛爭,社會就不和諧。因此,現在這個時代更需要和諧。
佛法講,末法時代,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末法時代的眾生,「剛強」這一點表現得特別明顯。如此剛強的眾生,怎樣才能柔軟呢?怎樣才能使自身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呢?這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永遠是新的,永遠說不完。
目前,我國已經提倡構建和諧社會,普通百姓也在追蹤和諧社會,大家無時無刻不希望有一個和平、安寧的空間,使身心安寧、人生幸福,從而安詳地走完人生這短暫的幾十年。但是,「和諧」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上至國家、政府、學校,下至普通百姓,都在追蹤,也都在為之奉獻,但要取得明顯的效果還是非常不容易。
所以,構建和諧社會不是一件容易、簡單的事,更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大眾齊心協力、共同發心,還要有具體可行的辦法。
二、社會和諧必須文化復興
如何才能使社會和諧呢?首先人心要和諧,人心要有嚮往和諧的願望和行為。佛法講「心平世界平」,心和諧了,世界就和諧了。人心怎麼和諧?人有慾望、煩惱,有貪嗔癡,自己的需要不能滿足時,就會有是非、爭論。因此,人心要和諧,首先要提高自身素養,尤其是文化道德素養。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四書」之一的《大學》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以修身為根本。因此,如果不能從修身入手,不能改變自我,實現和諧就很困難。中國古代文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諧社會的根源在於修身。怎麼修身?需要提升道德文化素養。
目前我國發展的大方向是民族強盛、國家振興。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要發展經濟和科技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復興,因為只有文化復興才能改變民心,提升民眾道德素養。因此,要真正實現社會和諧,必須復興文化,必須使中國傳統文化和仁義道德精神重現世間。
三、佛教是文化復興的根本
(一)文化復興,任重道遠
文化復興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古話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包括政府、學校、民間及普通百姓在內的所有機構、所有人士齊心協力,才能使文化復興。
(二)佛教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古代,文化包括「三教九流」,「三教」指儒、釋、道三教,此外還有很多支流。三教雖然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但在目前時代,最具有操作性的、最根本的任務是佛教文化的復興。因為佛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強健的生命力,佛教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根本動力。
(三)文化復興要靠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佛教信仰在民間很盛行,民眾普遍知道有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很多佛教術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如「大千世界」「不可思議」「四大皆空」「六根清淨」「極樂世界」等。這些術語,無論文化高低的人都知道一些。可見,佛教文化已經在人們心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國家主席習近平前一段時間在講話中指出:「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征程上,中國佛教可謂天降大任,任重道遠。」
(四)佛教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根源
佛法博大精深,既包含世間法,又包含出世間法,可謂是一切文化的根源,因此佛教文化的復興可以帶動一切復興。世界和諧,需要改變人心;改變人心,需要一種精神力量。而佛法這種精神力量包容一切善法和功德。佛稱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唯我獨尊」並不是我慢,而是指佛的功德、智慧、德行最圓滿,能夠成為一切眾生的依靠。因此,佛法的復興對文化復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佛教文化復興的優勢
