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谈开示

  1. 「二河白道喻」给念佛人的启发
  2. 《示病友》讲记(二)
  3. 《示病友》讲记(一)
  4. 爱的建设
  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6. 学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随」「三不」
  8. 如何面对法义之争
  9. 认识「观世音菩萨」
  10. 净土法义的修学次第与弘法原则
  11. 净土思想的善导者
  12. 《观经》教眼
  13. 纯粹的净土宗(三)
  14. 纯粹的净土宗(二)
  15. 纯粹的净土宗(一)
  16. 学僧工作 爱心为本
  17. 好好照顾自己
  18. 惜福与环保
  19. 念佛与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与念佛
  22. 不问罪福 称名必生
  23. 关於道场的软硬体建设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风学习(三)
  26. 宗风学习(二)
  27. 宗风学习(一)
  28. 弥陀之家 爱心为本
  29. 於「弘愿寺」为莲友开示
  30. 为「福圣寺」常住僧众开示
  31. 书读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让法义入心──多闻熏习
  33. 流通法宝即是做弥陀的手足
  34. 南宁问答
  35.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四)
  36.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三)
  37.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二)
  38.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一)
  39. 净土宗特色
  40. 净土宗宗旨(二)
  41. 净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网上莲友问(三)
  44.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
  45.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中篇)
  46.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上篇)
  47. 净土宗行人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4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三)
  50.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二)
  51. 湖北仙桃弥陀寺念佛法会开示(一)
  52.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答莲友问
  53. 於「净土宗中山念佛会」开示
  54. 於「弘愿寺」为僧众开示
  55.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皈依开示
  56.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二)
  57.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一)
  58. 净土宗如理论答七要事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

  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二)
  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一)
  3.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十)
  4.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九)
  5.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八)
  6.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七)
  7.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六)
  8.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五)
  9.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四)
  10.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三)
  11.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二)
  12. 《观经疏四重判》讲记(一)

《净土宗概论讲记》

  1.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八)
  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七)
  3.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六)
  4.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五)
  5.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四)
  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三)
  7.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二)
  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一)
  9.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十)
  10.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九)
  11.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八)
  12.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七)
  13.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六)
  1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五)
  15.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四)
  16.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三)
  1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二)
  18.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一)
  19.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十)
  20.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九)
  21.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八)
  22.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七)
  23.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六)
  24.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五)
  25.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四)
  26.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三)
  27.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二)
  28.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一)
  29. 《净土宗概论讲记》(十)
  30. 《净土宗概论讲记》(九)
  31. 《净土宗概论讲记》(八)
  32. 《净土宗概论讲记》(七)
  33. 《净土宗概论讲记》(六)
  34. 《净土宗概论讲记》(五)
  35. 《净土宗概论讲记》(四)
  36. 《净土宗概论讲记》(三)
  37. 《净土宗概论讲记》(二)
  38. 《净土宗概论讲记》(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1. 第43课:释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课:释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课: 一、三经要点(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课: 一、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特色 二、三经要点(一)
  5. 第39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五)
  6. 第38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四)
  7. 第37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三)
  8. 第36课: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9. 第35课: 一、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二、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三、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10. 第34课: 一、弥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导大师「溺水偏救」之文 二、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大师「唯摄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课: 一、不顾贪瞋,称名必生──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论凡夫,只论弥陀──善导大师「凡夫入报」之文
  12. 第32课:不顾贪瞋,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课:不虑妄念,称名必生 ──源信大师「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课:不问时节,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时节」之文
  18. 第26课:不择众机,称名必生 ──法照大师「瓦变成金」之偈
  19. 第25课:诸佛作证,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课: 一、名号本义,称名必生──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三) 二、诸佛作证,称名必生──善导大师「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二)
  22. 第22课:名号本义,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六字释」之文(一)
  23. 第21课:本愿不虚,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24. 第20课:定业与助业 ──善导大师判「正助二业」明傍助业专正定
  25. 第19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
  26. 第18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
  27. 第17课:正行与杂行 ──善导大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28. 第16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三)
  29. 第15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二)
  30. 第14课:要门与弘愿 ──善导大师判「要弘二门」而引要门入弘愿(一)
  31. 第13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三)
  32. 第12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二)
  33. 第11课:圣道与净土 ──道绰大师判「圣净二门」而舍圣道归净土(一)
  34. 第10课:信机与信法 ──善导大师释「机法深信」而弃自身归弥陀
  35. 第9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课:自力与他力 ──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课: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二)
  40. 第4课: 难行与易行 ──龙树菩萨判「难易二道」而舍难行取易行(一)
  41. 第3课:善导大师思想概述
  42. 第2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二)
  43. 第1课: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

  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临终时示门第之法语)
  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辨食鱼之法语)
  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妓女之法语)
  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四郎之法语)
  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重衡之法语)
  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忠纲之法语)
  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赖纲之法语)
  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无品之法语)
  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尼众之法语)
  1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信寂之法语)
  1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随莲之法语)
  1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道遍之法语)
  1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乘愿之法语)
  1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圣光之法语)
  1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示隆宽之法语)
  1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述《阿弥陀经》大意之法语)
  1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从配流上洛之後开示之法语)
  1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21~25)
  1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6~20)
  2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1~15)
  2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6~10)
  2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1~5)
  2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简及法语」三心料简(一))
  2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21~总结)
  2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6~小结)
  31.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1~5)

石家庄念佛开示

  1. 石家庄念佛开示(四)
  2. 石家庄念佛开示(三)
  3. 石家庄念佛开示(二)
  4. 石家庄念佛开示(一)

念佛往生开示

  1. 念佛往生(问答部分)
  2. 念佛往生开示(正文)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第29课:不问罪福,称名必生 ──善导大师「不问罪福」之文(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4日讲於长春「般若寺」

