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编辑部
关於阿弥陀佛的净土位於西方,古来有很多议论。或说是释尊的方便说;或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佛与净土都在我们的心中;或说娑婆即常寂光土,离开此土别无西方世界等。
然,净土宗是遵守「指方立相」的纲格。「指方」是指出方向,释尊在经中指明西方;「立相」是分辨色相,确立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关於净土的所在,为什麽会生起种种的议论呢?因为在《大经》中说「开廓广大,超胜独妙」,「恢廓旷荡,不可限极」。天亲菩萨亦在《往生论》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而《大经》又说「现在西方」。净土既然恢廓无边,就不能说只限西方。说法不一,难免引起议论。
这样相反的解释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平等观」与「差别观」二种看法。
若从「平等观」来看,本无净秽之别,净土可说「恢廓旷荡,无边无际」。
若从「差别观」来看,以凡夫迷妄为因所成的娑婆,和以佛愿行圆满为因所成的净土,当然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净土何以在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的原因。
平等与差别有很大的差异,但本体是一。如同波浪和海水,风平浪静和惊涛骇浪时的海都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故净土「有限的西方说」和「无限的广大说」,也只是一体两面,「差别」并无离开「平等」。即不离无限而有限,不离有限而无限;有限之内没有无限,但无限包含了有限。为了显出这两面,在《大经》中才有二种说法。
佛教不同宗派在说明净土时,圣道门倾向从「无边」说起,而净土门则倾向从「有边」开始。
圣道门强调「此土入圣」,先在娑婆世界修行入圣证果,体悟平等之理,再出差别之门比较方便。
净土门则是「彼土得证」,到净土才入圣证果,所以先从「有限差别」渐进之後,才入「无限平等」。
故《安乐集》引昙鸾大师文说:「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大师谦自己是生死凡夫,智慧、念力浅短,尚未入不退转位,不能漫无目的,完全没有归向。就像引牛吃草,须把草料放在槽枥,牛才能专心依附。所以凡夫必须系心一处——西方极乐,方能一向专念,得生净土。
以上从差别面来说,有净土、秽土之差别;然而十方世界中为什麽特指西方?这亦是以差别界为中心的说明。这个差别的世界,「东方」表万物之发生,「西方」表万物之归趋。如日出於东而没於西。阿弥陀佛选择含有归趋意义的西方,特别建设安乐世界,作为我们最後的安住处。人生之夕来时,识心就静静回归西方弥陀慈父的佛国。
其实,若深入探究,净土是尚在迷中的凡夫所不能推其究竟之事,我们只有仰信弥陀从西岸不断传来的悲切呼唤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