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讲演

  1. 2024龙年新春讲话
  2. 皈依开示(2023年11月11日新营)
  3. 庆祝弥陀圣诞暨净嵩法师往生二十周年纪念讲话
  4. 2023中元开示
  5. 剃度开示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2023年8月30日)
  6. 皈依.五戒.剃度开示(2023年7月18日)
  7.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三)
  8.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下)
  9. 谈净土宗志工的发心与行持(上)
  10. 2022中元开示
  11. 「光明遍照」六特色(下)
  12. 「光明遍照」六特色(上)
  13. 为净土宗志工干部讲话
  14. 清明节慎终追远与念佛(2022年清明节开示)
  15. 念佛超度之胜益
  16. 「光明遍照」文的特色
  17.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二)
  18. 阿弥陀佛依名号来救度众生(一)
  19.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必得超绝去
  20.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五)
  21.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四)
  22.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三)
  23. 2021中元念佛超荐法会开示
  24.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二)
  25. 2020弥陀诞法会开示──念佛人六不四平(一)
  26. 2019年弥陀诞开示
  27. 2020中元法会开示
  28. 志工四喻
  29. 人生是苦
  30. 生命无常三根本
  31. 两种深信、触光柔软、感恩欢喜
  32. 剃度开示(2019年7月7日)
  33. 中元节开示(2019)
  34. 剃度开示(2019年5月12日)
  35. 猪年话猪
  36. 剃度开示(2018年7月31日)
  37. 净土宗──往生净土成佛宗
  38. 受戒与持戒
  39. 趋向净土的关键密码
  40. 剃度开示(2018年3月24日)
  41. 二种成佛法
  42. 横超的净土法门
  43. 往生与预知时至
  44. 剃度及皈依开示(2017年9月19日)
  45. 往生极乐的条件(下.问答)
  46. 剃度开示(2017年8月18日)
  47. 往生极乐的条件(中)
  48. 往生极乐的条件(上)
  49. 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佛成佛
  50. 四十八愿分类归结
  51. 弥陀愿心的根源
  52. 净土宗的结论──宗旨四句偈
  53. 大慈悲五要点
  54. 慈心法门
  55. 念佛不妄语
  56. 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脱离轮回之上
  57. 净土宗的根源
  58. 真正的孝行──托父母於阿弥陀佛
  59. 为何吃素?
  60. 略谈佛教的意义与净土宗之殊胜
  61.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62. 爱与佛命
  63. 不请之友
  64. 岁末聚餐对僧众的谈话
  65. 学佛的目的
  66. 说爱(二)
  67. 说爱(一)
  68. 念佛名号 学佛爱心
  69. 心平气和 无住生心
  70. 念佛超度 三涂众生
  71. 澳门净土宗学会 赞颂辞
  72. 「以诚感人」的意涵
  73. 第一届净土宗志工研习会勉言
  74. 慧净法师除夕团拜电话致辞
  75. 在心、在缘、在决定
  76. 佛教点灯的意义
  77. 念佛的方法与要领
  78. 念佛成佛的原理
  79. 佛在何处?
  80. 志工服务精神的内涵
  81. 净土行人应具备的根本知见
  82. 慈悲的救度
  83. 念佛生莲
  84. 三涂众生 念佛往生
  85. 信受弥陀救度
  86. 为新戒比丘开示
  87. 归依劝嘱
  88. 念佛的音调与心态
  89.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90. 「澳门弥陀共修会落成法语」略讲
  91. 厌秽欣净 切愿往生
  92. 初机念佛群疑问答
  93. 简介净土宗专纯念佛的道风及心态
  94. 净土法门 理事互含
  95. 初学净土法门应有的认识
  96. 念佛人的「本尊」
  97.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98. 念佛即圆满悲智功德
  99. 〈人有实德,天有奇报〉一文的启发
  100. 明信因果,念佛求生
  101. 如何真正圆满人生的目的
  102. 万行不凭凭念佛(二)
  103. 万行不凭凭念佛(一)
  104. 信佛救度念佛名 命终直入涅盘城
  105. 弥陀名号 不可思议
  106. 守愚念佛 弥陀住顶
  107. 阿弥陀佛的救度
  108.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109. 念佛方能消宿业
  110. 念佛成佛 即是佛教
  111. 阿弥陀佛 是何等佛
  112. 以佛为念 以净为归
  113. 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114. 乘本愿船 登涅盘岸
  115. 净土法门 万法归宗
  116. 世间虚假 唯佛独真
  117. 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法义开示

  1.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三)
  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二)
  3.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一)
  4.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十)
  5.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九)
  6.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八)
  7.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七)
  8.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六)
  9.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五)
  10.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四)
  11.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三)
  12.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二)
  13.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一)
  14.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
  15. 弥陀净土的特色-超
  16. 《观无量寿经》概说(九)
  17. 《观无量寿经》概说(八)
  18. 《观无量寿经》概说(七)
  19. 《观无量寿经》概说(六)
  20. 《观无量寿经》概说(五)
  21. 善导净土教理的核心
  22. 净土宗带三法数
  23. 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24. 善导净土教理特色
  25.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五)
  26.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四)
  27.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三)
  28.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二)
  29. 净土宗信仰的内涵(一)
  30. 《观无量寿经》概说(四)
  31. 《观无量寿经》概说(三)
  32. 《观无量寿经》概说(二)
  33. 《观无量寿经》概说(一)
  3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七)
  3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六)
  3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五)
  3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四)
  3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三)
  3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二)
  4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一)
  41.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十)
  42.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九)
  43.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八)
  44.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七)
  45.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六)
  46.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五)
  47.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四)
  48.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三)
  49.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二)
  50.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一)
  51. 「三誓偈」略解
  52. 念佛的利益
  53. 剃度典礼开示
  54. 「弥陀三约定」
  55. 为新戒弟子开示
  56. 净土宗「四不」
  57. 《无量寿经》大意(九)
  58. 《无量寿经》大意(八)
  59. 《无量寿经》大意(七)
  60. 《无量寿经》大意(六)
  61. 《无量寿经》大意(五)
  62. 《无量寿经》大意(四)
  63. 《无量寿经》大意(三)
  64. 《无量寿经》大意(二)
  65. 《无量寿经》大意(一)
  66. 《无量寿经》概说(续)
  67. 《无量寿经》概说
  68. 净土宗特色略说
  69. 净土宗宗旨略说
  70. 略说净土宗教判
  71. 佛化婚礼开示
  72. 自信教人信 担当向前行
  73. 成佛何时、极乐何处、往生何位?
  74. 出家的价值与意义
  75. 略说弥陀名号之义
  76. 为什麽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77. 净土宗是弥陀慈悲救度的法门
  78. 娑婆众生 无不是业
  79. 龙树菩萨往生安乐国
  80. 华光出佛
  81. 弥陀光明 最尊第一
  82. 法是道场的灵魂
  83.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84. 弥陀诞辰念弥陀 (二)
  85. 弥陀诞辰念弥陀(一)
  86. 「名号的功德」与「念佛的利益」
  87. 「《大经》三要文」的重要性
  88. 极乐安身实是精
  89.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90. 相劝行念佛 悉名行大悲
  91. 《地藏经》「念佛度亡」之文略讲
  92. 口称成因由法德
  93. 念佛与佛,机法一体
  94. 净土法门的大根大本
  95. 何谓「一心不乱」?
  96. 略谈念佛方式与庄严道场
  97. 极乐无为涅盘界
  98. 如何真正纪念「弥陀圣诞」
  99. 弘愿寺「护法联谊会」开示
  100. 为回龙寺常住僧众开示
  101.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
  102.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略讲
  103.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问答)
  104. 兼具胜易特色的纯正净土宗(开示)
  105. 净土宗的几个名词略释
  106. 成佛如林的法门
  107. 善导大师-《观经疏》大愿业力与《大经》三誓偈
  108. 善导大师-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109.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五)
  110.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四)
  111.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三)
  112.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二)
  113. 善导大师-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一)
  114.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四)
  115.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三)
  116.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二)
  117.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缘佛愿力速成佛(一)
  118.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四)
  119.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三)
  120.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二)
  121.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不虚作住持功德(一)
  122. 《易行品》概说
  123.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二)
  124. 龙树菩萨《易行品》- 称名、易行疾至、不退转(一)
  125.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三)
  126.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二)
  127. 龙树菩萨《易行品》-易行品本愿释略解(一)

宗风

  1. 宗风学习(七)
  2. 宗风学习(六)
  3. 宗风学习一~五

临终开示

  1. 临终的殷切劝导叮嘱
  2. 娑婆旅程尽,辞别归莲乡
  3. 信顺弥陀救度

访问篇

  1. 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2. 传承的路_与越南团法师谈话

问答

  1. 为善导寺干部莲友开示(问答)
  2. 他力与因果,有矛盾吗
  3. 他力的念佛就是随缘的念佛?
  4. 如何从自觉愚恶契入弥陀的救度
  5. 於福州答莲友问
  6. 於弘愿寺答僧众问

第十八愿善导释

  1.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十)
  2.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九)
  3.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八)
  4.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七)
  5.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六)
  6.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五)
  7.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四)
  8.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9.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二)
  10.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一)
  11. 第十八愿善导释(十)
  12. 第十八愿善导释(九)
  13. 第十八愿善导释(八)
  14. 第十八愿善导释(七)
  15. 第十八愿善导释(六)
  16. 第十八愿善导释(五)
  17. 第十八愿善导释(四)
  18. 第十八愿善导释(三)
  19. 第十八愿善导释(二)
  20. 第十八愿善导释(一)

