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编辑部
极乐立名的意义,这是佛的境界,只能以凡夫的情量来推理而已。因释迦牟尼佛亦有解释,可通过「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两句话来说明。
《阿弥陀经》中有三问,皆与名字相关,分别是国名、佛名、经名: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牟尼佛这三问,舍利弗尊者哑口无言,名字非常重要,尤其是六字名号真法界。这是诸佛的境界,拿不出来,也讲不明白,只能讲个名字而已。
极乐立名之意义,略述几点。
1.顺众生性,广结法缘
「众生性」,即佛性,佛性就是大涅盘、常乐我净。极乐的乐不是世间乐,而是法乐,是常乐我净的真乐、大乐、涅盘之乐。这样的乐是众生本性所具足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是依佛性、法性而立的名,能够广结法缘,蕅益大师言「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
法藏菩萨主要是在佛性层面和我们结缘,当然,也有分身无数来结缘的。法藏菩萨的心尽虚空遍法界,和我们众生的本性完全一体,他一回向,十方法界都收到了,这是菩萨发大心。所以,世间人人与阿弥陀佛有缘,与极乐世界有缘,只是缘有深浅、亲疏的不同。
2.顺凡夫习,令知欣求
世间之事皆可按苦、乐二字来划分,而世人皆有愿离苦得乐之趋向。世间的各种创造和设施,甚至各种文化思想,本质皆是为了离苦得乐而来的。而阿弥陀佛的净土取名为极乐世界,就是为了随顺凡夫的厌苦欣乐的习性。
3.大悲救苦,急令出离
「诸佛大悲於苦者」,阿弥陀佛是为了让我们赶快离开苦的世界,所以他的世界取名「极乐」,在苦海中的人们,一听到快乐之地,心之所向,自然生起欣慕之心,愿意往生,这就符合了佛的大悲本心。
4.摄受下愚,难悟众生
圣道门,讲破迷开悟,兴发慈悲,这是难行之法,是少数上根利智之人才容易接受。净土门,讲拔苦与乐,离苦得乐,根机不堪的凡夫都愿意接受。
《法华经》说「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种种比喻,说明是怎麽样的苦。《阿弥陀经》就两句话「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免了一切苦苦,拔苦与乐。
说迷悟难解难行,说苦乐易知欣求。讲无我,可能没人听得懂,但讲苦乐,再愚痴的人都知道。因为苦乐符合人情,让人知道这是易行法门,容易发起欣求心。
5.令闻名得生
极乐世界之名,若众生听闻,愿意往生,也能往生。
《往生论》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梵声」是指极乐国土的名字;「悟」是让人可以得到净土的利益;「深远」是指能够究竟广大利益众生;「微妙闻十方」,是闻而使之开悟的意思,让十方的众生听闻而能悟得深远,这是极乐净土、极乐国土国名的功能和作用。
昙鸾大师解释说:
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听说极乐世界很清净,没有三恶道、恶人、恶处,不用轮回,也没有生老病死苦,没有贫富悬殊,人人都是无量光、无量寿,自在安乐,於是「克念愿生」,就是下定了决心,永不退转,肯定要去往生,这样的人「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极乐国土的名字就可以度众生,就像佛度众生一样。其实不光是极乐的名称,极乐的莲花、树等都有这样的功效,能够让众生得利益,名和体都有这样的利益,因为名体一如,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
6.悲化无尽
有「极乐」这个名称,就能达到释迦牟尼佛、诸佛大悲化度众生的无穷无尽的愿望。
《观经疏》言:
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於胜行,依行感於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於悲化显开智慧之门;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依乐显通悲化」,「乐」就是极乐世界的极乐。之所以「依乐显通悲化」,因为极乐世界的「乐」字,其清净喜乐显明了佛的大悲心,佛的大悲就是拔苦与乐,佛度化众生就是抓住「乐」字。
由这样的大悲教化,从「悲」出「智」,显开智慧之门。以大悲为本救度无量的众生,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大智慧,否则就收效有限了。
「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智慧无穷就会「悲智双行,广开甘露」,就讲了八万四千法门。
在净土门的立场上,佛是大悲出智,由智慧摄化众生;摄化众生之後,又回到其满足大悲之人,回到其大悲的本心,所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如果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佛教不是以智慧为根本,智慧只是度化众生的方便;大悲才是本来面貌,是要给众生拔苦与乐。
至於说智慧,是因为如果要让我们得到拔苦与乐的究竟利益,佛要用无穷的智慧来开显,要用种种的法门来诱导。当然,根机猛利的人在智慧门可以悟得阿罗汉果、缘觉果,或得到菩萨无生法忍。即使没有这样智慧的人,通过八万四千法门导归净土法门,最後也能够满足佛的大悲本心。
所以,只有阿弥陀佛称为「满足大悲」,诸佛不能称为「满足大悲」。印光大师说「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度群萌」,离开念佛法门,诸佛大悲就不能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