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阿弥陀经》要义(十)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译解】

        舍利弗啊!如果有人,听到我这样赞说阿弥陀佛功德,持念彼佛名号,寿存一日即念佛一日,寿存二日即念佛二日,乃至寿存七日即念佛七日,不论时间长短,尽形寿,专心一志,不怀疑杂。那麽,在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然显现在他的面前,来迎接他;此人命终之时,自然心住正念,没有颠倒,刹那之间,随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要义】

        善男女    经文说「善男子善女人」,有人以为是奉行五戒十善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念佛法门不能不说只是少数五戒十善人才可以得救的法门;「善男子善女人」应该作何解释呢?

 

        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解释此处的「善男子善女人」为「一切造罪凡夫」。一切造罪凡夫,「执持名号」的缘故,称为善男女,而不是以他们平时是否能奉行五戒十善而论。如同《观经》下品上生,本来是造作十恶罪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教称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蒙化佛来迎,赞叹他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为阿弥陀佛名号含具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功德,称念佛名,诸罪消灭,功德具足,转恶成善,恶人转成善人。

 

        进一步来说,《阿弥陀经》所说的「善」,不是以世间伦理道德的观念或一般佛教戒律的修持为标准,而是以往生西方成佛为标准,不要说五戒十善的凡夫,即使是阿罗汉圣人,因为不入「大乘善根界」故,也不足称善;只有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获得名号无量光寿的圆满善根福德,必定往生,必定成佛,才有资格在此世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执持名号    「闻说阿弥陀佛」,就是听闻释尊赞叹阿弥陀佛的国土、本佛、圣众三种功德。

 

        释尊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目的在於让我们能够往生这样的净土,但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三昧神通;赞叹弟子,目的在於让我们也成为阿弥陀佛的圣众,但并不要求我们自修证入无生法忍;赞叹本佛,目的在於让我们也能平等获得无量光寿,究竟成佛,但并不要求我们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


        国土、佛身、圣众,三种功德,收於一句名号,以此之故,释尊教我们「执持名号」。

 

        国土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净土广大庄严;本佛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弥陀六十万亿真金身;圣众入名号故,执持名号即是执持无量声闻菩萨众。

 

        名号含国土故,持名则十万亿外国土骤奔於眼前;名号含佛身故,持名则无量光寿身应声而来现;名号含圣众故,持名则无量圣贤众云集而拥护。

 

        譬如灯能摄光,以手持灯,光明随灯而转;名能摄德,一心持名,功德随名而至。故称名行者,圆获光寿功德,优入涅盘报土,而比肩於上善圣众。

 

        若一日、若七日    因为名号具有彼佛无量寿之德,归命称名行者,与彼佛生命同体,受无量寿之德薰染,在此无常俗世,必然尽形寿称名不怠,而显现念佛即生活、生活即念佛的情态。命存一日,念佛一日;命存二日,念佛二日;乃至命存七日,念佛七日;日日相续,直至临终。以此之故,经文说:「若一日……若七日,其人临命终时」。善导大师《观念法门》解释说:「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可知「若一日……七日」,即是尽形寿的意思。

 

        经文不说尽形寿,而说「若一日……若七日」,为显「人命无常、念佛相续、往生容易」等含义。

 

 

       一、人命无常:寿命随时会临终,所以说「若一日、若二日……」。「若」者,不定。

 

       二、念佛相续:只要命存之日,就相续念佛,一日如此,二日如此,日日如此,所以说「若一日、若二日……」。七日为期,是常用的时间表达法。如一周七日,循环往复,七日就是永远。念佛也一样,回圈无尽,直到临终。善导大师解释说:「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倍」就是反复加倍。

 

       三、往生容易:圣道修行,需历恒河沙劫;净土称名,不过一日七日。

 