净土法门的核心

  1.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十)
  2.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九)
  3.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八)
  4.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七)
  5.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六)
  6.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五)
  7.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四)
  8.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三)
  9.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二)
  10.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一)
  11. 净土法门的核心(十)
  12. 净土法门的核心(九)
  13. 净土法门的核心(八)
  14. 净土法门的核心(七)
  15. 净土法门的核心(六)
  16. 净土法门的核心(五)
  17. 净土法门的核心(四)
  18. 净土法门的核心(三)
  19. 净土法门的核心(二)
  20. 净土法门的核心(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四、忆与念
  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三、念者今心也,黏着不能忘
  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二、闭关念佛的苦恼者
  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前言 ── 一、念佛先要认识佛
  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现往东方的佛
  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令众成佛的佛
  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使凡入报的佛
  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报身报土的佛
  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诸佛证诚的佛
  1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临终来迎的佛
  1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亲近增上的佛
  1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身心无碍的佛
  1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息三涂的佛
  1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无碍的佛
  1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唯摄念佛的佛
  1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遍照的佛
  1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光明名号的佛
  1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名体一如的佛
  1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依正不二的佛
  2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下)
  2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中)
  2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机法一体的佛(上)
  2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下)
  2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不生不取的佛(上)
  2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为作大安的佛
  2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十)阿弥陀佛,是一尊召唤众生的佛
  2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不摈众生的佛
  2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八)阿弥陀佛,是一尊代众受苦的佛
  2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七)阿弥陀佛,是一尊以身为质的佛
  3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六)阿弥陀佛,是一尊急救溺水的佛
  3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五)阿弥陀佛,是一尊平等救度的佛
  3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四)阿弥陀佛,是一尊主动救度的佛
  3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三)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地狱的佛
  3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二)阿弥陀佛,是一尊救世法王的佛
  3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一)阿弥陀佛,是一尊救度众生的佛
  3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十)阿弥陀佛,是一尊为大施主的佛
  3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九)阿弥陀佛,是一尊惠利群生的佛
  3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八)
  3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七)
  4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六)
  4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五)
  4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四)
  4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三)
  4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二)
  4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一)
  4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十)
  47.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九)
  48.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八)
  49.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七)
  50.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六)
  51.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五)
  52.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四)
  53.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三)
  54.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二)
  55.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以四十八题略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一)
  56. 阿弥陀佛四十八题 目录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谈开示
top

法谈开示

《观无量寿经》概说(十二)

──慧净法师 2021 年 11月 20 日讲於台北净宗寺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上一节课是讲阿弥陀佛的光明唯摄念佛这个题目,也就是《观无量寿经》第九观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解释为「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但是却是唯一、摄取、救度念佛的人,背後的意义是说如果不是专一念佛的人,是修学其他法门的人,就不在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的范围。有关佛光普照,唯摄念佛,善导大师有自设一段问答来详细解说他的原因、根源。

       首先举出三缘也就是亲缘、近缘、增上缘来说出他的原因,之後举出「本愿义」,也就是引用净土三部经所讲的念佛。净土三部经有一致的涵义,就是唯说念佛、唯明念佛,唯有显明念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举出「三缘」跟「本愿义」来解说。

       在问答中所说的「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这里说「众行」也可以回向愿求而获得往生,所以说:「虽名是善」。

       「虽名是善」的「」有两种内涵──有「与跟夺」、「劣跟胜」、「取跟舍」、「废跟立」。

       「与夺」、「劣胜」、「取舍」、「废立」的两种内涵。也就是「虽名是善」的「」,是姑且先给「与」褒赞而说「」,犹如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付嘱文所说的「上来虽说定散两门」的「」;又如《观经‧序分》所说的「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的「虽」,姑且先给「与」褒赞,之後再以念佛剥「夺」,也就是贬抑的意思,而说「全非比较也

       「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也」,也就是没有少分可以比较,所以说「全非」。可知这里所说的「虽」这个字,是先褒赞肯定,之後就以念佛来贬抑否定。这就是在於显示「取舍废立」的意思,而「取舍废立」是这段话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我们「舍」众行而「取」念佛。

       因为,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诸行非弥陀本愿之行;念佛是易行道,诸行是难行道;念佛不回向也能往生,摄取不舍之故,诸行不回向就不能往生,无摄取不舍之故;诸行卑劣,念佛殊胜,所以说「全非比较也」。可知这段「比较显胜」的法语,取舍废立的意涵非常明显。

       自余众行,也就是除了念佛以外的其他行门,包含很广,包含着除了念佛以外,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的所有法门。释迦牟尼佛一生之中所说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再浓缩则为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泛的来讲可说是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众行」就是戒定慧三学以及六度万行。持五戒可以再度为人,修十善可以上生天界,三学圆满可以出离三界,六度圆满可以成菩萨、成佛,都有很大的善根和功德。但是,如果和念佛一比较,善导大师说全非比较也,根本无法比较。可说所有六度万行都是善事,都是功德,都是很殊胜的法门、很难得的修行,都有很高的境界、功德,但如果跟称名念佛法门相比的话,却是不能相比的。

       此外,善导大师又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意思是说,我们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有三昧功德。「三昧」就是定慧等持,定慧等持就是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念佛,自自然然就有那样的功德在里面,所以说「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念佛本身就是三昧,它的功德、功用是超越性的,也是绝对性的,不是诸善万行可以相比的。

       再归纳的话,就如同《观经》所说的十三种观想的「定善」、三福九品的「散善」。所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代教法,除了念佛法门以外,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归纳为「定善」与「散善」。因此,善导大师这里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这个「善」,就是「定善」跟「散善」,就涵盖所有法门了。

       可是,「定善」也好、「散善」也好,显密、顿渐这些法门,「若比念佛者」,如果跟念佛法门来比较的话,善导大师说「全非比较也」,就完全不能比较了,相差悬殊,可说天差地别,不能比较。

       为什麽?如果要说原因的话有很多,从根本上来讲的话,就是如善导大师所说的,念佛是弥陀本愿,而且弥陀光明直接摄取不舍;如果不念佛,而修其他万善众行,就不是弥陀本愿,弥陀光明不摄取,这是最根本的差别,从这个差别就已经显现出彼此的胜劣悬殊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除了念佛以外,譬如说十三种定观,入定观佛,它的境界很高,这是属於定善方面的。不然散善,三福九品,三福之中,「世福」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是很可贵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戒福」,同样也是很可尊敬的,尤其是「行福」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些也非常殊胜,难道都不如念佛吗?

       是的,不如念佛!为什麽?这些在阿弥陀佛当初发愿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已经一一做过选择了。怎麽选择呢?这些都是难行道,没办法广度十方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经过观察二百一十亿的佛国,在这些佛国的修行方法中,而选取念佛之法,以念佛做为弥陀本愿、往生正因。

       所以,念佛是弥陀本愿的念佛,由於本愿的念佛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选择的,它是必定能往生的,它往生的功德是属於绝对性;如果不是念佛的话,都是相对性。相对怎麽能够跟绝对相比较呢?所以也是不能比较的。

       何况,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念我们。阿弥陀佛念我们,我们就已在阿弥陀佛佛心之中;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已经在我们的身心之内。更何况念佛的人,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摄取,永不舍离,永不嫌弃,这岂是其余众行所能够比较的呢?

       念佛与佛心心相印,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肯定地、断然地说「全非比较」。诸行虽妙、虽贵,也是释迦牟尼佛所赞叹;但是「望佛本愿」,念佛独尊,所以说「全非比较」。

       当然,善导大师在这里主要是简要地引用正依经典,来显示「全非比较」的道理,如果以其他的教理来说明的话,也会很多、很清楚的。

       接下来善导大师就「本愿义」来解释说明:

       (三)本愿义

       善导大师引用例子说: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诸经」,总的来讲,是广摄一代诸经。很多部经典都在赞叹念佛的功能。有多少呢?统计起来有两百多部大乘的经典都谈到极乐世界的殊胜、称念弥陀名号功德的广大,也因此,天台宗的一位祖师荆溪大师说「诸教所赞,多在弥陀」。

       如果要把两百多部赞叹极乐、念佛的经典一一引用,那时间就要很长,所费笔墨也要很多,因此善导大师就引用正依经典,也就是净土三部经,来作为扼要的显明。

       因此,「诸经」总的来讲,广摄一代诸经,别的来讲,单指净土宗正依三部经,也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所有大乘经之中,处处都在赞叹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虽说诸经,但不是傍明的经典,目的在於指出净土三经所说,来显示取舍废立的道理。为了证明这个道理,善导大师就举出净土正依三部经之中的核心经文作为证明。善导大师说: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广显念佛三昧竟。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这八个字,在显示上下两卷的《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和果地的成就是不能分开的,果从因生,有因必有果;而且阿弥陀佛的佛国已经圆满成就,因此善导大师就总指《无量寿经》这一部经,名为「四十八愿」。

       也就是,《无量寿经》在讲什麽呢?在讲四十八大愿。由於有四十八大愿,才有极乐世界,才有阿弥陀佛,才有我们的往生。往生净土之因、往生净土之果,都在四十八愿当中。《无量寿经》分为上下两卷,从头到尾都是在说明四十八愿的因因果果。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十个字可说意义明确,而且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四十八愿之中,显明往生的正因是唯有称名。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要阐述的宗旨就是「名号」,也就是「称名念佛」。简而言之,这句名号──称名念佛,是贯串整部《无量寿经》上下两卷的。

       四十八愿,愿虽然有四十八,可是,它的目标、它的目的在哪里呢?善导大师斩钉截铁地说:「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很惊天动地的一段法语。愿有四十八,怎麽说唯独显明念佛呢?那其他的愿呢?

       这个「唯」,所谓「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唯」在唯识中有三种含义:(一)简持义。(二)决定义。(三)显胜义。

       「简持」就是把其他的舍掉,独取当中的核心,这叫做「简持」。

       「决定」就是这个是决定性的、必然性的,不是不定的,不是或然的。

       「显胜」,把其他的统统隐蔽,唯独显现其中核心的殊胜。

       所以,「唯」有这三种含义。

       「简去诸行,简持念佛」,这是第十八愿之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得生的,只有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故。第十八愿当中,没有其他的法门在里面,简诸行而说「唯明」,因为第十八愿只说念佛,不说其他的法门,不说其他的修行。

       在四十八愿当中,乃至在整部《无量寿经》当中,除了说念佛以外,也谈到诸行来迎,也谈到三辈功行,可是,诸行来迎的目的,是要导归念佛必生;三辈功行虽然各有不同,但每一辈每一辈都谈到「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就是,因地的本愿与果地的成就,这因与果是不相离的,总指一经名四十八愿,本愿生因唯有称名故。

       《无量寿经》核心专在名号,如本愿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愿成就文也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乃至命终,一念念佛,愿生极乐,当下就往生,就住於不退转的果位,岂不是念佛很殊胜,超越一切,当生成就!

