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
日本奈良藏有兩尊檜木整材雕成的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據《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緣起》記載,這兩尊像是唐朝善導大師所制,由日本僧人俊乘房重源於宋代攜帶到日本。在此之前,日本並無此種造像,而在中國,這種造像已經失傳。
一般常見的阿彌陀佛像呈現阿彌陀佛成佛以後的形態,如接引像、說法像等等,而「五劫思惟」像可說是阿彌陀佛因地的像,也就是阿彌陀佛在成佛以前為法藏比丘時的像,這在阿彌陀佛的造像裏是非常獨特和罕見的。
這兩尊為阿彌陀佛坐像,結跏趺坐,一尊結定印,高124.2釐米;另一尊合掌胸前,高49.9釐米。
佛像呈現初唐佛像的風格,體態豐肥,飽滿壯碩,佛像的頭部略顯偏大,身體稍短,面相豐滿而偏方;五官細緻而清秀,雙眼微闔,嘴角內收,作沉思狀,眼內鑲嵌玉石;佛的髮髻為高聳的螺髮,髮際偏低,像帽子一樣,一直覆蓋到耳朵和後頸,這是此佛像的最大特色;衣紋上用隆起如圓繩狀的紋線,自然流暢。佛像特別圓潤可愛,令人一見便覺可親可喜,不似那種高高在上、待人頂禮膜拜的樣子。
五劫思惟阿彌陀佛像向我們展示了阿彌陀佛如何成佛,是怎麼樣的一尊佛。
《無量壽經》裏說到:在久遠無量無邊、無央數劫前,有一位國王,他悲憫眾生生生世世輪迴六道不能解脫,於是發心出家,叫作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發願成佛後建立的佛土,超逾十方一切佛國。於是他觀察了兩百一十億的佛土,把兩百一十億的佛土之中最上、最妙、最精華的部分搜集起來,作為自己發願的參考。經文說:「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也即是說,法藏菩薩經過了五劫的時間思惟規劃四十八大願的藍圖。
「劫」是印度最高的數目單位,有小劫、中劫、大劫。一般一個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一個大劫就大抵等於四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法藏菩薩思惟四十八大願,緣何要花五大劫那麼長時間呢?
因為他的心願非常廣大,他不只是要讓出家人能夠往生;也要讓在家人能夠往生;不僅使善人往生,也要使惡人往生;不僅使人間的眾生往生,也要使阿鼻地獄眾生同等往生,他要使出家眾到淨土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也要使在家眾到了極樂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樣得到那種果位;他要使善人到極樂世界得到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惡緣而造惡多端的眾生到了那裏,跟善人一樣證得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甚至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眾生,到了極樂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淨的眾生,同樣得無量光、無量壽的果位。
五劫思惟的結果是什麼呢?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唯有把一切修行的功德含藏在這句名號之中,讓十方眾生去稱念,才能夠通上徹下地救度到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種類根性的眾生。
發願而沒有實踐,這樣的願是空願。法藏菩薩發了四十八大願之後,為了圓滿這四十八大願,他又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經典上說,阿彌陀佛累生累世以來,割肉餵鷹,捨生餵虎,求頭給頭,求眼給眼,做布施,修忍辱,持種種的戒,都是為眾生所修所做,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布施頭目腦髓、骨肉、全身種種器官的地方——他以這樣的布施,來和十方世界的眾生結佛緣,結救度解脫的緣。
《阿彌陀經》裏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以前,阿彌陀佛終於完成了極樂世界,也完成了救度我們的功德。我們要到達極樂世界的所有資糧和功德,甚而圓滿成佛的功德,阿彌陀佛都為我們完成在六字名號之中了。
從這兩尊五劫思惟阿彌陀如來像,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作為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對佛心大慈大悲徹髓的體悟,以其彪炳千古的藝術手法徹底地彰顯,和對眾生無盡的慈悲,無限的期盼。
可以想像,沉思中的彌陀,腦海中始終盤旋著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在他心中漸漸成形。一切眾生——包括你,包括我,也包括他,從那時起,也便有了「永斷輪迴,得大涅槃」這一不滅的希望!
佛昀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