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1. 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摘錄)
  2.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3. 《阿彌陀經》流通本異同思考
  4. 敦煌壁畫中的《無量壽經變》
  5. 眾生安樂我安樂:說說佛涅槃圖
  6. 動容發欣笑: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
  7. 意味深廣的佛返人間圖
  8. 反彈琵琶說救度:「觀經變相」賞析
  9. 落日見彌陀:古龜茲壁畫殘影
  10. 一句彌陀作大舟:朝鮮「般若龍船圖」
  11. 翻山越嶺,只為我來「山越阿彌陀圖」
  12. 盛世遺珍:唐代漆金夾紵阿彌陀佛像
  13. 絕唱《願生偈》古壁耀慈光
  14. 淨土瑰寶:最早的西方三聖像
  15. 悲欣交集見彌陀
  16. 一幅傳世巨作,一片故鄉風月
  17. 千年墨蹟祖德重光──曇鸞大師親筆寫經
  18. 一頁殘經的傷痛與美麗
  19. 同生安樂:龍門西方淨土變相龕
  20. 遊戲見天真:齊白石筆下的「阿彌陀佛」
  21. 印度砂岩浮雕之佛陀回鄉說法圖
  22. 選擇念佛——記西千佛洞觀經變
  23. 二河白道圖(京都 光明寺)
  24. 欲盡孝養,應託父母於阿彌陀佛──韋均造西方三聖像
  25. 麥積山石窟第五窟──西方淨土變
  26. 給人歡喜的阿彌陀佛金銅群塑
  27. 阿彌陀佛與八大菩薩圖
  28. 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29. 一時作佛──張茂仁造白石阿彌陀佛像(隋)
  30. 兩千年前的阿彌陀佛立像銘文臺座
  31. 器宇如王——唐太宗所造彬縣阿彌陀佛大像
  32. 五臺山佛光寺「阿彌陀佛說法圖」
  33. 阿彌陀佛來迎圖中的地藏菩薩
  34. 稱名必來迎——阿彌陀佛及聖眾來迎圖
  35. 阿彌陀佛及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36. 茨城願入寺本尊阿彌陀佛像
  37. 引路菩薩圖
  38. 巍巍獨坐度眾生——記日本高德院阿彌陀佛坐像
  39. 阿彌陀佛接引圖——南宋明州絹本設色佛畫
  40. 阿彌陀佛的微笑——西魏彩繪泥塑:麥積山石窟第44窟
  41. 大勢至菩薩像
  42. 韓國甘山寺阿彌陀佛立像和萬日結社念佛
  43. 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
  44. 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45. 莫高窟觀經變相圖
  46. 回顧的阿彌陀佛
  47. 2020,彌陀依舊愛你、愛你!
  48. 淨土,在名號等你
淨土宗
淨土藝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藝術 > 淨土宗藝術
top

淨土宗藝術

善根所成妙臺座:一座彩繪蓮臺

       這件蓮臺是單體作品,沒有配上佛像。蓮臺是檜木質,高18.8公分,上為蓮花,下為臺座。蓮花作仰蓮、覆蓮,花瓣尖有優美的弧形外翻;臺座作雙層疊合,藻繪華美。覆蓮畫花草紋,以青、紫、赤、綠四色暈染,最後白線勾邊;仰蓮的部分,分數個組塊來綴屬蓮瓣,交錯重疊,總為六層,作淺橙色,格外的亮眼。日輪狀的圓板象徵蓮蓬,直徑30.6公分,厚2.2公分,墨書梵文阿彌陀佛種子字,共一百二十二字,呈五重圓形放射排列,仿照蓮子的聚生。

       永承七年(1052),正是「平安時期」,當時的日本佛教界隱約有一種不安,因為這一年被定為末法時代的第一年,正法衰微,人命如朝露易逝。進入這個時代,佛教再怎麼興盛,光靠自己累積資糧是看不見明天的了;京都的士族惶惶不樂,相繼投入了修築道場,禮拜阿彌陀佛,願承福力,往生淨土。座落在京都近郊宇治的平等院就是留存至今的一所。院中有鳳凰堂,供阿彌陀佛像;佛像身形宏大,神色靜穆,被奉作珍寶而恭敬地供養著。

       由於當時依善導大師思想來立教的淨土宗還未出現,普遍流傳著的,是天臺思想的自力淨土教。天臺宗注重心觀,為了往生淨土,即遣除雜念,在寂定的心中觀想極樂世界的清淨依報、佛身的相好,於是假藉匠師之手,模像取形,用作絕佳的觀想範本。

       淨土思想的原意,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自力的根機卻一下子接受不了──釋尊便說了《觀無量壽經》,教他們觀想極樂世界,投其氣味,引向念佛的易行方法。匠師一面參照經中「十三定觀」之一的「真身觀」,一面逞其工巧,製作聖像,鳳凰堂上現存的阿彌陀佛像,就是那個時代的製作中最為優美悅目的一尊。

 

木雕彩繪蓮臺 平安天喜元年(1053) 日本京都宇治.平等院藏

 