為什麼佛教復興能帶動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概括而言,佛教有五大優勢,既可以帶動文化復興,又可以讓人心寧靜安和、社會和諧。
1.佛教有包容一切的心量
和諧,首先要有包容心。任何一種文化,如果沒有包容心,心量不廣大,就不能和諧。人與人之間,如果不能彼此包容,就會有矛盾、是非;國家之間不能包容,就會有紛爭,甚至戰爭。佛教在所有文化中,包容心最廣,佛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心如太虛,無所不包。這種包容和心量是其他文化所沒有的。
佛法講「心如大海」,心像大海一樣,廣納百川。所有的水最終都回歸大海,不論清淨的,還是骯髒的;不論高山流下來的,還是城鎮裡流出來的,大海都接納、包容;不但包容,還進一步影響、度化,這就是佛法的精神,包容一切,廣度十方,所謂「佛光普照,普度眾生」,這種包容心才能真正使文化復興。
佛法的包容心不但能使佛教自身的文化復興,也能讓世間善法和其他文化復興。佛法興盛的地方,很多世間文化、世間產業都能被帶動起來。所以,佛法的包容心是佛教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因素。
2.佛教有博大精深的內涵
一種文化要復興,必須有精深的內涵;如果內涵很膚淺,沒有攝受力和生命力,不可能復興。
佛教超越時間和空間,不受時空限制。因此,縱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對於現代人而言,佛法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為只要是凡夫,就會有煩惱,生活不自在、不輕鬆、有壓力,就會對佛法產生需要。
佛法是眾生的需要,佛法博大精深的內涵可以滿足一切眾生的需要,上至知識分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從佛法中獲得營養。
現代的眾生,如果沒有文化,沒有信仰,沒有道德的覺醒,內心就是乾枯的,沒有力量的,因此需要甘露來滋潤。佛法博大精深的內涵,像甘露一樣能夠滋潤眾生的心;眾生的心得到滋潤才有力量,才能從內心改變自我。自身和諧了,家庭和社會自然也和諧了。
所以,佛法博大精深的內涵,可以帶動每一個人心的改變,可以滿足眾生的需要,可以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3.佛教有普度眾生的悲願
要復興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沒有動力和心願是無法完成的。佛法有普度眾生的悲願(「悲」是慈悲,「願」是願力),比如,地藏菩薩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誓願,阿彌陀佛有「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弘願。所有佛菩薩都有救度眾生的悲心和願力。文化復興,必須要有這種悲心和願力,否則光憑口號和政策是無法實現的。
文化復興,還需要有心人奉獻自我。因此,我們佛教徒要發心為佛法、為社會、為眾生奉獻自我,這樣才能改變人心、改變社會,進而讓佛法慈悲的精神和願力將文化復興推動起來。
4.佛教有切實可行的方法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有具體的方法。雖然大家知道要修身養性,要從自我做起,但是具體怎麼做呢?現在很多人提倡學習《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等,當然這也是一種方法。但佛法更廣大,有八萬四千法門的修學方法,十分詳細、系統,能適應所有眾生的需要。這麼多切實可行的修行方法,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通過修學,不僅可以改變自己,使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還可以使家庭和社會發生連帶改變。
這種修學方法是文化復興必須具備的。很多人提倡文化復興,卻不知如何落實,沒有方法。而佛法修行,比如剛入佛門有「三皈五戒」,這就是方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做,社會會和諧很多。
5.佛教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文化復興、道德復興要有基礎,沒有基礎無法實現。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件事的開頭是最難的。像建一個寺院,要買地盤、建設、管理,還要各方面溝通協商,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寺院很難建成。
佛法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民心基礎和現實基礎。加上如今佛教政策的開放,宗教信仰的自由,以及寺院大量的僧團和民間廣大的信眾,這些都為推動佛教復興和整個文化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團隊,有精神力量,有大眾共同發心,這些是佛法復興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也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這五點因素,說明佛教復興是文化復興的根本。當然,佛教復興主要還是靠四眾弟子的支援、政府的支援、社會大眾的參與,以及出家僧團和在家居士共同發心,為佛教奉獻自我。
