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净土宗概论》

  1.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报
  3. 第八章 本愿称名
  4. 第七章 作业行仪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8.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9.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10. 第一章 净土宗义概说
  11. 前言.目录

贰、《佛说阿弥陀经》要义

  1. 《阿弥陀经》要义(十六)
  2. 《阿弥陀经》要义(十五)
  3. 《阿弥陀经》要义(十四)
  4. 《阿弥陀经》要义(十三)
  5. 《阿弥陀经》要义(十二)
  6. 《阿弥陀经》要义(十一)
  7. 《阿弥陀经》要义(十)
  8. 《阿弥陀经》要义(九)
  9. 《阿弥陀经》要义(八)
  10. 《阿弥陀经》要义(七)
  11. 《阿弥陀经》要义(六)
  12. 《阿弥陀经》要义(五)
  13. 《阿弥陀经》要义(四)
  14. 《阿弥陀经》要义(三)
  15. 《阿弥陀经》要义(二)
  16. 《阿弥陀经》要义(一)

参、《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三)
  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二)
  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一)
  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十)
  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九)
  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八)
  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七)
  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六)
  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五)
  1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四)
  1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三)
  1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二)
  1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一)
  1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三十)
  1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九)
  1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八)
  1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七)
  1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六)
  1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五)
  2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四)
  2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三)
  2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二)
  2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一)
  2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十)
  2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九)
  2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八)
  2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七)
  2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六)
  2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五)
  3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四)
  31.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三)
  3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二)
  3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一)
  34.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十)
  35.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九)
  36.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八)
  37.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七)
  38.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六)
  39.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五)
  40.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四)
  41. 《阿弥陀经讲义》讲义(三)
  42.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二)
  43.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一)

肆、《往生论》讲义

  1. 《往生论》研究
  2. 《往生论》要义
  3. 天亲菩萨之教判思想
  4.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伍、《往生论注》讲义  

  1. 再读《往生论注》有感
  2. 《往生论注》玄义略解
  3. 现生不退论
  4. 平生业成论
  5. 佛身佛土论
  6. 凡夫论
  7. 称名论
  8. 易行论
  9. 愿力论
  10. 真实功德之垂救
  11. 一线四点
  12. 净土宗第一奇书
  13. 昙鸾大师之教判思想

陆、其他

  1. 阿弥陀佛的救度(中英对照)
  2. 《观经疏》四重判
  3. 《阿弥陀经》「三段要文」之经证、祖释
净土宗
净宗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净宗法师 > 讲义
top

讲义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

第一节    宗旨与特色之意义

       宗旨即一宗一派教义所宣称之根本目的,及达此目的之方法。特色为某一宗派所特有,而其他宗派所无之本质属性。宗旨与特色相互关联,而表述角度不同。

 

       一个宗派的教义非常广泛,但如果掌握其宗旨与特色,即为掌握根本,即使其余细节不甚了解,也无妨大体。反过来,即使饱读宗派教典,却不知其宗旨与特色,也是门外汉。



第二节    宗旨四句偈

       净土宗宗旨,概括为四句偈: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前两句为方法,分为安心与起行; 後两句为目的,即是自利与利他。
       方法—安心—信受弥陀救度
       起行—专称弥陀佛名
       目的—自利—愿生弥陀净土
       利他—广度十方众生

 

       第一句,显示此法门是依靠佛力救度,不是依靠自力修行; 是以信心领受弥陀的慈悲,不是以明心开发自身的智慧; 是唯有谦卑地自视为罪者、苦者、愚者必可得益的法门,不是自许为圣者、智者、善者而能得入的法门。

 

       第二句,显示「弥陀救度」即是「弥陀佛名」; 如何「信受弥陀救度」,即是「专称弥陀佛名」。专而不杂,易而不难,明而不昧。

 

       第三句,显示弥陀救度的目标,在救往弥陀净土; 愿往生者,皆得往生。

 

       第四句,显示弥陀救度的利益,是报土往生,往生即速成佛,成佛即能广度十方众生。显示此法门之往生、成佛、度众生,皆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

 

       又第一句,舍自归他; 第二句,舍难取易; 第三句,舍此往彼; 第四句,证大菩提。先获弥陀之救度,再救十方之众生; 若获弥陀之救度,必能救度十方众生。
 

 

第三节    特色四标语

       净土宗特色,概括为四句标语: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

 

       前两句为根本纲宗,後两句明今生胜益; 又前一句为因行,後三句为果益。根本自摄枝末,因行必招果益,故四句可收为两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又可收入一句「本愿称名」。

 

       本愿,明教理; 称名,明行法; 凡夫,明摄机; 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机、教、行、益」,即: 罪业凡夫,以弥陀本愿不虚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 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 於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至极乐。

