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跟不信佛的人先讲因果还是先讲阿弥陀佛的慈悲?」

        (问:「我们体察佛心,会很本能地努力持守五戒十善,尽管五戒十善对我们最後的往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涉及到『自信教人信』的问题,比方说有很多亲友,他们没有进入佛门,不是因为不信,而是因为不愿意放弃红尘当中的利益,他们把损公肥私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过去我跟他们讲因果,如果以後不跟他们讲因果,劝他们念佛,告诉他们︰ 『这些也都不影响你往生。』可是……怎麽把握好?」)

 

        体会佛心的人,佛不希望我们吃肉,不希望我们喝酒。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不吃肉的话,就尽量吃素,除非是不能吃素,那就存惭愧心。能够不喝酒的话,就尽量不喝酒,除非是饮酒成性,不喝酒就难以过日子,那就怀着惭愧的心。不可能拍拍胸脯说︰「你看 !我是有阿弥陀佛可靠,所以,喝一杯吧!」不是这样!

 

        至於一般滚滚红尘中的人,他既不相信因果,只有堕落轮回,不然他能怎麽办呢?告诉他弥陀的慈悲救度,反而更增加他的那个……不过也无妨,但总之要有前方便──预备教育。就像地上的土,很硬,第一次把水倒下去,还不能让它柔软,那就多倒几次。告诉他净土法门,慢慢熏习,在他的脑海中去发酵、去产生作用,时间久了,他就能够体悟︰「哎呀,我是一个想念佛往生的人,那我今天还这样做,岂不是不合乎逻辑?」他就慢慢转变过来了,慢慢觉悟了。不然的话,怎麽都没有机会了。

  

【净宗法师】

「念四字还是念六字?」

        (问:「念四字阿弥陀佛和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有没有区别?」)

 

        念四字和念六字,是不是念的都是阿弥陀佛?

        (「对。」)

 

        对,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区别,念的都是那尊佛,这样念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不过,念六字意义比较完整,念四字不如念六字那麽完整,因为六字是「南无阿弥陀佛」,四字是「阿弥陀佛」,「南无」这两个字代表我们众生,「南无」是印度话,含义是归命,我们众生要归命,归命谁呢?归命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救度什麽样的众生呢?救度归命於他的众生。这样,南无的众生和救度的弥陀成为一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跟佛是成为一体的。

  

【慧净法师:】

有多少时间,尽量念多少佛

 

        (问:「一心不乱跟念佛的数量有没有关系?」)

 

        我们有多少时间,尽量念多少佛。二十四小时,扣掉睡觉的时间、上班的时间、三餐的时间,还有大小便的时间,还剩下什麽呢?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把这些时间扣下来,剩下的时间,就是我们专门念佛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呢,你看电视也可以念佛,走路也可以念佛,工作不动脑筋也可以念佛,是这样。我们都是凡夫,每天不看看电视、不做一些娱乐很难过日子,那阿弥陀佛没有禁止这一些,也都了解我们,同时,做这一些也没有障碍念佛、也没有障碍往生。

 

        我们如果念佛久了,熏习久了,就会觉得︰哎呀,电视有什麽意思呢?这些连续剧都是虚构的嘛,人生是一场大梦,还看这一些梦中之梦!电视报道、社会新闻,天天都是这样,也会觉得没有意思。慢慢,其他的杂志、报纸,也会只是看看大标题,大概了解。所以,念佛久了,学习久了,气质就会转变,就会觉得︰还是念佛最有味道!其他都没有味道。

 

        我们可以早上起来──早上起来有三净︰心很宁静,环境很安静,空气很清净。早上的时间很珍贵,那时的心境可以说是很难得,为什麽呢?经过了一夜的睡眠,也不会昏沉,有精神了,心很宁静,比较不会散乱,那个时候来念佛,一句就是一句,两句就是两句,可以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很寂静,很能够体会出念佛的法味。我们早晨的心跟佛性很接近,所以,早晨宁静的心,我们要爱护它,不要一醒过来就计画一天的事情,在那里打妄想,同时,也不要立刻就到外面去运动,先在家里静坐念佛,能坐半个钟头,就念半个钟头,能坐一个钟头,就念一个钟头,即使再没有时间,坐个十分钟、五分钟也好,因为早晨的宁静很难得、很珍贵,要珍惜。再没有时间,你可以提早起来,晚上早一点睡。

 

        去上班的时候,走路或坐车,比方说有半个钟头,那麽就来念佛吧。其他的时间,也可以这样来利用。

 

        总之,念佛,阿弥陀佛没有规定一定要念多少、要念到什麽样的水准,都没有,因为十方众生根机各不一样,有的比较有时间,有的时间比较少,有的一念佛心就很清净,有的一念佛就杂念纷飞,但是,都随十方众生的根机去念佛,所以,阿弥陀佛只讲「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是唯有十念,不是!是「乃至十念」,那我们都不是只是十念而已呀,我们还有乃至一日、乃至二日、乃至七日、乃至七年、乃至七十年,所以,我们就乃至一辈子,来念佛。所以,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而不是「十念往生愿」。

 

        这样了解吗?就是说随各人的根性、随各人的身分、随各人的时间、随各人的心境去调配。

 

        在时间上,早晨可以念,中午、晚上都可以念。

 

        在地点上,大雄宝殿、念佛堂、客厅都可以念,那麽,卫生间、洗澡间、厨房,或者是病房,也可以念。

 

        在工作上,士农工商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一句弥陀名号是最清净的,能使不净为清净,是无有障碍的,能给周遭带来吉祥。

 

        在数目上,能念多少就尽量念多少。

 

        在方法上,念佛有四种︰一种是大声念,一种是小声念,一种是金刚念,一种是心中默念。大声念跟小声念大家都听得到,金刚念就是只动嘴巴,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默念是也没有声音、也不动嘴巴,心中暗念,别人不知道(动嘴巴人家还晓得)。这四种念佛当中,随自己调配,其中以金刚念最能细水长流、持续不断,最轻松,最恒久,因为大声念不可能长久,默念,有时候都念妄想了,唯有金刚念最能维持长久。但是法无定法,若觉得昏散,那就大声念,觉得累,那就默念。

 

        (问:「打坐能双盘是不是最好双盘?」)

 

        打坐单盘便可,因为双盘容易痛。打坐的时候,心中默念就可以了,顶多是金刚念,不用拿念珠,身体放轻松,心就会静(「 松」跟「静」),眼睛敛目,六根门头都是这一句佛号。

 

        这并不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要求,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

 

十念记数

        最好是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大家知道吗?我们的心有妄想杂念,不可能坐下来心中无念,如果心无念的话,那墙壁可以走出去了,只是他有微细的念头,自己没有发现。

 

        十念记数,打坐也可以运用,经行也可以运用。

 

        十念记数怎麽念呢?我现在念,大家记,好不好?大家不必跟我念,大家记就好,看看我念了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几句?

 

        (「十句。」)

 

        十句,那你们晓得我念十句,是我一方面念佛、你们一方面用手指头在算吗?

        (「不是。」)

 

        那是不是我在念,你们一方面在心里数「一、二、三……」,是不是?

        (「是。」)

 

        那不对。是知道,记。也不用手指头,也不在心中一方面念一方面数,不是,是纯粹用心去记,已经到了第几句了。我再念一次︰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几句?

        (「十一句。」)

 

        不是十句?

        (「不是。」)

 

        我是念十一句,那你们晓得,我念十一句是用手指头去算吗?

        (「不是。」)

 

        那是心中在数「一、二、三」吗?

        (「不是。」)

 

        那就对了,十念记数就是这样,从一记到十,从一记到十,循环往复,都是这样。一方面要念佛,一方面要记,所以心就比较收摄,就比较不会散乱,如果散乱的话,这十句就记不清楚了,对不对?就比较会全神贯注。

 

中阴业成

        (问「有的人没有闻到佛法,在中阴身的状态给他讲净土法门,给他念佛,他能不能往生?」)

 

        能。我们既然是平生念佛,所以讲「平生业成」;那如果他是临终才接触到,那就「临终业成」,往生的业事就成就了,命终就能往生;那如果他临终也没有机缘,到了中阴身四十九天了,在他的灵位前为他开示,还是可以的,这叫做「中阴业成」、「中阴往生」;即使他堕落了地狱,或者在阴间的话,呼唤他的名字,给他开示净土法门,请他跟我们念佛,也能让他往生极乐世界。

 

善与恶

        凡夫所行的善,那个其实还是轮回的因,除非达到三轮体空,如果不能达到三轮体空的话,都是污秽的,都是不清净的、不真实的。

 

        所以,南北朝时代昙鸾大师(梁武帝常常向他的方向礼拜,称他为「鸾菩萨」,又被北魏的皇帝恭敬为「神鸾」,不可测),他写了一部书叫《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里边说︰善事功德有两种,一种是真实功德,一种是不真实功德。什麽是真实功德呢?唯有佛的境界才是真实功德。什麽是不真实功德呢?我们人间或天上所做的善事,不管是它的因,或者它的果,这一些都不是真实的,都是颠倒的,都是污秽的,为什麽呢?因为人间也好,天人也好,内心都有贪瞋痴。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的话,还有烦恼,还有妄想杂念;色界天的话,他虽然没有妄想杂念,在寂静当中,可是他的贪瞋痴还没有断;无色界天的话,虽然他禅定很深,可是照样贪瞋痴没有断。

