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上)
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
机法一体略有四种:
一、往生正觉,机法一体。二、身心功德,机法一体
三、生佛三业,机法一体。四、六字名号,机法一体
(一)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大经》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众生之往生与弥陀之正觉,彼此相依相待而成,往生正觉,同时俱成。
故往生正觉,机法一体。
(二)身心功德,机法一体。《观经》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往生礼赞》说:
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昙鸾《往生论注》说:
火从木出,火不离木;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则为火。
弥陀大悲心中,充满常没众生之救度,故是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
我等烦恼心中,充满弥陀大悲之功德,故是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
弥陀法界功德,全部融入念佛人身心之内。
弥陀遍照光明,唯在摄取念佛人终生不舍。
佛入念佛人,佛在念佛人心内;佛摄念佛人,念佛人在佛心中。
佛入我心,我入佛心;众生身心,与佛功德,相即相入,机法一体不离。
如火烧木,一体不离。木喻念佛众生,火喻摄取光明。
(三)生佛三业,机法一体。善导《观经疏》说: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大方等大集经.卷四》说:
菩萨住是陀罗尼已,一切众生身口意业,各各於是菩萨身中,一一印现。
十方众生所有口业,悉於菩萨口中印现。
佛忆念众生,众生忆念佛,佛与众生,众生与佛,彼此常相亲近,机法一体不离。
(四)六字名号,机法一体。善导《观经疏》说: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离归命心,无阿弥陀佛之体。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无能归,无所归。
「机法一体」有二面,即「法体成就」之机法一体与「机相领受」之机法一体。
「法体成就」的机法一体是「一体不二」的一体,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
「机相领受」的机法一体是「一体不离」的一体,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永不分开。譬如甲跟乙,甲、乙虽然不同,可是这两个却是在一起的,甲在哪里,乙就在哪里;乙在哪里,甲也在哪里,而且甲之中有乙,乙之中有甲,这个就是「一体不离」。虽然是两个东西,但由於它不相离开,而且是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交融的,所以虽然是二物,也可以说是一体,这就是「佛凡一体」。
机有三种:黑机,暗机,白机。
「黑机」,就是指我们每个人的本性,不管信与不信,我们的本性都是贪瞋痴乌黑的,你再怎样洗都洗不白的,只有到极乐世界,自然就转了。这种机就是「黑机」,每个人都一样。
「暗机」,是指有疑心的人,怀疑弥陀的救度这一种状态是黑暗、无明,因为有怀疑,这种机就是「暗机」。
「白机」,是指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叫做「白机」。因为他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虽然还有贪瞋痴,还是乌黑,但是只是今生短暂的几年或几十年,不是永远的,所以,信顺之心叫做「白机」。
一个信佛念佛的人,永远都跟阿弥陀佛在一起,所谓「与佛同在」。
在一般佛教来讲,「与佛同在」是感应道交的意思,对净土宗来讲,另有特别的名词,叫做「机法一体」。所谓「机法一体」,「机」是指念佛的人,「法」是指救度的法,也就是指阿弥陀佛本身。
因为阿弥陀佛是以名号度众生,而阿弥陀佛的名号,跟阿弥陀佛本体是一体的。阿弥陀佛的名号,跟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所领受的是阿弥陀佛的恒沙功德。
简单来讲,念佛人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念佛人,都永远在一起,这是一体不离;也就是念佛人的内心有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心中也有念佛人的生命,阿弥陀佛这一尊佛跟念佛人(也就是凡夫),佛跟凡夫,佛心跟凡夫的心,是交融合和在一起的。
「机」是我们念佛人,我们尽管信佛救度,专念佛名,也愿生净土;尽管再怎麽深入经藏,再怎麽有人格、有道德、有修养、有修行、有功夫、有功德,可是毕竟还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当然贪瞋痴当中也有善心,如果没有善心也不能遇到佛教,也不可能信受这个法门,所以《大经》说:「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但贪瞋痴的凡夫,在娑婆世界永远还都是贪瞋痴,跟佛清净的心是不一样的。
佛的心完全是真实的、智慧的、慈悲的、清净的,而我们却是污秽的、虚假的、贪瞋痴的,这样的凡夫心跟佛的心是截然不同的,可说天差地别。可是,却能够永远的在一起而永不分开,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就是「机法一体」,或者称为「佛凡一体」、「佛凡不离」,这样的教理与用词,是只有净土宗才有的。