        一心不乱    因为名号具有彼佛无量光之德,归命称名行者,被彼佛无量光明照耀摄取,虽是愚痴之身,而能一心明信佛智,不受外邪异见惑乱。以此之故,经文说:「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一般都解释得很复杂,很艰难,如事一心、理一心、禅定一心、不起妄念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圣道诸宗的解释,不是净土宗的解释,不符合净土宗易行安乐的特点。

 

        善导大师着作中有多处解释「一心不乱」。

 

一、《法事赞》说:

念弥陀专复专

        「一心不乱」就是「专复专」。专心不二,就是一心;专行不杂,就是不乱。

 

二、《观经疏》〈玄义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观经疏》〈散善义〉: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四、《观念法门》: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

 

五、《往生礼赞》: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称佛不乱」,专心一意称念弥陀佛名,不杂乱。

 

      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与释尊在《无量寿经》里说的「一向专念」完全一致,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

 

      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译作「系念不乱」。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三辈往生文〉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都很简单、容易。

 

        一心不乱与执持名号    经文「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互显,意为: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执」是抓住不放松,「持」是相续不间断。譬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必然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更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这一路拿着火把,就是一心不乱。因为只有这一支火把,我们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弃,随便乱抓一件别的什麽物品,所以是「不乱」。要是二心了,乱了,随时就要掉到悬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乱。

 

        「执持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如火把,信心如手,心信口称如同以手执持。善导大师《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句无量光名号的智慧火炬,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一心一意,毫无二志,丝毫也不敢舍此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之,心不执着,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有疑杂,就是乱,不是不乱。

 

        误解一心不乱之过失    「一心不乱」如果一定要解释为如何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坚持认为不这样就不能往生的话,那过失就太大了。

 

        第一,等於是说释尊自己说的净土三经相互矛盾。因为《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统统往生」;《观经》说「下下品的人临终苦逼,精神惶恐,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这两部经,释尊说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样是释尊说的《阿弥陀经》,却说要如何的禅定一心,说的很难,相互矛盾。

 

        第二,等於说释尊不仅自相矛盾,而且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矛盾。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本愿说的很容易,众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释尊却说的很难,说要达到息心凝想,所以矛盾。也等於说释尊背开阿弥陀佛,自己另开往生极乐的条件,加高了门槛。

 

        第三,又等於说释尊说法不能对机。因为《阿弥陀经》是释尊对五浊恶世凡夫所说的经典,结果说的那麽高超,没有人能做到,岂非法不对机。

 

        第四,等於说龙树菩萨对净土法门的判释错误。因为龙树菩萨说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适宜下劣根性众生的「易行道」、「安乐门」,而现在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等於是说龙树菩萨判错了。

 

        第五,和古今见闻记载的事实相矛盾。因为我们看到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的往生人,并没有到达怎样的禅定凝心,只要老实念佛,一向专念,不怀疑,往生都很殊胜。

 

        第六,最大的过失,我们自己不能往生。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净土三经一致,释迦佛语不虚,人人安心念佛,个个都能往生。

 

        平生业成    经文说临终佛圣来迎,有人遂以为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临终见佛来迎,往生才算决定,往生之业才算达成,也就是所谓的「临终业成」。这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

 

        这有二点理由:一、既说临终来迎,可知在此之前往生之业已经成就,如果往生之业不成就,不可能有佛圣来迎。即如世间婚姻,也要事先确定,至时才有迎亲嫁娶;婚约未定,不可能迎娶。二、如果说是临终业成,临终必须有往生之业,可是经文临终的时候不说念佛,缺少往生之业,更谈不上什麽业成不业成。往生之业,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临终只说佛圣来迎,可知往生之业成就於平生,临终佛菩萨自然来迎,也就是「平生业成,临终来迎」。

 

        当然,平时没念佛,临终才念佛的人,只能是临终业成。如《观经》下品,因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教以念佛,所以是临终念佛、临终业成;而本经所说的是平生尽形寿一向专念的人,临终不论有没有念佛,阿弥陀佛都来迎接,即是平生念佛、平生业成,不能说为临终业成。