       所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成就文的「乃至一念」,都是在显明这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都在显明十方众生只要专一称念这句弥陀洪名,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无量寿经》付嘱文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付嘱文」就是释迦牟尼佛交待弥勒菩萨,将这个法门传持下去的经文。意思是说,只要欢喜踊跃称佛名号,就能够得到大利。所谓「大利」,就是《无量寿经》一开头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的「真实之利」。宇宙当中只有成佛才是真实之利,如果还没到成佛,就还是在方便之中,因此,唯有成佛才是真实之利,才是无上功德。所以,「流通文」就说「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利」就是无上功德,就是真实之利。

       在《无量寿经》当中,只有说念佛能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念佛能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没有说其他的法门能获得如此殊胜的结果。

       《无量寿经》三辈文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是把千差万别的十方众生归纳为三辈,身分各有不同,但是三辈也就是十方众生都是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以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解释《无量寿经》「三辈段」的经文就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这就显示这句名号贯串整部《无量寿经》,显示《无量寿经》归宗结顶是在说专称弥陀佛名,这才是往生的正因、正业、正定业。

       由这些经文,就可以看出四十八愿,愿愿都在导归专念弥陀名号,虽然有诸行往生、有三辈法门的不同,但唯一要导归的、唯一要显明的,就是念佛,所以加一个「唯明」。

       所以,《无量寿经》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弥陀本愿。念佛是弥陀本愿,所以弥陀光明照摄,余行众行不是弥陀本愿,因此弥陀光明不照摄。所以《往生礼赞》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在这里顺便引用,这个净宗法师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当中的一段话来作为补充解释:

四十八愿只在说明第十八愿「念佛往生」这一件事。比如第一、第二愿,它们是为第十八愿服务的,为了让众生能够往生到这样好的净土,永远不受三恶道的苦恼,而发「国无三恶道愿」「不更三恶道愿」;也是为了让我们十方众生往生,而发他自己「无量光明」的愿:意思就是阿弥陀佛说「我这无量的光明,就是为了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所起的作用,就来自第十八愿:「因为要让十方众生称念弥陀的名号回归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回归阿弥陀佛的净土,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成为无量光明的佛」;因为要尽未来际度脱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成为无量寿命的佛;因为要以他的名号最简单易行、最殊胜无比地来救度众生,所以发愿「让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弥陀的名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第十八愿服务的,以第十八愿作为根本的目的。

说起来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世间兴办任何事业,都有总体的目标,也有局部的目标。比如三峡移民的工程,最终目标是要移民。为了移民,需要建设新的村庄、新的城镇,要规划道路,要有住房,要有商店,要有学校,要有幼儿园,要有医院,要有公园等等,把这一切做好了,目的是什麽呢?是要把人移到这里来。如果这一切都做好了,却不能把人移到这里来住,这就是一座空城,没有意义。如果你问这是在做什麽?他不用回答是为了建房、建道路、建医院、建花园,虽然具体就某件事可以这样讲,但是只要说「为了移民」就可以了。为什麽建这座村庄?是为了移民,移民才是根本目的。办这种种局部的事情,都是围绕移民这一根本目的。

阿弥陀佛建极乐世界,说「我的极乐世界如此庄严,如此殊胜安乐,目的就是要把十方众生移民过来,速生我刹受快乐」,这才是四十八愿的核心。

「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这是阿弥陀佛成佛的根本目的。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求佛道是为了化众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展开其他四十七愿。就像一棵树,只要掌握了根本,枝叶花果统统都有了。在四十八愿当中,如果你了解第十八愿的精神,专修念佛,其他四十七愿即使一个字也不知道,到达极乐世界也是一点都不少,完全兑现。

正因为有第十八愿,四十八愿才是一个整体。一串念珠,比如说有一百多粒,如果没有线把它们串起来,那就是散的。有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成为一个整体。第十八愿就好比一串念珠中间的那条线。

又像一张网,它有千孔万孔,但是,如果把网的大纲抓住,千孔万孔都能收起来。

四十八愿内容非常广泛,如果展开来讲,不止四十八愿,有很多;但是,一提第十八愿「六字名号,念佛往生」这个纲要,就统统都有了。如果说四十八愿必须任何时候都要每一条愿来讲解才叫完整,那四十八愿本身就不完整了,就不是一个整体了。如果是一个整体,只要抓住它的核心,就全部都有了。就像我们提衣服一样,一件衣服有领子,有袖子,有衣襟,有其他部分,只要一提领子,整件衣服就提起来了。如果又要抓领子、又要抓袖子、又要抓後襟……全部抓才能提起来,说明这件衣服还没做好,分成几大片了。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一个天然的整体。只要称念六字名号,全部都有了,这才叫做一个整体——有其贯穿不变的宗旨。

修学净土法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把第十八愿的念佛突显出来。

       以上是净宗法师在《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当中所讲的。

       「又如《弥陀经》中」,《阿弥陀经》中有释迦所宣说,也有诸佛所证诚,所以分为二重。又如《阿弥陀经》之中,这是第一重。接着说:

       「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指释迦牟尼佛赞叹弥陀名号以及念佛功德。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执持名号」,又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如果就《阿弥陀经》来讲,善导大师就没加「唯」这个字,只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没有说「『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因为在《阿弥陀经》里,只说「执持名号」,也就是只有阐释「本愿称名」,念佛之外没有余行,不说其他方便的善行或方便的法门,而且已经预先废除少善根福德说不能往生,不说三学六度万行,没有掺杂其他法门,没有另外可以舍弃的,因此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而不另外再加「唯明」或「唯标」。因此只说专念名号,没有唯可以简别,所以不别说唯。因此,它很清楚,就是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所谓「一日七日」,并非只是一日、只是七日,它的含义是「上尽一形,下至七日、一日、一时、十念、五念、一念」,也就是愿生极乐,从今之後就专念弥陀名号,不夹杂、不间断。所谓「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念」。

       《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执持名号」,是一心信受、一心专念的意思。可知,《阿弥陀经》也是在说专一念佛,必得往生。所以善导大师《法事赞》说: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句赞偈是在解释《阿弥陀经》的一心执持名号。

       接下来第二重说: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这是指《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所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之後,十方诸佛同心为释尊证诚专念得生,真实不虚,所以引证。就是《阿弥陀经》所说的「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可以知道,念佛往生的法门,被诸佛所证诚、赞叹、护念。也就是《阿弥陀经》之中,释迦牟尼佛说明只要专念弥陀名号就必定得到两种果报:一种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另一种是「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当说明这些利益的当下,十方恒沙无量无数的诸佛,立即主动地从他们的世界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欢喜赞叹、证明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你们十方众生要相信不要怀疑。」这就是十方诸佛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

       可知,只要愿生、称名,就受十方诸佛的证诚,证明不会虚假、必定往生;也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十方诸佛也同样在弘扬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佛佛相同,佛佛互相称赞、互相证明,而且也以弘扬这个法门为他们的出世本怀。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这是引用《观经》定善、散善的经文之中,所唯一标举专念名号的经文。

       这段文是在解释《观无量寿经》的。《观无量寿经》「显义」是在讲定善跟散善,「隐义」是在讲执持名号,所以善导大师就说:此经(《观无量寿经》)定善、散善的经文中,都只在标出专念名号必定往生。

       定善文中,哪一段经文标示念佛往生呢?「定」就是十三种定观,十三种定观最明显的在第九种观,第九观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十三种定观的经文中,也谈到念佛。

       这里的「念佛众生」的「念佛」,是心中观想的念佛,还是口中称名的念佛呢?如果从释迦牟尼佛殷勤恳切要阿难尊者专弘专传下去的「付嘱文」来看,就是「称名念佛」。也就是:

佛告阿难: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段经文也就是「持佛名」,不是「观佛像」。所以说,十三种定观也谈到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散善就是九品,九品之中有哪段经文在谈称名念佛呢?在於下三品,也就是说,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谈到称名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此外,《观经》流通文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付属文说: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指出这些经文是「唯标专念名号得生」的经文。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观无量寿经》不管定善也好、散善也好,虽然说到十三种定观,说到三福九品,但目的在於导归「专念名号得生」。也可以说只在标举「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不是在标举十三种定观,也不是在标举三福九品。

       为什麽释迦牟尼佛费那麽多的时间、讲那麽长的经文,来介绍十三种定观和三福九品呢?目的在於何处?就是「唯标专念名号得生」,目的就是导引修定善、散善的众生归入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导引圣道法门的修行者,归投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

       四十八愿中「唯明」这一些法语,还有一种意义。四十八愿文虽然有诸行来迎,但那些不是生因(往生的正因),本愿生因唯在念佛。所以简去余行,持取念佛,所以说「唯」。

       《观经》也是,所谓「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本愿生因也唯在念佛」,所以简持说「唯标名号」。因此《观经疏》结论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几段法语是善导大师引用净土三经,来说明诸善万行不能跟念佛相比。由此也可以知道,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思想是一致的。如有不同,那三经就互相矛盾了。那一致的宗旨是什麽?就是「专念弥陀名号,必得往生弥陀净土」。也就是这三部经都在说一件事情──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所以,整个净土宗在说什麽?就在说「专念弥陀佛名,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归宗结顶就是在说这句话,在显明这个道理。

       善导大师引用净土三经,三次说到「得生」,也就是: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这三句是很有甚深意义的,为什麽?

