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念佛方法

  1.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善导大师


  2. 称名乃是弥陀的本愿,所以祖师一谈到弥陀的本愿都说「称名念佛」,因为有这些教理、经证、祖传,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不做其他的念佛,只做「称名念佛」。
    「称名念佛」当然是有相念佛,有声音、符号、文字;一般感觉好像其他的三种念佛境界比较高,称名念佛境界比较低,其实不是比较低,而是「极平常又最高深,极高深又最平常」,这一句名号使得上、中、下三根能普被、利钝能全收。


  3. 如何成为一个念佛生活化的人呢?要以念佛为生命的重心,也就是念佛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念佛;使得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那要怎麽养成这样的习惯呢?一句话十个字──「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4. 一个真正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他的心是很恳切的,他归命的心是怎样的呢?是全身心投靠在阿弥陀佛之上,他把他的身心、性命都归投在阿弥陀佛的救度。他的生命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的人就是个念佛人,他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他是一体的,是机法一体不离的,这样才是个念佛人。
    以我们来讲,我们「念念不舍」;以阿弥陀佛来讲,阿弥陀佛「摄取不舍」。就像一个即将沈没大海的人,忽然被救上了船,这时候他一定不可能离开这一条船,船也不会离开他一样。


  5.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一个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恶观深的话,自然会依靠阿弥陀佛,对这句佛号会不念而自念。


  6. 寂静的法喜是从教理上而来,也是从念佛上而来。


  7. 「念念不舍」有「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两种意义。
    从「法德不断」来讲,我们既然归顺弥陀的本愿,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都不能救度我们,我们都修不起、行不来,只有地狱这一条路;能够让我们离开地狱之火的燃烧,现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成佛的法门,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自己,就会常常去念佛,因为後退无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也无用武之地,前面仅有的一条路,就是念佛法门,所以不必犹豫、不必顾虑,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来好像有很多钱,一检查起来这张是假钞,那张也是假钞,通通是假钞,就只有这一张才是真钞,那自自然然就会使用这张真钞──只有阿弥陀佛能够救我们,所以你自自然然就会去称念这句名号。生死心越恳切,念佛就会转趋殷重,这是「法德不断」。
    因为我们众生都是好逸恶劳,常会懈怠,有时间不大想要念佛,都会想来看看报纸杂志、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者是打打电话跟亲友闲聊,或者到哪里逛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策励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说:「倦念佛者失无量宝,勇念佛者开无边悟。」这样想就会很惭愧地来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个钟头,那麽四个钟头能够念多少佛号?百分之八十就好,就来规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号;如果不规定自己,这四个钟头就会不知不觉地就晃过去了,这就是「机相策励」。
    「机相策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鞭策,既然如此,那麽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呢?仍然完全是他力。因为晓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来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来回向的,是晓得念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正定之业」,是以那种心情去念,所以「机相策励」本身不是自力。


  8. 念佛当中如果能够一句一句没有粗的杂念,就会体得安详、寂静的心境,这样,逐渐气质就会改变;如果念佛时妄想杂念还很多,可以依照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来念佛,三三四也好,五五也好,一口气念下去也好,这样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杂念,可是比较细。尤其早晨刚睡醒时,心比较平和、稳定、寂静,可利用早晨的时间采十念记数静坐念佛,久而久之,就能体会到详和寂静之境。


  9. 要怎麽样让念佛而妄想杂念少呢?
    第一、「虔诚恭敬」。这句弥陀名号是活灵活现的,它不是白纸黑字,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所谓的名体一如,它跟阿弥陀佛的本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们的身体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有头脑会思考、有手脚会行动,那阿弥陀佛祂具足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祂具足大慈悲、大智慧,这一些的功能在哪里?在这句名号里面。所以在这句名号中有阿弥陀佛的眼睛,有阿弥陀佛的耳朵,有阿弥陀佛的心肝,有阿弥陀佛的头脑,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所以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我们就用一种诚恳、恭敬、感恩的心来念。
    只要诚恳的话心就会比较专,像我们的孩子如果生重病,或者突然发生严重的车祸,我们去求神或者是求菩萨都会很虔诚,在那很虔诚当中根本不会想东想西,同理,我们今天也应是以这样的心情来念佛。
    阿弥陀佛祂本身是佛,所以应该虔诚恭敬,阿弥陀佛祂救了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本来在这三界的火宅,六道的苦海,头出头没,没有出离之缘,常常被地狱之火所燃烧,可说苦不堪言,今天被阿弥陀佛救度起来,所以我们念佛就会很虔诚恭敬,感恩戴德,所以虔诚就比较不会有妄想杂念。
    第二、「摄心谛听」。就是心专注,心专注的话,也比较不会有妄想杂念,就会比较集中。再来就是用耳朵听,不管你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也都用耳朵听,也就是所谓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样一个循环。因为专注在自己念佛的声音,自然旁边的声音,谁来谁去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自己的心有一个对象,而且是专注这个对象,这个叫做「摄心谛听」。
    第三、「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就是不管我们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都是十念记数,十句为一个单位,就是我们念第一句,晓得第一句,念第二句,晓得第二句,念第三句,晓得第三句,一直到第十句,这样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念到了第十句又回过头来从第一句记起,这叫十念记数。那一下子要十念清楚不容易,那也可以三、三、四,三句,三句,再四句,加起来就十句了,这个就是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听也在里面,摄心也在里面,无形中就虔诚恭敬。十念记数如果清清楚楚就比较少杂念,杂念还是有,比较没那麽多、那麽粗,因为如果杂念多、杂念粗,十念就记不清楚,就不晓得已经念到第几句了,所以不管我们是固定多少数目的念佛,或是固定多少时间的念佛,我们都用十念记数来念佛。


