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中的淨土宗藝術
它是長江流域唯一一處堪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媲美的大型石窟;它橫跨晚唐至明、清的一千二百餘年,是我國晚期石窟藝術最傑出的代表作,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座豐碑;它將石窟藝術生活化、大眾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使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它以本屬佛教產物的石窟藝術表現儒釋道三教在民間信仰中的融合;它在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就是位於重慶西部大足縣境內,尚不為國人熟知的「大足石刻」。
釋迦涅槃聖跡圖
大足石刻造像群分布在多處,北山、南山、寶頂山、石篆山和石門山上都有不同時期留下的作品。其中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有七十五處,雕像多達五萬餘尊,各類銘文十萬餘字,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水準之高,構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奇觀。
北山寶印觀音頭像
初見大足佛像的莊嚴,除了蔚為壯觀的造像群帶來的震懾外,還具會令人心中升起一種很特別的親切感和愉悅感。面部豐滿柔美,慈目低垂,文靜溫和,衣冠飾物繁複,端莊典雅,形體上美而不妖,麗而不嬌,儀態萬千,頗似現實中各類人物的寫照。佛菩薩大多輝映出頗具女性化特徵的純潔、柔和、美好與安詳,但同時又兼具剛毅渾厚、沉著穩健的神態與氣質,既看得到唐代的豐盈之美,大氣之勢,又帶有宋代寫實和生活化的明顯風格。
提起唐朝,這個令無數中國人屢屢回望的時代,念佛人與所有佛弟子一樣神往不已。那時,善導大師,口出光明,法澤長安;那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雖然大足石刻開鑿時已經是安史之亂後的晚唐,但是隨著戰事連綿,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重心隨「幸蜀」南移,很多文人雅士、名僧大德、能工巧匠也大批遷至蜀中。加上大足當地很長時間以來安享穩定豐裕的政治和經濟環境,當地官吏帶頭造像,殷實之家廣種福田,共同醞釀和創造了大足石刻的輝煌歷史。
在北頹南興的遷徙中,淨土宗信仰也得以傳播和遷移。在北山和寶頂山兩個區域內共有三組較為著名的造像專門呈現與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有關的場景。
北山石窟開鑿於唐末至南宋,其中一處「阿彌陀佛龕」和另一處「觀無量壽經變相」均造於唐末。
此龕正壁,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於雙層仰蓮須彌座上,身著圓領寬袖素面大衫,衣紋疏密有致,生動流暢。頭有水波紋肉髻,雙手於腹前結定印。身後有蓮瓣形火焰背光及圓形火焰項光。頭頂上方懸垂七寶蓋,邊沿飾有瓔珞珠串,極為細緻精美。寶蓋兩側各有一飛天,雙手捧物,頭部高昂,下肢上舉,裙帶飄揚,輕盈活潑,漫天雲朵,襯托其翱翔自在之勢。
與我們一般熟知的左右侍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不同的是,此處造像中,左邊侍立的是地藏菩薩,右邊則是觀音菩薩。而這在北山佛灣造像中卻是較為普遍的。想必與當時地藏信仰在民間流行頗有關係。
在北山佛灣的另一端,還有一處根據《觀無量壽佛經》雕刻而成的變相圖景,此龕正中是阿彌陀佛,螺髻金身,頭頂四道無量毫光經七寶蓋橫貫整個龕頂,氣勢恢宏,光照大千。彌陀左有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皆寶冠繒衣,肅穆莊嚴。西方三聖端坐蓮臺,身後旗幡神聖,五彩迸發,香花寶蓋,精美絕倫。諸上善人聚會此所,或簇立四周恭敬瞻仰,或善跏趺坐於蓮座,或漫遊廊宇之間,或列坐筵席之首,或憑欄遠眺,或潛水遊戲……以佛為師,菩薩為友,親善和睦,不勝其樂!
以西方三聖為中心,龕壁上部「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左右兩壁建七寶蓮池,八功德水,其聲微妙,其光微妙,讚佛宣法,隨意所願,皆悉滿足;池中寶花千萬,微風徐來,交錯光轉;四周七重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龕頂之上,祥雲簇擁,孔雀、共命鳥、飛天翩然其間;箏、笛、笙、簫懸於虛空,不鼓自鳴,出無上妙音,天樂天花,妙香普薰。其繽紛與細膩充分激發了每一位有幸觀瞻者的想像力,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全方位地感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淨土生活,心生欣慕。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整體和局部細節
「極樂世界變相」之下分別刻畫了「觀經三輩九品」,以及以邊環畫浮雕形式呈現的佛陀為韋提希夫人講法的場景。在龕底門楣的小方框內,韋提希夫人自絕瓔珞,號泣跪拜,唯妙唯肖,感人至深。門楣左右底部上方又各開八個小方框,呈現「十六觀」。
整體觀之,布局嚴謹,充實飽滿,人物多達五百餘尊,器物多達四百餘件,小者如豆,無不栩栩如生。
如果說北山佛灣的佛龕長於精巧,著重表現極樂世界和韋提希夫人請法,那麼,建造於南宋的寶頂大佛灣的「觀經變相」便是以宏大著稱,著重表現「觀經三輩九品」。
龕上部為西方三聖,左右兩側為「十六觀」。下部則清晰而細膩地呈現了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的九品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時的場面。
總覽大足石刻最出色的五十二處造像中,以釋迦牟尼佛為主題的共有兩處,千手觀音為刻畫主題的亦是兩處,而以淨土宗的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和《觀無量壽經》為表現主題的則達三處,分別分布於唐末和南宋兩個時期的造像群。由此可見,在信仰民間化、生活化的歷史進程中,淨土宗信仰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念佛法門因其易行之特色而天然具備強大的親和力和生命力,故在民間傳播最廣、影響最深。這是由其慈悲、殊勝的教義所決定的,歸根結底是阿彌陀佛大願大力的無條件的救度決定的。
歷史長河的續流與民族性格、民族記憶密切相關。仰望著千年以前的石刻,我能感受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便得以往生淨土的信仰曾經成為過無數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休戚不離的元素,而這對淨土的嚮往之情和念佛的記憶也如血液一般代代相傳,如種子一般埋入了無數中國人的內心……
文/佛宣 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