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净土宗宗风(三)

  1. 出家众是以法为自己的生命,譬如说,专崇天台的人,天台的法是他的生命;专崇华严的人,华严的法是他的生命;专崇密宗的人,密宗的法是他的生命。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法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专宗净土,没有纯正净土的教法,我们净土的生命就会枯萎、死掉,就不成为是个专修净土的人,就没办法以净土来上求下化、自利利人。


  2. 献身出家就是为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也就是一般讲的自利利人。所以身为出家人要有「上求下化」的使命感,甚至要有领导能力、要能讲经说法。当然领导能力、讲经说法,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除非是通才,但是使命感是要有的──也就是「上求下化」、「舍我其谁」的愿心。「上求下化」未必需要有学问、有口才,只要有德,三业行为的展现自然就会有无形的教化。


  3. 出家是为「法」而出家,为「道」而献身。「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道」有净土门、有圣道门,所以必须要把善导这一流的法义深入,甚至透彻。
    要怎麽深入呢?首先,要把我们这个法门核心教理的相关法语,可以启发自己,又可以方便教化他人的佛言祖语背下来。比较还年轻,身体、记忆力较好的人,像《净土宗经论释要文》、《善导大师语录》,可以背的话,就尽量的背,而且常加以思惟。《善导大师语录》内容很丰富,可就自己需要的选择背诵;《净土三经》、《易行品》、《往生论注》、《安乐集》等,也可以随自己的能力,将重要的法语背下来。


  4. 不论世间的修身养性也好,或者是佛法出世的修行证果也好,都是在讲德行。如果修行人没有德行,当然就不能称为修行人;修行人最重视的就是有德无德,如果是被赞扬、肯定是有德行的人,他的出家修行,才有意义。


  5. 在佛陀的时代,僧众和合共住所做只有二事:一是「圣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谈」,即谈论佛理,其他世俗的闲聊,在和合僧团是严格禁止的。因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讲它做什麽?善也是空,恶也是空,顺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讲出去做什麽?


  6. 善导大师往往都是独来独往的,为什麽?因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讲闲话。但是,不讲闲话并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显示自己鹤立鸡群、特立独行,如果有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一个人也好,与大众相处也好,都应该是和谐的,彼此有默契的。


  7. 我们这个法门是各随自己的本份,出家众当然要随分随力持守戒律而念佛,在家众尽量安分守己而念佛。以这标准要求的话,就会越觉得自己距离太远,这个时候,那一种「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还有谦卑柔和的心会更加实在。这样的话,自然就德香显现,所谓「香光庄严」。


  8. 有的出家众,虽然现出家相,但不晓得修行的真正意义,过去世俗的习性、观念还是一样,认为他人对自己无理。无理一定要讨一个公道,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对修行人来说,别人的无理,正是我们偿还业债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修忍辱度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增加功德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实践「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时候。所以不应该计较,甚至怀恨在心。


  9. 出家,并不是为了出家而出家,并不是为了求佛教的学问、哲理而出家,或者是为了做一位讲经说法的大法师而出家──不是,他是为了追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了脱生死轮回,为了学佛、成佛而出家的。


  10. 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讲起来很神圣难得,但也很可怜,怎麽说呢?孤身离开恩爱的父母、亲人,可爱的家庭、怀念的家乡,走往他乡去出家;但人非圣贤,即使现出家相,仍带着各自的烦恼与脾气,因此,道场是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地方,但也是更多烦恼与不同习气聚合的地方。今天在道场里,也不晓得将来会有什麽样的人物进来共住、生活,言语行为相碰触到底会让我们快乐还是苦恼,都处在不确定当中,这就是出家人的可怜之处,因为在道场里面难免也会有人事纷争。
    也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规定出家人要「以和为贵」。也就是我曾勉励大家的:「以和为贵,以忍为高,不以苦为苦,不以难为难」,一切苦难挫折,其实是给我们恩惠,让我们有逆增上缘。出家众面对任何违逆心情之境都必须往这方面去想。


  11. 我们僧众住的地方都会悬挂一副字──「随作务,随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这都是我们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修行的重点之一。「随作务、随念佛」,把念佛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行住坐卧当中,落实在时处诸缘当中,让念佛成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与人诤,亦无怒容」,既不在口头上与人诤,内心也无诤;如果内心有诤,至少也不要表现在容貌上,慢慢让内心也能够不存留。


  12. 一个威仪安详稳重的出家人,他的内心也一定是祥和、平静的。其实祥和、平静是很高的境界,像佛陀因为心中有涅盘寂静的证悟与内涵,所以走路自然就不急不缓,讲话也是很沉稳,不急不缓,这样的威仪,无形中就能感化人。