  10. 称名到底是怎麽称?要称到什麽标准?其实就是「念念不舍」,时刻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挂在心中、挂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行住坐卧念念不舍就包括「时处诸缘」。
    念佛是不管什麽时候、在什麽地方、做什麽事情,都可以念的。有空的时候,来念佛会念佛,是属於专念,专心念佛不做其他事情。而虽做其他的事情,只要不是动脑筋的,也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这是散心念佛。所以,不是专念就是散念,不是散念就是专念。


  11. 念佛有专的念,有散的念,专的念就是这个时候有个空挡,没有做其他事情,可以专心一意,可以念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三个钟头,或者是念个五千、一万,这个是专的念佛;那散的念佛,是因为有在工作,眼耳有在面对声色,所以不是专,虽然不是专,可是不妨碍我们念佛,我们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动嘴巴也可以念佛。这样的话,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二六时中没有不可以念佛的。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就恒常都结合在一起,因为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弥陀跟众生,众生跟弥陀,一体不相离开。


  12. 平常念佛,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走路的时候,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睡觉的时候,就只要念阿弥陀佛四字即可,或是病痛缠身,无法念六字佛号时,也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或是只念二字,一字皆可;如果到了临终之时,都没办法念出佛号时,只要知道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救度,这样也可以。因为念六字是阿弥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弥陀佛本身。所以念六字也好,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也好,全都是阿弥陀佛本身,只不过六字是比较完整的。


  13. 六字有特别的涵义,表示我们众生与阿弥陀佛是一体不二,佛凡一体,机法一体,而且也表示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我们则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动,相互呼应,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涵义。所以,平时就以念六字为主;但是,并不是非念六字不可,若在某个因缘下无法完整地称念六字名号时,就改念四字、二字、一字,这样全都可以。因为我们现在还健康,可以称念六字名号时,当然就以称念六字名号为主。
    虽然念四字比较简略,但有些人因为不明了以上说的道理,往往流於自力而不自知。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时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为了摄心,希望能克期取证,这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没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他只不过是藉这样来降伏自心,这样也是可以的。
    所以,怎麽样的称念都可以,端看他是否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弥陀佛?是否有依循第十八愿?这个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了解这个道理,有这个信心的时候,再怎麽样的念佛都是正确的,而且平常就会以念六字名号为主。


  14. 平常以称名念佛为主,睡觉时只要在心中默念佛号就可以;或者生病、体力较虚弱的时候,若无法张开嘴巴念,那就在心中思惟忆念;甚至临终的时候,嘴巴都僵硬了,只剩下意识,那就用意识去思惟忆念;或者是这个人从来都没有学佛念佛,到了临终善知识才去关怀,告诉他「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这个时候他嘴巴几乎都已经硬了,口业的功能没有了,只剩下意业,而且快断气了,他连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时间也没有,就只这麽一刹那的系念,他就断气了,也照样往生。这就是经文所讲的「闻已思惟,系念不乱」。
    所以,称名念佛跟短暂的忆念,以及意业的默念,是有长短的关系。也就是说,包含平生、临终,这其实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的「乃至」。


  15. 念佛的时候可以应用十念计数,如果持念珠念佛,也可以念十句拨一颗,不要很快的一直拨,那样不晓得是在念佛,还是在念杂念。念佛应该是轻松地、自在地、一句一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十句拨一颗念珠、念十句拨一颗念珠,不知不觉,一串念珠就念完了,这样念佛会觉得神清气爽,心神宁静,法喜充满。这样念可以适合我们这个法门每一道场,甚至适合男女老少、平生、临终,乃至行住坐卧。