       (一)诸行须回向,念佛则不然;

       (二)又诸行生於胎宫,念佛则不然;

       (三)又诸行不照摄,念佛则不然;

       (四)诸行难行,念佛易行。岂可比较。

       由於弥陀本愿名号,是名体不二,是如实功德,因此必需专一称名念佛,必定百分之百往生极乐世界。所说三个「得生」之言,是重点,应该掌握。

       虽然只是引用净土三经,其实涵盖了一切世界、十方诸佛,以及所有的经典、法门。也就是不仅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当中,念佛都是诸善万行所无法相比的。为什麽?因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大愿是在考察了十方法界诸佛国土之後,经过五劫思惟所发超越十方诸佛的大愿,当中独独选取念佛为往生的方法,而诸行是选舍的。

       这里谈到「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除了净土正依经典,净土三部经之外,圣道门的经典,比较有名、比较被尊崇的经典,有所谓「富贵华严」的《华严经》、「成佛法华」的《法华经》、以及「开悟楞严」的《楞严经》,这三部经最後也都在导归极乐,也都在显示念佛的尊贵。

       像《华严经》,很有名,可是《华严经》的归终结顶、最後目的,却是等觉的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引导登地的十地菩萨归向极乐,才能够快速成就佛果。

       《法华经》,「成佛法华」,也在说明修行《法华经》往生弥陀净土,譬如《法华经》〈药王菩萨品〉就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於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楞严经》,「开悟楞严」,也在说明众生只要能「忆佛念佛」,就能「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到了极乐世界,六根对极乐世界的六尘,根根尘尘当下都能让我们开悟、让我们证入涅盘,所以说「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殷懃郑重,处处赞叹、劝导念佛一行,余行不然,是随他意,虽说往生,没有殷切的劝导。佛意唯在称佛名号,因此简去余行,所以说「唯」,这是约随自意,阐述取舍废立的意思。

       善导大师广泛的举出三缘以及净土三经的经文作为解释证明,让我们晓得,弥陀光明唯摄称名念佛人,不摄其他定散余行者的道理之所在。

       再者,「本愿」、「三缘」、「摄取不舍」这三个是一体的,因为他们是彼此互为因果的,一切来自阿弥陀佛的本愿,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本愿,连这句名号都没有,何况亲缘、近缘、增上缘呢?所以,「三缘」来自「弥陀本愿」,光明「摄取不舍」也是来自「弥陀本愿」。

       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有这「三缘」的功能力用,也有光明「摄取不舍」的功能力用,所以「弥陀本愿」就是「三缘」,「弥陀本愿」就是「摄取不舍」;同样的,「三缘」就是「摄取不舍」,「摄取不舍」就是「三缘」;而「三缘」与「摄取不舍」就是「弥陀本愿」。因此,念佛人自然任运的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而弥陀光明也自然任运的唯摄念佛人。

       善导大师最後说,「此例非一也。广显念佛三昧竟。」「此例非一」,意思是说,这种例子有很多,如前面所解释的,不只净土三经而已,诸大乘经之中都在赞叹宣说称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几乎是诸经的通义。所以结言「此例非一也」。

       「广显念佛三昧竟」,广泛的引用净土三经的经文解释说明「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的念佛,是称名念佛的「念佛三昧」,不是观佛三昧。如果是观佛三昧或其他法门,就没有佛光摄取不舍的利益与功能。

       所以整部《观经》的目的,包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善导大师说都是在「广显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并不是观想佛,而是弥陀本愿的「称名念佛」。

       这里所说的「念佛三昧」是要与观佛三昧作区别,分别两种三昧的不同。因为《观经》的文面是在讲定善十三观的「观佛三昧」,之中也有几次提到「三昧」两个字,而第八观与第九观这两观的结语却提到「念佛三昧」。这两种三昧有什麽不同呢?「观佛三昧」是入定观想的观想念佛,而「念佛三昧」是不需入定观想的称名念佛,两者属性有着天差地别的悬殊,为了显明这两种三昧的不同,因此善导大师在这最後做出总结的说明。

       念佛三昧既是契理的殊胜,又是契机的容易。也就是念佛三昧是弥陀本愿,因此契理又殊胜,同时十方众生都容易做得到,因此既是契机而又容易。而观佛三昧不是弥陀本愿,既不契理,同时是难行道,也不契机。为了显明这样的道理,善导大师在这里就特别提到说「广显念佛三昧竟」,意思也在说明整部《观经》虽然广说定善十三观的「观佛三昧」,但其实是唯标称名念佛的「念佛三昧」,而第九观所说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念佛,指的就是「念佛三昧」,不是「观佛三昧」。

       有关「念佛三昧」,後面会另立一个主题做讲解。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根据第十八愿「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往生我的净土」,以六字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我们念佛,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如果在六字名号之外强求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这样就不符合因果道理,不符合果上正觉与因地誓愿自然相顺的法则,这是非理的责难。

       同时,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救度每一个众生,所以他才发了这个称名往生的本愿,光明摄取念佛之人。因为念佛简单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念佛。只要念佛,就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所摄取。

       之所以唯摄念佛,之所以发这麽一个本愿,是让我们众生心中有个固定的目标。同时,称名容易,用这个法门,阿弥陀佛可以普救一切众生,大家都做得到,如果用诵经的法门作为往生行法,那很多人不会诵经,这样就不慈悲了。所以,念佛法门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做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照耀摄取。这是让我们的心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然後让我们人人可行,就人人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以这显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

       以名号作为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救度众生的方法,是彻底究竟的慈悲,因为六字名号包含阿弥陀佛因地到果上的一切功德。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不能给我们一个半成品,或者给我们一个不怎麽殊胜的功德,而是把他最殊胜、最究竟、最圆满的功德放在名号里面给我们,这才体现了阿弥陀佛最彻底、最究竟的慈悲。如果用其他方法的话,就没有这样的功效和利益。所以,从这一点讲,是万不漏一、平等普摄的慈悲!

       好比船长驾船来救人,他大声地呼唤所有的人说:「我来救度所有人,只要大家愿意上船,就可以得救。」他这样喊,两种理解都正确:

       第一种,所有愿意上船的人都可以得救。也就是船长是来救所有的人。

       第二种,船长是救度愿意上船的人。

       「救所有的人」,这是他的本心;「只救上船的人」,这是自然的法则。但是,都是喊你上船,你都可以上船。你不上船,却说:「不上船的就不救,船长不慈悲。」这不符合事实。

       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阿弥陀佛说「我这六字名号大愿船开来了,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这是一种说法;「我只救度称念我名号的人,光明唯摄念佛人,渡过生死大海」,其实这两句话并不矛盾。「救度所有的人」是他的本心,「只救度上船的人」是自然的法则。

       随顺船长的呼唤,接受他的邀请,接受他的好意,来上他的船,就可以离开险境。我们所有众生,信顺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等於乘上弥陀的六字名号大愿船,就可以安然渡过生死大苦海。

二七、念佛三昧论

       在《观经》第八像观最後有提到「念佛三昧」,而第九观真身观也有「念佛三昧」四个字;另外还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句。这念佛是指哪一种念佛?

       从《观经》文面的显义来说,是观念,也就是观想念佛的意思;可是从文义的隐义来说,是称念,也就是称名念佛的意思。

       先是真身观的经文中说到佛身金色、身量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佛眼、毛孔光明、圆光、化佛、化菩萨、八万四千相好以及光明等等。其次又说: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从这些经文看,观见所举的各种事物是念佛三昧,所以这念佛是观念的意思。依据这个讲法来推想,「念佛众生」也应该解释为「观想念佛的众生」。然而,如果深入经文的隐义来探讨,这个念佛是「持无量寿佛名」,也就是「称名」。如前面所讲的,善导大师用「三缘义」与「本愿义」来解释「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经文,是把念佛解释为称名念佛,这样的话,「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意思自然就是摄取称名念佛的众生。所以整部《观经》的目的,包括《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善导大师说都是在「广显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并不是观想念佛,而是弥陀本愿的称名念佛。

       再来,第九真身观的经文也说:

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自力的修行者,由於不知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心,以自力作勤行精进,息虑凝心的见佛;然而见到佛身之後,体悟到弥陀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就能由观念、忆念等的方便「定散要门」,回入「本愿称名」的真实「弘愿」。

       又如《般舟三昧经》说,有菩萨入定到极乐世界,问阿弥陀佛说要怎麽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回答:

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

       释迦牟尼佛也当下做了一个结论说:

专念故得往生。

       显示十方众生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往生弥陀净土的正因。如果能够体悟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的信心,这才是真正的见佛,胜於见佛色身。

       「三昧」就是禅定、寂静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要降伏妄想杂念,要有清净心,要有入定的功夫,这些我们罪业凡夫是绝对做不到的;可是只要称名念佛,本身就是三昧,为什麽?因为这一句佛号,是万德洪名,本身具有禅定、寂静的功能。再者,这句名号是法性,法性常寂、常照,常在寂静涅盘当中,同时又能起般若观照,因此,只要专称弥陀佛名,禅定、般若的功能都在里面了,所以称名念佛本身就是三昧。有关念佛三昧的道理,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

第二八、「光明遍照」善导大师的其他解释

       有关光明遍照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在其他的着作有很多的解释,这里一一列出,之後再做详细的讲解:

       (一)四首偈

       一、《法事赞》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二、《往生礼赞》说: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三、《般舟赞》说: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四、又说: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另外:

       《阿弥陀经》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有关这二段经文,善导大师又有四段法语:

        (二)四段法语

       一、《往生礼赞》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二、《观经疏》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三、《观念法门》说: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四、《往生礼赞》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有关善导大师这几段偈语、这几段法语,在解释「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在解释《阿弥陀经》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同时也在解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接下来要对善导大师这一些偈语跟法语,一一做解释。

       第二九、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这一个题目:

       关於「亲缘」,善导大师在《法事赞》用一首偈解释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这四句偈语是在解释「亲缘」。所谓「亲缘」,如父母儿女之亲,亲子关系最亲,天性相关之故。如果能念佛,就进入弥陀心光之中,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所以说最亲。

       「弘誓多门四十八」,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非常的宏广,为什麽?因为这四十八大愿是要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叫作「弘誓」。

       「偏标念佛最为亲」,这四十八大愿虽然内容各个不同,但是「偏标念佛最为亲」。「偏标」,对回生万行之疏,故说偏标。「偏」就是唯一、独一的意思。这四十八大愿唯一、独一都在说念佛这件事情——不是四十八,是一,一个念佛的愿,偏偏、独独标举并显明念佛,将念佛从四十八愿中特别提出来,所以叫作「偏标」。所以「弘愿」就是唯一念佛的一个本愿。因为弥陀本愿念佛就是正觉弥陀的全体,名体不二之故。

       什麽是「亲」呢?「亲」和「疏」是相对的。念佛就和阿弥陀佛亲,如果不是念佛,修其他法门虽然回向也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过和阿弥陀佛就疏而不亲,而且如果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人能念佛佛还念」,「人能念佛」这四个字,显示「最为亲」的相状。「佛还念」,这三个字显示「弥陀光明摄护不舍」的意思。

