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古以来没有特别建立「净土宗」,所以在判教、经论上众说纷纭,导致一般都认为凡夫固然可以往生,可是往生後还要经过种种的品位阶级,经过多少时间、修多少行门才能够达到较高的果位。这种说法,都不是依净土的教理来解释净土法门,完全是依各自宗派的立场来阐释,由此可知建立「净土宗」是多麽的重要!如果没有建立净土宗派,在判教上就会模糊、混淆;反之,如果有建立宗派,判教、传承以及依传承的解释就会非常的清楚。
-
修习净土法门与弘扬净土法门的人,都必须要把「圣道门」与「净土门」的理论划分开来才不会彼此模糊、混淆。甚至要强调「难行道」、「易行道」之别,强调「他力」、「自力」之分,强调「要门」、「弘愿门」之异,强调「正行」、「杂行」之不同。总之,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混淆的、毫不妥协、苟且的将它理清,才能让我们能够明辨什麽才是真正的净土之道,什麽是混杂不纯的,让我们很容易的正确掌握行持,也了解往生是进入报土。
-
善导流之念佛思想,源自龙树「难易二道」、昙鸾「自他二力」、道绰「圣净二门」、善导「顿渐二教」等教判,及善导「正杂二行」、「助正二业」、「正定业」之行判;而归宗结顶於弥陀本愿专称佛名之「正定业」为必得往生弥陀报土之行业。故其宗旨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即是善导《观经疏》结论之所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龙树菩萨把佛法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昙鸾大师进一步把它分为「自力」和「他力」,到了道绰禅师就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这些都是对於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判教。到最後,「圣道门」和「净土门」就成为净土宗判教的专有名称和定论。
-
道绰禅师将佛法区判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也就是说,这「圣道门」必须是圣者的根器才能够修的,而「净土门」则不必一定要圣者的根器众生,只要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能往生弥陀净土而成佛了。
综合言之,整个佛法可分为二门:「圣道门」是难行道,是自力的,是圣者根器才能修的,是讲修六度万行,须什麽行都要修,这就如陆道步行,所以是「苦、诸、久、堕」,既然有退堕的可能,那就表示证果的可能性不确定。「净土门」是易行道,是他力的,凡夫都可以做得到,是讲信心的救度法门,信什麽呢?信念佛,专一念佛便可,就好像水道乘船,是「乐、一、速、必」,而且往生决定。
「圣道门」和「净土门」都是佛法,「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都是佛法,「自力」、「他力」也是佛法,所以我们不能说精进勇猛修行的才是佛法,轻松念佛的就不是佛法。
-
佛法不论小乘、大乘,都以「净」为出发点,以「净」为归宿,故说「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圣道门」,一种就是「净土门」。依圣道门要达到这种境界,因为要靠自己的力量,祖师判定为「难行道」,非常困难。净土门就很容易,因为是靠佛的加持,所以叫「易行道」。
-
佛法大致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净土门里有「要门」、「弘愿门」。
「要门」则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观」,「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须看《观无量寿经》才能够了解,这是属於「自他二力」的法门,自力回向给阿弥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够救度我们,所以说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门。
「弘愿门」呢,是纯粹「他力回向」过来的,「他」是指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将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白白就能够拥有的,那麽祂回向什麽给我们呢?就是「大愿」、「大业」、「大力」。
「大愿」,就是,阿弥陀佛当法藏菩萨的时候,为了救度我们,以五劫的时间去思惟後,考虑出容易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来,这就叫做「本愿」。祂这个本愿,是为我们而发的。
「大业」,就是指大的行为,什麽是大的行为呢?就是阿弥陀佛,虽然发了愿,发了愿如果没有付诸实践,这是空愿,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必须实践;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去行菩萨万行,可以说祂这个行,是为我们而修的。
「大力」,就是无碍光明的摄取力和无为、无漏的名号功德力。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则依然三涂六道,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若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则往生成佛。
-
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代教法,除了念佛法门以外,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归纳为「定善」与「散善」。
-
法然上人以前的日本佛教,虽有大小乘各宗派,却独缺净土宗派,所以没有净土门的教团,也没有确立净土门正依的经典与教相上的理论架构,因此也不知道往生的行体。
虽然当时愿生西方净土的行者,代不乏人,但都依附在各宗门下,杂行杂修,然後回向,谓之「寓宗」,并且以其各宗之教理来判别弥陀的净土,因而净土依正及往生正因,随各宗的宗义而转。如天台宗以其四土判定弥陀净土,并判定凡夫往生的是最卑浅的凡圣同居土;又如法相宗判弥陀净土虽然高妙,但认为凡夫不能往生。
如此错解,非弥陀本意,善导大师谓之:「自失误他,为害不浅。」法然上人有鉴於此,毅然於各宗之外别立净土的宗派,并撰写《选择本愿念佛集》作为开宗立教的「本典」,至此弥陀本愿的意趣,往生的行体,显露无遗。
-
在净土法门里面,「舍」跟「取」是重要的字眼。
从净土三经及祖师传承来讲,都显明净土法门是有舍有取的。「舍」是贯穿「舍圣道、舍杂行、舍助业」,而「选取净土、选正行、选正定业」。既然贯穿圣道、杂行、助业──圣道就是净土宗之外的各宗各派,包含天台、华严,要舍;包含密宗、禅宗,也要舍。不舍的话,就不能专,不舍的话,就不纯不净。
不管天台也好、华严也好(这是着重於教理的),或是密宗也好、禅宗也好(这是着重於修行的),我们既修不来,也不需要。
如果修得来的话,我们就不是罪恶生死凡夫,就不是「无有出离之缘」的「机」了。如果还需要的话,也不是「乘彼愿力定得往生」的「法」了。所以,就「机」来讲,就「法」来讲,我们应该用「舍」这个字,明确而不模糊、不苟且、不妥协。「舍难取易」,这个「舍」字是关键,可以让我们不混乱、不混淆、不模糊、不苟且、不妥协、不夹杂,可以让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掌握到要领。
-
释迦牟尼佛一生成正觉後的四十九年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大部份都是因时、因地,观机逗教,为调伏众生而讲。因此,其中很多经典、理论、行持的方法,都各有不同,古来祖师大德将之归纳为八个宗派。
八个宗派当中,我们独取净土宗作为我们信仰的对象。在净土门当中的「要门」和「弘愿门」,我们选取「弘愿门」。弘愿门主要是强调正行之中的「正定业」──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正杂二行当中,我们选取正行之中的正定业,因为正行的中心目标就是正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