  16. 一方面出声念佛,一方面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同时心中最好是「十念记数」。这样,眼睛闭着、口念佛号、耳听自己的声音,心中专一地记数,这就是「都摄六根」。
    当然,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没有丝毫的条件,未必非得「都摄六根」才能往生,只要「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但是,我们难得同聚一堂、共修念佛,若能专一,岂不是更觉得有法喜呢?
    至於正身、端坐,只要掌握两个要领就可以了:就是「松」和「静」。身体放松,都不执着,不抓住,这叫做松,完全放松。端正坐好,这个身体就不管他了;心念完全依着这一句佛号,一句接一句,这个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17. 为什麽我强调金刚念?因为较能够绵绵密密,细水长流。所谓「心若无力,以口来扶」,心中如果没有力量,就用嘴巴。人若嘴巴动,心中自然也会跟着念。如果嘴巴不动,只是默念,很容易打失,很容易妄想杂念。
    所以有的人说,我没有固定数目念佛,我没有刻意在念佛,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忆佛念佛。不是这样的,除非他已经习惯了,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不然还是妄想杂念,一天统计起来,念不到几百句。你如果早上就固定静坐念佛,或者一天当中固定念一千句佛号、五千句佛号、一万句佛号,你再怎麽样的忘记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万的数目。
    所以说我们初学的人就要固定每日念佛数目。除了早上静坐念佛之外,白天如果有空也可以固定数目,久而久之就成习惯。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会忆佛念佛,就会嘴巴不自觉地时常念起佛号来,自自然然就会这样。


  18. 金刚念只是动嘴念,不会累、不伤气,又没有默念的缺点。
    我们凡夫的习性就是妄想杂念不断,妄想杂念不用去学,是与生俱来牢不可破的。如果我们以为心中有在默念佛号,而其实往往都没有在念佛,那就自然而然会落入妄想杂念中,所以要动嘴唇念,以动嘴唇来摄住我们的心。因此平时最好养成动嘴唇念佛的习惯,走路也好、工作时也好、在家里也好……都动嘴唇念佛,念成一种习惯。


  19. 初学佛的人,往往还是攀缘於色声香味触法,要他专心安住在这一名号上比较不可能,所以要经过培育温养的过程,才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我们出生以来最熟悉的就是贪瞋痴,就是五欲,最不熟悉的就是道,就是念佛,我们就要把它转,要怎麽样转呢?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规定一天当中要念多少声的佛号,譬如说有五个钟头,扣掉你要看电视、报纸或跟人家闲谈的时间,其他的时间大概能念多少佛号,就规定自己一天要念多少佛号,比如一万或者是八千、五千都可以。能够这样就会逐渐、逐渐地生处转熟了,就会喜欢念佛,也会有法喜,之後,不要求自己也没关系,到那个时候自己就会不假思索的在佛号上,因为已经纯熟了。


  20. 每个人的根机、时间都各不一样,因此阿弥陀佛没有规定要念多少,所以,不论数目多少。可是,我们要把念佛培养成习惯,所谓「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形成「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凡夫最熟悉的是什麽?就是五欲、烦恼;最陌生的是什麽?就是念佛。我们把最熟悉的五欲尽量淡化,常常念佛,形成习惯,这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学佛也只不过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而已。


  21. 初机应有固定念佛数目和早晚课。虽然,阿弥陀佛救度没有条件,但固定念佛或常常念佛的人有法喜,凡事比较平顺。信心越深,念佛越多。念佛少,则随习气走。短时间,勉强一点;长时间後,则会自然,所谓「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22. 称念佛号有四种方法: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在这四种当中,金刚念最能够持续而不累。所谓金刚念,就是动嘴巴,声音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如果是小声念,旁边的人还能听得到;大声念,则难以持久;默念,往往会忘记。能够持续长久的,就是小声念或是金刚念,其中以金刚念最能持续长久。
    走路的时候,可以一步一句佛号;坐在公车上,也可以闭目念佛;开车的时候,也可以边开边念佛。为什麽?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这句佛号啊!所谓「世间虚假,唯佛是真」,那我们何必顾念旁边的人以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呢?