 

下品往生之义:任何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我们继续来学习《观经》下品下生。

 

       下品的三种往生的人,都是罪业深重的人,并不是修福修善的。上品三种人以及中品三种人,都是修大乘善、小乘善和世间善的善人。

 

       往往我们都会觉得说:善人行善积德,才有资格往生;如果造了罪,恐怕不能往生。

 

       这里引用这样的经文,是来说明弥陀悲心平等,任何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罪人都能往生,何况善人?凡夫都能往生,何况圣人?也是使每一个人都不失去往生的希望,这是本意。

 

下品上生的启示

       我们看刚才的下品上生,对我们的启发有这几点:

 

       第一,临终之人、罪重之人,你劝他往生,这是善知识,善的教法。

 

       第二,这个善知识也是有意地说了十二部经的教法,同时,也说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教法,根据灭罪多少的不同,以及灭罪功效的不同,而比较显示: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能够灭除生死之罪,是契合罪障深重、临终苦逼这样的根机。其他的教法不适应这样的罪机。

 

       第三,就是阿弥陀佛来赞叹,本来是十恶造罪的人,喊他为「善男子」,是因为他称念弥陀名号的缘故。所以,我们即使造过罪业,如果我们念佛的话,虽然我们被人家瞧不起,但是,如果我们内心有惭愧、忏悔,回心念佛,我们在阿弥陀佛眼里是善男子、善女人,佛就会来迎接我们。时间一到,就会来到我们的面前,对我们说:「善男子、善女人,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所以,他能得到的,我们也都能得到。

 

       第四,为什麽阿弥陀佛化身来赞叹,不提闻经之事、只赞叹他念佛呢?善导大师解释说:「望佛愿意,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他的情况危急,往生事关重大,阿弥陀佛来,是顺着他的本愿,只赞叹、只劝我们要正念念佛,就不跟我们东扯西扯讲其他的了。所以,「不同杂散之业」。这是第四点。

 

       第五,阿弥陀佛来应声现前的时候,善导大师解释说:「此人正当称名之时,阿弥陀佛应声来现。」就是:佛救度我们,时间都不会落在第二念,当下称名,感应道交,佛当下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六,根据这些教法,我们在帮别人助念,或者说我们临终之时,都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贯彻到底──临终如此,平时也是如此,不要夹杂。虽然各种大乘经典、诸佛菩萨名号都有消罪除障的功能,但是,就功效来讲,弥陀名号最殊胜、最简单、最容易。同时,就往生极乐世界来讲,我们具有双重的利益:一方面灭罪,一方面往生。这样,心就专注、纯一、不夹杂,跟我们命终要去的方向一致。所以,不必夹杂其他行法。即使求世间福报、求种种利益,也都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这是下品上生这一段给我们的种种启示。

 

下品中生的启示

       下品中生这个人,「地狱众火,一时俱至」,毁犯众戒的罪人,罪业更重一等。

 

       通过下品上生和下品中生的比较,我们知道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灭罪本身并没有数量的多少,是说:一切生死重罪,通通消灭。为了显示下品中生和下品上生两种人罪业各有轻重,而说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或者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其实是「诸罪消灭」。同时,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包含了阿弥陀佛所有的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所以,内证功德,外化众生,所有三身、四智通通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

 

       所以,善导大师作为弥陀示现,解释这段经文说:赞说阿弥陀佛,即是闻说弥陀名号功德。

 

       当他起心听到名号的功德,信顺不疑(闻而不信,等於没闻),像这样的众生,地狱的火都烧来了,现在遇到善知识,跟他讲南无阿弥陀佛,他当下信顺。在这一念之间,也就是所谓的「归命」(「南无者,即是归命」),即使他佛号还没有念出来,当下也可以往生的──这是闻佛的名号往生的。

 

       原因何在呢?因为我们一念的心生起的话,当下弥陀名号功德归我们所有,如果这一念他寿命延长的话,那自然就会念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大命不终,就会念念相续。

 

       所以,我们现在念佛,我们听闻这个法门,当下心开意解,知道阿弥陀佛无条件、主动、平等、慈悲的救度,而一心归投,在这个时候,往生就已经定了。往生本来在十劫之前就已经定了,在阿弥陀佛成就正觉的时候,十方众生往生功德已经决定。不过,那个时候是决定在六字名号之内,我们没有听闻,或者听闻而不相信,不知、不信,所以,我们六道轮回,直到如今。

 

       我们今天听闻到,当下听闻、当下信顺,我们的往生就成为一定了。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里就说: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那我们随後的念佛就是自然的、相续的念佛。

 

       一个真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可能说:「哎呀,我念一声佛,往生定了,那我就不念佛了。」如果抱有这种观念,说明他根本是把往生当做儿戏,没有执持名号。这样,他所谓的信、所谓的愿生,都是一种观念。这个不是说名号本身不具足往生功德,而是他信愿有亏,他这样就很危险。

 

下品下生

       我们再看下品下生(这下品三生对我们有很多启发意义),下品下生的人,罪业更加深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
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看他所造的罪业是「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所有不善的法他都作,善导大师解释这样的人,说是「无恶不作,无作不恶」,所作的都是恶业,所作的没有一点善事。这是一个恶人。

 

       根据他本身的因果报应:

如此愚人,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前面下品中生的人也是堕落地狱的,所谓「地狱众火,一时俱至」;这个下品下生的比他更重,堕落地狱,地狱出来到饿鬼,饿鬼到畜生,辗转无穷。所以,「应堕恶道」。

 

       我们看善导大师的解释,说他:

造恶极多,罪业非轻,
明非业不受其报,

 

       如果没有这个业,就不遭受这个果报。

非因不受其果,

 

       没有造这个因,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果。

因业即非是乐,

 