       「专心想佛佛知人」,也就是众生念佛不舍,弥陀就摄取不舍的意思。

       接下来,针对「亲」这一个字来阐释:

       「亲」有两种意思,就是「亲密」和「亲近」。

       「亲密」是指心灵上的贴近,心意相通,融为一体。

       「亲近」是指身体上的距离,如影随形,不相舍离。

       「疏」也有两种,一种是「生疏」,另一种是「疏远」。

       「生疏」就是说两个人没有感情,不亲密,不亲密所以生疏,甚至不相识。

       「疏远」就是没有在一起,彼此有距离。

       善导大师说「偏标念佛最为亲」,显明念佛人和阿弥陀佛有亲密的、亲近的关系。若不念佛,就和阿弥陀佛不亲密、不亲近,和阿弥陀佛是生疏的、疏远的。

       有关「亲」还有另外一种含义。这里的「亲」,就是根本、核心、中心的意思,也是正因正业,更是具有生命性、独一无二的。

       怎麽说呢?念佛就是净土宗的根,所以是根本核心,是中心,也就是正因正业。尤其念佛是念佛人的生命——有念佛,我们会往生成佛,法身慧命就可以成就;没有念佛,必定再轮回六道,我们宝贵的法身慧命就只好继续永远随业而永劫沉沦了。

       就阿弥陀佛来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若没有成就这句名号,他就没办法成正觉。所以对佛来说,佛号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念佛是我们的生命,因此是生命性的亲。世间最宝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若没有生命,再怎麽荣华富贵、金银满库,都没有意义。

       皈依三宝是佛教的基本修行,刚进入佛门修学佛法,都从皈依三宝开始,最後也以皈依三宝为圆满。所以,佛门每天早课也好,晚课也好,都会念「三皈依文」。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皈依三宝的中心就是念佛。这样说起来,整个佛法成始成终都没有离开念佛,都以念佛为核心、为中心、为生命,那净土宗就是念佛的法门,而且强调要专一念佛。入佛门要先三皈依,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三皈依具足。

       成佛第一步,要先发菩提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弥陀净土就是发菩提心,不用另外再发菩提心。所以念佛愿生是十方众生,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

       其实,无论就时代来说,或就根机来说,还是就法门来说,称名念佛是最为应时应机的妙法。就时代来说,现在是末法时代,而这个世界又是五浊恶世;就众生来说,我们的根机下劣,不可能一闻千悟或大彻大悟。所以我们修行的法,要选择念佛。

       《大集经》也说: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土宗就是真正专一念佛的法门。

       皈依三宝是念佛、念法、念僧,目标还没有专一;而念佛是目标专一,专一在「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诸佛,涵盖十方诸佛;专称弥陀佛名,就是称念十方诸佛名,而且超越十方诸佛。所以,念佛是佛法修行之中的「王道」。「王道」可以说是唯一,而且是绝对、高超,是总包涵。

       这个「亲」字,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念佛的人和阿弥陀佛的亲近,其实是「一体不离」。中国字的造字非常富有内涵,也很有艺术性。「亲」字若是拆开来解释,是很有意思的。「亲」字怎麽写呢?一个「立」,下面一个「木」,右边一个「见」。意思就是站在树上向着四方眺望,这叫作「亲」。

       古代的农业、农牧社会,一般人就是种田,或者上山打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古代也没有很多便利的交通工具,亲人若是外出远行,或者子女上山打猎,或者小孩到外面游玩,往往只有走路爬山,不像现在有车子可以搭,也有电话、手机可以联络。所以亲人如果早上出门,到晚上还没有回家,父母就会很着急,爬到树上向着四周观察巡视,甚至担心:「哎呀,天越来越暗,又下着毛毛细雨,宝贝孩子怎麽还没有回家?平安吗?万一发生危险怎麽办?」着急紧张地爬到树上向四周观望,父母亲的心情自然会表现出这种动作行为。若不是父母,是不会这样的。唯有父母对子女,或者子女对父母,才会有那种感人的心情和动作,这就是「亲」。所以,「亲」就是代表骨肉至亲、父母儿女之亲。

       我们转世投胎出生,除了神识之外,就是靠着「父精母血」才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子女和父母、父母和子女就是骨肉至亲,这种亲是最亲密的,也是最直接的。

       法律上说一等亲、二等亲,一等亲就是父母和子女,至於伯父、叔叔,或是姑妈、姨妈这样的亲是二等亲、三等亲等;假若不是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和我们就没有亲人的关系。因为有骨肉的亲缘、血缘,所以才是亲。

       我们有这个人身,是过去的神识来投胎的。神识是因,但是有因没有缘也不能得到果,还要靠着父精母血的缘,才会有这个人身。这三种若是缺一种,就不可能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不管小孩也好,老人也好,不论是骨头、血液、五脏六腑,一点一滴都是父母的精血所成就的。因此父母和子女、子女和父母最亲。

       我们一方面要感恩父母生下我们之恩,另一方面也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就要借假修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希望这一世的父母跟随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甚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全都往生极乐世界。

       因为父母跟儿女有父精母血的关系,所以生下的孩子,不管是美丽聪明,还是丑陋愚钝,都是自己的宝贝;因为是骨肉,不会因为生下来丑陋或者弱智,就把他视为外人而舍弃;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即使贵为帝王,也是视自己的儿子为宝贝而相亲相近,不会认为我是一国之王,对自己的儿女也跟对一般老百姓那般看待,这是不可能的。父母与儿女的亲爱与珍惜是天性自然,不必勉强造作、不必学习的。

       一个小孩如果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与珍惜,这个孩子才会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父母的疼爱,他的内心会非常寂寞孤单,而且在性格、行为上,往往会比较偏激,没自信。所以爱心——「被爱」及「爱人」,是一切众生所需要的。

       念佛人跟阿弥陀佛的亲到底是什麽样子的亲?亲到什麽地步?我们体会不来,要体会的话只能用世间上父母儿女之亲来理解, 但其实念佛人跟阿弥陀佛的这个亲,又比世间上父母儿女的亲还要更亲,为什麽?因为不只是心的相应、感应道交,而且几乎是一体性的、不离的,所谓「形影不离」,念佛人如同身体,阿弥陀佛如同影子,有念佛就有影子,所以永远都是在一起的。

       那麽阿弥陀佛也可以说是身体,而念佛人就是影子,有阿弥陀佛就有念佛人的影子,形影是不离的,这样的亲当然世间上难以比拟,只能用父母儿女的亲来做譬喻,但,总之念佛人跟阿弥陀佛的亲几乎是一体不离的。

       世间上父母儿女的亲再怎麽亲总有心灵上的隔阂,也就是代沟,而且儿女长大了就各自向外去发展,总有离开的时候,乃至於人有生病、有死,百岁年老离开世间,那每一个人就各自随他的业力去投胎转世到不同的地方,再也不能够在一起,即使将来见面了也彼此不知道过去曾经有父母儿女的关系,总有离开、别离、不相认识的时候。

       可是,念佛人跟阿弥陀佛的亲是一辈子的,乃至生生世世、永不离开的,因为阿弥陀佛以他的光明摄取我们,就像以光明的袋子包住我们,现生保护我们,一直到临终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跟他一样的成佛,成为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智慧、无量慈悲、无量愿力的佛;白天、晚上都不离开我们,即使年纪老迈而有了失智的现象,甚至病苦念不出佛,昏迷嘴巴不能念佛,阿弥陀佛照样也是摄取不舍,跟我们同在一起,是这样的亲。

       那麽念佛人为什麽和阿弥陀佛亲?并不是因为我们念佛所以和阿弥陀佛亲,也不是因为众生都有佛性所以和阿弥陀佛亲,也不是我们发四弘誓愿、行六度万行所以和阿弥陀佛亲,都不是,是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因为在十方三世诸佛之中,有一尊佛为十方众生发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因此才和十方众生有了这种亲缘。

       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了愿,他如果成佛,也要使十方众生都成佛;如果不能使十方众生成佛,他也不能成佛。他的成佛和我们的往生,我们的往生和他的成佛,就有了一体不离的关系。所谓一体不离,就是一旦缺一边,另外一边就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与弥陀的关系不只是亲,而且是一体不离的。

       四十八大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所以阿弥陀佛是为众生而成佛的。因为有了这个愿,阿弥陀佛自自然然和十方众生中的念佛人有了比父精母血还要亲的关系。

       我们念佛当然是「因」,不过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成佛,这样就缺乏了「缘」,内外因缘和合我们才可以往生成佛,阿弥陀佛也才能成正觉;否则,因与缘不具足,我们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也无法成正觉。就是因为有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我们,才有一体不分的亲。

       阿弥陀佛的生命是建立在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之上的,而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也是建立在阿弥陀佛成正觉的功德愿力之上的。所以,念佛的众生和救度的阿弥陀佛,自然成为一体,不相舍离,相依相存,缺一即倒。

       这样的愿,唯有在第十八愿,因此第十八愿等於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了这个愿,才有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存在;有了这个愿,我们才能让阿弥陀佛救度,得到永恒、安乐、成佛的生命。所以,佛和我们,我们和佛,自然是一体不离的。

       有一句话说「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往生」是指念佛众生的往生,「正觉」是指阿弥陀佛的成佛。也就是说,我们念佛人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成佛是「机法一体」。「机」就是指我们念佛的凡夫众生,「法」是指救度的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机法一体」的法门。

       既然是一体,当然就超越世间亲子之间的「亲」;

       既然是一体,往生现在就已经决定;

       既然是一体,我们就时时刻刻都和阿弥陀佛在一起。

       大家想一想,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发第十八愿,凡夫众生会有办法和佛亲近吗?