  23. 自己一个人念佛的时候,能够细水长流、绵绵密密的,就是金刚念。为什麽呢?因为大声念会沙哑,默念易起妄想杂念,原因是,我们最习惯的就是烦恼习气、妄想杂念,最不习惯的就是念佛,如果没有刻意的要求,往往都是在打妄想的时候多,即使坐在那里,眼睛闭着,还是在打妄想,所以平常就是保持金刚念。因此大家在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也就是说不管你在什麽地方、在什麽时间、在做什麽事情,都保持金刚念,就是动嘴巴,这样了解吗?所以从今以後大家就尽量保持金刚念。


  24. 我平常经行念佛,也是没有拉腔、没有韵调的。这个是我的体会,什麽体会呢?当我们念佛念到寂静的时候,自自然然就会一句一句,不会有高低长短的音韵,同时,也合乎每一个人的状况,有的人气不够,要拉很长的音,就不可能长久维持。如果是老人家,或者是躺在病床上的人,更不可能拉腔、用韵。所以,我觉得只有这样一句一句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最好的调。
    有韵调其实一方面是为了统一,因为大家共修念佛有一个调才能够一致,而且,有调也比较好听,能够接引初机,让初机者觉得这个调很好听,使人家喜欢来念佛;若是很单调的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觉得没有味道。
    所以,有调的念佛主要是接引初机,或者是维持大众音调的统一,但其实那都是迎合我们人的七情六慾。因为我们有七情六慾,所以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觉得寂寞,想听听音乐或是唱唱流行歌曲,不然觉得很无聊,太过寂寞。但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在很寂静的时候,那些音调、音乐──无论是轻音乐、艺术歌曲,都觉得是打闲岔。
    在那个时候,平淡的、平稳的、单调的、寂静的,反而是最有味道的。


  25. 当念佛念到很寂静的时候,是接近没有韵律的,因为很寂静、很平静、很清净,清净的本性,没有高低韵律。当然共修的时候,因为要使大众统一,所以有拍数,六个字四拍,一拍一秒钟(或一.一秒),一句念起来就是四秒钟(或四.四秒);如果自己念,念三拍就可以,快慢可以自己来调,出声、默念、静坐、经行、礼拜都可以这样念,清楚、轻松、摄心、而且有力。


  26. 若有心培养,用十念记数的方式,经过几年之後,粗的妄想就会减少,渐渐就能够体会寂静的心性。
    念佛用十念记数时,每一念中间若是没有妄想杂念,一开始身心会忽然轻松下来,容易哈气、流眼泪、打嗝,因为一旦身心放松,气血自然流动,所以这是好现象。有了寂静的体会,气质就会改变。怎样改变呢?遇到逆境,比较不会不平不满,因为第六意识有清静的体会,阿赖耶识就储存有清净的种子,自然会流露出清净的心性,就比较看得开,凡事比较不计较、不执着,比较不会钻牛角尖、起情绪,比较理性、平和;人的气质改变,当然个性、行为、命运都会改变。


  27. 要念佛,可是妄想杂念多,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妄想杂念,想要寂静不可能,很苦恼,那要怎麽办?其实也有方法对治,就是早上静坐念佛,或者是念佛的时候用十念记数,这样会让我们比较没有妄想杂念,比较能够体会到安详的法喜,这是一种技术上的运用。
    只要有两次三次的十念记数,一句一句当中没有浮起其他的妄想杂念的话,就会有轻安的法喜;人有轻安的法喜,性情就会有正面的转变,甚至早晨念佛有寂静的法喜,久而久之性情相貌也都会改变。怎麽样的改变呢?对人比较慈祥,凡事比较不会计较、不平、不满、记恨,就不会喜欢向人说一些是是非非了。


  28. 念佛虽有所谓的大声、小声之别,但更重要的是心的虔诚与否,心如果很虔诚,就是无声,他的心跟阿弥陀佛感应的程度,也是很直接、很强的,是充满整个宇宙的。


  29.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们只要一称念的话,阿弥陀佛就立刻知道,立刻应声而现,不管你念的音是闽南语、广东话、普通话、还是日本话、英文、梵文……,都一样是念阿弥陀佛本身。因为阿弥陀佛是佛,你还没有念,祂就已经知道了,以什麽音来念都是其次的。


  30. 这一句名号是万德具足的,当我们还没有开口,阿弥陀佛就已经知道了。所以不管是用什麽话来念,用英文或日文来念这句佛号,照样能达到效果。


  31. 我常讲早晨有三静──心灵宁静、空气清净、环境安静,那个时候念佛,最寂静,最能体会寂静安详的法乐法喜。没有时间限制,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所以最好一早就先静坐念佛。


  32. 早上心灵清净,那时候的念佛都是一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因为静坐,所以不拿念珠,也不出声音,是心中默念。


  33. 晨坐念佛能够快速转化提昇我们的精神、性情、思惟与气质,因为早上是心灵最平和、宁静的时候,这个时候静坐念佛可以说如同「寒潭映月」,寒潭清澈见底,月亮出来了,月影跟潭水,潭水跟月影,几乎是一体不离。早上宁静的心,一句一句的来念佛,就跟阿弥陀佛寒潭映月,很能够消业障增福德,尤其是一句一句的佛号当中比较没有杂念的时候,就会觉得心中非常的安详宁静,可以说满面春风,下了座之後,所看到的人事物也会是满目春风的人事物。