       他造的因、造的业既然不是乐因乐果。所以:

果报焉能不苦也。

 

       将来肯定要堕落。

 

       又说:

造恶之因既具,
酬报之劫未穷。

 

       他造的因都是恶因,所谓「恶贯满盈」,造的恶业太深重了。五逆罪是罪中的极罪,所谓:以恶心杀父、杀母(人再毒恶,到这个程度了,可以讲是没有人伦可讲的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圣人;破坏佛教,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想谋害佛。他将来苦报是无穷无期,是这样一个状况。

 

「唯除逆谤」之抑止门、摄取门

       在这一段,善导大师自己设了一个着名的问答,叫做「逆谤除取」问答:

问曰:
如四十八愿中,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不得往生。

 

       这是指第十八愿的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後面有八个字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如果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说:造了五逆、谤法重罪的人,这两种人排除在外,除了这两种人以外,所有的人念佛都可以到极乐世界。看字面的意思,就是如此。

 

       那麽,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弥陀示现善导和尚的解释:

四十八愿中,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
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
简谤法、摄五逆者,
有何意也?

 

       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作不善业,五逆十恶,是个五逆众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说:五逆、谤法这两种罪排除在外。而《观经》里说:造过五逆罪也能往生(谤法没有说)。这两部经看起来就不一致了。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怎麽可能同样说往生净土,一个说除掉、一个说摄取?这个就有矛盾了。

 

       依我们凡夫来讲,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示现的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我们难敢下定论。

 

       善导大师下面自己回答:

答曰:
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

 

       他说:这段文应该从抑止的角度来解释。「抑」是压抑的抑,「止」是制止的止。

 

       怎麽叫抑止门呢?

如四十八愿中,
除谤法、五逆者,

 

       之所以说五逆和谤法的人除在外、不得往生──

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
众生若造,直入阿鼻,
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是因为这两种罪业太重了,罪障太严重了,众生如果造了的话(并不是说他一定造),如果造了,直入阿鼻。它是阿鼻地狱的定业,是肯定要入阿鼻地狱的。一旦入了阿鼻地狱,就没有办法出来了,很长时间,过一劫、再过一劫,叫「历劫周慞」,在里面回圈,这个地狱受苦受完了,转到下一个地狱,下一个地狱受苦受完了,再转一个地狱。然後这个世界毁灭了,转寄他方地狱里面受苦。所以,没有办法出来。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
方便止言:
不得往生。

 

       释迦如来生怕我们会造这两种罪过,所以「方便止言」,以慈悲方便,喝止我们、制止我们说:「哎!不得往生!」「这两种罪造了,那你不得往生!」

亦不是不摄也。

 

       佛的本意也不是不摄取这两种人,而是说:这两种罪过很重,如果你造了,没有机会回心忏悔念佛、堕落地狱的话,这个苦太重大了。所以,没有造之前,因为这个罪太大了,「哎!你不要造!你造了这个不得往生!」这就叫:未造之前,方便制止,说不能往生。但是佛的本意并不是永远地制止、永远地排除,不是的。所以讲,也不是不摄取。

下品下生中,
取五逆、除谤法者,

 

       为什麽下品下生这个五逆的众生要摄取他往生呢?下品下生只讲到五逆,没有讲到谤法。所以,善导和尚说:这个五逆众生,还要摄取(谤法仍排除在外)。为什麽如此呢?

其五逆已作,
不可舍令流转。

 

       他五逆罪已经造作了(没有造之前叫他不要造),原来两种(五逆和谤法)没有造,都说不要造;现在,他谤法没有造,但是五逆造了,已经造了,又怎麽办呢?「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那不能让他再去六道轮回呀,轮回还要大苦啊!所以:

还发大悲,
摄取往生。

 

       这个就是指《观经》下品下生。

 

       《观经》本来是因为韦提希夫人的儿子阿闍世,还有提婆达多的因缘所发起来的。阿闍世和提婆达多,他们在一起就是五逆了,阿闍世要杀父、杀母,又骂圣人、骂阿罗汉。提婆达多就要害佛,要破和合僧。所以,是以这个为因缘、为缘起的。

 

       「五逆罪已作」,所以,佛菩萨很慈悲,也很委屈,为了救度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可以讲是非常的委屈求全:五逆谤法没有造,就遮止;然後退一步讲,你造了五逆、没有谤法,那好,还要摄取;那万一谤法再造了,摄不摄取呢?

然谤法之罪未为,
又止言:
若起谤法,即不得生。

 

       谤法罪没有造之前,又制止你说:「那你已经造了五逆罪了,没有办法了,好吧!也还要摄取,你回心念佛,我还要摄取你来往生,不过不要谤法!」这就是又加了一个抑止。

此就未造业而解也。

 

       这是就他还没有造做谤法业而说的。

若造,还摄得生。

 

       如果他又谤法了呢,佛又要往後退了,「哎呀!已经谤法了怎麽办?你回心念佛吧!」所以,善导和尚讲: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即使造做五逆谤法的,你回心念佛,还要摄取往生。

 

       所以,佛的慈悲简直是无法形容。

 

       你说哪种人不能往生呢?只要你回心念佛,没有不往生的。五逆罪是世间、出世间最重的罪了,杀父、杀母,杀害父母的色身,这是罪大恶极的罪,没有比这个更重的罪了;谤法罪是佛法里边最重的罪了,破佛的法身。阿弥陀佛的救度等於说这个儿子要杀父、杀母,父母亲还要救他。但是,又不能明着这样讲,因为这个儿子很愚痴,疯狂颠倒。父母不能跟他说:「哎呀!你就是杀父杀母,我也要救你、我也要爱护你。」不能讲。只能说:「只要你不杀父杀母,我就要好好给你治病,好好爱护你、照顾你。」万一他拿刀来杀父杀母,父母还要救他。你看,像谤佛谤法,无异是拿刀来刺佛,即使这样的众生,佛都要救度,只要他回心转意。所以,佛的慈悲没有边限,任何众生,只要你回头──就怕你不回头!