 

        不管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很长,福报很大,可是,只要还有寿命、还有时间的话,都属於非常非常短的短命,即使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还是短命,因为,只要有时间,都是短命的,时间一到的话,他们就堕落到人间或三恶道了。天界是六道中最高的境界,不是在修行,而是在享受那种福报,所以,寿命一到,就堕落下来了。只有达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超越时间性的,永恒存在的,这种寿命才是真正的寿命,这种寿命就无所谓寿不寿命了。

 

        所以,真正修行的话,是不可以执着善恶的,《六祖坛经》惠能大师开示明心见性的方法,说︰「不思善,不思恶。」在这个情形之下,哪个是你本来面目。所以,善恶是就凡夫来讲的,我们再不会修行也是一毛钱,再会修行也不过是九毛钱,跟阿弥陀佛所送给我们的百千万亿是丝毫不能比较的,是不是?所以,在阿弥陀佛的面前,我们都很惭愧,很难谈得上是善是恶,只不过说︰我们既然学佛,那当然需要行善,体会到佛慈悲的救度,在佛的面前,我们就更加无地自容,不可能再故意去为非作歹,所以,学了这个法门还故意为非作歹的,是没有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卑贱,也没有真正体会到佛心。

 

        孝子如果体会到父母心的话,他就会做一个奉公守法的良民,这是起码的,然後勇猛精进地对社会、对群众做一番无私的奉献,让父母欢心,这个就是孝子的心态。我们如果体会到佛心的话,就知道应该怎麽样做了。

 

        净土法门讲弥陀慈悲的救度,我们愿生极乐、专称名号,现在就已经给弥陀救到了,往生决定了。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晓得应该怎麽做,就会尽量去恭敬三宝、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会尽量往这方面去做。但即使这样努力了,还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三福无份的人(三福就是《观经》所讲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戒福;「深信因果,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行福),我们越努力的话,就会越惭愧,「我三福没有份」,不管是行福、戒福,即使是世福──世间的善事都做不好,第一点,孝顺父母,如果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话,会觉得自己是孝顺父母的;严格要求自己的话,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孝子,自己对父母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们在座各位,都是学佛人(学佛人胜过世间修心养性的人),如果严格反问自己,我们谈得上是孝子吗?谈不上。

 

        所以,学净土法门、蒙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名号的人,他不会故意为非作歹,他也不会贡高我慢,同时,他也不会自卑自贱地去做坏事情。有的话,就是所谓的烦恼强盛、业障深重,在某种因缘之下,业障驱使作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不至於做大坏事,《论语》有句话说︰「苟至於仁矣,无恶也。」我们向往最高的境界,即使做不到高的境界、做不到中等的境界,但是不至於去做很卑贱的事情。我们既然是向往着佛,学佛,想要将来成佛,难道现在还会去故意做那一种大恶的事情吗?不会的。小小的过失,这个是一种习气,偶尔难免会犯,但是内心有惭愧、有告解,而不是毫不在意地认为「这个也不算什麽,这个可以去做,甚至纵情去做」──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完全不合乎逻辑。

 

我很会修行,我往生很有把握

        我们佛家讲慈悲,尤其是讲「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没有条件的慈爱,「同体大悲」是把对方的苦乐祸福看成自己的,自己跟他是同一众生。这是佛教讲的慈悲,如果浅显地解释,就是一种很深、无限的爱心,无限的关爱。

 

        在佛教里面,最能体现大慈大悲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慈悲就是对我们的爱心。阿弥陀佛难道是因为我们为非作歹而爱我们、更想救度我们,还是悲悯我们的愚痴而要救度我们?正是因为悲悯我们的愚痴、造罪造业,将来会受六道轮回的无穷苦难,基於这个慈悲之心而来救度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为非作歹,他更喜欢,所以要救度我们,不是的。

 

        同时,佛都是要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犯五戒是恶,修五戒是善。我们体会佛心的人,就应该尽量做好五戒,甚至修好十善,大家说对不对?

        (「对。」)

 

        当然,我们五戒做好了,十善修好了,并不是以我们的五戒十善来往生极乐世界,之所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靠这个「多善根福德」的名号,也就是靠我们专念弥陀名号来往生极乐世界。至於我们的善也好、恶也好,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一点也不增加、一点也不减少。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力量是已经足够的、圆满的、具足的、无缺陷的,不需要我们行善积德或者苦修苦行来帮助他对我们的救度,他对我们的救度是毫无障碍的,能力是完全充足的,再怎麽样的众生,阿弥陀佛来救度他的话,都是轻而易举的,因为他是佛。

 

        所以,我们的善,应该知道,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一点都没有帮助,并不是以我们为善,或者苦修苦行来帮助弥陀对我们的救度,这一点我们应该了解。如果对这一点不了解,我们就会贡高我慢,以为「我很会修行,我往生很有把握」。

 

        同时应该了解,我们的恶,我们的贪瞋痴,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一点也不减少,一点也不影响。如果没有这一番了解的话,我们就会自卑,认为「像我这样的众生恐怕不能往生」,这样就会让弥陀悲伤了。

 

弥陀完成了佛果,完成了极乐世界,完成了救度我们的功德资粮

        净土法门全凭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预先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当阿弥陀佛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呢?我们在地狱,刀山、剑树、油汤、火锅,对不对?我们在畜生,在牛胎,在马腹,对不对?那个时候我们无明、无知,阿弥陀佛就默默地在为我们发愿了。

 

        就好像爸爸妈妈生下的孩子,这个孩子什麽都不懂,爸爸妈妈就预先为这个孩子的一生做了规划,为他的将来,建一座豪宅,有汽车,有花园,有动产不动产,为他完成一生的荣华富贵。

 

        同样,阿弥陀佛在我们无知的时候就默默地为我们发愿、修行,他的发愿、修行都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也不必经过我们的同意跟商量,因为不必要,我们也没有那种智慧。

 

        就像爸爸妈妈为孩子做一生规划的时候,也没有经过孩子的要求、拜托、商量。也许这个孩子将来是很笨的孩子,尽管很笨,爸妈都还一样地以父母之爱,来为孩子毫不松懈地--尤其是孩子越笨,爸妈就越为他百分之百地完成他一生所需要的荣华富贵。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不是经过我们向阿弥陀佛合掌拜托说︰「请阿弥陀佛来为我们发愿修行,因为我没有愿力,也不会修行。」没有。

 

        所以,阿弥陀佛默默地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是为谁而发?

        (「为我们。」「为众生。」)

 

        为众生,那讲得太远了,是为我而发,阿弥陀佛的愿是为我而发。

 

        那麽,愿而无行是空愿,一点效果都没有。阿弥陀佛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为谁而行?

        (「为我而行。」)

 

        为我而行。他的愿的功德、行的功德完成了,完成了成佛的佛身,完成了极乐世界,完成了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完成这三种。所以,阿弥陀佛成佛的同时,是成就了什麽?成就了我们的往生,成就了极乐世界。

 

        没有极乐世界,我们没有归宿;没有阿弥陀佛,我们没有依靠。

 

六字名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往生的功德资粮

        那麽,这一些功能都在哪里呢?都投入在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极乐世界,因为佛的正报跟依报是一体的。

 

        同时,「南无阿弥陀佛」是什麽?是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都在这六字名号里面。我们一切众生──「十方众生」就包含很广了,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众生,包括我们在座各位,包括我。只要愿生极乐世界──因为如果你不愿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六道轮回,同时,愿生极乐世界才是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应,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就是要我们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来专念他的名号,所以,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就已经给阿弥陀佛救到了,不管我们念佛是清净不清净、能不能入定,不管这一些,为什麽?往生的功德资粮,名号已经具足了。我们信顺弥陀的救度、愿生极乐世界,顺弥陀的愿,然後就专念这句名号。

 

净土法门的信︰现在已经给弥陀救到了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信愿行,是信什麽?当然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果,自因自果,这是最粗浅的、最基本的信。净土法门的信,是信弥陀的救度,他的愿,为我们而发,他的行,为我们而修,极乐世界是为我们而建,极乐世界的名册是登记我们的──我们是这样信。那麽只要愿生极乐、专念弥陀名号,现在就已经给弥陀救度到了,所以,不只是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不只是这样信而已,还要进一步信极乐世界是我的,阿弥陀佛是救我的救主,他已经完成救度我的资粮功德,都在六字名号里面,所以,信要信这样,不是信阿弥陀佛高高在上、我在这里乞求「阿弥陀佛啊,请你在我临终的时候不要把我忘记,一定要来迎接我……」不是信这样。是信一切已经完成了,不是还没有完成,也不是现在要完成,而是在十劫之前已经完成了,是信这样。然後信︰愿生极乐、专念弥陀名号,现在就已经给阿弥陀佛救到了,现在就已经不是娑婆的凡夫,现在已经是极乐的圣众了。是信这样。

 