 

 

       本愿称名: 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悟明心性为宗; 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称名往生为宗,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弥陀一佛独发称名往生之本愿,故「本愿称名」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

 

       凡夫入报: 依圣道诸宗修习,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前至诸佛报土; 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然而一切决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今净土一宗,凡夫称名,仗阿弥陀佛愿力,得生极乐最妙报土,证同弥陀,故此「凡夫入报」即为圣道诸宗所无、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

 

       平生业成: 圣道修行,仗自力累积之功,有渐次断证之位,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而後业成解脱,不受後有。今净土宗,任何罪重之人,只此一生,决定往生,生死了办,不再轮回。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直到临终见佛来迎,方才往生业成,仍不免圣道自力色彩,往生存有不确定因素。今说「平生业成」,不说「一生业成」,称名、愿生之平时,即是往生业成之时。因本愿称名,往生仗佛愿力; 佛愿力成故,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 佛边已成故,何时众生信受称名,即时乘佛愿力,往生之业达成,不待临终。任何人、任何时,信受称名,往生之业当体成就,业成不坏故,自然念念称名有相续之功,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故说「正定之业」「万修万人去」「遇无空过者」,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现生不退: 於圣道修行,不退转位乃是极艰、极难、极重、极要、极尊、极大之事,非敢率尔轻谈,妄自期许,要须生生正见不失,勇猛精修,历劫勤行方可达至,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尚以乞眼因缘退心,余者可知。今净土宗,凡夫罪人,但以本愿称名一法,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於娑婆界登不退位,以烦恼身入圣众数。如此教理,圣道诸宗所绝无,十方世界所仅有,独成净土宗之特色。

 

       如上,开为四句,合为一句「本愿称名」。有此一句,自然流出三句。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 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平生业成」; 因为「本愿称名」,所以「现生不退」。

 

       古今多有弘净土者,虽提倡称名,然非依本愿为宗; 虽劝求往生,然不明凡夫入报。今依善导大师之教,净土宗义虽广,略之「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为其根本。「本愿」为能诠之教,「称名」为所诠之行,「凡夫」为能行之机,「入报」为所行得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一宗之机教行益、修因证果、方法目的,特为一宗宗骨。有此,即独立而为净土宗; 无此,即混同诸家常说,不成净土宗。

 

       又三心、四修、五念,三辈、九品诸行,不论定散,不择善恶,一切教说,终归六字,谓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宗教章
 

 

一、宗名--净土宗(简称「净宗」)

二、本尊--南无阿弥陀佛

三、根源--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

四、宗旨--四句偈语: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五、特色--四句法语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六、宗祖--善导大师(净土宗之大成者)

七、相承--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

八、经论--

        正依经典

        (一)《佛说无量寿经 》二卷        曹魏    康僧铠 译

        (二)《佛说观无量寿经 》一卷    刘宋    畺良耶舍 译

        (三)《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    鸠摩罗什 译

相承论释

        (一) 龙树菩萨《易行品》一卷    《十二礼 》一卷

        (二) 天亲菩萨《往生论 》一卷

        (三)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二卷    《赞阿弥陀佛偈 》一卷

        (四) 道绰大师《安乐集 》二卷

        (五)善导大师《观经疏》四卷    《观念法门 》一卷
        《法事赞》二卷    《往生礼赞》一卷    《般舟赞》一卷

九、本典--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十、宗典--善导大师《观经疏》

十一、教判--净土宗立「圣道」、「净土」二门,判释一代佛教。

           圣道门:於娑婆得道,自力断惑出离生死之法门,凡夫难修难证;如陆道步行,苦。

            净土门:於极乐得道,他力救度往生净土之法门,凡夫易修
           易行;如水道乘船,乐。

 

 

     

十二、行判--净土门之中,宗祖有「要弘二门判」与「正杂二行判」,如下表:

            要弘二门判

 

 

            正杂二行判

 

     

 

十三、摄机--上摄等觉菩萨,下摄逆谤阐提。不论男女老少、僧俗善恶、平生、临终、中阴身、三恶道;九法界中,所有一切圣凡善恶,悉皆包含,无一遗漏。无一人不能学,无一人不能行,无一人不能生。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

 

十四、 利益--现当二益:

 


    
 

十五、 宗风一--真谛(往生之道):

           (一)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三)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
                      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
                       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五)恪守传承--着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六)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
                      防退失故。

 

十六、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

          (一)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自觉愚恶,过於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於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六)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十七、 宗歌--(宗祖四十八字愿成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十八、 宗徽--莲花地球(请见《净土宗宗徽之含义》)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