虽得生彼,

 

       下面又说了,虽然能够往生呢:

华合迳於多劫。

 

       在莲花里边会呆很长一段时间。

此等罪人,
在华内时,有三种障:
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
二者不得听闻正法。

 

       不能见佛和圣众菩萨,当然也就不能听闻正法。

三者不得历事供养,
除此以外,更无诸苦。

 

       在莲花里边有三种障碍,这是《无量寿经》讲的,不得见佛及圣众、不得闻法、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之外,没有苦恼。

经云:
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

 

       他在莲花里边的快乐,就好像三禅之乐。这个世间,三禅之乐是最乐的。

应知。

 

       底下又讲:

虽在华中,多劫不开,
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
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

 

       即使在莲花里边多劫不开,那还是三禅之乐,比你在地狱里边多生累劫永远不出来、长时受苦,那就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了。所以,还是要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体会佛的慈悲心

       这一段话有层层的委屈:首先是五逆、谤法没有造,说:「那你不要造,你造了这二罪,不得往生」;然後,造了五逆,那怎麽办?佛退了一步,「那你谤法不要造!五逆造了,念佛,那我摄取你」;谤法罪又造了,怎麽办?又退一步,「那怎麽办?罪业造过了,你回心念佛,我还要摄取你」;到这个地步,还不放心,又怕人家讲「哎呀,那有过恶……」底下说,到了极乐世界,还有一层抑止,「你虽然来往生,但是在莲花里面,要多劫不开哦!所以,你还是不要造」,还有这层意思──谁愿意跑莲花里边多劫不开呢;那又怕人家退心,又说:「虽然莲花多劫不开,比在地狱里那就好多了,还是三禅之乐──你还是要来!」所以,有重重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佛的慈悲心。

 

站在佛心的立场上

       所以,上次我也打了这麽一个比喻: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孩子没有犯错之前,不希望他犯错。但是,犯了错之後,做父母的还是想帮他的忙。

 

       比如说以前我们不学佛,都是很傲慢、很刚强的众生,也是瞋恨心很强的众生。看见一些布告,上面是判刑,某某人判死刑打叉,写着他犯什麽罪行,我们心里面就很愤恨,说:「哎呀!这个人该死,就应当千刀万剐了,就应当枪毙了。」感到好像很恨,一种瞋恨心。

 

       那我们想想看,如果我们这样评论,旁边有一个老太婆,畏畏缩缩地提个菜篮子,我们说的上面那个人,就是她的儿子,她听到心里边作何感想啊?「哎呀,你们都不讲好话,这是我的儿子啊!」她绝对不会认为说「你活该,你罪有应得」,她如果有办法救她的儿子,她一定要去救,哪怕卖房子都舍得,是不是?哪怕要她的老命她都愿意。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我的孩子虽然不好,也是因为社会的原因,他为什麽犯了盗窃?贫穷啊,在社会上没有工作啊,受到恶朋友的教唆啊!他小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父母总有很多怜悯他的理由。

 

       你看现在牢房里有很多人在坐牢,家里的父母还要给他寄钱,虽然感到脸上没有光彩。如果儿子在北京大学读大学,「我为你寄钱,感到光彩」;儿子在坐牢,寄钱不光彩──不光彩也要寄。

 

       所以,一个孩子在坐牢啊,全家都感到不光彩。但是,父母还是要想办法,托人、找关系、找律师,「能不能让我的儿子少判几年?」是不是这样?

 

       所以,佛的心没有分别,他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他的独生儿子。他有这个智慧力量,也有这个慈悲誓愿要救度我们。
我们都是阿弥陀佛的儿子,我们都是一佛之子,互相之间就不要障碍,说:「哎,你造了罪,你不能往生!」这样的话,就让我们的大慈悲父阿弥陀佛伤心了。

 

       这些孩子互相之间说「他不行、他不行……」,结果,阿弥陀佛的儿子都去流浪去了。

 

       所以,要站在佛心的立场上。

 

见到自己的过恶,不要骄慢

       同时,我们都是有过恶的人,我们凡夫众生从表面上看起来,有的人善一些、有的人恶一些,其实从本质来讲,我们都是「一切造罪凡夫」,大哥二哥麻子哥,大家彼此差不多!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性没有改变,我们表现出来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到面上的那个山,是一个小角落,底下是很大的一大块。我们表现出来身口意的恶业,只是一小块,在那上面比多、比少,一点意思也没有。底下的部分像山那麽大,都是恶业。所以,大家不要骄慢。

 

       也有的法师说:「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如果用一个摄像机──高级的摄像机,能够把我们脑子里边的念头摄像出来,然後放到大街上去放,保准你不敢出门!你一出门:哎,人家都看出来,『你看看,都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内心有很多贪瞋痴妄念,不要觉得我们是善人。

 

       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他讲话很慈悲,他说:

但以遇缘不同,
致令九品差别。

 

       众生为什麽分成九品善恶呢?并不是他本性就是善、就是恶,本性都是佛性,因为他们遇缘不一样,所以显示的外表形象不一样。他遇到大乘佛法了,生在一个大乘佛法家庭,从小遇到一个好师父跟他教导佛法,他就学大乘;他遇到小乘佛法了,他就学小乘;他生在一个外道家庭了,从小他妈就信这个教、那个教,他就跟她学那些,对不对?他就信邪法;他的环境不好,又下岗了、又没有钱、又贫穷,周围都是一些坏朋友,那麽,他自然就学偷、学抢。

