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旨(一)
(三段文兩重因果)
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先簡非因
二、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七日,一心不亂。──提出正因。
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佛聖來迎之果(因)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正念往生之果(果)
1. 得生彼國 ── 目的
2. 願生 ── 淨宗大根大本,淨宗宗旨(「宗旨四句偈」)
3. 願生 ── 人生目的。人生何去何從 ── 願生
4. 願生 ──學佛目的
《小經》之中 ── 佛三次勸願。三勸即常勸、無量勸。
願生 ── 是智慧的結晶。不知往生,不知生死大事,是愚者,可憐愍者。
5. 龍樹《智度論》說:初心菩薩,未得無生忍,要須常不離佛。
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
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
6.善導《觀經疏》說: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7. 蓮池《竹窗隨筆》言: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生淨土,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
8. 截流禪師言:
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
9. 《印光大師文鈔》言:
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
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
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不生西方,將來必墮惡道;生西利益,比得道利益更大。
欲利他,先須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
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求生西方,方能宏法利生,任運度眾,自在無礙。
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會說法度眾生。
如神龍一滴水,即可遍灑天下。
10.《大悲經》說:「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11.印光大師說:「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12.勸人念佛合生淨土(《念佛感應錄》(一),二一二頁)
13正因 ── 純正、正確、主要、必定。
14.先簡非因。非因者何?有多少?沒講,很多。
若將正因提出,即知除此是正因,餘皆非正因。
15.經中明言「多善福在念佛」,此外不言,不言三學六度是多善福。
16.梵文《阿彌陀經》說:「眾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國。」
17.善導《法事讚》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18.窺基《西方要訣》說:「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
19.蓮池《疏鈔》說:「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故知: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20.藕益《要解》說:「持名,善根福德同佛。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21.《大經》說:「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22. 徹悟大師說:「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23.曇鸞《往生論註》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24.一首偈:五戒十善滯三界,
聲聞緣覺非大乘,
菩薩萬行未圓滿,
較之六字皆少德。
25.《涅槃經》說: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佈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26.《增一阿含經》說: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搆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27. 《經》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28.龍樹《智度論》說: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29.《大悲經》說:「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30. 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31.《大阿彌陀經》說:「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32. 《大經》說:「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33.《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34. 善導《觀經疏》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35. 省庵大師說: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36. 印光大師說: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成佛有餘,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37.法然上人說:「唯思『本願不虛,稱念必生』之外,心無所繫也。」
38. 善導《往生禮讚》說: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39.法然上人說:聞而不信如不聞,信而不稱如不信,故應常稱彌陀名。
40.心不顛倒 ──《法然上人全集》三九五、四三○、六八○頁。
真有往生之志,信彌陀本願而念佛之人,臨終無顛倒之事也。其故者:佛之來迎,本為行者之臨終正念故也。不知此理之人,皆以為自己臨終正念念佛時佛則來迎;此之見解者,既不信彌陀本願,亦不知經文也。《稱讚淨土經》言:「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平常之時常念佛故,佛必來迎;一見佛現,即住正念,故勿思念佛徒然。唯祈臨終正念之人者,甚為謬誤之事也;故信彌陀本願之人,懷疑臨終之心不可有。於臨終之時方念佛之人,彌陀亦為其立來迎之願;以臨終念佛而往生者,本無往生之願,偏造罪業之惡人,於臨終時,始遇善知識之勸導而念佛往生,《觀經》亦言之。若本念佛之人,未必強論臨終之相狀也。佛之來迎一定故,臨終之正念亦是一定,此理應存知於心也。(《法全》三九五)
行者命欲終時,疾苦逼身,必起境界、自體、當生三種愛心。爾時阿彌陀如來放大光明,現行者前;行者既見未曾有事,專心歸敬,更無他念。
又,佛之慈悲加祐行者,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靜。是故《稱讚淨土經》說: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既捨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阿彌陀經》說: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令心不亂」與「心不顛倒」,此即「令住正念」之義也。
明知:非臨終正念故有來迎,由來迎故臨終正念也。凡平生之時已成往生行業之人,臨終必得聖眾來迎;已得來迎之時,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然今時行者,多不辨其旨,於尋常行懶惰不營,至臨終時俄祈正念,是僻見也。行者能得此旨,於尋常行業,不起怯弱心,此是行業至要。(《法全》四三○)
雖日常念佛,臨終若無善知識,難得往生;又病重心亂,難得往生:有人言之。然而依善導和尚之意,有願生極樂之心,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之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迎接。是故,日常念佛,臨命終時,雖無善知識,阿彌陀佛必來迎接。
又,依善知識之力往生者,《觀經》下三品之事也。下品下生之人,日常既不念佛,亦無願生心,唯造逆罪之人,臨終始遇善知識,具足十念而往生。若日常仰憑他力本願,稱念彌陀名號,願生極樂之人,無善知識之力,阿彌陀佛必來迎接。
又,雖有小智,無病而死。然臨終之時,死苦來逼,從八萬塵勞門,責無量病身,猶如百千鉾劍,割裂此身。雙眼頓暗,欲見之物不能見;舌根堅硬,欲言之事不能言。此是人生八苦中之死苦故,信本願願往生之行者,亦難逃此苦。然雖至悶絕,一旦息將斷時,以阿彌陀佛之力,成為正念而往生。臨終剎那,快如剪斷髮絲,非他人所知,唯阿彌陀佛與行者之心知之。
加之,三愛之心若起,魔緣得便,而失正念。此之愛心,善知識之力難除;能斷除者,阿彌陀佛之力也。善導和尚云:「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願生極樂之人有言:「先住正念而念佛時,佛則來迎。」然而《阿彌陀經》言:「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人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至眼前,令人一見,心不顛倒,而生極樂,應知此理。
是故,欲祈病輕、欲遇善知識之暇,即雖一遍,病輕之時,即應念佛,臨命終時,即預彌陀來迎,消除三愛,成為正念,往生極樂。雖如是言,不可以為善知識非必要。先德等亦言:「臨終之時,西壁安置彌陀佛像,佛像面前,病者西向而臥,以隨善知識念佛。」此亦病者之所望也。
然而,人之死緣,非如所期,有忽然倒地而死,亦有大小便而亡。前業難逃,有刀傷而殞命,有水火而葬身,此類甚多。雖如是而死,日常念佛,有願生心者,息將絕時,彌陀、觀音、勢至,前來迎接,應當信之。《往生要集》亦云:「不論時處諸緣,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無如念佛。」此甚可仰憑之語也。(《法全》六七九)
一、平生 ── 專持佛名。即「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二、臨終 ── 佛聖來迎。因專持佛名,故佛聖來迎。
三、命終 ── 心不顛倒。因佛聖來迎,故心不顛倒。
雖是凡夫:
若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大福報、大智慧;(若非宿昔福兼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若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
若弘揚淨土法門,即是大慈悲、大願力。
「本願文」「流通文」「莊嚴經文」「阿字十方三世佛」「三輩文」「觀經芬陀利花文」「付囑文」「善導釋」「唯明專念文」「正定業文」「不問罪福文」「造罪回心文」「念佛必生文」「唯攝念佛」「不攝雜業」「種種法門雖解脫」「一切善業回生利」「萬行具皆得往」「利劍名號」「五種嘉譽」「普勸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