       佛的境界超越一切大乘、小乘。就大乘来说,连菩萨的境界和阿弥陀佛的距离都还非常遥远;如果是小乘的声闻、缘觉,和阿弥陀佛就完全没有关系,因为声闻、缘觉的教理当中并没有十方净土、没有十方佛、没有阿弥陀佛;更何况我们是具足贪瞋痴的罪恶生死凡夫,即使百劫、千劫高声地念佛,谦卑地顶礼,或者入定观想,也和阿弥陀佛常相遥远,不可能相亲相近。

       但是,现在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听到;我们拜佛,阿弥陀佛就看到;我们想佛,阿弥陀佛也想我们,这正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才可以达到我们「礼、称、念」,阿弥陀佛就「见、闻、知」——我们的三业就和阿弥陀佛的三业同样一体不离。

       假如阿弥陀佛没有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第十八愿,我们没有办法和阿弥陀佛亲,因为没有这句名号可以让我们念,就没有这尊佛和我们有相互依靠的关系。十方诸佛之中,唯有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才使我们和阿弥陀佛亲,和阿弥陀佛近。

       就好像日光灯,开关按下去,和电灯就会感应道交,因为它们是一体的,有共通的线路。如果是按别的开关,这个灯会亮吗?不可能会亮,因为它们没有连结。同样,因为有第十八愿,才使我们念佛就像按开关一样,和阿弥陀佛的无量光一体,相应相交。

       民间有乩童通灵,乩童和什麽鬼神相通,那个鬼神就会来附他的身体。在附身的时候,身是乩童的身,但是生命却是鬼神的生命,因为他们是相通的,感应道交的。相同的道理,念佛人没有和其他的灵界感应道交,单单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和阿弥陀佛「通灵」、通佛、通愿,阿弥陀佛就会自然在我们身上产生作用。

       所以,一个念佛的人,智慧会开发,福报会增长,命运会转变,就是因为和阿弥陀佛相通。

       当然,念其他诸佛菩萨也是可以相通感应,但却不能往生成佛。为什麽?因为其他的诸佛菩萨并没有为我们发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

       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就好像我们和父母相亲,因为我们身上有父精母血,否则就没有那个「亲」。又好像世间男子这麽多,只有一位是我们的父亲;世间女子这麽多,也只有一位是我们的母亲。十方诸佛虽然多,也只有阿弥陀佛对我们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其他的佛并没有。

       世间的人有「亲而不近」,也有「近而不亲」,有「不亲不近」,也有「既亲又近」。

       「亲而不近」,比如父母子女最亲,不过子女长大後往往会离开故乡,甚至不太联络,这就是「亲而不近」。

       「近而不亲」,两个人在一个办公室,每天都在一起,但却不是亲人,只不过是同事关系,这就是「近而不亲」。

       如果是外人,当然既不亲也不近。

       现在,我们和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而且机法一体,互相不离,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偏标念佛最为亲」。这一个主题就解释到这里。

第三十、善导大师赞佛偈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说: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一首偈是善导大师很有名的「赞佛偈」,原文共有八句,这里引用前面四句,因为这四句是在解释阿弥陀佛的光明。

       阿弥陀佛本身的光明是自然照耀摄取念佛的人,为什麽会有这一种自然的功能呢?是来自於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的成就,就是以他的名号度众生,也就是念佛人跟他的心愿心心相通,自然就蒙受阿弥陀佛身心光明的照耀、摄取。

       另外,善导大师《般舟赞》说: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又说: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这三首偈都在解释「佛光普照,唯摄念佛」的道理,这三首偈都有重复的内容,意思很浅显,互相阅读、会通就能够了解。

       第一首偈说: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第一首偈主要的涵意,是在下面这两句:「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

       前面三句偈语是依据《观经》第九观的经文所写的,经文说:

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又说: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第一句「弥陀身色如金山」,是依据《观经》第九观「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的经文而来。

       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身」就是「弥陀身色如金山」。「金」,就是「阎浮檀金」,阎浮檀金是世间黄金当中最殊胜的,一般的黄金如果放在阎浮檀金当中,就失色没有光辉了。夜摩天是欲界天第三天,夜摩天的阎浮檀金不是我们人间的阎浮檀金,它是天金。阿弥陀佛佛身的金色,不只比人间的阎浮檀金殊胜,也比天界的夜摩天阎浮檀金还要殊胜,而且殊胜无以伦比,是天金所不能比拟的。用夜摩天阎浮檀金只是一种譬喻、一种形容,是根本不能比较的。

       再者,佛教所谓「金」或「黄金」,有「清净、不变、高贵」的三义。

       善导大师说「弥陀身色如金山」,用「金山」来形容弥陀的佛身,也有很深的含义。显示弥陀救度是平等无差别的,这是清净意思;永不改变的,这是不变的意思;超越诸佛的,这是高贵的意思。

       《金光明经》说:「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等金山。

       《易行品》说:「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易行品》是龙树菩萨所写的,这一段「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是龙树菩萨《易行品》〈赞佛偈〉当中的第一首。

       善导大师这首〈赞佛偈〉第一句「弥陀身色如金山」是融合了《观经》、《金光明经》、《易行品》这二经一论所造句的,所以有它特殊的含义。

       「相好光明照十方」,就是《观经》所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所以说「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充满大宇宙的弥陀光明,有什麽功能力用呢?《观经》说「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句经文就是在解释「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这个光明的作用与目的。也就是弥陀光明的作用与目的,就是《观经》所说的,在於「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就是「摄取念佛众生」。

       这段经文背後的意思是:没有念佛的众生就没有摄取不舍,有念佛的众生就有摄取不舍。善导大师进一步断然地阐释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只有念佛才能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若不念佛就不蒙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显示光明与念佛,念佛与光明,相感相应,彼此一体不离,永在一起。

       「光明摄取念佛众生」,这一种容易又殊胜的功能力用,在善导大师这首〈赞佛偈〉第二句、第三句就有突显出来。所以善导大师是以前面二句「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来涵盖《观经》第九观的经文,以第三句「唯有念佛蒙光摄」来阐发《观经》经文所要讲的背後的涵义。

       这三句之中,前面二句一般都可以造得出来,但是第三句一般就造不出来了,连想也不敢想。「唯有念佛蒙光摄」,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唯有念佛才蒙受光明摄取,背後的意义在说明,如果不是念佛的话,即使阿弥陀佛的光明,再怎样的遍照十方世界,也跟阿弥陀佛在这一方面没有感应道交,没有蒙受弥陀光明的利益。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是有道理的。因为阿弥陀佛的「体、名、光」,三者一体,念佛名就蒙佛光照,因为名与光一体不离之故。所以善导大师说弥陀名号是「光明名号」,如果不念弥陀光明的名号,就与弥陀光明无关,自然就不能蒙受弥陀光照。有其因就有其果,无其因就无其果。

       自古以来,很多人读诵、注解《观无量寿经》,却往往看不出经中所要彰显的这一层涵义,我们如果没有看到善导大师这一首〈赞佛偈〉,当然也就不晓得经文有这种特殊的意涵。

       另外,《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段经文,也是整部《观无量寿经》结晶的地方。《观无量寿经》的结论「流通文」并不是流通付嘱「观无量寿佛」,而是流通付嘱「持无量寿佛名」,所以不是观无量寿佛像,而且持无量寿佛名。为什麽?因为持名念佛能够蒙受弥陀摄取不舍,如果不是持名念佛就不能蒙受弥陀摄取不舍。

       「唯有念佛蒙光摄」,这麽重要的教理,如果没有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谁有智慧能够阐扬出来?谁有这个胆气敢讲出来?历代祖师没有人敢讲这样的话。

       十方众生,不论在家、出家、男女、老幼、智愚、善恶,专念弥陀的利益与特别殊胜的要义、要处,都在这一首偈中浅显明白的显现了。

       虽然弥陀光明遍照十方,可是「唯有念佛蒙光摄」,只有念佛才能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意思是说,只有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才摄取不舍,才蒙受弥陀佛光的利益;不念阿弥陀佛,念其他的佛菩萨也好,其他的咒语也好,其他的经文也好,修其他的法门也好,都不能蒙受弥陀光明的利益。什麽利益呢?就是蒙佛「摄取不舍」。「唯有」这两个字是非常斩钉截铁、非常肯定的语句,不是不定或者是或然的。

       第四句「当知本愿最为强」,这就说出他的原因原理。为什麽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念其他名号的就没有呢?对这个问题,善导大师特别在《观经疏》设立问答详细的解说,内容在《净土宗圣教集》614页的地方,也就是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广泛的举出三缘以及净土三经之中的本愿文作为证明解释。

       三缘就是「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本愿文就是第十八愿念佛之文。第十八愿念佛之文是净土三经共同唯一的宗旨,以这三经的念佛宗旨来做为解释,让我们晓得,喔!原来如此,唯有念佛蒙光摄,若不念佛就不能蒙光摄,弥陀光明唯摄念佛者,不摄其他杂修、杂行者,原因就在阿弥陀佛根本愿。阿弥陀佛念佛的根本愿是个「强缘」,能使所有一切念佛人都在他的光明摄取不舍之中,所以善导大师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再者,透过这首〈赞佛偈〉,我们就晓得这个法门特殊的行法在哪里?就在「专称弥陀佛名」,无二亦无三。那有什麽利益呢?利益非常殊胜,难以思议!就是永远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这个给我们安心、安稳、有希望。

       一般人或许认为,要往生极乐世界哪有这麽简单?因为,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一旦到极乐世界,三界六道的轮回永远断除;一到极乐世界,就进入正定聚、不退转。以自力修行的话,进入正定聚、不退转,起码要到达初住菩萨的境界,极乐世界的不退转又是超越初住的位不退,超越十回向的行不退,超越初地的念不退(或说八地念不退),他的不退转是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旦往生都是进入阿鞞跋致,而且进入一生补处,这样的殊胜,谁都不敢妄想说自己能够去,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身分以及好处。但是透过善导大师这一首〈赞佛偈〉,我们就晓得,不只高僧大德、上根利器的人,即使像我们一般凡夫俗子、一般根器顽劣业障种子,也都能够平等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说:「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光明有照也有摄,但是唯有摄取念佛众生。这「照」跟「摄」的通别是怎麽样呢?

