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前言.目錄

《淨土宗概論》前言
(附:《淨土宗概論》目錄)

       中國淨土宗由唐善導大師[1]創立。時間從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大師從山西玄中寺返回終南山悟真寺)至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大師從悟真寺移居京都實際寺),亦即大師三十三歲至五十六歲住持悟真寺期間。隨著淨土宗的開創,大師也經常從終南山悟真寺往返於帝京各大寺之間,熱烈教化,獲得巨大成功。傳載:士女歸者無數,家家彌陀佛[2],戶戶觀世音;屠夫歇業,滿城斷肉。大師被尊為阿彌陀佛化身,所說等同佛說。其創宗的情形,《觀經疏》說「楷定古今」「諸佛證定」「一如經法」「一句一字不可加減」,即糾正古今諸師對於彌陀淨土法門的曲解、錯解,開示純正法義,得到諸佛的證明,成為淨土法門之正脈、標準、規範。任何有關彌陀淨土的解釋,若與大師所釋相合,即知是正確可依;相違,皆非正確,不可依。

 

       善導師承道綽[3],道綽承續曇鸞[4],曇鸞承續印度之天親[5]、龍樹[6]:此為中國淨土宗之正脈傳承。

 

       此傳承思想略說有如下特點:

一、有統一、完備的淨土宗教判理論;

二、有一脈相承的法義師承關係;

三、依阿彌陀佛本願為立宗根本;

四、完全以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解釋淨土經典,絲毫不夾雜聖道諸宗理念;

五、教理、行儀完備,淨土宗規模嚴整。

 

       其他有關彌陀淨土的解釋,皆不具備上述特點,皆糅雜諸宗混說淨土,非純依淨土解釋淨土,故只是諸宗淨土教,而非淨土宗。如天台淨土、華嚴淨土、唯識淨土、禪門淨土等,即所謂「教宗天台,行歸淨土」「教宗華嚴,行歸淨土」之類。故今編述《淨土宗概論》,專依善導大師一系之淨土思想,不涉其餘。譬如欲學天台宗,須專依智者大師;欲學淨土宗,即專依善導大師。

 

       本書簡介如下:

 

一、本書謹依善導大師宗義為準繩,貫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諸祖教義,特別緻力於淨土宗教義建立之根本。

 

二、本書力圖展現淨土宗教義之全貌,為淨業行人提供整體認識。不暇細釋,為便初學,附有註釋,並舉文獻出處。

 

三、本書章節如目錄。正論十章:第一章為總述,其餘為分述;二、三、四章為教,五、六、七章為行,第九章為證,第八章承上啟下;「本願」承教門三章,「稱名」承行門三章,因「本願稱名」,故「凡夫入報」;第十章總結要點。

 

        

 

       以人為喻:第一章為總體,示其輪廓;二、三、四章如頭首,識其面目;五、六、七章如身軀血肉,因之奔運;第八章如骨,倚之獨立;第九章乃雙足,承載全身,站穩立場。

 

       四、本書最後附「淨土宗教章」,以見一宗之大綱。

 

釋淨宗   於終南山悟真寺
2012年10月15日

 

名詞註解:

 [1]善導大師    (613—681)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俗姓朱,唐初山東臨淄人(一說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後與妙開律師共閱《觀無量壽經》,喜淨業易行,乃轉修十六妙觀,親證三昧,見極樂勝相,備在目前。唐貞觀十五年(641年),大師到石壁山(山西交城)玄中寺參禮道綽大師,得《觀無量壽經》奧義。道綽寂後,返終南山悟真寺,創立淨土宗,並於長安實際寺、光明寺、慈恩寺大弘法化,士女奉者無數,尊為彌陀化身。

 

[2]彌陀佛    即阿彌陀佛,意譯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昔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立誓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

 