  13. 要怎样做好一个出家人,就像宗风所写的:生活,简单朴素;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在佛陀时代,出家众的衣食所谓「三衣一钵」,生活是极其简单朴素的。如果住在精舍里面,除了三衣一钵以外,也只有床座、医药、日常用品之类。
    出家众在生活上有种种规约,也就是所谓的「戒条」,但其精神所展现出来的是落实在简单、不奢侈、不豪华,也就是我们强调的「简单、朴素」。
    我们生在末法时代,虽然科技发达、物质充裕,但依然要维持着佛陀时代三衣一钵简单、朴实的生活原则。譬如说,出家众的浴室,洗脸、洗头、洗身体都只用这一块肥皂,洗衣服也是这块肥皂,简单不奢侈、不豪华,佛陀说不香花涂身,不坐高广大床,因此就不使用香皂。毛巾也是一样,洗身体、洗脸都只用一条毛巾。衣服呢?只有冬、夏两种,就这几件,不管国内国外、婚丧喜庆都是这几套衣服。所以,对身外之物一概不留。
    因此,对出家众来讲,除了衣物之外,顶多就是我们编的这一套书。希望大家就过着简单、朴素、朴实的生活。


  14. 日常生活是可用则用、能省则省。基本的生活之外,我们可以不必身留余物。自己的身外之物、多余的钱财,都将它供养三宝,或救济贫困。


  15. 严格来讲,一切外物都是身外之物,所以,除了我们生活上需要使用的才留下来,没有需要的可以一概不留,都可以送给需要的人;反过来说,既然需要而留下来,就应该整齐、清洁的摆设好。出家人的生活往往是比较有规律的,就是早睡早起。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大家都是为法来到这里,所以所有的时间都尽量用在法的方面。


  16. 佛门是最讲洁癖的,尤其是割爱辞亲,成为人天师范,其身口意的行为是信众的楷模,所以出家众的立身处世要比在家众严谨,固应严以律已,谨言慎行,持身如玉。信众对於佛门,尤其是身负弘法之崇高神圣使命的比丘,其眼睛总是特别雪亮,要求也特别严格;万一被发现有了某些不如法,难免因失去了可敬的对象而产生失望之心。


  17. 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不但依佛法自修,也同时承担了住持佛法、传承佛法的任务,进而更要以佛法教导他人,如果缺乏慈悲,就有亏出家众的身份了。


  18. 一个寺院的领导中心就是住持,住持本身信仰、思想与道心如果不稳定,大家也不能安定办道。


  19. 道场的生命就是法,住在道场的住众也都必需要有法,如果住众有人没有法,他就会跟道场不相应;而道场如果没有法,对方即使来了也一定不相应,一定会离开。


  20. 大众共住最重要的两点就是:第一、信仰要一致;第二、彼此要和合──以和为贵、以忍为高。


  21. 对於新出家的住众,做前辈的要有提携之心,也就是要有爱护、指导之心;新进来的出家众对前辈则要有敬重之心,对於教团的生活或规矩有不了解的,就虚心请教。


  22. 出家服乃解脱服,但应自觉,依然烦恼炽盛之身,未因穿出家服而得解脱,反而因此知自身卑微卑贱,因而谦卑柔和,不显高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出家服亦是法幢,若威仪安详稳重,则不说法亦能度众,如马胜比丘;若言行放任,肆无忌惮,则令人鄙视,而成佛门罪人。


  23. 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龙树菩萨以「乘船则乐」来形容,顺风扬帆,又可以欣赏外景,轻松惬意,跟一般自力的修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也希望大家在修行上如龙树菩萨所讲是安乐的──乘船则乐,大家过着快乐的出家人的生活、快乐的念佛人的生活,但也不能因为是易行道、安乐门,所以就放纵了,更要注意自己是身着袈裟的修行人。


  24. 不论何人,真发心出家,都是相当有善根、福报、智慧、功德之事,足得随喜、赞叹;然「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可见真出家人、过出家生活,并非一般想像的单纯容易。
    凡事皆需内因外缘:
    内因:自己为何出家?动机要纯真,就是真的要为修行而出家,为了生脱死而出家,为荷担如来家业而出家,为弘法利生而出家,喜欢安贫乐道而出家,喜欢过出家的生活而出家,喜欢远离五欲红尘而出家;非为逃避而出家,非为享受而出家,非为胜他、名闻、利养而出家。
    外缘:要有相应投缘的师父、道场、师兄弟,亦即法门相同,师兄弟意气相投,大家能够和悦无诤地相处共事的生活。有此道场则可先在此道场住一段期间,彼此观察,若能相应,则可择期剃度。
    若无此内因外缘,则於事不成。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