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总显其义


  1. 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净土法门的方法、目标,以及我们这个法门殊胜的地方,都在这四句话里面了。


  2. 所谓「特色」,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净土宗之特色,即是净土宗特有之教义判释,为不共圣道诸宗,超胜余佛净土,而能纯粹彻底彰显「弥陀救度」之法门者。
    其理论根据即是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名为「念佛往生愿」;此愿为愿中之王,根本之愿,以总为别,独称「本愿」。
    一切善恶凡夫,只要称名念佛,自然乘佛本愿;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
    不假万行回向,横超品位阶级;胜易圆顿,不可思议;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具体言之,开为四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3.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独为净土宗之「特色」;独显弥陀救度,不共圣道诸宗,超胜余佛净土;既至为简易稳当,又极其深妙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机不漏,一生速成。


  4. 「本愿」明教理,「称名」明行法,「凡夫」明摄机,「入报」明果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明净土宗之「教、行、机、益」,即:一切善恶凡夫,以弥陀本愿救度故,称名愿生,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涅盘之极乐净土;而且是平生之时即已圆满达成往生之业,不待临终;於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非必待至极乐。


  5. 纯正的净土法门,有什麽特色呢?
    第一个特色是「专」。往生的正因,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此我们念佛人,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靠这句名号的功德,也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佛力)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与力量。
    第二个特色是「易」。也就是说,纯正的净土法门修持起来是容易的、安乐的,因为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大家都可以念啊,岂不是很容易?而且念佛是轻松的,所以本身就是安乐的。
    第三个特色是「平生业成」。我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搭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岂不是现在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愿生极乐世界,人便已经在大愿船上,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


  6. 任何众生,只要称名,即乘本愿,必得往生而直入报土,不历阶层。亦即现生即蒙,弥陀光明,摄护不舍,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即蒙,弥陀圣众,莲华来迎,往生报土,速证佛果。
    易言之,平生之时,已得往生,不俟临终;现生之时,已得不退,非待极乐。一旦临命终时,即入弥陀报土,与佛同证,光寿无量,紫磨金身。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意也。


  7. 净土宗的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四句话概括来讲就是「容易」,同时又含盖「殊胜」,如果不透过善导流法脉的话,净土宗的特色──「易」就失去了;净土宗一旦失去了「易」这个特色,就谈不上净土宗了。因为每一个宗派都有他的宗旨,而宗旨不共他宗的地方,就是本宗的特色,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易」。


  8. 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宗旨,每一个宗旨都有它的特色,如果一个法门没有宗旨的话,就不能成为一个法门了;而每一个法门的宗旨,也一定有别於其他法门的特色在。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什麽?──念佛往生,如果不是念佛往生,就不是净土宗了。那它的特色是什麽呢?──容易殊胜,所以净土法门又称为「易行道」。
    虽说是「易」,并不是就肤浅了,功德就比较低了;而是这个「易」的本身,又有殊胜的功德,所以龙树菩萨说:「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只要「执持称名号」,就能够快速的获得「不退转」。
    通途法门的不退转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龙树菩萨说的这个不退转是怎麽样的不退转呢?是成佛的不退转,也就是说不从佛的阶位退转下来,必定安住於成佛的阶位。
    成佛的阶位就是「一生补处」,就是说,只要到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所以极乐世界的圣众,都是一生补处。《阿弥陀经》就说:「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无量寿经》也说:「皆当究竟,一生补处。」而梵文本的《阿弥陀经》里也说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成为「清净的、不退转的、一生补处的菩萨。」所以「易」的本身又有「殊胜」的内涵,这个就是净土宗的特色。


  9. 因为称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叫做「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说,使我们这样有贪瞋痴、有业力的凡夫,在没有断除贪瞋痴的情况下往生极乐世界,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可以很快成佛。「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是指现在,现在往生的业已成就,表示我们已不是生死轮回的凡夫,已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只是肉体的寿命未到,所以还在这个世界,只要寿命一到,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10. 净土宗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念佛为因,佛愿为缘,因缘和合,致使五乘齐入报土。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11. 「本愿」是弥陀救度之原理,「称名」是弥陀救度之方法,「凡夫」是弥陀救度之对象,「入报」是弥陀救度之目标。因为「本愿称名」,所以「凡夫入报」。


  12.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八个字是我们这个法门独一无二的鲜明旗帜。自古以来,直接提出这八个字而做为法门核心的还没有看到,虽然古来尚没有这样的说法,但这并不是我的创作,而是在经论的文义上,都有这种名相和思想。
    比如「本愿」这二个字不论在经典上或是祖师的论释上都有,而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还特别设立问答解释「凡夫入报」的原理。所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些字都有佛金口所说,以及菩萨所传承,是有很实在、很坚实的根据。