 

       所以有「孟母三迁」嘛,孟子这麽贤圣,他妈妈为了教育他,还要有三次搬家的过程,对不对?先是住在坟场附近,他就天天跟小朋友学死人,他妈妈一看,「这麽大的孩子,老学死人不行啊!」又换一个地方,杀猪的,他就约小朋友在一块玩儿,就学杀猪,拉一个小孩做猪,然後大家绑他,表演杀猪。他妈妈一看,「这样不行啊!」又搬了,搬到一个学校旁边。孟子听到旁边很多学生读书,朗朗上口,哎,他就开始读书了,他母亲才放下心来。

 

       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但以遇缘不同,致令九品差别。」

 

       我们都不要觉得骄傲,我们比畜生也好不了多少──前世我们就是畜生,今世转过来,好像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七上八下。现在你是上升的势头,你在上边;等会儿转过来,轮回下去,你就下去了。你还要嘲笑它、没有嘲笑完,说:「你这个畜生!」话还没说完呢,「呜」命终了,结果自己也做畜生了。所谓「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吃羊,羊吃人,就是如此。所以,并没有好多少,如果不出六道轮回的话,都差不多。

 

       所以,我们内心要了解,凡夫众生确实有无量无边的无奈。总之是烦恼逼迫、无明障碍,没有正知正见。

 

众生造恶,佛怜悯众生不懂道理

       我们看经文,这个众生造作五逆,这个罪业就大了!

如此愚人,

 

       你看,这下品下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上生,释迦牟尼佛都很恳切地把这三种人称作「愚人」,佛没有说「这个恶人」(当然叫「恶人」也可以)。佛为什麽不用这个词呢?以我们凡夫的语言来讲,讲「恶人」,好像在褒扬善人、贬低恶人,心中有一种愤恨的情绪。如果讲「愚人」,就有怜悯的情绪,众生是因为愚痴才造恶,他愚痴,怜悯他愚痴、不懂事、不懂道理,这是从根本上讲。所以,佛经用词都是很考究的。

 

       善巧安慰,为说妙法

如此愚人,
临命终时,
遇善知识。

 

       我们说这个人有没有善根呢?多少有一点。他比那些临终之时还遇不到善知识教他念佛的,就有善根了。但是,这个人跟我们在座各位比,我们各位的善根那就比他强多了:大家不造五逆,大家还修持三归、五戒,还到讲堂来闻经听法,供养三宝,善根比他厚得多!虽然大命不终,早就听到佛法;虽然念佛不多,每天也有几百、上千、甚至好几万,比他强得多得多嘛!

 

       这个愚人你看怎麽样?

遇善知识,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这都是一气呵成的。

 

       「种种安慰」:来方便劝导他,让他的心得到安慰。也讲过了,他造恶,怎麽安慰他呢?「某某人,你造恶,现在苦报现前了,我知道你很痛苦,我们也不愿意你苦恼,不愿意你堕落。但是,我们没有力量。西方去此十万亿国土,有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誓愿不可思议,能救度一切众生,你也是阿弥陀佛怜悯的物件,你应当完全归投。」这样,他的心就得到安慰了,所谓「种种安慰」。

 

       「为说妙法」:安慰,最好的安慰就是用妙法来安慰他,如果用世间的语言,不能安慰。我们去看病人,要用妙法语,要用佛法来安慰。世间人说:「没关系,」(看着就要死了,医生跟他讲只有三天了)「没关系!你的病能好起来的。」让他心里挂碍、执着──到这个时候,还不跟他讲生死的实相,还不给他点破,这就是害他了。

 

       现在跟他讲:「某某人哪!我们希望你跟我们在一起,希望你的身体康健起来。但是,你也知道,不要说重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也寿命不过百年,人生都有最後一天。」

 

       这麽一讲,他心里说:「啊?你在讲我了。」

 

       「现在你病这麽重,看来好的希望啊……,我们尽量努力,请医生帮忙。不过,你做好思想准备,万一好不了呢,我们要念佛求生净土。如果念佛,能早消业障。」你把这个真实情况跟他讲。

 

       你不能欺骗他:「某某人哪,没关系!你还可以好起来、恢复健康。」

 

       病人也很怪,他如果不懂佛法,他希望人家骗他,他不希望人家讲实话,「说我快死了!」

 

       世间讲的那些过到耳朵好听的话,其实对亡人没有意义。

 

       我们现在应该善巧安慰他,「为说妙法,教令念佛」,什麽是「妙法」呢?教他念佛才是妙法。现在教他打坐,他修不了;教他诵经,他修不了;教他修持种种难行苦行,他修不了──只能教他念佛。

 

苦逼失念,口称佛名

       论这个人的根机,连念佛都念不了啦!经中说: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

 

       这个人被地狱众火、被四大分离──死苦所逼迫,心里一片慌乱。

 

       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不遑念佛」,是说:

罪人死苦来逼,
无由得念佛名。

 

       死苦来逼迫他,这个「念」是指心里的念,这第一个「念」指心念,心中「无由得念佛名」,所以,善知识一看他这个情况,就明白了:「哎呀,他现在心乱如麻,惶恐、恐怖、懊悔、惧怕,种种复杂的心情,怎麽能够心中忆念佛名呢?」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这个「念」还是指心中忆念,「你如果心中不能够忆念阿弥陀佛名号」──

应称无量寿佛。

 

       「你就口称无量寿佛的名号」──这就转为教他口称了。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无量寿经》的「乃至十念」,就说: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就从这个地方来的。

 

       这里善导和尚解释说:

善友知苦失念,

 

       善友知道他很苦恼,失去了心中忆念佛名的心力,心力太弱,忆念佛名忆念不了。

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转过来说:「那就改为口称吧!你只要口称。」

 

       所以,净土法门非常容易,我们还在那里担心说:「师父啊,我念佛心不清净,有妄想啊,我光是嘴巴念,行不行啊?」──这里就是答案。这个临终之人,心中无由得念佛名,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哎!这个临终的五逆罪人,这样才是他的得救之法。如果现在教他心中要忆念的话,他只有当下堕落,因为「不遑念佛」嘛!