净土法门的愿︰弥陀发愿要救我们,我们就愿生彼国

        那麽愿呢,就是随顺弥陀的愿。弥陀发愿要救我们,他说︰「你一定要到我的世界来!」那麽我们就愿生彼国。他说︰「你要欲生我国!」我们就「愿生彼国」。

 

净土法门的行︰他因自果 

       那麽行呢,就是专念这一句名号。专念这一句名号是修行吗?非修行;但不是修行吗?却跟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不一样,我们在念佛。所以,净土法门非行、非不行,为什麽呢?我们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士农工商都可以念,走路也可以念,工作也可以念,这样算什麽修行不修行?所以,你说是修行,不是修行;你说不是修行,也是修行,可以说不修行而有大功德,为什麽?都在这一句名号里面。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苦行都在名号里面,我们再怎麽样地修,从出生修到一百岁,也只是修了一百年而已,而且我们所修的还不是三轮体空,还是贪瞋痴,贪瞋痴,释迦牟尼佛说︰「你们所修的都是有漏的,不是无漏的。」祖师说︰「你们所修的都是杂毒的。」是善,却不是纯善。

 

        但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所修的,都是无漏的,而且不只是一百年,反而是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所以,我们只要念这一句名号,我们即使没有大修行,贪瞋痴还在,可是比苦修苦行的、比大菩萨的修行还有功德,对不对?因为阿弥陀佛所修的、阿弥陀佛所有的,就是我们的,就是我们所修的。就像爸爸妈妈所有的就是孩子所有的,孩子愚笨,也不会赚钱,但是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为什麽?因为他有富有的爸妈。

 

        从这里来讲的话,因果就有两种︰一种是自因自果,一种是他因自果。自因自果是自己行善、自己将来得善果,自己行恶、自己将来得恶果,这是自因自果。那麽他因自果就是,我虽然没有累积这个因,可是却得到了丰硕的果,那是谁为我们累积的?是阿弥陀佛为我们累积的,然後毫无条件地送给我们。所以,因果有这两种。

 

        净土法门是他因自果,跟自因自果不一样。所以,印光大师说︰我们这个法门不是通途的法门,而是特别的法门,不可以通途的教理、通途的理念来混淆这个法门。

 

        净土法门的信愿行,这个行,是他因自果的行,不是自因自果。如果是自因自果的话,那糟糕了,不能往生了,为什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凭自己往生极乐世界,那不可能。如果是他因自果,如果我们这个行是领受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行,则不管心散乱不散乱,往生当下都决定。你心散乱是靠弥陀救度;你心不散乱,不靠弥陀的救度也不能往生。把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拿走的话,你即使再怎麽不散乱、能够入定──你要到哪里去?所以,净土法门不能以通途法门来混滥。「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圣道门的,憨山德清法师以禅宗的理念来讲净土,这样就不是净土了。

 

纯纯粹粹的净土法门

        这一杯水,倒的是矿泉水,是纯净的矿泉水,如果原来的杂质没有倒掉,那麽,矿泉水倒下去就混了。

 

        所以,净土法门必须是纯纯粹粹的净土法门,如果搀杂的话,就不是净土法门了。

 

        我们现在所讲的,都是纯粹的净土法门,为什麽?经,我们都依据净土三经;传承,都是依据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的传承。初唐时代的高僧善导大师,他所讲的净土是很纯粹的,传承他的,是少康大师、法照大师,之後的大师就不纯了。我们可以看看,从北宋时代,一直到现在,宣讲净土法门的高僧大德,他们的着作都没有引用到善导大师的,都是以他们所学的来解释净土。像莲池大师,他解释《阿弥陀经》就依天台跟禅来解释;蕅益大师解释《阿弥陀经》也是依天台的思想来解释,没有善导大师的传承,就杂了。

 

        他们没有接触到善导大师的着作,因为善导大师的着作在中国失传了,唐朝末年就失传了。在日本没有失传(日本在隋唐时代就派出家众到中国取经,将所有经论抄写回去,甚至包括政治、文化、艺术,凡是他们没有的,都引用过去,所以,他们的文字其实也是从中文演变的,他们的姓名都是用中文)。

 

        现在,很可贵的是,我们接触到了善导大师纯粹的思想,所以,我们所讲的,都是善导大师这一法脉。

 

        所以,净土法门必须是纯粹的净土法门,永远都不可以用其他各宗各派圣道自力难行的法门来混淆,一旦混淆的话,就不纯粹了。不纯粹,要往生,那就不一定了。

 

平生业成--现在就已经往生决定了

        净土法门是讲现在就肯定往生的,所以叫做「平生业成」,现在还没有到临终,已经百分之百能够往生。所以印光大师就说︰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
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
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这个法门能够信得过,不怀疑的话,那麽,虽然我们的肉体还在娑婆世界,但是,已经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凡夫了,我们万古以来的生死轮回,现在就画下了休止符,未来不会再轮回下去了,未来要以佛的身分示现来度众生。肉体还在这里,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印光大师说︰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现在就已经往生决定了。

 

        印光大师又进一步说,对这个法门能够信受不疑,他的种性已经超越二乘以上了,二乘就是罗汉、菩萨,超越罗汉、菩萨了,为什麽呢?印光大师说︰像太子堕地,贵压群臣。太子一生下来,他的尊贵已经超过了所有的文武百官,宰相遇到太子,也要向他磕头。这个太子,他还没有学问,对国家、社会还没有树立功勋,可是他已经受到文武百官的礼敬。文武百官,他们很有学问,对国家、社会都有贡献,但是他们却要来向毫无贡献的人磕头,为什麽?他是太子,他时间一到就是国王,所以,印光大师说︰「犹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信的内容

        (「关键是个信字。」)

 

        关键是信,进一步讲,关键是信的内容,你是信自因自果,还是信他因自果?信什麽?

        (「信阿弥陀佛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往生。」)

 

        那要怎麽样才能承托阿弥陀佛的力量?

        (「那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呗。」)

 

        你善根成熟了。

        (「关键能不能真正地信。」)

 

       关键你信什麽,因为基督教也讲信,各国总统也讲信,信的内容不同的话,他的愿就不同,行就不同。

  

【净宗法师:】

        刚才我们讲的信,其实,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讲,说︰「我来信。」这个是没有根据的,这个信,就是以我们所信的对象来说的,大家思想要转过来。比如说一个跳高运动员,他安慰自己︰「我一定能跳得过去 !」他不管怎样给自己打气,在没跳过之前,他还是担心的。除非他跳过去了,「哎呀,真的跳过来了。」不然,还是有疑惑心的,「到底能不能跳过去?」

 

        信受阿弥陀佛不是我们这样说「一定要信,一定要信」,不是的,是因为这尊佛可靠,阿弥陀佛本身没有成佛之前所发愿愿已经实现了。他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萨,说︰「我如果成佛的时候,你念我的名号,我要救度你,如果我没有能力达到这一点,我就誓不成佛 !」成佛是成什麽呢?就是成就我们的往生,因为法藏菩萨在誓愿里说︰「如果我不成就十方众生的往生,我誓不成佛!如果我不能救你的话,我没有资格成佛。我能救你,我才有资格成佛。现在我成佛了,那就是我能救你了。」

 

        我们相信这尊佛成了佛,他有能力,他有誓愿,他有光明,能救得了我,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不容我们怀疑。除非你不信佛教,那没办法。既然相信佛教,就像这个梨子一样,它就是一只梨,已经有梨子了,才说你相信这是梨,对不对?已经有了,成果拿在面前。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请你相信吧 !好,我们相信他已经成佛了,但是他成佛的目的是什麽呢?他成佛的内涵是什麽呢?

 

        他成佛是成就我们的往生,不是成就别的。他是为我们成佛的,是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是为了谁?

        (「为了我们。」)

 

        为了我们,给我们造个极乐世界,说︰「你来吧!我建立极乐世界是为了让你来往生!而我现在极乐世界已经建好了;你到极乐世界的方法我也为你完成了,就是称念六字名号。」

 

        所以我们说,称念六字名号去往生,不是我们脑子想出来的,是阿弥陀佛没成佛之前就预定好的道路、设定好的方法。他为我们建立极乐世界,说︰「你称念我的名号来往生。」

 

        我们相信,就是相信这尊佛不会欺骗我们。他已经成佛了,既然他已经成佛了,我们念他的名号,自然而然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这是很显然的道理,没有任何的怀疑。如果怀疑的话,就是不相信阿弥陀佛成佛了,不相信他当初为我们发了愿。

 

        请问各位,你们相不相信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

        (「相信。」)

 

        经典里讲他成佛十劫了,如果这个都不相信的话──你凭什麽不相信呢?经典里说已经成佛了;已经成佛了,他的四十八大愿有没有实现?

