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导大师将往生极乐世界的行门分为二种:一种是「正行」,一种是「杂行」;若再细分则有三种,亦即「正行」里面又分「助业」与「正定业」。
-
在善导大师之前,其他宗派的祖师也有解释净土法门的,但都不是以净土的教理来解释净土的经论,因此所解释的难免不能完全契应阿弥陀佛的愿心,也不能完全适应十方众生的根机,只有善导大师所开展的五正行,是上契弥陀的本愿,下契十方众生的根机。善导大师之後,也有祖师在阐扬净土的经论,弘扬净土的法门,可是大部分都是以其他宗派的教理,站在其他宗派的立场上来解释净土教理,因此所解释出来的就不是纯粹在开展净土法门,而是掺杂了其他宗派的思想。
-
「正杂二行」之判是净土门的判释,杂行以圣道门而言不名为杂,然而来到净土门,因为不是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业,必须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为杂。犹如直达车,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达车,便须到处转车,回转趣向於目的地,否则永难到达。
-
善导大师将一代佛法所广说之诸种行门,大分为二,即是正行与杂行,亦即区分出与阿弥陀佛极为亲近的五种正行与疏远的五种杂行;依据「五番相对」与「十三得失」,而独选取五种正行作为往生净土之正行,此外皆名杂行,非往生正行,而舍杂归正,是大师区分正杂二行的目的。
-
正行有五种,其中前三(读诵、观察、礼拜)後一(赞叹、供养),皆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有关,故名正行;然毕竟非弥陀本愿之行,故名「助业」,唯有「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所誓必得往生净土唯一之业,故名「正定业」,所谓「依佛本愿故」,其余为助业。然此助业并非称名正行之念佛功德薄少,需要助业补助,助业之目的乃是要给净宗行者指出直达正定业之方向,引导行者专依正定业之念佛,其最终目的是要直取正定业。故若未知正定业之义,则须助业;若已知正定业之义,则应傍置助业,专行正业;只要专称佛名,必得往生,顺弥陀本愿故。
-
从「大判门」来讲,往生行有「专修」跟「杂修」。「专修」就是五种正行,五正行以外的通通是「杂修」,也就是「杂行」。
从「细判门」来讲,只有称名念佛正定业是专修;「助正兼行」,是说五种正行通通去做,想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用来回向,这样也是杂修。
至於「正杂兼行」,正行跟杂行一起去修,也是杂修;甚至所谓「专名祈现」──虽然专称念这一句名号,可是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为了祈求现世福利,或是祈求来世再生而为人,甚至做为高僧一闻千悟广度众生,这都是属於杂修的范围。
-
五种杂行也好,六度万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大师称为「诸善」;只是从行业的性质来讲,「杂行」是属於「圣道门、难行道、自力」,亦即是於此土入圣的行业;而「正行」是属於「净土门、易行道、他力」,亦即是於彼土得证的行业。
此二者的性质、利益完全不同,大师为了详细区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并举出二行得失,有褒贬废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贬杂行,而劝导实践正行、舍弃杂行。
简而言之,杂行并不是不好,在圣道门来讲,没有杂行是不能成佛的;可是来到了净土门,净土门往生的正因就是称名,其他不是。所以就要舍杂行的观念而进入正行。
-
「诸善」与「万行」,因为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才成为往生净土的杂行;如果不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无所谓杂行不杂行,因为他的目标是在娑婆修行,在娑婆成佛的,理所当然六度万行缺一不可。但是如果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就成为杂了。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有往生极乐世界纯粹的行门,只要依纯粹的行门,则百分之百不假功用,自自然然就会往生,不必假藉这些万善诸行来回向往生。所以一旦以修万善诸行来回向往生净土,那就不是这个法门的正行,而是杂行了。
-
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当然只有读诵《净土三经》;如果说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包含大乘经典、小乘经典,甚至密宗所有经典,都算是「读诵杂行」。
-