虽然圣道门各宗各派都从实相上来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有佛性,凡夫也有佛性。从佛性来讲,佛跟凡夫都是一样的,但凡夫与佛却不是一体的。毕竟佛是证了佛性,而且也断了烦恼,同时又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而成就了法身佛、报身佛,拥有了百千万亿化身的应化佛;而我们众生再怎麽样的有佛性,可是并没有明心见性,也没有断除烦恼,所以法身不能证悟;也没有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积植福德智慧,没有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福慧圆满,所以也没有报身,那当然也没有应化身的功能。因此,凡夫虽然有佛性,但毕竟佛性没有显发出来,永远还是凡夫。
所以善导大师要我们认清自己,要有自觉,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障重惑深不能显现,没办法证悟到我们的佛性,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不只是生死的凡夫、罪恶的凡夫,而且是常没的凡夫,所以说「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除了流转於六道当中之外,更且是常没於三恶道当中的。
如果以圣道门来讲,他们会认为说,尽管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可是由於这一辈子的积累善根,下辈子或下下辈子,或许有机会可以出离。可是善导大师明白地告诉我们──旷劫以来一直到今生,常没常流转,没有出离之缘,未来也同样没有出离之缘。我们要认清自己就是这样的根机。
所以「佛凡一体」就只有净土法门才有的,这也是净土宗的一个特色。当然这都是来自於阿弥陀佛的悲愿,如果没有弥陀的悲愿,就没有净土宗,也没有这样的教理了。
这里列出四种机法一体:
一、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是就第十八愿来讲的。
二、身心功德,机法一体:是就《观经》的两段经文来讲的。
三、生佛三业,机法一体:是就善导大师对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涵义当中,我们的三业跟阿弥陀佛的三业,互相融合,机法一体,所以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四、六字名号,机法一体:是就善导大师对於「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解释来看,也含盖有种种的机法一体。
这里是列出这四种。其他如「名号信心,机法一体」,或者「光明信心,机法一体」,或者「名号念佛,机法一体」,或者「能归所归,机法一体」,「能照所照」或「能摄所摄,机法一体」,从种种的角度都可以看出,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都是永在一起的。
一、「往生正觉,机法一体」。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有关「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二句八个字,显示阿弥陀佛是一尊「往生正觉机法一体」的佛,「机」指被救度的十方众生,「法」指能救度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十方众生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体,永不分离。
第十八愿前面的五句是「愿」,後二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誓」。誓是进一步表示如果不能达成这个结果的话,就必须付出代价。誓是一种绝对的决心、约定、誓约及赌注,为了成就这个誓,就要有相当的付出,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使众生往生的话,法藏菩萨就不成正觉。法藏菩萨将他成佛的生命与十方众生的往生绑在一起来发愿,若不能使众生念佛往生,他就永不成佛。此谓之「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念佛的「机」跟救度的「法」相互依靠。就像父子一样,有父才有子,有子才有父;父子是同时成立,相互一体的。既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约与保证,阿弥陀佛又已经成佛,这岂不是显示出阿弥陀佛已成就了我们的念佛往生之誓愿?
总言之,四十八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是「念佛人跟阿弥陀佛」机法一体,是自他不二、生佛同体的本愿。所以十方众生只要信佛念佛,就自然与阿弥陀佛成为机法一体,必能百分之百往生成佛,并且「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因此,第十八愿是最根本、最主要、最直接的愿,叫做「生因愿」,同时以此愿为「本愿王」。
首先我们要了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阿弥陀佛是一尊为我们发了四十八个大愿的佛,那对我们来讲,最亲切、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众生,可是众生有圣人凡夫,有善人恶人,由於根机不同,所以四十八大愿当中,摄受众生的愿有分为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根本愿则是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能完整的救度一切圣凡善恶的十方众生,不管善或恶,不论平生或临终,即使是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也都能够救度。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能使众生往生他的弥陀净土,那阿弥陀佛就不能成正觉;也就是说,能够使任何念佛众生都能往生弥陀的净土,阿弥陀佛才能够成正觉。也可以说,众生如果不能往生,那阿弥陀佛怎麽能够成正觉呢?假设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那众生怎麽不能够往生呢?