  13. 圣道诸宗亦有弥陀净土之论说与行持,然以自宗之义理而判释念佛法门,遂有所谓唯心、自性,实相、观想,无相、兼修等,诸种杂行杂修,致使弥陀「本愿」之胜义、「称名」之正行、「往生」之果益,因此淆而不纯、隐而不彰。此即宗祖善导大师所言之「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也。


  14.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所以净土宗的特色,简单来讲就是「易」,修行方法如果不合乎「易」的话,那就不成净土宗了。


  15. 净土法门必须要合乎容易性,才堪称为净土宗。因为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众生的救度,是只要我们「愿生弥陀净土」,此後「专称弥陀佛名」,就乘上祂的愿力了;如果还要有很多的条件,那阿弥陀佛的慈悲就有限,而不是无限了。所以念佛的本身不是靠我们凡夫的功夫,也不是靠我们凡夫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这一句弥陀佛名,有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的往生功能在,所以凡夫念佛的本身,就已经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契应阿弥陀佛的愿力了。


  16. 净土法门就是: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无论如何都决定往生,要有这种观念。世间的苦乐顺逆,我们就欢喜接受,不再计较,士农工商,时处诸缘,就这样念佛。不管念多还是念少,有时间就去念佛。不管清净不清净,就是念佛,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切杂念不管它。不用顾虑自己的心,这就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与殊胜所在。


  17.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我们这个法门最根本、最核心的教理。谈净土宗教义,如果方法上没有谈到最简易的「本愿称名」,往生之净土不是进入「报土」,那麽,这样的教义就不是纯粹的净土宗。之所以不纯粹,是因为不了解善导大师的论释,没有依据善导大师的教理。


  18. 善导大师着作《观经四帖疏》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邪显正」。所谓「邪」并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指偏差,没有谈到「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或是不认为凡夫依本愿称名可以进入报土。善导大师为了导正这种偏差的观念,特别着作《观经四帖疏》,乃至其他的「四部五卷」,都是为了阐明「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净宗根本义。
    隋唐时期,当代有名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嘉祥大师,他们都曾注解《无量寿经》及《观经》,可是他们对净土根本经典的注解在根本核心上是有偏差的。之所以会有偏差,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依据《无量寿经》的教理,也没有体会弥陀为十方圣凡善恶众生发愿的根本意趣,而是立於个人修学的本宗立场来解释净土根本经典,因为这样的偏差,导致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人退心。
    为了导正这种偏差,不只善导大师写《观经四帖疏》纠正,善导大师的师父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也曾针对那些错误而加以导正。由此可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个教理对我们来讲是多麽的重要!是不能模糊、不可稍被曲解的。


  19. 唯有「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我们这个法门才可以称为是「胜、易」的法门。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如果不了解、信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不仅现生(平生)对往生没有把握,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以及兆载永劫所修的菩萨无量德行,所费的苦心岂不是被大打折扣了?


  20. 「念佛」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善导大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


  21. 能够信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教理,就会被弥陀的愿行所感动而心生崇仰,从而对这个法门感到非常殊胜、难得,深觉是千生叵遇、万劫难逢!同时也会了解为什麽释迦牟尼佛以「芬陀利华」来赞叹念佛人,因为凡夫只要依本愿称名,就平生业成、往生决定,命终之时蒙弥陀来迎,当下直入报土,真正是非常殊胜、难得可贵之至!


  22. 我们这个法门再怎麽讲都离不开弥陀本愿救度与弥陀本愿称名,都是环绕这个核心与宗旨在阐释,所以每次都要当作是第一次听闻,万古常新,永远都是新鲜的,不要认为已经学习过了、已经听过了、了解了。应该对此非常的好乐不厌倦,为什麽?因为这是法门的根源,也可以说是弥陀的生命,也是念佛人的生命。


  23. 佛法归纳为八个宗派,不只是净土宗称为顿教圆教,密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也都自称为顿教圆教,可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就只有净土宗称名念佛的法门,为什麽?因为只要称名念佛,今生今世就进入不退转地的果位,一旦断气就立即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立刻往生极乐世界,马上顿超十地快速成佛。而密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虽然也称为圆教顿教,可是还要经过生生世世的修证,还不能当生就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难以当生成就一世圆满。


  24. 净土法门是「从果向因」的法门,不是「从因向果」的法门。「从因向果」就是从凡夫一直修行,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然後到成佛。一步一步、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升上去。而净土法门则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以阿弥陀佛已经成佛的功德,作为我们往生成佛的资粮,所以不需要再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一些功行,就能够直接超越阶次,往生成佛。


