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二)
法然上人《選擇集》第十一章(《法然上人全集》第八一頁)言:「念佛之行,廣通九品。」又言(《法然上人全集》第八三頁):「九品配當,是一往義。五逆迴心,通於上上;讀誦妙行,亦通下下。十惡輕罪,破戒次罪,各通上下;解第一義,發菩提心,亦通上下。」
亦即九品各自配當諸行,是文面淺近之義(一往義),不可執定;應就行者心之淺深,行之多少,時之長短而論,其配當有種種不同。以「念佛」而言,念佛即是無上功德,直接蒙受彌陀救度,遠非餘行可比,故五逆罪人,迴心念佛,依其心行,或生上上。反之,上上所說「讀誦大乘,修行六念」等,依行者之淺深、多少,或生下下。
初言「念佛之行,廣通九品」,次顯念佛第一,當在上品上生。然此猶是九品配當諸行(含念佛)而言。
克實而論,念佛是彌陀本願所誓,是彌陀本願之行,善導大師明言:「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即「本願稱名」之義。善惡凡夫,但依本願之稱名,由彌陀願力之強緣,直入彌陀之報土,善導大師釋為:「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報土」,此即「凡夫入報」之義。故《大經》言:「念佛具足大利無上功德」。
念佛既是無上功德,即是「唯一」、「絕比」,無有第二、第三等有上功德可相比較。故《觀經》以「芬陀利華」喻「念佛」,以顯念佛功能超絕,非諸行可比。
而《觀經疏》則釋言:「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妙好人、上上人、最勝人」等。並言:「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加之,唯念佛之人,彌陀光明,攝護不捨;觀音勢至,形影不離。諸行不然。
可知:念佛往生極樂報土,即非有上之九品所攝。
問:《觀念法門》所言:「日念三萬以上,是上品上生人」,其意何在?
答:此文用意有二:一對外,二對內。
對外有二,一為引導要門,二顯念佛功勝。
一、為引導要門。善導大師為了對外引導「觀佛」入「念佛」,特將「觀、稱」作「難易」、「勝劣」之比較,亦即「觀佛難」,故言「三昧難成」;「念佛易」,故言「唯須」。
二、顯念佛功勝。觀佛得成,僅言「上品往生」,何況未成者,比比皆是。而念佛精進,則言「上品上生」。以此比較,顯明念佛行易功高,勝於觀佛;並以此方便,引導觀佛入念佛,亦以之引導自力難行之聖道門進入他力易行之淨土門。
對內有四:一防懈怠,二防雜修,三防一念邪義,四防錯解曲解。
一、防懈怠。願言「乃至十念」,釋言「稱佛名號」、「念念不捨」,欲人念念不捨,故言日念三萬則上品上生,以策勵念佛。則終日無事之人,自不懈怠;而多忙之人,亦知忙裏偷閒、鬧中取靜以念佛。
二、防雜修。《大經》第十八願唯言「念佛」,不說餘行;《觀經》流通分唯囑「持名」,不說餘行;《小經》往生正因唯標「執持名號」,不說餘行。三經唯在念佛一行,不在雜修雜行。無事之人,若能日念三萬以上,自無雜修之暇;而多忙之人,亦可得守專一之行。如是則「三心、四修、五念」,皆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三、防一念邪義。願文說「乃至十念」,成就文說:「乃至一念」,為防偏執一念邪義,而廢乃至之稱名,故勸言日念三萬等,即一念邪義自破。
四、防錯解曲解。本願文「乃至十念」,自力聖道門之人,易作他解。今言日念三萬以上,自無錯解曲解之虞。
然,念佛功德,唯是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無上功德;豈可就念佛多少,論功德多少、品位差別乎!故知「念佛之行,廣通九品」之言,猶屬一往方便之說,而非究竟實義。
其究竟實義者,如《選擇集》第五〈念佛利益章〉(《法然上人全集》第四三頁)所言:「以餘行而為有上,以念佛而為無上也。既以一念為一無上,當知以十念為十無上,又以百念為百無上,……」
可知:但專一念佛,多念少念,皆是無上功德;猶如「如意珠」,粒粒皆是如意。非定善非散善,非多念非一念,念念皆具足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無上功德;其往生者,皆是報土化生,無品位階位。
若不信此行此,將如善導大師《觀經疏》(《善導大師全集》第一五九頁)所言:「雖得往生,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胎宮;或因大悲菩薩入開華三昧,疑障乃除,宮華開發,身相顯然,法侶攜將遊於佛會。」
問:言念佛得報土化生,無品位階級,何以《觀經》「勢至觀」言:「演說妙法,度苦眾生。」而《觀經疏》釋言:「為進下位令昇上位」等,豈非有上下乎?
答:此正善導大師所言,不信念佛,「雖得往生,含華未出,因菩薩入開華三昧,除其疑障,以度其胎宮不見聞三寶之苦。」此謂之「度苦眾生」、「為進下位令昇上位」之意。
上來所說,皆為令行者,確信:
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報土;
直入一生補處,不經品位階級。
此即:無藉劬勞修證,不假禪觀諸方便;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
可謂:至簡易、至穩當、至直截、至圓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人人可修,人人可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圓超圓收一切法門。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六字洪名真法界,不假方便自橫超。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淨宗行人,願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