        (「实现了。」)

 

       四十八愿里面有一条没实现,怎麽能成佛呢?愿望没实现不能成佛,愿望圆满实现才能成佛。

 

        那麽,四十八愿当中有一条愿是关於众生怎麽去往生的愿,其他很多愿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後的种种好处,比如说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不更三恶道、身皆金色、无有好丑、六通具足、能开无边悟……这个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後的好处,我们了解之後,暂时放在旁边。如果说到极乐世界的好处这麽多,我们听得眼睛都放亮了、口水都滴下来了,但是就是一条︰你不能去,那麽,知道等於不知道,有什麽用呢?所以,阿弥陀佛不光是成就了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後的好处,更重要的,他要成就我们怎麽去往生,是不是?他要把这一点成就之後,我们了解这样的极乐世界才有效果,才有意义。

 

        那麽,我们怎样到极乐世界?这个方法、这个道路──所谓「专称弥陀名号」,就是来源於这个地方,「你只要称念我的名号,就可以去往生」。

 

        为什麽这样呢?为什麽不搞个别的方法?他如果要求我们戒定慧的话,那等於在极乐世界招生,像大学一样,那就招不到学生了,「能修戒定慧的人到我的世界来」,那我们通通不能录取了。

 

        既然要救度像我们这样的凡夫,阿弥陀佛是以他成就佛的六字名号功德来让我们去往生,说︰「你没有功德,」──我们有没有功德?我们有的是罪过,有的是烦恼,有的是染污,那麽,佛就说了︰「你有染污,我有清净;你有罪过,我有功德。到极乐世界来,当然要有功德。你没有功德,我给你功德,让你来往生。」这就是阿弥陀佛。

 

       那麽,他给我们的功德,就是六字名号,布施给我们。我们现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信心,就是信受六字名号的救度,相信阿弥陀佛愿力不虚假。那麽,这六字名号的功德给你了,你相信,就是你的,你不相信,就当面错过──就这麽一回事情。

 

       比如说父母给你一张支票,支票上写的是一千万,给你。但是你不识字,或者你不相信,「这张纸怎麽是那麽多钱?」你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对不起,你不相信,就得不到。

 

        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我们慈悲的父母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把他所有的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里边,给我们。你相信了,就是你的。善导大师说︰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以阿弥陀佛作为我们的修行。我们没有修行,但是,阿弥陀佛因地兆载永劫的修行成为我们的。这一点,就是我们一念的信受,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那麽怎麽相信呢?就是相信「阿弥陀佛是为我成佛的,他的六字名号是给我的」,所以,在第十八「念佛往生愿」里面才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我不成就你的往生,则我不成佛。」

 

        那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同时成就两件事情︰一个是他成佛了,对不对?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往生成了。因为如果我们的往生没有成的话,他不能成佛。

 

        我们都在这里说「我怎样去往生,我怎样去往生……」这个问题是没有必要的。你只管念佛,怎样去往生是阿弥陀佛考虑的事情,他说︰「我怎样让你来往生,我以我成佛的功德让你来往生,我以我正觉的果报让你来往生,如果不能让你来往生,我就兆载永劫不断地修行。」

 

        我们的往生是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事情,不是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做的事情,是阿弥陀佛做好了,给我们的,所以,在《无量寿经》里才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往生不是我们修来的,我们是得到往生的。我们从哪里得到往生?我们从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和名号里面得来的。那麽怎麽获得?就是信愿念佛。我们相信弥陀的慈悲,称念弥陀的名号,仰靠弥陀的誓愿,就得到往生。

 

        往生不是我们修的。往生是谁修的,你们知道吗?

        (「阿弥陀佛。」)

 

        对呀,是阿弥陀佛修的嘛。他以他兆载永劫的修行换取我们的往生,所以,我们的往生得来不易呀!我们现在很容易得到,那真正成就是不容易的,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行,修成我们的往生。

 

        所以,如果大家一边念着佛,一边心里想「哎呀,我念佛怎麽往生,我念佛怎麽往生?」这就如同坐船的人,一边坐着船,一边在那里怀疑「哎呀,我坐船怎麽过海?」你坐上船了,船长拉你过海,自自然然坐船就可以过海。

 

        我们念佛就能往生,不要边念佛、边怀疑说︰「我怎麽样去往生?」这个就叫做妄想了,这就不符合阿弥陀佛的誓愿了。

 

「临终念不出佛来,岂不是不能往生?」

        有的莲友提到一个问题,说︰「如果我临终不能正念的话,四大分离,众苦逼迫,万箭穿心,这个时候哪能念得了佛?除了喊爹叫娘,念不出佛来,这样岂不是不能往生?」

 

        这样的问题,也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恐惧。阿弥陀佛成佛以前叫法藏菩萨,他说了八个字,「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你这样的恐惧,只有佛为你安心,他知道我们的状况。

 

        阿弥陀佛在誓愿里这样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众生,愿生我的净土,称念我的名号,临命终的时候,我就现前接引,加持他,令心不乱,往生净土。」

 

        我们临终的时候有很多苦恼。我昨天说到《阿弥陀经》,分成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平生,第二个是临终,第三个是命终。平生就是我们种因的时候,平生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到若七日,这个是平时,还没有死,才能谈得上若一日、若七日。只要你这样专修念佛,临终和命终就有两种殊胜的果报,直接送给你,只要你专修念佛,种了这个因,就有这个果;临终怎麽样呢?「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只要我们平时专修念佛,临命终时,佛不请自来,自然来迎接我们,现在我们面前,不是我们先有正念,佛才来,是我们平时专修念佛,临命终的时候,佛自然就来了,顺了他因地的本愿,来接引我们,来加持我们;因为佛现前的缘故,底下说了「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一来了,这个人当下命终了,没有谈到怎样修行。「是人」,这个人是什麽样的人呢?就是平时「若一日、若七日」专修念佛的人,他平时专修念佛,命终怎样的死法?「心不颠倒」,所以,每个专修念佛的人临终的时候都是心不颠倒去往生的,他平时专修念佛,「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才可以得到「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的果报,而之所以如此,也不是我们的功夫和力量。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这样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佛一现前,放大光明慈悲加持他,护佑他,令这个临终万箭穿心的众生心不颠倒,「令心不乱」,虽是苦恼逼迫,但是佛光一加持,当下众苦消除,当下转妄念成为觉心,当下转烦恼成为清净,当下一切痛苦自然消除。这个丝毫不用怀疑。

 

只有六字名号才是往生净土的多善根福德因缘

        在《阿弥陀经》说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昨天也问到这个问题,这句话是承上启下的,因为前面详细介绍了极乐世界的殊胜高妙,「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天雨妙花,黄金为地」、「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麽高妙的地方,你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去往生,就赞叹这个地方极其高妙,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这是承上;启下呢?怎样去往生呢?就接着下面这一句,「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也就是说这句名号才是最殊胜的善根福德,其他都不是。

 

        比方讲五戒,五戒想生到佛的国土,是不可能的,五戒只能生到人的国土;十善呢?只能生到天的国土。五戒只能做人的儿子,十善只能做天的儿子,要做佛的儿子,那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除此之外,没有了。

 

        所以,六字名号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因缘,其他所有的一切修行,跟六字名号相比,都属於「少善根福德因缘」,想达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做阿弥陀佛的儿子,都不够。你想以五戒的功德做阿弥陀佛的儿子,够不够?显然不够嘛;十善也不够,太不够了;你就是六度万行,如果不如实修行,还不够啊。那麽,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功德,赐予我们。我们就是从六字名号里生出来的,当然就是佛的儿子了。所以在 《往生论》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阿弥陀佛的正觉就是六字名号,是极乐世界正觉的莲花所化生出来的,我们念佛,从六字名号里化生出来,当然是正儿八经的佛子。只有六字名号才是往生净土的多善根福德因缘,其他都不行。

 

        所以,蕅益大师才讲︰阿罗汉要到极乐世界去,善根不够,为什麽?他没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善根就不够了;菩萨要到净土,福德不够,善根够了,发大菩提心了,但是福德不够,为什麽?六度万行没有圆满。所以,以阿罗汉的善根和菩萨的福德想往生极乐世界都不行。只有这六字名号的善根福德才完全圆满,它是彻底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说,我们如果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话,善根福德等佛无异──善根和福德跟佛是平等的,那这样还不能往生吗?

 

        我再打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要去拜见胡锦涛总书记,杜居士,拿你的名片去见总书记,见得到吗?你把名片掏出来,「我是杜建军,要见总书记。」──不够资格,是不是?好,拿县长的去,够不够?不够;把省长的名片掏出来,还不够;如果你有一张总书记给你的名片,上面签了字,「请你来」,够不够啊?那就够了嘛!

 

        五戒,就是人的名片;十善,是天道的名片,到极乐世界都不够;六度万行,菩萨的,也还不够;「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亲自发给我们的名片,上面有他的签名,「欲生我国」;「十方众生」,上面就有你的名字,「十方众生,我请你到极乐世界来,怎麽来?乃至十念。」阿弥陀佛一签,你拿这个就去了。所以,执持名号,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毫无问题。你如果靠其他的,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都不够。

 

        我们想到中南海拜见总书记,没有他的亲自召见,那不行的,不能自己闯进去。我们到佛国,到阿弥陀佛的宝殿,就是要执持名号,拿着六字名号。

 

摩尼宝珠喻

        还有一个譬喻,也是非常生动的,这个譬喻如果大家听懂了,可以讲就开悟了。想不想开悟?