四、佛教復興靠淨土宗
當今時代,佛教要復興,唯有依靠淨土宗。
(一)淨土宗契合末法眾生的根機
佛法於東漢時期傳入我國,最早以翻譯佛經為主,之後開始研究經典理論,系統地形成了一些修學方法。至隋唐時期,慢慢形成了八大宗派,即禪宗、密宗、天台宗、華嚴宗、律宗、三論宗、唯識宗和淨土宗。八大宗派傳到現在,很多已經衰弱,沒有力量,甚至沒有人弘揚。目前,相對比較盛行的是禪宗、密宗、淨土宗和天台宗。但是,能夠讓佛教復興,讓自己及家人、朋友,乃至其他有緣人,都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快速獲得佛法利益的,唯有淨土宗。
1.淨土宗易行功高
淨土宗簡單容易,具有其他法門所不具備的優勢。印光大師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修行很容易,成功率很高,也不需要付出很大代價;但是得到利益很快速,一低頭、一禮拜、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得到利益。我們隨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心中有煩惱,一念佛,佛光加持,心就被降伏,安寧下來。
2.淨土法門是當機之法
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正法時代離我們已經很遙遠,佛陀及其弟子都已經不在世間。像法時代也已經過去,古來的祖師大德我們也遇不到,有修行的人越來越少。現在是末法時代,佛在經上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是告訴我們,末法時代要讓佛教復興、眾生得益,淨土法門是當機之法。
(二)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1.念佛蒙光護,善心生
淨土法門簡單容易,只要念佛,並仰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力量,就可以回心,從內心改變自我。再剛強的眾生,在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的加持下,也會變得柔軟。
阿彌陀佛有十二種光,即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炎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眾生心中有無明、煩惱、業障,心中自然不和諧。不僅自己不和諧,家庭和社會也會受到連帶影響。所以,和諧從自我開始。要想改變自我,心中要有光明,有希望,有歸屬,有依靠,有被救度的法喜,這樣我們的心地才會柔軟、光明。而阿彌陀佛的十二光恰恰能夠給予眾生這些利益。《無量壽經》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眾生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貪瞋癡就會消滅。眾生被世間的五欲六塵所染污,心中有污垢,靠水洗不掉,靠世間一切法都沒辦法消除;只有靠功德,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的六字名號功德,消除心中的污垢。污垢消除,身心就會柔軟;身心柔軟,心中就有歡喜;內心歡喜,善心就生發出來。
我們的善心怎麼生發出來?佛教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有善心,才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很多人修學感到自己沒有力量,雖然想做善事,但是很難改變自我。這就需要有一種力量加持,比如親近善知識、親近道場、親近大德,或者誦經。這都是希望外界的加持力能夠改變自我。而修學淨土法門,最直接、最簡單、最明瞭、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下來到我們心中,內心當下就有喜悅和歡喜。
2.念佛有歡喜,有信心
《無量壽經》講「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聞到名號的人有歡喜、有信心,歡喜心從哪裡來?從名號功德來,名號能滿足眾生的需要。天親菩薩《往生論》說: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佛本願力」即阿彌陀佛本願所成就的威神功德力。這種本願力能讓我們快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末法時代的眾生,煩惱多,業障重,功德很少。我們沒有功德,希望獲得功德;我們心地不善良,希望自己變善良;我們內心剛強,希望變得柔軟;我們心中有無明,希望變得光明。怎麼辦?唯有依靠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有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我們聞到這句名號,相信它,接受它,全身心歸命它,佛光就會來到我們心中。