       照摄通别的不同,就断句来讲有二个:

       (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经文,一般有这二种断句,断句不同,意义就不同,所以意义也有二:

       (一)「照」广通念佛以及诸行等等的根机,「摄」唯有局限念佛。

       第一段的断句涵义是,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任何一切众生,是广通於念佛的众生也好,或者观佛众生也好,或者修其他法门的众生也好,乃至於没有学佛、念佛的众生也好,都平等的、普遍的给予佛光普照,所以说广通於任何根机、任何众生。

       「摄,唯局念佛」,只局限摄取不舍念佛的众生,没有念佛的众生,就无法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这个就是通、别。「通」,光明普照任何根机;「别」,只局限於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这是第一种断句的涵义。

       (二)照摄共唯念佛,不照余行者。

       弥陀光明所照的,以及所摄取不舍的,这两种功能统统只限於念佛众生,既不摄其他的行者,也不照其他的行者。这是第二种断句的涵义。

       这两种断句都说得通,为什麽?从佛的平等慈悲来看的话,是普照一切众生,但就内涵目的来讲,只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照」的目的就是要「摄取不舍」,不是摄取不舍,那就不是照。

       这样的话,就分出两种光明──「色光」与「心光」。「色光」遍照而调熟,「心光」摄取而不舍,与佛心相契之故。

       「色光」就是身上所发出来的光明。身上所发出的光明就是普照一切众生的光明,不分念佛、不念佛,而且有调熟的功能。众生根机有初机与老参,初机肯定不了解这个法门的特色,还在调熟的阶段,还没有成熟,还没能成为「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阿弥陀佛的佛光仍然普照着他,这种身上的光明,就是调熟的光明。

       「心光」是指摄取不舍的光明。为什麽说「心光摄取」呢?佛心是什麽心呢?《观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佛心相应,自然就蒙受心光的摄取,所以说「与佛心相契之故」。

       身上的色光,以及心中的心光有不同吗?没有不同。色光和心光是一体的,是无二无别的,没有心光就没有色光,色光是从心光而来的,所以色光的遍照和心光的遍照,并非永远的各个不同。所以就佛的光明来讲,无所谓色光、心光,只是就众生根机的不同,才分色光和心光。

       根机怎样的不同呢?如果是专修净土法门,专称弥陀佛名,不是杂修杂行的,就是这个法门的「正机」,那就是色心两种光明,统统摄取不舍;如果不是专称弥陀佛名,就表示他还没有了解这个净土的道理,还没有信受,还没有合乎这个法门的实践,与这个法门的教理不相应。天亲菩萨《往生论》说:

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解释说:

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

       所以,有没有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是就根机上来分的。

       佛心是平等的,不管这个众生有信、无信,有念佛、没念佛,阿弥陀佛都想要救他。可是佛心虽然平等,根机却有亲有疏,所谓「亲」,就是他了解这个道理,相应这个法门;「疏」,就表示他还没有了解这个法门的道理,还不相应这个法门。在《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用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来解释为什麽只有念佛才蒙受弥陀摄取不舍。所谓「亲缘」就是: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如果不念佛,那跟阿弥陀佛就不亲了,怎麽能够蒙受光明摄取不舍呢?再来就是「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不管我们知不知道,或者有没有刻意想见佛,那都没关系,只要念佛,佛就应现在我们的眼前。可能有人会想,我看不到啊!那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被障碍住;可是虽然看不到,我们一念佛,阿弥陀佛就应声而现了。就像出生就瞎了眼睛的孩子,他看不到父母,父母会离开他吗?不会,这个孩子在恐惧的时候,叫一声「妈!」妈妈就立刻应声「我在这里!」这就是近缘。

       第三是「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念佛就能消除生生世世以来的罪业,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亲自率领清净大海众菩萨前来迎接,我们即使生生世世的业障再怎麽多,都无能障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有无碍的光明力用,所以能够有增上的强缘,让我们离开娑婆往生极乐,快速成佛。所以善导大师就以这三缘来解释为什麽「念佛蒙光摄」的道理。

       善导大师接着以比较的方式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对往生极乐世界来讲,其他法门虽然也是善事功德、殊胜法门,可是如果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来比的话,就一点都比不上了。为了证明这个道理,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就引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等净土三经来做证明。

       善导大师首先举出《无量寿经》而说:「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的,只有第十八愿,以第十八愿涵盖其他四十七愿,第十八愿就是本愿,所以善导大师就用三缘跟本愿的道理,来解释专念佛与不专念佛跟阿弥陀佛就有亲与疏的差别。

       专念佛就是亲,就蒙弥陀摄取不舍,如果不是念佛,不是专修,就是疏,就没有蒙受弥陀摄取不舍,为什麽?因为「本愿」「三缘」「摄取不舍」是一体的,互为因果的,一切来自於本愿,如果没有本愿,连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都没有,何况亲缘、近缘、增上缘,所以三缘来自於本愿。因为有这三缘的功能力用,所以才摄取不舍,所以说本愿就是三缘,三缘就是摄取不舍。因此,弥陀光明唯在摄取念佛人,所以善导大师接着说:「当知本愿最为强。」对於这个道理,我曾经写一首偈做为譬喻:

摄取光明如月,专念弥陀如水;
摄取月光之影,恒宿专念之水。

       「摄取光明如月,专念弥陀如水」,意思是阿弥陀佛的摄取光明如同天空中的月亮,众生专念弥陀名号,就好像地面上的水,天上有月亮,地面如果没有水,月亮的影子显现不出来,地上虽然有水,天上如果没有月亮,水中也不会有月影。阿弥陀佛摄取光明就好像月亮,我们只要念佛,月亮的影子就能够映现在水中;那如果水收藏在家里想,没有放在外面,或者这个水,用盖子盖起来,月亮能够映照进去吗?不能。我们学佛者称为「机」,这个「机」就像机器,机器不能自动运作,要靠人操作才能动起来,学佛的根机也必须受教化,然後才有信心。信如手,有手才能取物,有信才会起行。

       「摄取月光之影,恒宿专念之水」,意思是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恒宿」,永远都和念佛的众生不相舍离,好像月和水、水和月是一体而不离。当然,如果不专念佛就表示这个水是盖起来的,一旦盖子打开,就表示他对这个法门的疑惑消除了,疑盖拿起来了,所以理明信深、切愿行专,道理了解了,就能够专於这个法门的行持。所谓:

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
弥陀众生,众生弥陀,常相亲近,一体不离。

       请问大家,阿弥陀佛有没有忆念众生?有!我们众生要不要忆念阿弥陀佛?要!就如同做父母的有没有忆念儿女?做儿女的要不要忆念父母?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能够这样相互忆念的话,弥陀跟众生、众生跟弥陀,就如同月与影、影与月一样常相亲近,而且是一体不离。月影跟水,水跟月影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它不是一体不二,可是却是一体不离。表示我们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体的,虽然阿弥陀佛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万德庄严,而我们凡夫既没有证入三身,没有转识成智,是贪瞋痴业障具足,阿弥陀佛不是凡夫,凡夫不是阿弥陀佛,可是念佛众生却与阿弥陀佛一体不离,永不离开,等到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

       「摄取不舍」是什麽意思呢?是平生的时候就已经摄取,也就是平生的时候就已经在保护我们了,一直到临终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贯彻始终,摄取保护,没有舍离,所以说「摄取不舍」,这是从竖的来讲。从横的来讲,佛心平等,是出家人念佛,阿弥陀佛摄取不舍;是在家人念佛,阿弥陀佛也照样摄取不舍,不会因为出家、在家而有不同;是高僧根机锐利,一念佛就心中清净,是凡夫俗子烦恼业障深重,念佛还是妄想杂念纷飞,可是阿弥陀佛的摄取并没有不同,也没有差别,依然平等,可以说「平生之时就已摄取,直至临终仍然不舍」。

       那弥陀忆念众生,如果众生不忆念弥陀的话,能够摄取不舍,能够常相亲近、一体不离吗?不能。就好像父母忆念儿子,可是这个儿子如果没有把父母视为亲生父母,没有将自己视为父母的亲骨肉,认为我只不过是义子,这样的话,那种感情,那种心理状态,跟亲生的儿女、亲生的父母关系肯定不一样。

       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们,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只知道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想要往生,虽然有念佛,可是认为还要再另修其他法门来补助,才有把握往生,甚至误以为平常念佛要念到怎样的境界,临命终时也要维持在怎样的心境才能够往生,如果执着要这样才能往生的话,我们能够全身心的、打自内心的忆念佛吗?不能。因为心情上是把亲生父母认为是外人,虽然他有爱心,可是在关系上,没有这麽亲密的关系。所以,净土宗讲「唯」、讲「专」,原因就在这里。

       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一对一,这样的话,就能够一体不离。就像女人就只有一个丈夫,如果有两个丈夫的话,那该怎麽办?而男人只有一个太太,就一对一,否则如果三妻四妾,那将怎麽办?我们跟弥陀,弥陀跟我们,也是一对一,弥陀忆念众生,众生也忆念弥陀,弥陀始终忆念众生摄取不舍,我们众生也始终忆念弥陀,也是念念不舍,而且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这叫做「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这一首偈就解释到这里,接下来另一首偈:

       《般舟赞》说: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这两句是依据《观经》所说的「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造句的。

       「不为余缘光普照」,「为」就是目的。不是为了其他的缘、其他的目的而放普照的光明。阿弥陀佛放这些普照的光明,有他唯一的目的,什麽目的呢?就是第四句所讲的──「唯觅念佛往生人」。唯独寻找念佛的人,摄取他往生极乐世界。

       就好像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枚戒指遗失了,由於屋内黑暗一片,不知道掉在什麽地方去,这时候,我们把电灯打开,电灯一开,房间整个都照亮了。但是,我们打开电灯,不是为了照桌子、照板凳,目的是为了寻找戒指。同样的,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他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要寻找念佛人。你念佛了,就摄取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的意思。

       《般舟赞》又说: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一一光明相续照」,《观经》说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也是恒照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不间断、永远不熄灭。阿弥陀佛的光明也叫做「无量光、无边光、不断光」,「无量光」的光明永远照耀三世,「无边光」的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不断光」的光明相续不间断的照耀。由於弥陀光明照耀十方三世永无间断,所以善导大师说:「一一光明相续照

       「照觅念佛往生人」,「觅」是找、寻觅,仔细地找,找不到就誓不罢休。就好像独生子失踪了一样,我们到处找,向着四方八面去喊:「儿子啊,你在哪里?」虽然四面八方地喊,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儿子。一旦儿子回应:「我在这里」,那就找到了。