        (「想。」)

 

        祖师讲︰「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留给别人悟,大家可惜不可惜?

        (「不可惜。」)

 

        「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为什麽「三藏十二部,留给别人悟」呢?因为他还没有开悟,让他慢慢去悟。我们已经悟过来了。所以,让还没有开悟的人慢慢悟,我们已经开悟了,就专修念佛了。

 

        这个比喻叫「摩尼珠喻」,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这个房间是座宝库,有满屋的金银财宝,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翡翠、金钢钻、绿宝石、蓝宝石──各种各样的宝贝,充满了这个房间。其中有一件特别的宝物,小小的一颗,小指头这麽大,这叫什麽呢?叫摩尼宝珠,也叫如意宝珠。你拿着它,对它讲话︰「南方发大水了,我要去赈灾,需要一百公顿黄金。」你一说出来,它马上喷出一百公顿黄金,这叫如意宝珠,「我需要五十顶帐篷,需要一百公顿大米,还需要多少家具……」它「唰─」就喷出来了,这个叫如意宝珠。各位,如果我们要普遍拯救天下所有的苍生,你拿黄金、白银够不够?你应该拿什麽?

        (「如意宝珠。」)

 

        肯定要拿摩尼宝珠是不是?那会不会拿了摩尼宝珠之後,觉得「光拿摩尼宝珠还不够啊,还差一点,还要再搬一块黄金、扛一点白银……」会不会这样?

        (「不会。」)

 

        因为摩尼宝珠你需要什麽就喷出什麽,你拿到摩尼宝珠,就拿到一切了。

 

        各位,这座宝库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一代教法,三藏十二部都在这里边。黄金、白银、珍珠、玛瑙,这些都是佛讲的其他法门的修行功德,有黄金般的功德,有金钢钻般的功德,有绿宝石的功德、蓝宝石的功德……让我们看起来眼花撩乱。但是,六字名号呢,就是这摩尼宝珠的功德,是这麽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只想解决自己一家人温饱,拿一块黄金就够了;如果还想让我的几个朋友有饭吃,再多拿一点就够了;但如果要普遍救度天下一切苍生,你必须拿摩尼宝珠不可,是不是?

 

        同样道理,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干什麽?是要成佛的。成佛是不是要广度众生?如果你不拿这摩尼宝珠,怎麽可以广度众生呢?

 

        所以,比较起来,其他所有的法门,都算是少善根福德,都算是黄金功德、白银功德、珍珠玛瑙的功德,但是跟六字名号相比,都算少。六字名号就是摩尼宝珠。拿到摩尼宝珠的人,不会羡慕别人的黄金,不会羡慕别人的钻石,反而所有天下的富翁都会羡慕我们。能够执持名号的人,不会羡慕人家会开悟,也不会羡慕他会打坐,也不会羡慕他会诵经,反而是所有会诵经、会打坐、会开悟的人都羡慕念佛的人,因为我们持守了六字名号摩尼宝珠。

 

        那麽,拿到摩尼宝珠的人,绝对不会认为这个有所不足,绝对不会想再加一块别的东西。所以,能够专修念佛的人,不可能夹杂其他的法门,如果夹杂其他法门,说明你不了解这个六字名号摩尼宝珠的尊贵。就好像我们拿到摩尼宝珠,还要去抓一块铜,「这块铜也能卖几十块钱哪 !」说明你不认识摩尼宝珠,既然不认识它,它在你身上就不能发挥作用。

 

        如果大家想要灭罪,你就对摩尼宝珠说︰「出你灭罪的功能。」就不必拿《地藏王菩萨灭定业真言》这块黄金了,不需要,你只要念六字名号,罪就灭掉了,自然就灭掉了;如果你要开智慧的话,也不需要念文殊菩萨的咒语,你也是对摩尼宝珠来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开智慧;如果你需要健康、需要祛病延年,也不需要念药师佛的咒语,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具有延寿功能──因为他是无量寿,自然有增福、增德的功能;如果想要消灾免难,也不一定要念观世音菩萨,你也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消灾免难的功能、消除业障的功能、增长福慧的功能、祛病延年的功能,所有的一切,六字名号里面通通都有了 !这就是专修念佛的原因,不是武断地说︰「只能念佛,不能念别的。」而是必然的,不需要念别的。而且,其他东西都包括在这里边,不会有损失。有人说︰「我念佛,不念《金刚经》,多舍不得?《金刚经》好不容易念会的,这样丢掉多可惜?」你这就不了解了,怎麽叫可惜?拿了摩尼宝珠、黄金没有拿,可惜吗?它在这里边嘛 !一点也不可惜。

 

        比如说你本来做局长,现在让你不做了,你会觉得可惜。但是,让你不做局长、做省长,你会觉得可惜吗?省长就包括局长了;「省长不作了,让你到中央做领导。」那就更大了嘛。

 

       我们是放掉小的,获得大的,而这个大的不是在小的之外,是把它涵括在这里边。所以,所有经咒的功德,所有法门的功德,所有菩萨的功德,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大大地增加了,都包括在这里边。《楞严咒》的功德,《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功德,只要念六字名号,通通包括,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通通收在这里边了。

 

        摩尼宝珠好不好?

        (「好!」)

 

        大家要不要?

        (「要。」)

 

怎样得到摩尼宝珠

        (问:「怎麽能拿到这个摩尼宝珠呢?」)

 

        杜居士,你跟我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念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

 

        好,如果你没有拿到这颗摩尼宝珠,你怎麽能念得出来呢?如果没得到六字名号,你怎麽能念得出来呢?

        (问:「他是修禅定的,所以他不了解。」)

 

        我们怎麽样得到这六字名号?这是很简单的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第十七愿说︰「若我成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摩尼宝珠成就之後,他要普遍布施给十方一切众生。那麽,我们怎麽得到呢?他就让十方诸佛来告诉我们,比如释迦牟尼佛讲净土三部经,告诉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听到了「南无阿弥陀佛」,这就给我们了,我们就得到了──你早就得到了,只是你不认识。比如说我们来到寺院里边,看到墙上有几个字「南无阿弥陀佛」,第一次见还不认识,「南(nan2)无(wu2)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你就得到了,但是你还没认识。你不认识这是摩尼宝珠。甚至比这更早,法藏菩萨成佛之始,他已经让十方诸佛把摩尼宝珠送给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心底,随着我们。但是我们拿着摩尼宝珠,不认识它,所以还在六道里面轮回,就好像《法华经》里讲的「衣里明珠」的比喻一样。一个穷人,朋友给他衣服里面缝了一颗宝珠,价值连城,他不知道,还出去流浪,其实早就放里边了。

 

        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的同时,把六字名号的摩尼宝珠透过他无量的光明、透过十方诸佛,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经典里说︰「我於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做大施主,布施一切贫苦众生──就是我们。我们来到寺院,看到墙上写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加意念,就得到了,一入耳根,永成道种,我们听到,当下就得到了。

 

        但是我们不认识,我们以为这六个字并没有什麽了不起,「光念佛一定能往生吗?这真的是摩尼宝珠吗?」这样就当面错过。所以,大家都得到,没有哪个得不到,杂行杂修的,他也得到了,但是他不认识,他以为「光念六字名号怎麽可以?还要加上别的吧,不然怎麽能往生?」这样,得到等於没得到,因为不认识。

 

        大家有没有得到?

        (「得到了。」)

 

        有没有认识?

        (「认识了。」)

 

        要认识了就好了。

  

【慧净法师:】

        从感性进入理性,从理性进入志性,成为我们的意志力

 

        我们的心,分析起来有三种,一种是感性的,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志性的、意志上的。

 

        我们听课,我们看书,先是感性的,一听很高兴、很欢喜,然後要进入理性,去思惟。现在得到感性认识,很高兴、很欢喜,觉得得到了、有了,往生决定了,信心决定了,过了几天之後,时过境迁,思想又转变了,又碰到别的法门,又去修别的了。所以,感性永远都不能作为标准。

 

        善导大师说︰我们的心「犹如画水」,在水上画一下,就没了,无常。所以要进入理性,思惟、思考,慢慢成为自己的意志性、坚定的力量。所以,第十八愿说「至心」,至心信乐、至心欲生、至心称念弥陀名号,而不是一时的欢喜而已。欢喜很容易,但是,要成为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的意志,这个必须要有时间。

 

        譬如说,刚刚讲「念这句名号就得到了」,如果没有意志性的话,只是成为道种而已;真的成为自己的意志,「我百分之百愿生极乐世界,我百分之百从此专念弥陀名号,我真正的信,以这个为我的信」。

 

        我们说信,客观的事实就是我的信,不是我心中产生一个信,「我去信」,不是的。外在客观的事实成为我们内在的信,「如是我闻」本身就是信,「如是」,就那样的境界,我听进来了,我不怀疑,本身就是信。所以,信,就是信那个「如是」,每部经都有「如是我闻」,阿难所闻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成为阿难的东西,阿难不怀疑,本身就是信。如实听闻,如实领纳,不怀疑。所以经典前面说「如是我闻」,最後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就这样回去过信心的生活,过念佛的生活。

 

        所以,有感性的、有理性的、有志性的。我们要从感性进入理性,从理性进入志性,成为我们的意志力。

 