佛光在哪裡?很多人會說沒有看到佛光。雖然今天的法會迎請阿彌陀佛來,但是我們看沒看到佛放光呢?其實佛到了就會放光,雖然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到,但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發下超世的四十八願,其中講道: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阿彌陀佛成佛後,名字叫「無量壽」,眾生只要聽到這句名號,通通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這就是名號度眾生。名號就是佛光,就是佛的實體。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廣度眾生,眾生只要聽到名號,能夠入心,並且歸命(「南無」就是歸命),發自內心地歸命阿彌陀佛,佛光就會來到我們心中,進而歡喜踴躍,善心就會生發出來。
3.念佛消我執,滅重罪
以前剛強、頑固,我執很重,雖然也知道消除我執會少煩惱、少業障,但是「我執」怎麼打破?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可以消除我們的執著。無論我們對佛號是否瞭解、瞭解多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4.念佛佛加持,通佛智
印光大師講淨土法門是「潛通佛智」,無論我們對阿彌陀佛瞭解多少,只要念這句名號就可以暗中與佛的智慧相通。我們雖然不瞭解佛的智慧,但是念佛可以潛通佛智,可以得到佛光加持,直接與佛的智慧相通。所以,淨土法門看似簡單,實則非常殊勝、微妙。
(三)佛的慈悲哀憫是淨土宗復興的根本保證
釋迦牟尼佛不問自說《阿彌陀經》,告訴我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而後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讚歎、證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為什麼六方諸佛都來證明這一句簡單的六字名號呢?是因為名號雖然簡單,但功德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很多大乘經典裡宣說六字名號和淨土法門。由此可知,佛教的復興確實要靠淨土宗。
《無量壽經》末尾處有一段法語: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當來之世」,即末法一萬年之後。「經道滅盡」,「經」是經典,「道」是修行解脫之道,經典、修行解脫的法門會慢慢消失,出家人、寺院、經書、三皈五戒、其他法門通通沒有了。「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釋迦牟尼佛用他的慈悲心,哀憫末法以後的眾生,特留《無量壽經》止住百歲,其他經典都沒有辦法住下來,最後留在人間的是《無量壽經》。「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只要遇到《無量壽經》,就可以隨自己的意,什麼意?「我知道有四十八願,我知道有清淨莊嚴、沒有煩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我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有這種願力,願意往生西方,則「隨意所願」,都可以得度。這就是淨土法門復興的根本保證。
(四)淨土宗復興帶動佛教的復興
佛法長住、正法興盛靠什麼?在末法時代要靠淨土法門。這不僅是世間人的需要,也是十方諸佛的智慧選擇。釋迦牟尼佛宣說淨土法門,六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佛獨留《無量壽經》永住人間,這說明淨土法門適合任何時代,適合任何眾生修行。所以,唯有依靠淨土宗簡單容易的方法,才能推廣佛法的信仰,才能復興佛教。
淨土法門興盛,其他教法自然被帶動起來。很多人有誤解:「單單淨土法門興盛,其他法門會不會衰敗,慢慢消失,甚至失傳?」其實,其他法門無論推廣與否,都會慢慢消失,這是歷史事實。
佛法重要的修學原則是契理契機。一種教法,理論再高深玄奧,若不契合根機,不契合時代因緣,就不會盛行。佛法要復興,必須找到契理契機之法。契理,即契合佛法解脫成佛、普度眾生的根本道理;契機,即契合時代根機,使一切眾生都能修學。法很高妙,但很多人無法修學,既不理解,也做不到,這個法就不能興盛。
世間發展也是如此。現在是科技時代,高科技往往通過簡單的方式體現出來,而且科技程度越高,產品越簡單、精緻,操作越容易。比如電視機、手機。以前的電視機又大又厚,現在越來越輕薄。以前的手機只能打電話,現在還可以發短信、微信,可以上網、購物。