       阿弥陀佛的光明向十方世界普照,他在呼唤我们。佛的光明,就是佛的名号,就是佛的心愿。他呼唤十方众生说:「称念我的名号,回归我的净土。」我们答应:「阿弥陀佛!我在这里受苦,我要回归极乐!」这样就是阿弥陀佛找到我们了,所以说「照觅念佛往生人」。

       法然上人有一段法语说: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法然上人这段法语虽然很短,但是内容非常精要明确,让我们念佛人一看就很安慰,很有法喜,就会发自内心、主动地想念佛,不会觉得念佛很勉强、很枯燥,不晓得为什麽要念佛。

       这段法语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成佛之後,他的愿就有了力量。阿弥陀佛为什麽成佛?阿弥陀佛成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众生。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思就是「我若取正觉,十方众生就必定往生」。因此,阿弥陀佛是在完成了十方众生的往生之後,他才成佛的,如果他还没能完成十方众生的往生,肯定不能成佛,即使有佛的资格了,他也要舍掉。如今阿弥陀佛成佛了,自然也成就了十方众生的往生。

       成就在哪里?在这句名号。

       为什麽在这句名号?因为阿弥陀佛是要以名号来救度众生的。

       为什麽阿弥陀佛要以名号救度众生?因为只要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很容易,所以阿弥陀佛才成就「名号度众生」。因此法然上人这里就说「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阿弥陀佛成佛了,阿弥陀佛以他的佛眼,时时刻刻观察十方世界,仔细地、钜细靡遗地详细看:「有谁在念我?」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阿弥陀佛竖起耳朵仔细地听:「有谁在念我?」

       所以,一称一念的人,阿弥陀佛没有看不到的,没有听不到的,没有不知道的。因此,我们念佛都是功不唐捐的。阿弥陀佛现在以光明来保护我们,临终以光明来摄取我们、接引我们。也只有法然上人能这样赞叹,我们都赞叹不出来。就好像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啊!你是诸佛中之王,你的光明是诸佛光明之中最尊第一的、无比的,是十方诸佛都不及的」,这也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赞叹得出来,连弥勒菩萨都还要低着头仔细地听,说:「是的,是的,我不敢怀疑」,何况我们呢!

       不过话说回来,善导大师所说的「唯觅」或「照觅」,以及法然上人所说的「佛眼遍览」、「佛耳倾听」,都是就我们凡夫的知见,就我们凡夫所能理解的来贴切形容说明。以阿弥陀佛来讲,倒也不用去寻寻觅觅,也不用去遍览或倾听,因为阿弥陀佛的智慧、神通不可思议,自在无碍。十方法界之中,有谁念佛,谁没念佛,阿弥陀佛当下都清清楚楚的知道。

       阿弥陀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管是谁,在何时何处念佛,当下就立刻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立刻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这是任运自然的,不假藉人为造作勉强的。如同天上的月亮,只要地面上有水,自然就与天上的月亮感应道交,水中自然就有天上的月亮,这也是任运自然不用勉强的,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不过,假设月亮朗照天空,而地面没有水,或是水被盖子盖着,当然水中就没有月亮,因为水月隔阂,没有感应道交。

       所以念佛人的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是立即的、自然的,不用阿弥陀佛寻寻觅觅,也不用十方众生祈求拜托,一切都是自然的、感应道交的,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威神力的自然功能。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意思是说,如果极乐国土和十方诸佛的国土相比,极乐世界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才是我们往生的处所。因为极乐世界是报土、涅盘的境界,也是阿弥陀佛摄取我们十方众生往生成佛的地方。《大经》说极乐世界是:

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又说:

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就是涅盘的境界,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

       自然也好、虚无也好、无极也好,这三个名相都是指涅盘,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成佛,因为极乐世界是涅盘的境界,进入涅盘的境界,不涅盘那会是什麽?所以一定是成就涅盘,涅盘就是成佛。

       《观经》也说:

韦提希白佛言:
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释迦牟尼佛慈悲地显现十方诸佛的国土给韦提希夫人看,韦提希夫人以惊奇的眼光看着十方诸佛的国土,非常高兴地说:「世尊啊!十方诸佛的国土都很清净,也都充满了光明。不过我特别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身边。」

       由韦提希夫人所提出的这个愿望,背後也是在做比较跟取舍废立。也就是十方诸佛的国土虽然也是清净充满光明,但如果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相比,还是极乐世界比较庄严殊胜。所以就舍掉了十方诸佛的国土,而唯一选择极乐世界,愿意接受弥陀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这一段经文有这样的比较,有这样的取舍废立。

       当然,这样的比较取舍废立,倒也不是韦提希夫人有这样的智慧、眼光,而是释迦牟尼佛开启她这一种智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显现十方诸佛国土的同时,也加被韦提希夫人这样的选择的智慧。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的救度,能够信受不疑,这一种信受的心就是智慧的心,这个就是智慧的信心,并不是说我们能够深入经藏,能够大开圆觉,不是的。

       《观经》又说: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意思就是,极乐世界是十方众生成佛的家,所以说诸佛之家。由於有这一些道理,因此善导大师说「极乐安身实是精」。「精」就是精华,极乐世界是十方佛国当中的最为精华的佛土,是我们安身立命最为殊胜、最为理想的地方。

       有关善导大师这三首偈语,我们就谈到这里,接下来进入另外一个主题。

第三一、《小》《观》二文,善导三释。

  「小」就是指小经《阿弥陀经》,「观」是指《观经》,「二文」是小经、《观经》的两段经文,「善导三释」就是善导大师以三段法语来融会、贯串,解释《阿弥陀经》跟《观经》的两段经文。

       一、《阿弥陀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二、《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两段经文,善导大师以三段法语解释:

       一、《往生礼赞》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二、《观经疏》说: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三、《观念法门》说:

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以上共有五段经文祖语。

       第一段,举出《小经》也就是《阿弥陀经》,说明弥陀名号的意义;

       第二段,举出《观经》的「光明遍照」之文,是进一步举出弥陀名号的功能力用;

       这五段经文祖语当中的第三段,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这一段文,把《小经》、《观经》的两段经文融合解释,显出弥陀佛光的功能力用,显出只要念佛就能够有怎麽样的殊胜利益,所以《往生礼赞》这一段文,跟前面两段经文可说是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其中最突显的就是「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表示阿弥陀佛无处不在;《小经》也说「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只劫」,表示阿弥陀佛无时不在。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的功能力用,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阿弥陀佛存在的目的在哪里呢?阿弥陀佛张开佛眼,在寻找有哪一个地方、哪一个众生在称念我的名号,凡是念佛的众生,阿弥陀佛就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竖起耳朵在倾听,有哪一个地方、哪一个众生,在称念我名号,如果有的话,我要摄取不舍,所以说「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们若没有念佛,跟阿弥陀佛当然就不相应,因为弥陀名号就是光明。

       反之,如果念佛就立即与光明碰触,马上就跟光明结合,像月是有光的,我们如果是水,月影就能够在水中显现,我们如果不是水,月影怎麽能够显现呢?

       这五段经文祖语当中第四段与第五段,显明弥陀光明只在於摄取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如果不是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就不能获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的利益。这五段经文祖语:

       一、《阿弥陀经》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成佛了,是成为一尊什麽样的佛呢?是光明无量的佛,也是寿命无量的佛。那麽这个光明的性质是甚麽呢?释迦牟尼佛亲自解释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阿弥陀佛之所以名为阿弥陀佛,之所以名为光明无量的佛,是因为光明能够遍照十方尽虚空的法界,不受任何障碍。这正是《无量寿经》十二光佛名的前三名「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的意思。

       我们凡夫的眼睛,一张纸隔着就看不过去了,一片薄板隔着就走不过去了,可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不受障碍。不受有形的高山、墙壁、铁围山的障碍;也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碍,不受我们冤家债主的障碍,也不受我们贪瞋痴以及旷劫以来业障的障碍,所以说是「无所障碍」。

       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是充满整个大宇宙的,而且是无所障碍的,不受任何的障碍,譬如时间、空间、罪业、魔难、杂念等等,都不能障碍弥陀的救度,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会受无碍光明的照耀、保护与救度。

       那麽这无碍的光明,他的作用与目的在哪里呢?接下来:

       二、《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遍照十方法界无所障碍的光明,目的何在?就是在於照耀念佛人,救度念佛人,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摄取」,就是平生保护他,临终迎接他,使他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永不离开、永不舍弃,不论何时、何地、何缘,只要他是一个念佛人,阿弥陀佛就永远保护,永远摄取不舍,一直到临终迎接他往生极乐世界。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二段经文十六个字也可说是「光明摄取的约定」,这二段经文十六个字也是第十八愿的阐释。「光明遍照」,「光明」是指谁呢?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设我得佛」的阿弥陀佛的光明;「十方世界」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的世界;「念佛众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的众生,「念佛」二字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的念佛。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摄取」就是救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从始至终,是百分之百的、必定的、必然的,不可能有差错;如果不能够往生的话,阿弥陀佛是不能成佛。所以「摄取不舍」,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可见,「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是在阐释阿弥陀佛的根本愿。而且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才能够有这遍照十方的光明来摄取念佛的众生,如果阿弥陀佛还没有成佛的话,遍照十方的光明哪里来呢?摄取救度十方念佛众生的功能又哪里来呢?因此,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同样也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这一句名号的内涵。

       有关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分为二科,作二种解释: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八字个字显示光明的无量、无障碍;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八字个字是说,只要是念这句光明名号的人,当下就会获得「摄取不舍」的利益。摄取不舍有什麽利益呢?有现当二益—–现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消业障,增福慧,万事如意,万事吉祥等等,这是现世的利益;将来迎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这是当来的利益,有这现当二益。

       由这些阐释可以看出,这一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有三种含义,除了刚刚所解释的善导大师的二种解释之外,另一种就是前面所讲的,这十六个字也是属於第十八愿的内涵,可以说第十八愿已成就所呈现的结果,是第十八愿完成之後的利益。因为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成就,就不可能有摄取不舍的功能。

       由於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成就了,才能够使念佛的众生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已经成就,所以能够摄取念佛人永远不舍,显示这一句名号的涵义就是摄取念佛人。

       由於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节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信佛、念佛得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