正定之业与杂散之业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说有两种行法︰一个叫正定之业,一个叫杂散之业。

 

        「正」,正直不拐弯,直接的;「定」,决定,没有任何动摇性的。如果做这样的行业,那你决定性的、百分之百、直接就往生,这叫正定之业。

 

        「杂」,就是多,杂七杂八的,绕弯子的;「散」,散乱不定的。

 

        正定与杂散两者,词义刚好是相反的。善导大师说,念佛──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正定之业。我们专修念佛的人,通通进入正定之业,决定的、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专修念佛,杂行杂修,那就是杂散之业,往生不定。

 

「耳朵里老是听到佛号,这是怎麽回事?」

        从教理来讲,叫做「种子起现行」,我们以前容纳在大脑中的东西,逢缘遇境会流露出来,这叫「种子起现行」,有时候走路去买菜,就会流露出来了。你只要不在考虑其他事情的时候,那个强有力的种子就会浮现。比如说在这里,大家都在谈净土法门,这个环境也让你浮现出来了。如果没有这个环境,而且你也在思考其他事情,就不会浮现。这叫独头意识,「独头」就是单独所流露出来的,如果是我们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脑中在想,这个就不是独头,就是六根在作用。你那个是因为种子在某种因缘当中浮现,你所浮现的念佛当然就是好的。

 

念佛最好是平淡、平实

        我们念佛不必有音调高低,那样会很累,最好是平淡、平实,一句一句就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净宗法师:】

为什麽说念佛必往生?

        我们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净土法门的根本所在;方法呢,大家透过这两天的听闻,应当比较明了了,请问大家︰到极乐世界的方法是什麽?

 

        (「念佛。」)

 

        对,我们称念六字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非常简单,所以往往不容易相信。我们之所以不相信,是因为站在我们这个角度,「这麽简单,果然就能到西方吗?果然靠六字名号可以成佛吗?」这是我们心中的想法。

 

        但是,称念六字名号必然往生,它是来自於阿弥陀佛的悲愿,也是来自於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部经里边的宣讲。

 

        我们学净土法门,依止的一定是净土三部经,是不是?所以,要以经典为依据。念佛往生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所讲的,愿文是这样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今生今世我们愿生极乐世界,如果只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我们会以为「这是我愿意去往生」,然後又怀疑说「到底能不能往生?到底阿弥陀佛接不接引我?到底我有没有达到标准?」我们会有一大堆的问题。

 

        我们愿生西方这个心,如果仔细推求它的源头,它并不是我们心中无端地发起来的。在兆载永劫之前,有一位菩萨叫法藏菩萨(那个时候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阿弥陀佛,而我们都在六道里边轮回),这尊菩萨发愿要成就极乐世界,目的是让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虽然我们今天说「我愿意往生」,其实,是因为我们听从了阿弥陀佛的呼唤,这是来自於彼岸的声音,在我们心中有所震动,然後我们说愿生极乐世界。为什麽我们没说愿生别的净土呢?发不起那样的心呢?因为别的佛没有这样的誓愿,说「你称念我的名号来往生」,往生别的佛的净土,都需要有相当高的标准和条件,尤其是报土,非凡夫所能到达。而阿弥陀佛的净土,虽然是报土,但却是为了凡夫的往生而成就的净土,他当初成佛之前的愿望当中,就用四个字来呼唤我们说︰「欲生我国 !」「你要来往生我的净土,你要生到我的国土来。」我们今生说愿生极乐世界,这是被动的,是阿弥陀佛主动呼唤我们,要我们去往生。他不仅在誓愿里说「欲生我国」,接着在後面用四个字说明到达极乐世界的方法︰「乃至十念」,後面紧接着的结局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乃至十念的念佛不能往生的话,那我不成佛。」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他成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我们的往生,不是为了别的。所以,我们所有众生的往生,是法藏菩萨当初所考虑的,是法藏菩萨为我们慈悲设定的、是法藏菩萨要为我们完成的。他成佛就是为了这个事情,如果不能令我们往生,他成佛没有意义,他会放弃成佛,不取正觉。

 

        所以,法藏菩萨成就正觉的目的就是要成就我们的往生。

 

        那麽,我们的往生在哪里呢?就在六字名号当中。所以,十方众生的往生,但看六字名号,就已经足够了。

 

        六字名号,以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十方众生,必得往生」。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这样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南无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归命於阿弥陀佛,「归命」就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归投这尊佛,完全仰仗、倚赖这尊佛;「亦是发愿回向」,我们归命这尊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於这样归命的众生,「阿弥陀佛即是其行」,「阿弥陀佛」就是归命众生的修行,我们归命的众生,本身虽然是造罪的凡夫,虽然还是烦恼深重的业障凡夫,我们虽然没有任何的修行,但是既然已经归投於阿弥陀佛,那麽,阿弥陀佛就成为我们的修行,本来阿弥陀佛的修行就是为我们十方众生而修的,他是为了十方每一个众生而修行的,可是如果我们不归命於这尊佛,他虽然为我们修行,可是我们不能得到,就隔开了。所以,「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即是归命於这尊佛的众生的修行,成为我们的东西,成为我们的所有,成为我们的修行,就像上午师父所讲︰净土法门是不修行而有大修行。

 

        就像我们坐船一样,我们虽然没有力量游泳过海,但是,船的营运就是我们的营运,船的速度就是我们的速度,船的力量就是我们的力量,因为我们已经全身心坐在船上,全身心交托在船上。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来拯救我们出离生死苦海,我们归命於这尊佛,阿弥陀佛兆载永劫的修行、所有的功德就成为我们的,所以「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我们拥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自然就如蕅益大师所讲「善根福德同佛平等无异」。所以,善导大师做了个结论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这样的缘故,必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一方面昭示法藏菩萨已经成为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同时也是宣布十方众生的往生,「必得往生」。所以,我们能不能往生,只要看这六个字就知道了,因为如果我们的往生没有成就的话,不可能有这尊佛在世间出现,是不是?十方众生有任何一个众生的往生功德没有成就,那麽这尊佛不可能宣誓成佛。当阿弥陀佛十劫之前宣誓成为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同时宣布了十方众生往生功德已经成就,所以叫「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就是说︰众生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一体的,是同时成就的。从我们今天来看,它是已经成就的事实,阿弥陀佛成佛了,这是个事实,同时,他也成就了我们的往生,这也是个事实。所以,信心是信什麽?是以这个客观事实作为我们信的内涵,阿弥陀佛即然成就了我们的往生,在哪里?就是在六字名号里;怎样获得?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信顺不疑,愿生净土,称念名号。净土宗的信愿行,来历在哪里?就来自於这第十八愿。「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

 

        「乃至十念」的念佛是说︰以及其简单容易的方法让我们每一个众生往生净土。善导大师把「乃至十念」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念」就解释为「声」,不是解释为「理念」、开悟的念,都不是,是解释为一声一声的念佛,「十念」就是十声,「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下至」相对於「上至」,也就是说,一旦遇到这个法门,一旦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我们就来专修念佛,不再改变,尽我们一生的时间,尽我们一生的力量,尽我们的所有来称念它。

 

        如果到了临终才遇到净土法门,那就是临终十念。如果临终还没遇到,到了中阴身的时候才听到,那就是另外一个时段了。

 

        一般来讲,就是我们平时遇到这个法门,就平时来念佛,就像《阿弥陀经》所说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後面有省略号,一直到临命终时,这个就是专修念佛的要求。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了解这个法门之後,内心的意志反映到外表,必然以这句名号作为我们的全部生命所在,一生都贯穿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烦恼这麽重,修行这麽差,怎麽有资格去往生呢?」

        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极乐世界,根本来源就来自於法藏菩萨的大悲愿心,法藏菩萨成佛之前就设定好了这条道路,所以,「设我得佛」,他同时设定两件事情,一方面设定「我法藏如果成佛的话」,同时设定众生的往生。这两件事情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了,所以经典才说「彼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

 

        善导大师解释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佛了,应当知道他因地所发的誓愿决定不会虚假,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之所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因为「本誓重愿不虚」。「众生」就是指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是指每一位众生;「称念」也不是说称念的功夫怎麽样、禅定的功夫如何、达到什麽程度,没有!就是「众生称念」,这个「称念」就是「乃至十念」的称念,也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意思。只要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必得往生,必然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因为这尊佛的誓愿不虚假。

 