  34. 早上静坐念佛时,「眼观鼻,鼻观心」,不用拿念珠,以心中默念为主,如果觉得昏沉,就可以采用金刚念。不过,原则上静坐时主要以默念为主,因为静坐默念,气血经络比较能够通畅,手动拨念珠,就会影响气脉。


  35. 除了睡觉以及动脑筋,其余时间都可以念佛。念多、念少,每个人情况不同;念佛时心清净与否,每个人也不同;虽然各人情况不同,但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都不增不减,到极乐世界也都在同一境界,不分高低。


  36. 念佛法门是安乐道,该吃则吃,该睡则睡,其余时间,念念不舍。所以,念佛是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不可过分。这句佛号,随时随地都在心中。如果爱摸东摸西,就规定数目。


  37. 如果过份强调技巧性而忘了原则,则可能会因为念佛达不到自我要求而自我苦恼,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往生,这样反而不好。因此,虽然我们有技巧上的设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回归到第十八愿──称名必生,不顾虑自己做得到、做不到,完全回归到称名必生,因为称名的本身就是乘弥陀愿力,已是当生成就、往生决定了。


  38. 净土法门要怎麽称名呢?就是以我们每个人的根机去称念这句名号,念念不舍就好。既然是依每个人的根机,一定是有的人比较有时间,有的人比较没时间,有的人比较精进,有的人比较懈怠,有的人心比较寂静,有的人心比较杂乱,但是都没有关系,只要依你的根机念这句弥陀名号,统统一样平等的往生。


  39. 有空档的时间就尽量专心念这句名号,做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时就散心念,总之如同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心专念」,一心一意的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行住坐卧不论时间多少,尽量念念不舍,把念佛融入生活当中,把念佛当作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念佛,培养动中也念佛,静中更念佛。
    但是不要自我要求过高,更不要互相比较,否则不仅没有乐心反而更糟。想怎样才能念念相续?要怎样念佛才寂静?要怎样才能精进念佛?达不到心中就有苦恼,这完全是错误啊!都已经平生业成,都在阿弥陀佛的愿船中,都已经被救了,还苦恼甚麽?


  40. 以一般人来说,除非退休,不然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事业,在这当中,如果工作内容是可以不动脑筋的就在工作中散心念,停下工作或下班回来,空档的时间就是他念佛的时间,这个时候就是专心念。
    当然我们都是凡夫而非圣人,会想看一下电视、听听音乐、看看报纸或其他的书,这也是人性之自然,不过可以作个规划来调整。
    一个人如果愿生心非常恳切,对世间渐渐看透而多少放下一些的话,他的嗜好就会渐渐转变,他的观念、生活,将会以念佛为最高的嗜好、享受、兴趣。不过即使不能转变也没关系,因为每个人的根机各不一样,而阿弥陀佛都平等的救度,但总之是念念不舍这一句弥陀佛名。因为精进念佛的人再怎样的精进是依靠弥陀的力量,不是依靠他精进的力量;比较懈怠的人,他也知道念一句是靠弥陀力量,念十句也是靠弥陀的力量。
    所以今天念的多,对弥陀的救度力量没有增加,今天念少了,弥陀救度的力量也没有减少。因此他心中是毫无任何不安的,不因为念佛精进而觉得往生比较可靠,而有喜悦,也不会因为念佛懈怠了就怀疑往生不可靠而有所烦恼。


  41. 念佛有「专」的念佛和「散」的念佛,来念佛堂或是在家无事专心念佛,都属於专的念佛(不做其他事情,不受干扰);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在做事中念佛属於散的念佛。
    我们净土法门不论是专的念佛或散的念佛都可以,只是专的念佛比较能体会寂静之心。就往生来讲,有体会到寂静之心,或念佛较没有妄想杂念,一般往生时会较平顺、较没有病苦,甚至可以预知时至、安然自在。不过每个人的业力各不一样,不表示百分之百如此,但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不过能这样往生和没有这样的往生,是在这人世间才有这种种的差别,到净土就没有差别,都是「如来净华众」,都是「正觉华化生」。
    总而言之,要如何念佛,依各人的根机不同而别,但若要预知时至,通常都要有事无事一句弥陀挂在心中、系念在心上,一天当中最好有固定的时间,这样较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而预知自己的日期。


  42. 念佛人平常是随各自的根机来念佛,但心的殷重程度,以及念佛数目的多寡,会影响佛加持的一些现象。不过,虽然有这一些不同,但是往生却是必定的。只不过,心地比较谦卑柔和、善良厚道,也就是比较无诤、宽容、不贪,并且常常念佛的人,他比较能够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比较能够预知时至。