 

       阿弥陀佛不是以心中忆念作为本愿,而是以口称名号作为本愿。口称容易、简单,连这个五逆造罪、临终之时地狱众苦来逼迫的人也可以做得来。所以,他现在就是:

如是至心,
令声不绝。

 

       「至心」就是真诚心,「哎呀!这样就可以得救!」他有得救的希望了。这个时候,他并不是靠脑子思惟。因为人快死的时候,就是一根救命稻草他也要来抓。那现在他就要堕落地狱了,告诉他念佛可以往生,他就一心归投,没有第二个念头了,「一心归命」叫「如是至心」。

 

       「令声不绝」:这样的心,表现在外面,就是一声接一声称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他脑子里有第二念吗?「师父,我念佛,心不清净能不能往生?」他都没有时间想这个问题,对不对?也不会问这个问题了。听说念佛能往生,脱口而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中再乱也不管它。

 

具足十念,

 

       「十念」就是指十声。

称南无阿弥陀佛。

 

       你看,一个造作五逆重罪、应堕地狱受苦无穷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心中都「无由得念佛名」这麽一个人,一片惶恐,「不遑念佛」,混乱、失去忆念能力,意业都没有功能了、失去作用了,但以口称佛的名号,底下就说了:

称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念佛、每一念佛都具足了消灭生死罪、往生安乐国的功能。所以,经文说得很清楚:「於念念之中,除灭生死之罪。」不是说「十念加起来,才灭生死罪」,也不是「十念当中的第八念、第九念,或者说第十念,才灭生死罪」,而是说「念念之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说得很明显:每一念都具足让我们超越生死、往生极乐的功能。

 

色身命终,神识见佛

       这个时候,十念念完,命终了:

命终之时,

 

       命终的时候是怎样的状况呢?虽然这个假合的色报之身舍掉了──这叫命终,但是神识还是清楚的,所以,还能看得到、还能听得到。看什麽呢?

见金莲花,
犹如日轮,
住其人前。

 

       他现在死掉了。我们还在旁边给他助念呢,他其实已经看见阿弥陀佛了;或者旁边有人还在那里为他悲叹呢,但是现在,他看见金色的大莲花,像一个太阳一样,金光闪闪,来到他的面前──佛用正觉莲花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临终的时候见到佛、见到佛的光明、见到佛的莲花,通通往生。

 

       其实,这些都是一道来的。有的人是只见到佛、不见莲花;有的人见莲花、没见佛;有的人见光明、没见佛身;或者有人见佛、没见菩萨。其实,来的时候就有佛、就有菩萨,不可能佛单来、菩萨不来。那麽,有佛、有菩萨,一定有莲花来迎接,也一定有光明,只是我们所见各自不同。

如一念顷,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当下一念,往生到极乐国土。

 

       所以,这个下品下生也是非常的殊胜,阿弥陀佛的救度很急切。

 

释迦牟尼佛讲下品三生用意何在?

       释迦牟尼佛讲这下品三生,尤其是下品下生,用意何在呢?

 

       这是一个比较说明法,比较什麽呢?比较平时,显示出念佛法门的殊胜和尊贵,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是救度一切善恶凡夫的根本法门。

 

       比如说,这部《观经》讲了十三定观,那麽,十三定观,刚才讲的下品三生的人,能教他们修持吗?能不能教他「你修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根本不可能了!所以,十三定观救不了他,他的罪业太深重了,他的时节太短促了;那如果教他修行大乘圣道法门,他能修得来吗?修不来──教过一次,说十二部经典,灭除千劫罪,仍然在生死轮回当中;教他修小乘佛法,也修不来(所以,大乘圣道法门不能救他了,小乘佛法也不能救他了);即使是让他修世间的善法,孝养父母啊……他也没有时间孝养父母了,这个杀父、杀母的五逆之人,父母都给他杀掉了,怎麽孝养父母呢?这个时候,一切善法都不能救他了,这样一个极重的恶人,只有念佛一法才能救他。

 

       就像病重的人,你病越重,把你的病治好了,才能显示这个药是最上妙药。同理,通过这样的根机,越来越低劣、越来越下劣、造罪越来越重,而显示所给的法门是越来越殊胜、越来越高妙。

 

       所以,释迦牟尼佛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作为定善十三观和散善三福、九品的结论,以定散二善作为念佛法门的方便引导,在这个地方把念佛法门烘托出来。

 

       这是在下品三生里讲念佛的含义。

 

举恶摄善:恶人念佛尚得往生,何况行善念佛?

       同时,大家注意不要误解,这里有几个比较:

 

       一个叫做「举恶摄善」,就举这个造恶的众生,来摄受行善的众生。

 

       如果说:「他造这麽重的罪都可以往生!他造十恶罪,念佛也能往生;我呢,只造七恶,还差三恶,我还可以补上几恶。」你这就误解了。

 

       所以有抑止门:没有造作十恶之前,是不希望你造的;你没有造作五恶,也是不希望你造的;已经造了,没办法。按照佛的第十八愿来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只是拿五逆、谤法来抑止,可见得,在佛看来,我们都是整天造十恶罪的人。因为如果拿十恶罪来抑止的话,没有抑止物件了,大家天天在造十恶罪,所以才不讲「唯除十恶」,只是拿这两种罪过里边最重的五逆和谤法,「还不至於五逆、还不至於谤法就行了」。所以,这个叫「举恶摄善」。

 

       既然如此,我们应当保守我们的本份,应当行善念佛,「虽然我是恶人,我是恶性,我有贪瞋痴性,那麽,能行一点善就行一点善。」

 

       听说五逆谤法念佛也能往生,大家回去要不要孝顺父母?