        所以,我们要把思想从自己这一方转换过来,我们之所以认为不容易往生,是因为想到说「我烦恼这麽重,业障这麽重,根机这麽差,修行这麽差,像我这样的人,怎麽有资格去往生呢?」岂不知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不是看我们的修行,也不是看我们清净不清净,也不是看我们有没有功夫,是完全出於他的大慈悲心,他不是在选择我们。所以我们这样来看就错了,跟阿弥陀佛的眼光不一样,他不是看我们有多少修行、有没有烦恼,他是主动的、从他的大慈悲心而出发的,怜悯我们这样的众生,如果看的话,是看什麽呢?他看到我们在三界火宅、六道苦海当中沈没、苦恼,看到我们这样烦恼的凡夫历劫以来虽然诸佛出世,我们都没有办法解脱,我们遇到戒定慧的法门,没有一个能够修行出离,就像鱼吐钩一样,咬一下就吐掉了,永远没有得到法门的利益,这样,法藏菩萨才发起大慈悲心,「像这样的众生,他靠任何法门都修行不了,靠戒定慧无法得到解脱,我要为他发愿,我要为他成就极乐世界,令他往生净土。」由於这样的悲愿,阿弥陀佛才获得了十方诸佛的称扬,他才有资格称为「诸佛中之王」,不然的话,怎麽叫「诸佛之王」呢?诸佛所遗留下来、没有度脱的众生,这尊阿弥陀佛以他的悲愿和名号完全度脱。所以,他不是看我们的修行力量、清净不清净、善恶等等,他是怜悯我们没有力量出离生死轮回,所以才发心救度我们。既然如此的话,就没有任何的条件,他只有赋予,没有索取,他只是平等无分别地救度我们,没有任何条件。

 

        就好像我昨天打的比喻一样,比如说这个岛就要沈没了,岛上不是别的人,都是我们自己的亲人,是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孙子、我们的父母,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大船,我们驾着船来救他们,难道这个时候我们会提出某个条件吗?我们不可能提出条件对不对?「因为你昨天偷了隔壁的一只鸡,所以让你淹死算了,不要上我的船 !」──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当中,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驾着六字名号大愿船来救度我们,而他看我们每个众生,视如他的父母,又如他的独子,所以,他从一种无限怜悯和慈悲心出发,来救度我们。

 

        我们在这里往往说︰「像我这样,够不够资格?能不能往生?」完全是我们凡夫的心跟佛的慈悲心中间隔开了,我们看佛没那麽亲切。如果我们知道是阿弥陀佛主动、慈悲救度我们,我们心里边就不会有这些概念了,就不会想「阿弥陀佛要不要我?救不救我?」就没有这些理念了,也不会说「那我没达到禅定怎麽办?」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因为法藏菩萨当初的誓愿说「乃至十念」,善导大师将「乃至十念」解释为「一向念佛」,「你只要能够一向念佛,剩下的事通通是我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至於说什麽时候往生、怎麽往生、怎麽迎接、往生以後如何,这个通通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也不是我们考虑的,到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好处,难道是我们考虑的吗?不是我们考虑的事情,都是法藏菩萨成佛要考虑的,那我们怎麽去往生,也是他要考虑的事情,他为了我们这样的众生才需要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

 

阿弥陀佛的心是偏重於造罪的众生

        甚至可以说,这「十方众生」是什麽样的众生呢?「十方众生」从广泛的层次来讲,广大无边,上到等觉菩萨,下到阿鼻种性,都包括在内。但如果仅是简简单单地来说「十方众生」,我们心中会以为说「那可能是众生里边有智慧、能修行的人」,其实恰恰不是这样,十方众生里边,阿弥陀佛的心是偏重於造罪的众生,是偏重於没有修行的众生。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才这样说︰

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
是以劝归净土,
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这段话是什麽意思呢?善导大师说︰如同一个人,他没在水里,要淹死了,这样的人才急切地需要人家赶快把他救起来,如果是岸上的人,他已经安乐自在了,不需要人家救他了,他很自在。因为这个缘故,诸佛大悲於苦者,诸佛慈悲,特别怜悯罪苦的众生,「心偏愍念常没众生」,「常没众生」就是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沉沦於六道,所以对这样的众生讲净土法门,劝归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在誓愿里讲「十方众生」,何以知道他特别偏重於罪苦众生呢?因为後面有八个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如果从字面来讲,如果造了五逆和谤法罪的众生排除在外,不再救度,当然,这一点等会儿再解释。这八个字对「十方众生」作了一个说明,「只要你不造五逆谤法重罪就可以了」,如果从文字来讲,不是这样的吗?

 

       话讲回来,那是一个低下的众生,如果是阿罗汉,不可能对他讲这八个字,阿罗汉都是圣者,怎麽会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呢?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能够持守五戒十善的众生,也不会讲这几个字;恰恰是可能造五逆谤法罪的人,才跟他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也就是说「十方众生」里边可能连五逆谤法罪都能造得出来,但这两种罪是极重之罪,就把这两种极端的罪排除在外,剩下的,通通没有任何障碍。可知,这十方众生当中,阿弥陀佛所怜悯的,就是造罪众生,是不是这样?不然的话,为什麽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呢?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救度的众生,并不是那个很有智慧、很能修行的人,以他为标准。当然,连造罪众生都救度得起来,那麽有智慧、有修行的人毫无疑问也都救度得出来。

 

        就譬如说一个医生,能够治最病重的人,得小病的也能救得起来。

 

        再比如说,这是一个悬崖,下面是五公引深的深谷,有人掉下去了,有的人在五公引的地方,有的人在四公引,有的人在三公引、两公引、一公引,如果我们要把深谷中的众生都救上来,我们在上面要放一个吊篮下去,请问这个吊篮绳子的长度至少需要多少米?如果绳子只有四公引的话,那下面落在五公引的众生岂不是没有希望了?如果吊篮绳子有五公引,能直达谷底的话,岂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救度上来?对不对?

 

        法藏菩萨要救度十方众生,他的愿力就必须沈入到地狱之底,他才可以把所有众生都救度起来。

 

        我们就好像落入三界六道、甚至地狱之底的众生,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说︰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是以阿鼻的苦众生作为法藏菩萨心中第一个愍念的对象,以他作为发愿救度的第一个目标,愿力如果达到把他都能救度起来,那麽,所有众生毫无疑问都能救度起来。法藏菩萨大悲心的法水──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他第一个所要滋润的,就是谷底的众生。法藏菩萨慈悲心所要怜悯的、第一个所要关爱的对象,就是造作五逆谤法重罪的众生,要去救度他。

 

        所以,我们切不可因为自己有烦恼、罪业,说︰「我可能不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有烦恼罪业,我们才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这就是这个法门的特别含义。

 

        比如说你是个近视眼,你才是卖近视眼镜的人的对象,你不是近视眼,谁卖近视眼镜给你呀?你就是他的顾客嘛;如果我们腿上有生理残障的话,我们才是卖轮椅的人的对象;我们是个病患,我们才是医生的对象,健康的人不成为医生的对象。

 

        正因为我们是造罪的凡夫,烦恼深重,我们才成为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不然,阿弥陀佛没有必要为我们发愿了。

 

        所以,阿弥陀佛是以这样的众生作为他首先慈悲救度的对象,然後统摄一切凡夫众生。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善导大师根据《观经》下下品──《观经》下下品是一个造作五逆罪的众生,造作了杀父、杀母的罪过,他临终的时候,遇到别人给他讲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了十句,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这个怎麽可以思议?简直是无法想像的慈悲、无法想像的度众生的神力,不可思议。

 

        所以,这两部经从字面上就产生矛盾了,《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五逆谤法除而不救,可是《观经》五逆众生念佛往生了,那麽,怎麽会通呢?

 

        善导大师解释说︰这是有抑止的含义。怎麽解释呢?因为这两种罪是极端的罪业,如果这两种极端的罪业也不遮止他,那麽众生可能造了这两种重罪,没有机会学到佛法,直接就堕入地狱了,所以,在没造五逆谤法罪之前,告诫说︰「唉,你不能造 !你要造了,不能得到救度。」但是《观经》就不一样,《观经》下下品的众生是已经造了五逆罪了,他已经造过了,所以,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慈悲,不可能把他放弃而任他流转,还要大悲摄取,那麽,他念佛,也能够往生。

 

        未造之前,方便抑止说「唉,不可造!」已造之後,则还要慈悲摄取,「还要救你,只要你回心念佛。」

 

        谤法也一样。谤法之罪如果没造之前,也一样说「不能造!」万一造了,如果你回心的话,还有救度你。

 

        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即使诽谤佛法,那麽你回心了,「哎呀,我错了,我以前讲没有佛菩萨,没有因果报应,我诽谤佛法,现在我知道错了,回心念佛。」那通通可以往生西方。

 

        以此来讲,十方众生当中反而是以造罪的凡夫作为阿弥陀佛主要救度的对象,所以净土宗有八个字︰「本为凡夫,兼为圣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净土宗所摄受的根机,本来是为了凡夫,附带地为了圣人。圣人,比如阿罗汉,他也要往生极乐世界,菩萨也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要到那里成佛啊,像《华严经》里边的大菩萨,都要去成佛,像《无量寿经》里边十方世界的菩萨都来到阿弥陀佛的世界。但是这些圣者毕竟已经出离三界了,已经不再六道轮回了,他们是阿弥陀佛附带救度的对象。阿弥陀佛主要救度的对象是凡夫,「本为凡夫」。既然是凡夫,都是造罪、造业,都是心不清净,都是三界轮转。凡夫众生当中,有能修行、有不能修行的,可是,做为阿弥陀佛的悲愿来讲,他是以常没众生、苦恼众生作为根本慈悲救度的对象。

 