  43. 一切众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如果没有念佛,就一定是念妄想杂念,念念都是业。《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如果了解这一点,就该转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个学佛的人,就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心,这样才是一个学佛的人。当心念浮起的时候,自己要能察觉到,在察觉到当下的念头时,当下的念头就消解了。但是,我们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消解力量,所以将这个念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以念佛这个正念来消解种种妄想杂念。


  44. 念佛概约可分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这四种又可再概括成两种:一种是「无相念佛」,另一种是「有相念佛」。
    在此所讲的「无相念佛」就是指「实相念佛」,所谓「实相」就是没有形相、语言、文字、符号、声音,既不能称说,也不能思维想像,因为实相就是法身,只有佛与佛才能互相理解,这是我们凡夫心所无法达到的,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不讲无相念佛。再者,如果不是证悟到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他的无相念佛只是以意业作忆佛念佛的思维。
    我们经由学习净土法门,晓得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更晓得这些功德是涵盖在名号里面,所以「名即体」,因此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等於和阿弥陀佛合而为一,同时这个佛名是光明的名号,我们念祂的名号就在祂的光明之中,彼此「机法一体」。


  45. 所谓忆佛念佛,是口称默念都不离弥陀名号、弥陀救度。但这当中以称名为主,像鹦鹉不知其义、幼儿不知其义、愚钝者不知其义、或有临终者亦不知其义,但只出声念佛,即能消灾、增福、延寿、往生,这全凭口称,若心念则无此方便。


  46. 每一个人就依他当下的根器去念这一句名号,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定,或者某一种水平的规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调柔、无诤,就以调柔无诤的个性去念佛;他的个性比较刚强,凡事都要问清理由,或者烦恼比较重,念起佛来就妄想杂念纷飞,这都没关系,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
    就好像人生下来,自然就有男女的差别、有各个面貌的差别,而虽有这些不同,因为这句名号是万德万行的结晶,只要我们专一称念这句名号,都同样承受名号的功能,而被牵引到极乐世界去。也就是说,这句名号本身就能消除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德,使我们临命终时,自然进入极乐世界的涅盘境界。


  47. 念佛而有妄想这个是正常的、自然的,跟我们的往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48. 每个人的行为都离不开行、住、坐、卧,善导大师说「念念不舍」,是表示每一个人只要依个自的「根机」去念佛,不管行住坐卧多少时间,不问时节的久近,能够念就尽量念。只要知道一向专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他所有的行持就都会念佛,也都是念佛的心情;所有的时间,只要想到,就会念这一句名号。


  49. 日常生活当中要如何行持呢?以出家人来说,本来就是舍弃红尘、舍弃社会上的任何工作专心为修行而来,所以念佛的时间就比较多,除了以这个法门自行化他之外,就是称名念佛。


  50. 什麽是「念佛以无义为义」?这是从根本上、原则上来讲的。意思是我们称念这六字名号,只要尽管称念就好,没有什麽限定、规矩、要求,不管心清不清净,不管做什麽事情、在什麽地方、什麽时候、什麽方式、什麽身份都不管。就如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行住坐卧、时处诸缘都可以念佛,不是专心念就是散心念,不是大声念就是小声念、金刚念、默念。


  51. 念佛,不是观想佛的相好光明,也不是思惟佛的高深境界,是只要专称佛的名号就可以了。称名,不管任何人、任何时、任何缘、任何事,都能够称名,非常简单,也没有任何忌讳,即使身心不健全,只念四个字、一个字,乃至心中想着佛号,也同样都是念佛,可以说无人不能。可是如果需要诵经打坐、参禅拜忏,要深入经藏,要圆满三学,要广修六度,那就不平常了。


  52. 我们念佛也不用特别念啊!我们本来就是有念头的嘛!只是把它转来念佛而已。而且念佛一久,就会更喜欢念,因为念佛纯熟时就会轻安,比较没妄想烦恼,对外在的是是非非较不会挂怀,而且做事也较顺遂,所以念佛并不需要特别的时间来念。有心就可以念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佛,这叫做「乃至十念」。


  53. 念佛有困难吗?念佛没有困难啊!也没有要求我们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只要求依我们十方众生的根机去念佛。你如果出家就出家念佛,在家就在家念佛;是男,是女;有智慧,没有智慧;有学问,没有学问;心清净,心不清净,都依你的根性、你的心境去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没有半点要求,这样不是很容易吗?因为我们都有嘴会说话,只不过现在起开始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凡夫都会起心动念,现在开始起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动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只不过把它转过来而已。只要有这个心,随你的能力去念佛,有时间就尽量念佛,这样就可以了。