所以「往生、正觉」很有意义,对我们来讲有「一体」的关系,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依靠众生的往生来决定的;而众生的往生,也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正觉来决定的。
「弥陀之正觉,依众生之往生而定」,这样讲的意思并不是说众生有修行的能力能够往生,阿弥陀佛才成正觉。不是这样,如果这样的话,等於阿弥陀佛是靠我们凡夫的修行功德才成正觉,当然不是这样,而是阿弥陀佛完成了我们往生的功德。所以说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为众生能往生而成就的,反过来说,「众生之往生,依弥陀之正觉而定」,所以假如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众生只要信受,也就是归命,那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虽然已经成正觉了,可是众生如果不信受、不归命、不念佛,那也不能往生。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正觉跟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跟阿弥陀佛的正觉,有这一层一层的关系。总的来讲,就是阿弥陀佛的正觉跟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跟阿弥陀佛的正觉,是一体的。
一开始,阿弥陀佛的愿就是跟我们众生的往生绑在一起发愿而修行的,他的成佛就是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就是他的成佛,所以我们众生的往生,跟阿弥陀佛的正觉是彼此互相依靠、互相等待而完成的。阿弥陀佛依靠能够让我们往生他才能成佛,而我们必须依靠等待阿弥陀佛的成佛才能够往生。所以我们的往生,跟阿弥陀佛的成佛,这两个是同时成就的。也就是只要阿弥陀佛成佛了,那十方众生也都具备往生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跟十方众生的往生,是同时间成就的。
阿弥陀佛必须有能力使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天界、人间、地狱的众生都能够一个不漏的往生,他才能成佛。所以往生跟正觉,正觉跟往生是绑在一起的,是机法一体的。
当然,机法一体也可以从法的层面,也就是从阿弥陀佛本身来讲。因为再怎麽样,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机法一体」的往生功德。可是对十方众生来讲,有已经遇到的,有现在才遇到的,有将来才会遇到的,因此有时间性的不同。
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我们怎麽还没有往生?到底原因在哪里?因为十劫以来,我们都还没有遇到,还没有信受。为什麽没有遇到,还没有信受呢?有可能十劫以来,我们都在三恶道,或者在天界享乐,或者虽然生而为人,但是没有福报遇到佛法,或者是虽然有福报遇到佛法,但是杂修杂行,一直到今生今世才遇到弥陀的救度。不然十劫以前,所有众生都应该往生成佛了,所以,很冤枉!旷劫以来枉轮回!
今生今世终於遇到了,是极为值得的。有一句谚语说:「终日旁徨,傍晚到达目的,足已!」当然有人在中午之前就找到了目标,有的人中午之後还在找,但终於太阳下山之前找到了。可是有的人,太阳下山了还没找到,而且一片黑暗,四顾茫茫。所以一辈子到处旁徨,可是临终也能往生,这样的话,也够了,满足了!
这是告诉我们最终的希望,并不是要我们平常懈怠,或者以为临终还有机会,那现在就尽情的享乐,也不用听闻净土的教理,也不用听闻佛法,甚至也不忆佛念佛,认为临终时有人会帮自己助念就好,绝不能抱着这一种侥幸的心。为什麽呢?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们一辈子最重大的是什麽?就是生死轮回的解脱,这是无法商量、不能替代的,所以说「生死事大」。而且「无常迅速」,有可能出去遇到车祸,或者突然中风、患病。
怎麽样的人才是老实学佛的人呢?佛陀说,无常观深的人才是老实学佛的人。没有无常观或无常观不深的话,就会觉得要上班、要创造事业,时间不够,或者要吃喝玩乐,时间不够;反之,无常观深的话,就会觉得没有其他时间了,一定要现在就去寻找解脱生死轮回的道路,所以他对於世间的事,或吃喝玩乐,不会觉得时间不够,让他觉得时间不够的,是解决生死轮回的这一件大事,其他的都不算什麽。
以上是就第一点「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来讲。(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