读诵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五祖正确解释净土三经的论释,不算是「读诵杂行」;又阅览有关因果的经论,有助於「机」的深信,也不算「读诵杂行」。
-
读诵有关因果的经论,如果是要帮助我们深信因果、深信轮回,然後进一步依净土经典所讲的来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为了这一点来讲才算是助业,算是正行。如果不是为了这一点,那就不算是正行了。
-
各种善行,比如孝顺父母──所谓百善孝为先,是理所当然的;奉侍师长、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这一些人世间的伦理道德,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去做。那麽做这些善行到底算是自力还是他力?算是正行还是杂行呢?其实这些本来与自力或他力无关,也不算正行或杂行;但如果把它们做为回向往生之行,那麽就是自力,就是杂行了。
因为这显示,我们的心中还隐隐认为,往生极乐世界,单单称名念佛还不够,还必须要假借这些善行,那这样就是杂行,就是自力。如果不用来回向,那就既不是正行,也不是杂行,就无所谓自力他力,因为它们跟往生行就没有关系,只是我们人世间理所当然应该去做到的责任义务。
-
如果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礼拜,那还可以,但如果礼拜的对象不是阿弥陀佛,就不成为这个法门的助行。而且,礼拜的往生功德不在於礼拜的本身,而是因为有这一句名号,所以礼拜阿弥陀佛,一方面礼拜,一方面念佛,才有往生的功能;如果执着自己非礼佛拜佛不可,否则功行不够,资粮有缺,这样就成为正行当中的杂修,而不是专修了。
-
唯有「称名念佛」才是真正的赞叹供养。不然,离开了专称名号,对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不了解、不孝顺、不敬重。所以真正的赞叹供养,唯有专称弥陀佛名。
-
如果修正行,尤其是正定业的话,那麽跟阿弥陀佛就非常的亲密,一体不离的亲密,同时也跟阿弥陀佛常在一起的亲近,可以说忆念阿弥陀佛是无有间断,所以不回向也能往生,因为本身就是往生的正因,可说是纯纯粹粹的净土之行。
-
五种正行中,只要修称名念佛,其他四种就统统融入,统统包含了。其他四种正行的目的,就是要归趋到正定业的专称佛名。
-
往生之行除了弥陀这一句名号,其他种种的法门,你即使专修其中的一个,也是「杂」。
-
「就行立信」意在「专称佛名」。
「就行」之「行」即是导归於「正定业」的专称佛名,「定」跟「不定」是相对待的,专称佛名既然是正定业,若不是归於正定业而是其他助业,就有不定的可能;不过,当然「定」的成份是比较多的。
怎麽讲?如果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那是必定往生的,因为现生就已经被弥陀佛光明摄取,但若掺杂其他四种正行,在心念当中以为必须有五种正行的功行加起来才可以往生,不然就不能往生,这样会增加困难性。
因为五种正行还有读诵、观想、礼拜跟赞叹供养,如果不认识字,或是眼睛瞎了,或是没有经本,或是其他的不方便,就不能诵经了;观想、礼拜和赞叹供养也是一样。唯有念佛,张开嘴巴能念,心中默默的也能念,感情一来,要大声的呼喊,也可以。
所以,念佛是适应万机,其他都不一定。
-
「正助」亦有君臣、主伴之义,以称名为主位,礼诵等随顺之,因而分为正助,恰如龙动云随、君来臣侍的风貌。然倘若以为一心专念不足以往生,须助业补足之,因而五种正行兼修,以求往生,这很明显地带有自力,古德谓之「助正兼行之杂修」,亦谓之「助正间杂之杂心」。
这是由於未通达助正有方便与真实的关系而将两者并重的兼修之,故说「虽无修杂行的专修,却有修正行的杂修」。
-
顺彼佛愿的「称名」为正定业,则往生之业因具足,五种正行中的前三後一的助业自然也融化於称名之中。
当然,尚未具足信心,未成为正定业的称名之前,助业即是方便行,助成信心的方便;一旦具足信心,蒙佛救度,则任运称名,称不认称功,助不执助相。
-
「五种杂行」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却不一心信顺弥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弥陀佛以外的诸佛菩萨等其他法门,不知此等对往生来讲都是无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弥陀一佛。由於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杂,故言「杂行」,劝应舍弃。
-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里面明确地指出「五念门」,跟善导大师的「五正行」很雷同。「五念门」就是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修这五门就可以快速地得生极乐世界。但这「五念门」的道理非常微细,只适应上等根机的众生,如果不能掌握得当,「五念门」也就成为难行道了。不如「五正行」,不但适应上等根机,也适应中下根,是所有众生万根都能够契应的,真可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的法门。