  54. 只要我们专一念佛,多念少念都是无上功德。什麽叫多念少念呢?每一个人的根机不一样,时间比较多的人就多念,有的人时间没有那麽多就少念;有的人时间同样的多,可是精进度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多念,有的人少念,可是功德上来讲都是一样的。因为不是靠他的功夫,而是靠弥陀本身的功德。就好像「如意珠」,每一粒每一粒都是如意。
    所谓「如意珠」,就是有一颗如意,你要吐黄金就是黄金,吐白银就是白银,你有两颗如意、或是一百颗如意,或是两百颗如意,多一颗并没有增加,少一颗并没有减少,因为只要有一颗,他就能够吐了。并不是说有两颗就吐得多,一颗就吐得少。因为念佛本身是超越定善、散善,也超越多念、一念,每一念每一念都是具足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的无上功德的。


  55. 一个念佛的人,要能不贪生也不怕死,一概任凭弥陀的安排。身体健康有体力,南无阿弥陀佛;身体感到软弱、疲劳倦怠,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其他都不要去顾虑。


  56. 念佛有百益而无一害,只有好没有不好,而且没有任何禁忌,不论你是什麽人、在什麽地方、什麽时间,乃至做什麽事情,都毫无禁忌,都可以念佛,也应该念佛,让自己成为一个念佛人。


  57. 《念佛感应录》(一)有一位黄打铁,他一面打铁,一面念佛,本来在火炉旁边打铁,又热又累,自从一面念佛一面打铁,这颗心在念佛里面,忘记了热,也忘记了累。
    所以,只要有心,都能够念佛,最方便的就是动嘴巴念佛。除了动嘴巴念佛号,也可以静坐的时候,心中默念佛号。因为「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只要有这个心,他就会流露於语言,显现在行为上;他心中所看重的若是念佛、往生,不知不觉,他自然就会念佛,除了动脑筋的时候,可是脑筋一动过了,就会自然地回到佛号上来。


  58. 最後的人生,最庆幸、最幸福的,就是做一个静默往生人。成为一个静默往生人,就是一个无诤念佛人。那「无诤念佛」是什麽?他也不讲理论、学问了,因为不跟人家辨别理论高低,学问好坏了,所以,无诤念佛就是老实念佛。
    要老实念佛,就是外也好、内也好,都与人无诤,既不谈一些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也不去计较什麽顺逆苦乐、称讥毁誉,不想出锋头,不想显耀自己,但也不是故意造作。有事没事,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赞叹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鄙视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中始终只有「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其他都置之度外了,这个就是「无诤念佛」,也就是真正的「老实念佛」。


  59. 「静默往生人」就是所谓「老实念佛人」、「无诤念佛人」,「老实念佛、无诤念佛」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不说人我是非,不计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亦不装模作样,只是安份守己,安於念佛,守愚念佛,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协助他人。
    这样的念佛人,往往预知时至,顺利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极乐净土。


  60. 要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愚痴的人,不晓得是非的人,因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所以不会去计较是非,这样的念佛就是老实的念佛。
    我什麽都不会,我什麽都不如你,我是一个苦苦恼恼的人,我只能这样安份守己的来念佛,安守我的愚痴,守愚念佛,这样的念佛就是老实的念佛。


  61. 除了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之外,有时间也是一样静坐念佛,或者经行念佛、拜佛念佛、甩手(运动)念佛,总之都不离开念佛。


  62. 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方法最容易、功德又最殊胜的,就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胜过心念的念佛。因为心念的念佛不普遍,而口称念佛能够普遍;心念的念佛,於临终的慌乱和恐惧中难以提起,而口称的念佛却能让他声声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难道我们念佛只可以嘴巴念佛心中不能念佛吗?不是的,是因为那个人是下品下生的根机,他已经临命终了;如果是我们,平常可以一方面口念,口念累了就可以改为心中默念。


  63. 我们念佛,不管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或者心中默念,阿弥陀佛一定都听到,因为阿弥陀佛是佛,六通具足。不管我们念佛的当下是以清净心念或是以散乱心念,是有心念或是无心念,阿弥陀佛也都听到。其实我们还没张口,当起这个心念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知道了。
    人心如同「收发器」,起心动念、言语举止都自然的散发出去,绕遍全宇宙;而当我们息虑凝心,进入静定之时,就能接收到太虚中任何频率的心波;凡夫尚且如此,何况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


  64. 如果觉得越想专一念佛,反而越是杂念纷飞、妄想起伏,这其实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是凡夫就是烦恼具足,既有烦恼,就有妄想、杂念。这妄想杂念就是凡夫心的本体,这本体就在我们日常的起心动念中;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妄想杂念,只是自己没察觉;在念佛的时候,尤其是端坐静心来念佛时,才看到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就是烦恼妄想,杂念纷飞。
    我们念佛,如果有妄念──不该想的也想,不该起的念头也起,这时不要顾虑、不要烦恼,阿弥陀佛发愿救度的,就是这样的众生。