佛法修學也如此。很多人都在感歎:佛法博大精深,到底應該怎樣修學?凡夫每天忙於生活,如何才能悟入佛法,使自己得益?如何才能推廣佛法,讓家人和社會大眾得益?在目前的時代環境下,唯有淨土法門能承擔這一使命。淨土法門簡單容易,修學者不用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就能夠輕鬆、容易、快速地得到佛法的利益。因此,淨土法門是佛教復興的重要根源。
(五)淨土宗是佛法復興的希望
1.念佛是眾生的希望
希望一切有緣遇到淨土法門的眾生,大家共同發心,融入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之中。有無量光明的加持,有大家的共同發心,有多方因緣的成就,佛法的復興就有希望。
目前中國正處在發展強盛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文化的強盛、佛教的強盛,尤其是淨土宗的強盛。簡單的教法可以讓更多的人獲益,下至三歲孩提,上至耄耋老人,甚至一生沒聽聞過佛法,臨終才遇到「南無阿彌陀佛」的,也可以解脫。
昨天我遇到敬老院的老人,很多老人辛苦一生,到了晚年卻沒有寄託,沒有信仰。如果他們能夠遇到佛法,就有希望。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能讓所有眾生獲得希望和安樂,眾生聞到名號的當下就能信心歡喜。我們的無明、煩惱、我執,都交給阿彌陀佛,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2.念佛即是靠佛力
善導大師對六字名號有專門的解釋,能說明念佛往生的道理: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南無」即歸命阿彌陀佛,也是迴向發願往生西方。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只要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成為我們的主人,我們心中就有力量。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攝取我們往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的功德和修行成為我們的修行,這是靠他力、靠佛力加持。
當今社會之所以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力和高科技。比如,出門坐車,上網購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依靠他力。可以說,現代人對他力更有體會,更容易瞭解和貼近淨土法門。淨土法門靠佛力,只要念佛、歸命阿彌陀佛,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3.念佛就是佛的化身
面對浩如煙海的佛法,我們雖然沒有智慧深入經藏,卻可以通過念佛獲得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的加持,進而使內心獲得光明、力量和信心,最後使自己本心的力量、本有的佛性光明顯發出來。這樣,在家裡我們就是佛的化身,我們的心就會善良,使家庭溫馨、和諧。自身和氣,家庭和氣,社會就會和諧。因此,和諧社會要靠每個人自心的改變。而要改變自我,就要修學淨土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因此,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使每個人掌握這種精神力量和信仰支柱。有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心中才有支柱和信仰,活在世間才有力量,才會發自內心地改變自我、奉獻自我。
五、淨土宗復興的根源——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一)淨土宗復興需要大眾共同參與
文化復興要靠佛教復興,佛教復興要靠淨土宗,而淨土宗復興要靠廣大修學淨土法門的有心人。
佛教復興需要具備諸多因素,比如政府的支援,廣大信眾的需要,社會人士的共同參與,以及要有道場、團隊,單靠個人力量無法復興佛教。俗話說「團結力量大」,一根筷子一折即斷,十根筷子折不斷;一滴水很渺小,億萬滴水凝聚在一起就成為大海。
現在修學淨土法門的人雖然很多,但對淨土宗的認識和理解各不相同。因此,要復興淨土宗,要圓顯淨土法門,必須找到淨土宗的根源和來歷。
復興淨土宗,需要善知識的正確引領,需要有心人深入淨土教理,為弘揚淨土法門奉獻自我,更需要大眾共同參與。有道場,有三寶的力量,有大眾的參與,以及各地都成立念佛堂、念佛小組,共同為淨土法門作貢獻,淨土宗才能復興。而淨土宗的復興需要善導大師的思想,善導寺就是弘揚善導大師思想的。
(二)善導大師為淨土宗之集大成者
1.諸宗歸淨土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來,弘揚人數最多、最有生命力、最深入民間、最普及的是淨土宗。因為淨土宗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宗派,還包容、廣攝一切宗派,所以不僅淨土行人修學淨土法門,其他宗派的人也修學淨土法門。