 

        又据《观经》,临终一念念佛,往生之业当下成就,阿弥陀佛应声来迎,可知当念念佛,当念业成,念念念佛,念念业成,并非念佛累积到某种程度往生之业才成;又可知所谓的往生业成是成在阿弥陀佛名号本身,众生念佛,即是以佛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并非阿弥陀佛没有成就众生的往生之业,众生称念而能自己成就往生之业。如同箱中先有宝,伸手即能取到宝;阿弥陀佛名号中本来就有众生的往生,众生称名立即获得往生。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若不成就十方众生往生之业於名号中,则不取正觉;必须名号中成就十方众生往生之业,才取正觉。《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又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从弥陀来说,十方众生的往生之业,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时,就一体成就在其正觉名号之中。从众生来说,发起归命念佛之一念,名号功德成为众生所有,当下往生之业成就。善导大师说:「南无者,即是归命;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不舍;业成满足故,自然「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以此而说:「一心专念弥陀佛名,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任何事,未成之前,仍有不确定的因素;已经成就,就没有任何不确定因素。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往生之业已经成就故,才说是正定之业,不然不能称为正定之业。

 

        心不颠倒    人在生时,受第六意识的强力主控,便觉得心能做得了主。到将死时,随着身体器官功能停止,前五识到第六意识渐次消失。失去第六意识的主控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当中,生生世世的善恶业力种子就会浮现,如同国中无王,盗贼蜂起,强者称王,这时心的状况就是混乱性的,称为「乱心位」。所以一般人死的时候,根本做不了主,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起恶念,或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癫狂,或起恩爱等等。

 

        但是念佛之人,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平时恒在佛光照护之中,临终在明了心位之时,亲见佛圣来迎,佛力加持故,命终之时,自然心不颠倒,住於正念,随佛往生。

 

      有人以为先要自己有能力保持心不颠倒,然後阿弥陀佛才来接迎,但自己又做不到,所以心生恐惧;这也很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经文先说「其人临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後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可知阿弥陀佛来迎在先,以佛来迎故,心住正念而不颠倒。玄奘大师的译本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可知念佛人命终心不颠倒,在於佛力,并不是自己道力功夫。

 

        三段文、两重因果    这一段说明念佛必生的经文,细分起来有所谓的「三段文、两重因果」。

 

        第一段:「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说平生专修念佛。

        第二段:「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说临终佛圣来迎。

        第三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命终正念往生。

 

        第一段与第二段,是第一重因果,即平生专修念佛为因,临终佛圣来迎为果。

 

        第二段与第三段,是第二重因果,即临终佛圣来迎为因,命终正念往生为果。

 

        有第一「平生专修念佛」,必有第二「临终佛圣来迎」;有第二「临终佛圣来迎」,必有第三「命终正念往生」。环环相扣,关键在第一平生专修念佛。既已专修念佛,则佛力保证命终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专是核心    就此一段经文,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专」──专称佛名。

 

        《法事赞》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专称佛名,就是「多善根」。

        专称佛名,多善根故,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专称佛名,随其寿命,长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专称佛名,无二无杂,就是「一心不乱」。

        专称佛名,平生业成,临终佛自来迎;佛力护佑,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弥陀弘誓    善导大师解释念佛,都是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为标准。《观经四帖疏》解释《观经》,开宗明义即说:「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法事赞》解释《阿弥陀经》,最後结论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这是因为净土三经一致,以《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基础。如本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即是第一愿、第十六愿成就,「彼佛光明无量」是第十二愿成就,「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是第十三、十五愿成就,「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是第十四愿成就,六方恒河沙诸佛证诚是第十七愿成就,「临终来迎」是第十九愿成就,「一生补处」是第二十二愿成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是第二十三、二十四愿成就,等等。其中「念佛必生」是第十八愿成就。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