  25. 今安乐净土者,薄地凡夫一旦往生,直至一生补处,此乃超越一般菩萨所修之行,故言「超出常伦。」


  26. 不论就往生也好,或就往生之後快速成佛也好,乃至从果向因,示现菩萨之身,来行普贤之德也好,全都是由於阿弥陀佛本愿之力,丝毫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


  27. 我们的「往生、成佛、度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为弥陀以这三个愿力为缘,使得凡是以念佛为因的众生,必定会获得「往生、成佛、度生」的果报。只要了解「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就掌握到成佛的关键。佛法的精要、佛法的精华,我们这一个法门就通通具备拥有了。


  28. 极乐净土是必至灭度的净土,是不往生则已,不论是谁,一旦往生,自自然然的就进入灭度的境界,这就是「必至灭度」(第十一愿)证入涅盘;而且证入涅盘,不必经过很久的时间,也不必经过菩萨的种种阶位,而是当下就「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第二十二愿),这就是殊胜。我们只要依照第十八愿所讲的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够「缘(乘)佛愿力」而往生弥陀净土──这就是容易。


  29. 第二十二愿一开始就说,「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以此显示,只要往生,不只是到八地、九地、十地,而且是到达等觉菩萨的一生补处。
    虽然说必定到达等觉,但是在时间上是不是也仍需要经过一劫二劫三劫?在阶位上是否也要经过二地三地乃至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呢?这可以引用第二十二愿来证明,不是如圣道门所说的要渐渐转进,而是「横超诸地,直至极位」。因为二十二愿经文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以此显示是横超初地、二地,乃至横超至八地、九地、十地,是当下直接到达极位。菩萨的极位就是等觉。
    然而,能够这麽快速到达等觉的果位并不是我们的力量,而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才使我们快速的到这一个果位,所以是「弥陀不可思议的自在威神之力」。


  30. 不论是善凡夫或恶凡夫,若要往生,统统都要靠阿弥陀佛的大愿、大业、大力为增上缘。
    「大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大业」是阿弥陀佛经过兆载永劫积植无量菩萨德行的行持,阿弥陀佛的业当然是清净之业,而我们凡夫就如《地藏经》言:「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都是不清净的。大愿和大业通通圆满具足就成佛了,成佛就有佛力,就有力量救度众生。
    如果只有愿没有业,就是空愿,有业但尚未圆满,力就不具足,既然是「大愿业力」,表示阿弥陀佛的愿行具足,有佛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而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增上缘。「增上缘」就是强缘,强缘就是助因,助因成果,增上缘就是必然的、毫不差失、百分之百,决定性的,有了增上缘一定往生成佛。


  31. 阿弥陀佛的愿力是绝对性的,必定能够使我们达到目的、成就圣果,也就是绝对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往生之後都不退转,都是「阿鞞跋致」,都是「一生补处」,都能成佛──这就是强缘。不然的话,就不是强缘。


  32. 凡夫於此世间,虽言发四弘誓愿,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实而言,必须是往生极乐世界後,才有可能真正的发四弘誓愿,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就能披上阿弥陀佛所加持的弘誓铠甲。


  33. 高山之水,能降深谷之底;最上之法,能救极恶之人。故净土法门,法是易行极致,益是无上涅盘。


  34. 净土法门有「念佛胜易」的功能,亦即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功德殊胜快速,方法简易稳当」。因为简而不繁,不需深入繁琐的教理;易而不难,不必修持艰难的行法。任谁都能,毫无资格限制,绝无任何条件,亦无时间、地点、事情的忌讳。只要有口,依样画葫芦的称念亦可;而音不准确、不完全也无碍。


  35. 佛法可归纳为八个宗派,若论顿教圆教的话,不只是净土宗称为顿教圆教,密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也都自称为顿教圆教,可是顿中之顿,圆中之圆,就只有净土宗称名念佛的法门,为什麽?因为只要称名念佛,今生今世就进入不退转地的果位,一旦断气就立即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立刻往生极乐世界,马上顿超十地、快速成佛。


  36. 《无量寿经》第二十一愿说:凡是往生的人,当下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在形容佛的相貌,也等於说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成佛,外貌既然是佛的容貌、形相,当然内心就是佛心的内容。《庄严经》说:「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外在的色身妙相,内在大慈大悲,还有救度众生的能力,都跟佛一样。


  37. 第十一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第十八愿的因往生之後所得到的果是怎麽样的呢?龙树菩萨就解释说:「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那里就入必定,进入涅盘。必定就是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灭度」就是「涅盘」。龙树菩萨用短短的几句话就很巧妙的把《无量寿经》的核心第十八愿、《观无量寿经》的下品下生,以及《阿弥陀经》的核心统统融合在一起解释了。


  38. 今日信知,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即是乘托弥陀愿力,必得往生弥陀报土。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此信一信永信,贯彻一生,更不再疑。