宋朝以後,中國佛教是淨土宗的天下,所有宗派都回歸淨土。比如學禪宗的「禪淨雙修」,學天台的「台淨雙修」。因此,現代人學習淨土法門,就會遇到不同的觀點:禪宗以禪的思想解釋淨土;天台宗以天台的思想解釋淨土。而真正的淨土宗思想是唐代善導大師開顯的。
每一個宗派都有開宗的祖師,大家可以去瞭解佛教歷史。而且,任何一個宗派都不是一個人一天就建立起來的,是經過幾代人的傳承,不斷發展、完善,最終由一位集大成者,把這一宗派的理論和修學原理系統化、規範化,這才成為一個宗派。
2.以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為標準
從理論上講,淨土宗是在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的共同傳承下形成的。這三位祖師共同建立了淨土宗的理論體系,其中善導大師是集大成者,是淨土宗真正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被公認為是彌陀化身,有大神通、大智慧。因此,要復興淨土宗,必須瞭解淨土宗的來歷、傳承背景和思想理論標準,否則不知從何下手。
淨土法門的修學很簡單,只要念佛、相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就可以獲得往生成佛的利益。但如果要「自信教人信」,就需要深入教理,瞭解淨土法門的來歷和根源。
善導大師雖然是淨土宗的實際開宗祖師,但現在人對善導大師思想的瞭解顯然不夠。有的人對善導大師瞭解很淺,不深入;有的甚至完全不瞭解。
六、推廣念佛促進社會和諧
促進社會和諧,首先要有良好的社會風氣。佛教團隊亦如是,什麼樣的道場就要推廣什麼樣的風氣。淨土道場推廣念佛的風氣,要讓念佛之風吹遍十方。
(一)祖師勸人念佛
1.道綽大師
道綽大師是善導大師的師父,曾在山西玄中寺弘揚淨土法門。他弘揚淨土法門不光是傳播理論,他早期學其他法門,學《涅槃經》,直到四十多歲遇到淨土法門後,才完全放下過去的修學,專修、專弘淨土。從四十多歲至八十多歲的四十年間,道綽大師專講淨土三經,其中《觀無量壽佛經》講了兩百多遍,對弘揚淨土法門作出了巨大貢獻。
道綽大師每天念佛七萬聲,除講法外,還在道場中用念珠與大眾結緣。我們現在用的念珠,就是道綽大師發明並流通的。當時的玄中寺,除了聽法就是念佛,念佛之聲震動山谷。念佛成為風氣,並且影響了一方,在交城、太原、文水這一帶,大人、孩子都念佛,社會自然和諧了。
2.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被公認為彌陀化身。早期在終南山悟真寺修學,後來到玄中寺親近道綽大師,學習淨土法門。道綽大師往生後,善導大師回到長安一帶弘揚淨土教法,並走遍各地。
善導大師念一聲佛,口出一道光明,所有人都看到。在善導大師的教化、影響下,長安城「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屠夫失業,滿城斷肉」。淨土法門的興盛,帶動整個佛法的興盛。有屠夫不服氣,專門來找善導大師,說:「誰有這麼大的威德,能勸人不吃肉,念佛求生西方?」結果屠夫被善導大師慈悲莊嚴的德相感化,當下念佛求生西方。
念佛的風氣使整個長安城變成一個念佛大道場。我們現在建念佛堂很艱難、很辛苦,花幾百萬建的念佛堂,裡面只有幾百人,甚至幾十人、幾個人在念佛。善導大師把整個長安城變成念佛堂,大家都念佛,可見良好社會風氣的推廣要靠念佛。
3.少康大師
少康大師早期在洛陽一帶修學。有一天,他在藏經樓看見一本書放光,走過去拿出來一看,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一本很薄的冊子。他想「可能我和這本書有緣」,然後心中發願:「如果我確實和善導大師、和這本書有緣,希望這本書再次放光。」發完願,這本書又放光給他作證明,這給他指明了修學方向。於是少康大師選擇淨土法門,並專程到長安拜善導大師的崇靈塔,還看到善導大師在空中現身,告訴他「與我淨土有緣」。從此以後,少康大師專修、專弘淨土教法。
後經神僧指點,少康大師來到浙江弘揚淨土法門,在新定烏龍山開啟淨土道場。少康大師人生地不熟,怎麼弘揚淨土法門呢?他想到一個妙招,無論男女老少、久修初學,只要念一聲佛就獎勵一個銅板,於是很多人都念佛。念佛的人多了,錢不夠怎麼辦?於是改念十句佛發一個銅板。不到三年,新定一帶男女老少都會念佛。
(二)形成念佛的風氣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讓淨土宗復興,首先要把佛號推廣出去,要形成念佛的風氣。有了這個良好的風氣,淨土法門就會興盛起來,淨土之風就可以吹到千家萬戶,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就來到每一個人心中。極樂世界的蓮花盛開,開到哪裡?開到每一個念佛人的心中,所謂「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我們在這裡念佛,西方的七寶池中就有一朵蓮花化生。所以我們的往生,在信仰阿彌陀佛的當下就成就了。
我們自己得到這個法門的利益,阿彌陀佛的光明來到我們心中,再去「自信教人信,真成報佛恩」,則淨土的興盛就有希望,佛法的興盛就有希望,整個中華文化的興盛,乃至社會和諧就有希望。
南無阿彌陀佛!
智隨法師 2014 年 11月 23 日
講於西洞庭農場管理區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