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1. 《往生論註講記》前言
  2. 《瀕死體驗》前言
  3. 《淨宗講義》序文(摘要)
  4. 《見聞錄》《現果隨錄》合刊序(摘錄)
  5. 《名號萬德鈔》解題
  6. 《念佛感應錄》編者序
  7. 《人生之目的》序
  8. 《念佛金言錄》編譯者序
  9. 《選擇集》編序
  10. 《觀經四帖疏》編序
  11. 《法然上人全集》序  
  12. 《善導大師全集》編序
  13. 《安樂集》編序
  14. 《易行品要義》序
  15. 《無量壽經五本分段對照》序
淨土宗
慧淨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慧淨法師 > 序文
top

序文

《觀經四帖疏》編序

       《觀經四帖疏》是唐朝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撰著,係解釋《佛說觀無量壽經》之書,分為四卷:第一卷名〈觀經玄義分〉,第二卷名〈觀經序分義〉,第三卷名〈觀經定善義〉,第四卷名〈觀經散善義〉;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此書古今大德皆尊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奉為金科玉律,崇敬如經。

 

       此書眼目有二處,心要亦有二處;雖有二處,共明一理,知此一理,則《觀經四帖疏》之宗旨,瞭如指掌。

 

眼目之一: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
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第十八願取意之文 )

 

       此文名為「要弘二門判」之文,在第一卷〈玄義分〉「七門料簡」之第一「序題門」,亦即此《四帖疏》於開宗明義之「序題門」便首先將《觀經》一部所說義理,分析歸納為「要門」與「弘願」;此不只是對《觀經》的教判,同時也是對整個淨土宗的教判。

 

       「要門」指《觀經》之中十三觀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所謂「定散二門」,修此功德迴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行,盡在此要門之內。

 

       「弘願」是指《大經》之中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善導大師在此顯明往生不是依靠自力之定散二門迴向求生,乃是全依彌陀願力之救度,自然往生。

 

       由此文便可窺知此書目的在於闡揚彌陀願力之救度,明示凡欲往生極樂淨土者,都必須乘託彌陀願力之救度,無一例外。凡乘託彌陀本願之救度者,不論善人惡人,皆入彌陀無為涅槃之高妙報土,皆與彌陀同證光壽無量之最上極果。此即是《大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中本願王--第十八願的宗旨。猶如「水流原歸海,月落不離天」;遠離彌陀本願大海,十方眾生即無歸處。彌陀本願,釋尊本懷,善導大師在此予以顯露無遺。

 

       眼目之二: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文名為「要弘廢立」之文,在第四卷〈散善義〉之末尾,亦即解釋《觀經》〈流通分〉之文。此是《四帖疏》之結論,此結論顯明捨自力定散之「要門」,依專稱佛名之「弘願」。

       此文雖短,筆力萬鈞;淨宗宗義,如撥雲見日,朗然獨照,似華落蓮成,不帶方便。此文是整部《觀經》的核心、骨髓、結晶,是淨教的宗旨、方針、目足,是十六觀的千里來龍,在此結穴。《觀經》一部的千開萬闔,在於引導群機進入「一向專稱」的一行。此「一向專稱」的宣示,即是《大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中本願王--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的解釋,亦是前面〈玄義分〉所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的內容,亦即一切善惡凡夫如何乘託?「一向專稱」即是乘託。善導大師以此文顯示《觀經》一部之目的在於導歸定散諸機進入第十八願。猶如群星拱北斗,萬流歸大海;若依一向專稱之行,必至無為涅槃之土。 

      

        附表如左:     

     

       

       心要之一: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此文名為「二種深信」之文,在第四卷〈散善義〉之「深心釋」,「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此文顯明「機法二種深信」,機指凡夫,法指彌陀。凡夫深信自己三業都是罪惡,永沉輪迴,無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彌陀深生悲愍、為其發願立誓所要救度的對象,此凡夫恐懼不安的心中,體悟彌陀願力的攝護救度之真實,而毫無疑慮地信受彌陀救度,當下即時獲得往生決定,此即「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之意。亦即《大經》所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的宗旨。

 

       心要之二: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此「稱名正定業」之文也是在第四卷〈散善義〉之「深心釋」,此文顯示不論道俗,不論智愚,不論淨穢,不論罪福,不論定散,凡夫之心,餘念皆迷,非往生因;唯念彌陀,即得往生。此是第十八願「乃至十念」之意。

 

       前面之「二種深信」是就信(信心)而言,此「正定業」之文是就行(稱名)而言;在此顯示淨土宗之念佛是信行一體、信行不二、信行不離,此義善導大師之《往生禮讚》的前序亦言: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 
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二種深信是往生的正因,一向專稱是往生的正行。不論定善,不論散善,不論逆惡,十方所有一切之眾生,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若發起此信之當時即已臨終,來不及口稱念佛,則當下往生極樂;若壽命延長之間,則盡形壽稱名念佛。

 

       上面所舉二處眼目、二處心要,文雖有二,共明一理,一理即是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亦即全部生命頂戴彌陀救度,生命與彌陀成為一體。

 

       善導大師於此《疏》顯明《觀經》之意在於引導原來修聖道門之機入淨土門,並勸導淨土門自力定散之機進入他力救度之法。亦即《觀經》最終目的在於引導一切眾生,專憑彌陀願力,專稱彌陀佛名,頂戴彌陀救度,往生彌陀淨土。所謂:

 

開示長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樂果。(玄義分、序題門)

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玄義分、和會門)

 

這是十方三世諸佛出世的本懷,所謂: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玄義分、和會門)

 

       此《觀經四帖疏》及《往生論註》、《安樂集》等,於唐末之後即已失傳,由於唐武宗(八四一─八四六)之廢佛滅法在教史上最為慘烈,又加上唐宋之間的五代戰亂,佛教典籍幾已焚毀殆盡。五代之時吳越之忠懿王錢弘俶曾在中國本土尋求「天臺三大部」而不能得,後來才由義寂法師遠從高麗國帶回;有名的天臺三大部尚且如此,其他典籍可想而知。日本淨土宗之幸西上人的弟子明信法師,於宋朝時亦前來中國重新尋訪善導大師的所有著作,卻毫無所得空手而歸。

 

       然而此《觀經四帖疏》早在善導大師往生後之六十三年,亦即西元七四四年即已在日本傳寫弘揚,不但不曾焚毀散失,而且成為日本所有淨土教所珍視的主要依據論疏之一。日本淨土教皆頂奉此《疏》為「祖典」,其尊崇之極不喻可知,對此書之深廣研究,流佈闡揚,致力甚深。反觀中國,可謂眾生福薄緣淺,直至清朝末年,此《疏》並其他淨宗寶典才由日本回流,而專門研究者,尚乏其人。由於缺此祖典的指導,致使千餘年來,我國之弘揚淨土者,於彌陀之弘願深旨,難免或有不知,而與曇鸞、善導等淨宗祖師的立論相去甚遠。此因當時機緣未熟,以致教法暫隱,未能行世。如今機教已熟,此《疏》應緣而現,法化四方,故重新校對、分段、標點,並加眉註,欲令有緣閱者,容易解讀,速得旨歸;同循淨宗祖師的路線,同入彌陀本願的大海。

 

       若欲掌握此書之綱要,並正確了解大師之偉跡,則請閱讀本《全集》附錄之《觀經四帖疏綱要》及《善導大師略傳》。

 

凡夫稱佛名    與佛成一體    朝夕同起臥    出入共相隨  
常憶佛念佛    三業不離佛    現生得安穩    臨終生極樂

    

佛曆二五四三(一九九八)年一月十日   釋慧淨   謹識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