 

       (「要。」)

 

       「哎呀,杀父、杀母念佛也能往生……」你要注意邪见!告诉你呀:这堕落地狱,直接堕落下去。不是说佛没有讲好、法师没有解释清楚。

 

       杀父、杀母这样的罪人,他没有机会改过,临终回心念佛;你现在听到这个话,你不是回心,你反而住於邪见,去杀父杀母!那直堕地狱。

 

       他是临终回心,没有办法,「已经杀父杀母了,我回心念佛」,如果他还有父母,他决定不会再杀的,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听说这样的罪业,应当谨慎,应当行持善法来求往生,恶人念佛尚得往生,何况行善?弥陀心中更加欢喜、喜悦!这是一点,「举恶摄善」。

 

举少摄多:十声念佛尚且往生,何况声声?

       第二,「举少摄多」,这个临终之人,他没有第二念、没有第十一念,只念一声佛、十声佛,那麽,念一声佛、十声佛都往生了,何况一辈子念念念佛的人,就更能往生!对不对?

 

       (「对。」)

 

       所以,大家不要错误理解说:「哎呀,只有临死念一句才管用,我念这麽多不管用。」这是错误理解了。临终一念都能往生,何况平时念念?所以,这叫做「举少摄多」,也叫做「举临终,摄平生」:临终之人念佛尚且往生,何况平时念佛之人呢?更能往生!我们心中就喜悦了。

 

       这个怎麽讲呢?也打过比喻:就像我们坐火车赶点儿,十点钟火车出发,九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上去了,也可以到达目的地。但是,总不如提前十分钟坐在车上稳当,对不对?

 

       临终之人,到临死了:「啊!南无阿弥陀佛!」最後一班车,匆匆忙忙赶上了,「哢」上车了,带着行李,一只鞋掉到铁轨上也不管了,只好上车了,刚好,他临终了,「呜-」开动了──也往生西方。

 

       我们现在还不到临终,我们提前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们老早坐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车上,念着佛,喝着阿弥陀佛给我们的饮料──阿弥陀佛这个饮料好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做服务员,来给你递个热毛巾,擦擦汗,再看看窗外的风景,这样等着往生多好呢!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这个多好呢!

 

       结果有人坐在车上,坐了一半,他听人家说:「光坐车不能到达目的地,你要会看火车时刻表才能到。」他想:我又不识字啊!他就下了车,去买时刻表,然後又请人家教,「从长春到北京,这个字是长,这个字是春……」,慢慢查、慢慢学,结果火车开走了──他倒楣不倒楣?这个就没有智慧了。

 

       我们有的人,怎麽讲呢,他一开始听说念佛往生,「好啊!我专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一半,又听说「不会诵这部经不能往生」,然後他就下来了,「你教我,学这个、学那个……」,把念佛忘记了,把专修念佛的法门丢在旁边。结果无常突然来临,火车突然开动!麻烦了!他就不能往生了。这个大家要警惕!

 

       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基础的训练。他为什麽念佛不能专修呢?教理不明白。

 

信仰念佛法门有两种根机

       所以,能够专修念佛不容易啊!要麽就是你有大善根,「我管你怎麽讲,你让我下去买时刻表我是不干的,我知道坐在火车上就可以了,随你怎麽喊,我不下去」──他有善根。「我老太婆不懂很多殊胜法门,你教我学那个我也学不来,我就念佛,不动摇!」这种人有大善根!

 

       第二种人呢,他有智慧,「你讲这些,我都看过了,我都明了了,你讲的,我懂。」所以,他不被动摇、不受迷惑。这样,他也稳定。这个是从理上。

 

       我们信仰念佛法门有两种根机:一个是从理上而入,一个是从信仰的立场而入。

 

       从理上而入的人,就是说:「我通过教理来看,了解因果报应了,知道大乘佛法了,知道求生净土了,我都看明白了。」理上看得明明白白:「哎呀!听得舒服!」放下来了,「我来念佛」。这个时候,不受动摇,也很好!了不起!

 

       但是,这种人比较那个老太婆还差一截,那个老太婆根本不用懂这麽多,「你告诉我,我就执持在心」,从信仰的角度来契入,更加是上根。为什麽?我们懂得这麽多道理,到最後还是懂的一个道理:「哦,原来是专修念佛。」她不用看这麽多书就懂了,不是超过我们吗?

 

       当然,人的根机各不一样,你学她,能学得来也好──她那个根机也不是学来的。就像我上午讲的浙江余姚那个老太婆,她也不识字,她可不是学来的。

 

       我们有些人,如果理路不明白,往往就会摇摆。所以,善导大师讲:不要被别解、别行、异学、异见的人动摇。那我们就要知道我们本门的规矩、懂得这一门的教理和其他门的关系、怎麽解释。

 

       所以,我们连续多天的讲解,也是让大家从教理方面,所谓「理明信深」,道理明白了,你的信仰就深入了。这个是一般的根机。

 

       像那种听到之後什麽不用看,「我就一句佛号念到底」的人,那种人哪,一千个里边找不到一两个的。真的,大根器!