[3]道綽    (562—645)曇鸞大師淨土思想的繼承者。俗姓衛,隋末并州汶水(山西太原)人,十四歲出家,研習《大涅槃經》,曾開講二十四遍。隋大業五年(609年),到汶水石壁玄中寺,拜讀曇鸞大師念佛行業,大為感動,於是捨《涅槃》講說,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開講《觀無量壽經》約二百遍,日念佛號七萬聲,並發明念佛珠記數,結緣四眾。由於大師的德化,晉陽、太原、汶水三縣七歲以上的人都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4]曇鸞    (476—542)淨土宗理論的奠基者。俗姓不詳,北魏山西雁門(山西代縣)人,少時游五台山,感其靈異,發心出家,精研《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與佛性學說。後註解《大集經》,因病中斷,歎人命危脆,欲先學長生之術,再研學佛法,遂往江南,向陶弘景請教仙術,得仙經十卷。北歸途中經過洛陽,遇菩提流支,請問佛法中長生之法,菩提流支授以《觀無量壽經》,大師歡喜信受,遂焚仙經,專事淨業。東魏孝靜帝重其高德,尊為「神鸞」,敕住并州(山西太原)大巖寺,晚年移往石壁山(山西交城)玄中寺,弘通淨土法門。

 

[5]天親    大乘佛教瑜伽學派的創始人。佛滅後九百年生於北天竺,無著菩薩之弟。初習小乘,通五百部小乘經論,曾作《俱舍論》批評大乘。後隨無著改信大乘,造《唯識論》等五百部大乘論,世稱千部論主。

 

[6]龍樹    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奠基者。佛滅後七百年生於南天竺,馬鳴菩薩的再傳弟子,中國大乘八宗的共同祖師。

 


 

《淨土宗概論》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第一節   宗的定義及特性

第二節   善導開宗

第三節   淨土宗述要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第一節   教相判釋之意義

第二節   三師教判

一、難易二道之教判

(一)難行道

(二)易行道

二、聖淨二門之教判

三、二藏二教之教判

四、要弘二門之分判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第一節   正依經典之意義

第二節   淨土三經

一、《無量壽經》二卷

二、《觀無量壽經》一卷

三、《阿彌陀經》一卷

第三節   三經關係

第四節   三經先後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第一節   相承論釋之意義

第二節   相承論藏

一、《易行品》一卷

二、《往生論》一卷

第三節   相承釋文

一、《往生論註》二卷

二、《讚阿彌陀佛偈》一卷

三、《安樂集》二卷

四、《觀經疏》四卷

五、《觀念法門》一卷

六、《法事讚》二卷

七、《往生禮讚》一卷

八、《般舟讚》一卷

第五章   安心

第一節   安心之意義

第二節   總安心

一、菩提心

二、厭欣心

第三節   別安心

一、至誠心

二、深心

三、迴向發願心

第六章   起行

第一節   起行之意義

第二節   正雜二行

第三節   五種正行

一、讀誦正行

二、觀察正行

三、禮拜正行

四、稱名正行

五、讚歎供養正行

第四節   助正二業

第五節   二行二修得失

一、五番得失

二、十三得失

第六節   五念門

一、身業禮拜門

二、口業讚歎門

三、意業觀察門

四、作願門

五、迴向門

第七章   作業行儀

第一節   作業之意義

第二節   四修

一、恭敬修

二、無餘修

三、無間修

四、長時修

第三節   三種行儀

一、尋常行儀

二、別時行儀

三、臨終行儀

第八章   本願稱名

第一節   本願之意義

第二節   因本願——四十八願

一、發願緣由

二、四十八願分類

三、四十八願成就

第三節   根本願——第十八願

第四節   本願稱名

一、本願稱名之意義

二、本願稱名之相承內涵

第五節   選擇本願

一、勝劣義

二、難易義

第六節   生因本願

第七節   攝生三願之關係

第八節   念佛利益

一、光明攝取

二、五增上緣

三、念佛現世之德香

第九章   凡夫入報

第一節   身土報化

第二節   凡夫入報

第三節   速超成佛

第四節   胎生化生

第五節   輩品階位

一、輩品之有無

二、輩品之意義

三、三輩機法

四、九品心行

五、輩品開合

六、三福諸善

第六節   平生業成

第七節   現生不退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第一節   宗旨與特色之意義

第二節   宗旨四句偈

第三節   特色四標語

附   淨土宗教章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