  39. 因为彼佛誓愿不虚,所以我们说念佛必生、念佛皆生、念佛易生,完全都不在众生这一边,完全都是在佛那一边。因此,念佛往生,不论圣凡善恶,逆谤阐提,人人皆能,无一不生。


  40. 弥陀本愿救度之力,是万人平等,不论人界众生、天界众生,亦不论善人、恶人,乃至五逆、十恶、谤法、阐提等之极重罪人,但能回心忏悔,专称佛名,愿生极乐,则以弥陀本愿名号之力,此等众生,毫无遗漏,皆得罪灭,往生净土;而且毫无差别,悉皆平等,与弥陀一体,同得无量光寿,同证无为法身;无明烦恼,自然而亡;三明六通,须臾便得。


  41. 必须使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乃至阿鼻地狱极苦众生、罪业极为深重的地狱众生,一个不漏地都救度到极乐世界,而且到极乐世界都是同样的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这样阿弥陀佛才能成佛。只要有一个众生不能被救度,阿弥陀佛就还不足以成为阿弥陀佛。所以,必须是不分亲疏、没有冤亲憎爱、不分善恶贤愚、没有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没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阿弥陀佛必须是一律平等、没有条件的,这样阿弥陀佛才能成正觉,也才能成为南无阿弥陀佛这尊佛。


  42. 印光大师还有一句法语是在形容这个法门的超越性,印光大师说:「能於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意思是,若能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信心很深又坚定,他的根性已超越二乘(声闻与缘觉),虽然他还有烦恼、妄想杂念、宿世习气,但他的身分地位已超越声闻、缘觉以上,好像太子刚出世,还不会走、不会跑,也没有学问道德,尚未建功立业,还未为国家贡献,但他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时间一到,他就可以统领全国百官万民。


  43. 任何众生,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只要称名念佛,即是乘佛本愿,如此即可真正名为「念佛人」。必得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往生不假万行回向,证果不历品位阶级。奇特胜妙,超出思议。


  44. 就「契法」而言,称名念佛是顺弥陀本愿之法,其功德必然「殊胜」,余法则非本愿之法;就「契机」而言,称名念佛是善恶凡夫皆能,其方法「简易」,余法则不简易,凡夫不堪。称名念佛俱此「胜易二德」、「现当二益」,能获五缘功德之故,致使五乘根机,齐入报土。


  45. 净土法门的究极慈悲在於,任何众生只要回心念佛,没有一个众生是不能被救的。原来必堕地狱,结果却必生极乐,如果不是净土宗称名念佛的话,这个人就已经堕落地狱了。必堕地狱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则尚有何人不能往生?一切众生皆得往生,无有遗余。


  46. 佛力不可思议,一句也好,多句也好,只要阿弥陀佛出现,一切就没有障碍,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一个人念佛,如果没有什麽执着,他就会循着这一句佛号的功能而往生极乐世界。就如《无量寿经》所说的:「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47. 人间之十善十恶,自罪福来看差别很大;法界之三圣六凡,从生死来说缚脱迥别。然而,若乘托弥陀愿力,一切差别皆泯,五乘齐入报土。不论善恶,不分凡圣,同称佛名,同乘佛愿,同生报土,同成佛道;因齐果齐。


  48. 唐朝之後就是宋朝,北宋时代解释净土教义的大部份都是天台宗的祖师,如知礼大师、慈云大师,他们解释净土宗也都是以天台的教理来解释,跟善导流的解释可说是天差地别,完全不一样。他们是以自力、止观的自力方式来解释他力的净土法门。
    善导大师则是上承昙鸾、道绰,而昙鸾、道绰是承继着龙树、天亲。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是印度当时属一、属二的高僧大德,他们的解释是最契合佛心、佛意的,也是最有权威的。可惜北宋之後,众生的根机已经不如上一代,没有智慧看出这种纯正的净土教理,也没有福德因缘看到祖师传承的精纯着作,所以这个法门就这样失传於中国了。
    如此说来,我们生逢此时,身处此地,却能够看到善导流的精纯原着,比起宋朝之後学这个法门的高僧大德或念佛者都还有福报!因为我们接触到了这个百千万劫难遇到的法门,可是他们长期以来却一直都没有因缘接触。我们因为接触到了,所以才能够提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两句话。如果有兴趣去研究净土宗的教理史,自然会发现,从北宋之後,从来没有人提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一种教理思想,乃至现在,如果不是学我们这一个法门的,他也提不出来,甚至於看到「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两句话,也仍因误会而加以批判,这是很遗憾、很可惜的。


  49. 但能专念弥陀,不别杂行杂修,则净土莲华日灿,金台身影常辉。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极乐圣数;一旦报谢娑婆,弹指即生西方。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