-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将「五正行」和「五杂行」排列出来,目的是积极地劝导我们去做取舍,也就是舍杂行取正行。就像一堆钞票,真钞和假钞排在一起,说明什麽是真钞,什麽是假钞,然後劝导人们取真钞舍假钞。
往生极乐世界,唯一的、绝对的、直截的、稳当的、容易的、圆满的就是这五正行。除了这五正行之外,就不是容易的、直接的、稳当的、圆满的。修五正行则我们众生和阿弥陀佛就有亲的关系、近的关系,还有忆念不断、无间的关系。
杂行非常的多,广泛来说,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除了五正行以外,其余都是杂行。五正行之外不管是那一种法门,都名为「疏杂之行」。
-
修圣道门的人想在此土入圣证果,因此以六度万行为其因行;然而毕竟自觉烦恼强、业障重,以自己之力无法圆满六度万行诸波罗蜜,无法在此土证果,因而发愿求生极乐净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为回向。
若一改其圣道门行业,舍杂行归正行,舍杂修入专修,则不用回向,因为是纯粹极乐之行体故;而杂行非纯极乐之行,是广通於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随其业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万别,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极乐之果,故谓之杂。
然而虽可回向,也只在报土中之方便化土,不能直入报土,因为不是弥陀本愿真实行,乃是凡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且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蒙弥陀光明摄护。
-
我们是净土宗专修的道场,是专而不杂,是纯而无染的;往生的正因,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就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麽?我们是靠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进入阿弥陀佛的报土,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功行,我们只是行所当行;出家众有出家众的本分,在家众有在家众的本分,各安本分。但是你再怎麽样做得完美,觉得功行高深,都不以这一些来回向往生,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杂行,就是靠自力。多少靠一些自力,不完全仰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就会认为:「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不是万德洪名,他要救度我,可是还要加上我某一种功德,或者是某一种功夫,来辅助阿弥陀佛的救度,来回向给阿弥陀佛,这样阿弥陀佛要救度我,才比较有力量,我的往生也比较可靠。」如果抱着这种观念,就是杂修杂行,这种观念绝对不可以。
-
如果不是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的话,其他的净土法门,他们都强调固然有弥陀的救度,他们也还要有功德回向给阿弥陀佛,或者自己要有某种功夫,这样临终时往生才可靠。在他们的观念中,念佛是正行,其他是助行,正助如车之两轮,如鸟之双翼,才能够容易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杂行,就不是专。所以,倘若不了解我们这个纯粹净土教理的话,都抱着那种观念,「我现在念佛往生还不能肯定,要等到我念佛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然後临终能够不昏迷、不病苦,还能够念佛,这样往生才可靠。」若抱着那种观念,就像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口上。
-
「诸善万行」(六度万行),以勤修此等诸善,以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极乐,仰仗修善之力,这种心态便是自力之心;以这种自力心所作的诸善便是「杂行」。
当然行为是善的,应该众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师贬之,嫌为杂行,要人舍弃。这绝非舍弃行善,善不可舍,所应舍的乃是自力之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一切所谓的杂行之诸善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