        这样来讲,我们每个众生就没有理由说「因为我是一个凡夫,因为我有苦恼,有罪障,可能我不能得到佛的救度吧。」这样的认识就错误了。恰恰因为我们是罪障的凡夫,才特别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我们怎样获得弥陀的救度?还是称念弥陀的名号。你不要「哦,我是造罪凡夫,阿弥陀佛要特别救度我」,阿弥陀佛不是因为我们造罪才救度我们,是因为我们受苦恼才要救度我们。救度我们的方法就是用六字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道路。

 

        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一的道路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是唯一的法门,唯一性的。

 

净土三部经都是告诉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领会佛意,来总结净土三部经,在《观经疏》里这样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四十八愿只说了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然後又说︰「《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因为《观经》有三福九品,《观经》的意趣,如果不是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是很难理解的,善导大师所解释的《观经》跟当时很多人解释得不一样,当时很多人解释的《观经》都偏离了,以为《观经》的宗旨是讲观佛,十三定观,要如何观想。善导大师说不是这样,《观经》的宗旨在於称念弥陀名号,不在於观想。《观经》定善是修十三定观,散善是三福净业,定善也好,散善也好,虽然有这麽多的文句,目的在哪里呢?「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结论还是在於称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要详细了解《观经》才能把握它的宗旨。善导大师的结论就是如此。

 

        大师又说︰「《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阿弥陀经》所讲的更是明显,除了称念名号之外,所有一切修行属於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那麽,只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专修专念,必然往生净土。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净土三部经都是告诉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的出世本怀和目的──告诉我们净土法门,而以此获得了十方诸佛异口同声的赞叹,念佛人也获得十方诸佛的护念。

 

        总之,净土法门的根源,来自阿弥陀佛的慈悲,不是在我们这个地方去讨论「我能往生不能往生」,这个是戏论,毫无意义。能往生不能往生看谁?能往生不能往生但看阿弥陀佛 !看他有没有成佛。

 

        当然,也看我们,看我们是不是信得过,是不是专念弥陀名号。

 

专、杂的界限

        这一番的说明,可能跟我们原来听到的、跟我们心中原来所认识的有比较大的反差,大家一定多少都有些疑问。有疑问的话,我们一条条把它分开。上午有居士问道︰「净土法门除了谈信愿行之外,其他都是杂行……」有必要解释一下专、杂的界限。

 

        所谓杂行,是指心中以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往生还不定,需要夹杂其他的功德才能往生,这样再去做种种修行方法,这样称为杂行。

 

        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的话,孝养父母、读诵一切大乘经典,都不成为杂行。比如说我知道念佛往生是一定的,专靠阿弥陀佛百分之百往生,我做为人,做为佛弟子,应当孝养父母,这是每个人应当做的,谈不上杂行。就像人要吃饭一样,哪有做人不要吃饭的;出门要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等等,这些怎麽跟杂行扯得上关系呢?做人的礼仪就是如此,孝养父母是应当做的,这不成为杂行。

 

        比如读诵经典,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说,要读诵,就专读净土三部经,因为净土三部经「文文句句说西方」,每一文、每一句说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和我们众生的往生方法,这样我们一看,就跟自己的心很相应,「哎呀,去那个地方 !」如果不是这样,比如说以读诵《金刚经》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那就称为杂行,因为《金刚经》跟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关系的,没有一句话说到极乐世界,也没有一句话说到怎麽去往生,我们既然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就以净土三部经作为我们的指导。

 

        就好像我们要到北京,那就要查阅到北京的地图,是不是?我们不会翻查到南京的地图──反了。

 

        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部经就好像地图一样,告诉我们道路、方向、目标,就要翻查它。

 

        当然了,我把北京的地图查好了,南京的地图我也想看一看,那就不称为杂。就好像我们读《金刚经》,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我了解了,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心中定下来的事情,我要去度化众生,也想了解了解《金刚经》所讲的空性是怎麽回事情,这样来读诵,就不称为杂行。

 

读《地藏经》

        读《地藏经》也是一样的,我想看看地狱的果报是多麽严重,这样可以劝化别人,让他相信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让他发起恐惧心、厌离心,来往生西方净土。这样来读《地藏经》不算杂行。

 

        如果以为「光念佛怎麽能往生?不读读《地藏经》怎麽行?」有人讲︰「你光念佛,到临终的时候如果没读《地藏经》,到临死的时候鬼王来拉你,鬼王拉你的话,你不能去往生的。所以要先读《地藏经》把大小鬼王打发了,临走的时候才没有障碍。」我是听人家这样告诉我的。有很多居士讲的话我们听起来觉得……从哪里来的这些观点?想都想不出来的,想像力都没这麽丰富。念阿弥陀佛,临走的时候鬼王来拉?念《地藏经》鬼王才不拉?哪有这个道理呢?

 

        我们念佛的人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都在阿弥陀佛的大光明保护当中,我们念佛的时候,自然而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来保护我们,《十往生经》说︰「念佛之人有二十五位菩萨如影随形保护此人。」像影子一样跟在我们後面保护我们。二十五位菩萨里面就有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亲自来保护了,还有鬼王不让我们去往生?怎麽可能的事情?这是不存在的事情。《阿弥陀经》讲︰念佛之人,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他。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他,鬼王还能来障碍我们吗?这是不存在的事情。

 

        (「我们阶段性地读《地藏经》,比如说这段时间家人身体不好,别人劝我们诵诵《地藏经》,对家人有益,从这个角度和目的读诵《地藏经》,而不是为了往生净土而读《地藏经》,这样是不是就不算杂行?」)

 

        虽然不算杂行,但是是不了解净土宗,也不了解《地藏经》、不了解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要消业障,不需要再读《地藏经》。在《观经》下品上生有这麽一个比较︰这个人是十恶众生,临终的时候跟他讲大乘十二部经典首题名字,结果灭罪一千劫,灭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但是还不足以让他了生脱死、转凡成圣、超越净土,这时候,「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众生因为念佛的缘故,当下灭除了五十亿劫生死重罪。你看,读诵十二部经题灭罪一千劫,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灭罪五十亿劫,如果要灭罪,应当是读经还是来念佛呢?

 

        (「应当念佛。」)

 

        应当念佛。所以,如果家人病重、业障大,那还是念佛,不是读《地藏经》,所有一切不如这句名号。

 

        比如说一个人现在饿得要死了,要解决他的问题,你是直接拿个苹果给他,还是搬一大摞栽苹果的书?哪个效果大?

 

        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果地法门」,六字名号已经包含了一切功德,其他所有的经是个过程,还是在修行的路上,还没有达到果地。就拿这个比喻来讲,阿弥陀佛就是现成的苹果,别的经典是种苹果的书,一大摞种苹果的书也不抵这一个苹果管用啊,他马上要死了,来不及了,所以赶快把苹果给他。

 

        所以在《观经》下品上生当中,他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就来了,应声来现,应他念佛的声音就显现出来迎接他,赞叹他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为你念了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罪都消灭了,我来迎接你。」

 

        善导大师就在这里提了一个问题,这个人在生前遇到两个法门,一个是听到大乘十二部经题,第二个就是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什麽阿弥陀佛赞叹他的时候,不说「善男子,以你闻经加念佛的缘故,灭罪、我来迎接你」?为什麽不这样说呢?为什麽不提闻经的事情呢?就单单讲念佛呢?善导大师解释说︰这个人到临终了,时间来不及了,地狱就在脚下了,其他的法门都是杂散之业,来不及救度他了,只有这句名号当下能救得了他。所以阿弥陀佛只赞叹他念佛,别的都「缓不及急」了,就好像杯水车薪,来不及了。一大车的火,搞一杯水,灭不了。我们这麽多罪业,除了六字名号,谁能救我们?救不了的。所以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道理在这个地方。

  

      《普门品》说︰如果有人尽形寿供养六十二亿菩萨,所得福德甚多,不如於一时顷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跟受持六十二亿菩萨名号的功德平等无二。我们就知道︰观世音菩萨功德很大,所以他超越其他菩萨。

 

        《地藏十轮经》为了显示地藏菩萨的优胜超越,这样说︰如果有人一大劫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灭罪甚多,但不如一顿饭时间念诵地藏王菩萨名号。

 

        《群疑论》里面说︰如果一个人一百劫之间诵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不如短暂时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那怎麽能比呢?这个无法相比的了。地藏王菩萨毕竟是因地,菩萨跟佛相差太远,何况佛里面,阿弥陀佛是诸佛中的王,不是一般的佛,所以是无法比较的。

 

        再打个比喻说,在古代,知县只能赦免小罪,「好,问题不大,打五十板,放了你。」但是如果这个人都犯了大罪,知县就无权赦免了,必须到知府,知府赦免不了的,必须还到上面,上面赦免不了的,皇帝大赦的时候,「我今天登基了,犯死罪的人通通大赦。」皇帝就有这个威权,对不对?这个比喻未必恰当,但是可以帮你理解。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其他的佛菩萨就好像知府、知县大人,没有那个决定性的威权,不能赦免一切的罪。而这六字名号的功德可以赦免一切的罪,可以救赎一切的罪。不是说靠威权--当然皇帝靠威权,也是靠他的恩宠。这六字名号是靠它的功德和威神。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