       從天喜元年(1053)開始,金色的彌陀像連同寶蓋、焰光等矗立在鳳凰堂上,閃耀著極樂世界的光輝,觀想者見之神往,賞愛者歎其莊嚴。

       圖上的蓮臺,就是裝藏於彌陀像裡的一個配件。所謂「裝藏」,是把經卷、舍利和各類珍寶集藏在佛身裡面。譬如人之有五臟,五臟健全,精神華彩。佛像也是,雖然裝金彩繪已經可供觀想了,可是看不見的佛身內部,佛弟子還要仿照凡夫自己愛念的身體,一心恭敬地取來種種法物、雜寶去填裝,使尊像更為圓滿。

       千年以來,蓮臺就藏在佛身裡,不經風刀蟲害,所以當上個世紀因為整修佛像而取出來時,仍然色彩鮮亮,不減當年。1951年,蓮臺與主尊同入國寶之列。

       其實,裝藏用經用寶,用蓮臺並不多見,像這樣一個考究精工的蓮臺被放進佛身裡,實在是一個罕例。

       那為什麼要放進這麼一座蓮臺呢?倘就蓮花之形而求之,也許能推敲出一二。

 

 一、蓮花是彌陀的正覺

       諸佛淨土應有蓮花,可以清淨國土、利益眷屬。這個地方是污穢的,所見飛砂走石;我們的心量也小,往往誹謗高德。因此佛菩薩來了,只能降格,現凡夫的樣子,鋪著草葉而坐,體貼凡心。可是淨土就不一樣了,諸佛神通自在,自然有柔和美好、香熏世界、眾寶合成的蓮花以為法座,眾生見了都該多麼仰慕、歡喜!

       當初法藏菩薩放眼法界,採擷諸佛的寶藏,發起弘願;現在,法藏菩薩成佛了,他的福慧、悲願都凝結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誕放為蓮花,莊嚴國土,化成極樂世界的體質。

       《觀經》說: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易行品》也說:常以智慧日,開諸善根華。

       願力所及,光明照耀,開敷的蓮花遍滿極樂世界,眾生的善根也一樣,處處馨香,所以極樂世界又叫「蓮花藏世界」。阿彌陀佛就坐在無量善性的蓮花臺上,布施願力,長時永恆地解救眾生。

 

二、蓮花是彌陀的佛心

       《觀佛三昧經》說:

佛心如紅蓮華,開而不開,合而不合。有八萬四千葉,葉葉相重。一一葉有八萬四千脈,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百寶蓮華。一一華上有一十地菩薩,身皆金色,手持香華,供養心王,異口同音,歌讚心王。

       佛是真理,真理如光明,光明一到,千年之暗也能一朝驅除。阿彌陀佛所證的真理,是為了返身來救度我們的,所以他證到的真理是慈愛的真理。

       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一命換眾命,為了「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賭上了他的正覺性命,我們不往生,他就不成佛。這樣的不忍蕪穢、不忍苦惱的慈愛和願力,使不堪修行、愚昧墮落如我,現在念佛,現在就以凡夫身,如諸佛之端坐蓮花,安穩安樂,遠離無常大鬼。法照大師說:「成佛不勞諸善業,華臺端坐念彌陀。」所以,阿彌陀佛的這種大慈悲是有形象的,以佛心為形象。

       佛心如蓮花,葉脈微妙細緻,好比佛對我們周到的呵護,平生常來保佑,臨終親自接引。葉脈的無量光明,破我們無盡苦惱;光明所出諸聖,其歌詠讚歎,如十方佛對阿彌陀佛的救度到處宣傳,歌之詠之,唯恐不足。

       《觀經》中,下下品的罪人在幾乎被獄火吞噬時,他依善知識,念阿彌陀佛的名字,「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雖然肉眼障住了,不見阿彌陀佛,只見蓮花,但是映發的日光和金色的蓮花,這不就是阿彌陀佛嗎?

       古大德說:「佛有妙法,比象蓮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救度最下根機的無上妙法蓮花──蓮花,彌陀所坐、彌陀之心、彌陀之身、彌陀之名、彌陀妙法……。總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人天善惡,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已人如蓮花、心蓮似佛,而生到阿彌陀佛前,享受快樂。

       這樣的大慈悲佛心,正是諸佛菩薩所詠歎的蓮花般的佛心。

 

三、蓮花使我與佛為一體

       法照大師說: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當我們念出「南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有一朵正覺蓮花出水、開花;這朵花將來也是阿彌陀佛來到我們面前,親手贈送的往生成佛的禮物。

       而蓮花既然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正覺全體,念佛人又從這朵花誕生出來,說經行道與佛無異,那麼正覺蓮花就是我們的身,正覺香氣就是我們的德;阿彌陀佛充滿我們的內外,我們也與阿彌陀佛一體不離。

       善導大師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我來「南無」、歸命,「阿彌陀佛」就成為我的修行,主動贈予我。我凡夫的歸命,得到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艱難成果。阿彌陀佛的辛勞付出,都交由我來收穫。馨香盈懷袖,遙想贈花人。何其幸運,何其喜悅!

       一千年前,捧著這件彩繪作品的那個人,小心翼翼地把蓮臺入藏佛身之中,不論他是不是知道淨土思想,都已經足夠讓一千年後的我們,面對這一座美麗的蓮臺時,重新省思彌陀本願,感謝阿彌陀佛為我們付出,而欣然地賞愛這一件國之重寶了。

文/淨開法師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