 

       这个叫做「举少摄多」、「举临终摄平生」。

 

另一个启发:往生皆由六字名号,而非心之状况

       同时,也对我们有另外一个启发:举出这个心中散乱、再散乱,没有比他更散乱的,因为现在地狱的众苦来逼迫他,所以,经中说他「无由得念佛名」,但以口称名号得往生。这是显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能,不假我们的人为造作,不是靠我们心里这样想、那样想就更能往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我们的心抛弃掉,舍掉我们这个心,完全归投於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我们念佛就专门念佛,佛才是真心,佛是我们的真心佛性、我们的本体觉悟。我们现在所忆念的这个心,清净啊、不净啊,妄念哪、没有妄念哪,善哪、恶啊……这个都是假的,是个虚假的东西。你要想它,就被它骗。

 

       你看这个下品下生的人,他心中「无由得念佛名」,但以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他就往生极乐世界,这多不可思议!这就是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本身就具足这样的功能。你愿往生,管你清净不清净,管你心里怎麽想,你只要会口称、愿生净土,自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叫「自然」,名号自然运作。所以,《无量寿经》里讲:

自然之所牵,
往生安乐国。

 

舍弃自己的妄心,归投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讲「舍」,舍什麽呢?就舍这个心。大家不要被它骗了,不要抓住它不放:「哎呀,你看!我心里念佛,念念,念得挺法喜的!挺高兴的!这样念佛应该能往生。」──被它骗住了。这样的念佛,是加了一层色彩,以为说:「我念佛,念得很法喜,念得心里感到比较清净了」,认为这样能往生;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就认为不能往生──这个就错了。
就好像一块黄金,上面用红漆涂了一下,说:「哎呀,这麽红!这麽好看!这个黄金才值钱」;另外一块黄金,用黑漆涂了一下,「哎呀,这个黑乎乎的,不值钱!」把它丢掉了。可惜不可惜?

 

       (「可惜。」)

 

       所以,不是看黄金表面的颜色,是看它的本体。

 

       这句六字名号就是黄金。你念得比较法喜了,就好像上面涂了一层红漆;你念得苦苦恼恼,就好像上面涂了一层黑漆,不管红漆还是黑漆,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功德都是一样的,通通往生极乐世界。

 

       也有人问法然上人:「我念佛时心里散乱。上人你是善知识,智慧第一,你念佛心清净,功德大,能往生;我罪业深重,我妄想纷飞,我念佛功德小,没有功德,罪过重,可能不能往生。」

 

       法然上人讲:「非也!(不是这样)你我念佛同得往生。」接着打了一个比喻给他听,譬如说:一块黄金,这块黄金用绫罗绸缎把它包起来,它也是一块黄金;用老太太的裹脚布把它包起来,它也是一块黄金。虽然包装的布不一样,绫罗绸缎和裹脚布虽然有香臭之别,一个香滑,一个臭秽,但是黄金是不变的,对不对?他说:「你我虽然心不一样,或许稍有差别,我清净一点,你污秽一点,但是,我们所念的六字名号是一样的。」

 

       六字名号就是黄金,你的心再清净,不过是一块绸缎布;再不清净,也不过是一块裹脚布。往生的时候,绸缎布也丢掉,裹脚布也丢掉,是靠六字名号的功德去往生。

 

       所以,不论心净不净,你只管念佛,都是黄金功德,都决定往生!

 

       所以,大家不要边念佛边苦恼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又跑了。」然後说:「哎呀!我念了一天的佛,这麽多妄想,可能我念的佛没有功德啊!」──一句功德都不少(不过多了不少裹脚布就是了),对不对?

 

       再说,那个没关系啊!等我们到极乐世界的时候,那个用不着的,通通丢到地上。

 

       其实,如果我们现在不执着它,现在它就不能对我们怎麽样。昨天的裹脚布,今天还能拿得来吗?除非你自己拿来,「昨天晚上,昨天白天,哎呀,那个人对我那种眼神儿!」那是你自己把昨天的裹脚布给拿来,擦一擦自己,那是你的问题。你不拿来,它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是你自己拿来的。

 

       所以,一切都是虚妄法,无常生灭。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常住不灭。你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好!是仰靠这句名号往生西方净土。

 

品下生之意:万机不漏

       你看《观经》下品下生,如是罪业,这样的心不净,他真正称得上是「有口无心」的,但是,有口就有心,他是什麽心呢?「如是至心」,他真的愿往生,口称名号就能往生。

 

       我们在座每一位,也是真的愿往生、口称名号,也照样往生。至於说念头净不净,那是各人根器不一样,有的人根器比较散乱,他就很难安定;有的人根器比较清净,他就比较静定一些,这是根机各有不等。

 

       所以,佛讲这部《观经》,就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定和散。定机的人,他念佛就比较容易静定的;散心的人,他就容易想得多,这是根机不一样。

 

       印光大师也在《文钞》里说:有的人念佛,怕自己不能往生,他这个心很下劣、很卑劣。为什麽说不能往生?找了很多理由:罪过重啦、心不清净啦,念佛少啦,时间短啦……,印光大师就讲:

罪业虽重,
不至五逆谤法。

 

       善根超过他了。对不对?

念佛虽少,
早过一声、十声。

 

       念佛也超过他了。

心虽混乱,
不至临终苦逼。

 

       心境也超过他了。你再怎样的慌乱,比那个要死的、造五逆重罪的人,那都不知道清净多少倍了,他都要向你磕头:「哎,老菩萨,你告诉我,怎麽清净心哪?」他都要向你请教了,说:「我都一片混乱了。」

 

       释迦牟尼佛通过这个最没有办法、最没有力量出离生死的人,他只是念一声佛、十声佛往生净土,来显示「万机不漏」。

 

声声具足愿和行

       这个下品下生的人念了十声佛往生,但并不是说一定要念满十声才往生。因为经文里说:「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每一念、每一念都圆满除灭他的生死之罪──是要说明这个道理才说十念。

 

       所以,善导和尚就解释《观经》下品:

十声称名,
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每一声、每一声称名,都具足了愿和行。

南无,即是归命,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段就是来源於《观经》下下品。

 

       好。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