  65. 称名念佛有三种:一种是自力的念佛;一种是自他力,也就是一般讲的二力的念佛;另外一种就是纯粹他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就是将「南无阿弥陀佛」与其他善事作同等的看待,认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跟朝山、拜忏,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孝顺父母、奉侍师长、修习善业的这些功德,是齐等的,抱着这样的观念念佛,并兼做其他善事,然後回向极乐世界。由於不了解佛号是万德洪名,而将这句佛号的价值,跟其他功德的价值同等看待,抱持这种心态,一面念佛一面修其他功德来回向,这叫「自力念佛」。
    另也有人,虽然他已经了解他力当中有自力的道理,但是仍以为念这句名号要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能够降伏妄想──没有理一心不乱,也要事一心不乱;没有破思惑,也要断见惑;再不然也要使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有这种功夫,临终比较能够正念现前,往生比较可靠。若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念这句名号,仍然是自力的心态,这叫做「他力中的自力」。


  66. 我们凡夫以杂乱之心念佛,会影响往生吗?不会!一点都不会。我们本来都是凡夫,凡夫的定义就是他的心具足贪瞋痴慢疑,就是妄想杂念纷飞,这是凡夫的特质,如果不是这样,不会出生到娑婆世界这个人间来。因为禅定修成会出生在「色界天」,更深的禅定就出生在「无色界天」;而我们都是贪瞋痴很炽盛、很深重的,才会在这个娑婆的人间界,从出生一岁就开始修行到一百岁,贪瞋痴都没有改变,妄想杂念也依然如故。所以要晓得我们是「三福无份」,连世间的福都没有份了,何况出世间的戒福、行福更谈不上。
    因此我们就是以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心去念佛,念念之中,虽有妄想杂念,但是不障碍往生。然而,为了让自己念佛更加安详寂静,所以用「十念记数」,因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记数,自然会比较摄心专注;当心比较收摄时,心自然也就比较平静、比较清静。尽管如此,还是有微细的妄想杂念,并不是运用这种方法,一念佛就没有妄想杂念了。


  67. 我们要因为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欢喜,不因念佛有妄想杂念而苦恼;也不必刻意把念佛的数目定得很多,达不到数目就苦恼。
    我们若感觉念佛有妄想杂念,那正是阿弥陀佛优先要救的对象,可说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正机。总之,无论任何情形,都要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而欢喜,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懈怠念佛。


  68. 我们都是业障深重的凡夫,虽然念佛,可是念佛的心,小到只有四、五寸的白道而已,而贪慾的心、瞋恨的心、妄想的心,却广大得像无边的大海。但是我们仍然要时时提醒,反观自照,这样自然就会常怀忏悔,心渐渐柔软。另外,也会因为知道像我们这样的人,竟然现生就能够获得弥陀救度,解脱六道生死轮回,而生起感恩的心。


  69. 如果能念念分明,就念念分明念佛;如果当下不能那麽寂静,那麽就以当下不寂静的心念佛。也就是说,不论寂静不寂静,只要我们念佛,就能得到弥陀的摄取不舍,所以各种状态我们都能够安心。
    当然我们既然念佛,就尽量寂静的念佛,但即使不能达到寂静也没有顾虑,没有不安。有人强调「定心念佛」,这是他不了解以上的道理,他是心存唯有念佛能够达到定心,他才能够安心,如果达不到定心他就不安心,所以在心态上是有不同。


  70. 学净土法门的念佛人,凡事都是从念佛开始的;一年的元旦从念佛开始,而一日之计在於晨,所以早上也是由念佛开始,之後才用早餐、去上班,日理万机。因为我们希望这一年、这一天当中,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所以一切都是以念佛为开始,有阿弥陀佛和我们在一起,而此时是「不再是我,而是弥陀」,同时也是「弥陀兴旺,而我衰微」,也就是凡夫的知见衰微,甚至消除了,只剩下佛的知见。


  71. 我们念佛,重要的是心无旁骛,一心念佛。那为什麽还要讲法呢?这是因为要我们的心常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对我们凡夫来说,不容易做到;因为凡夫散乱成习,寂静不住,与其到处逛,不如阅读有关这方面的教理,以及听闻有关这方面的法语。


  72. 念佛人应在履行责任义务当中念佛。履行责任义务不违背称名念佛,称名念佛也不违背履行责任义务。何况现在是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时代,我们实践人世间的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淑世利人、净化社会,也能净化我们的身心,所以它本身跟念佛来讲是完全不不冲突的。


  73. 我们这个法门是「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念佛的时候,就只管念佛,不需要观想佛像、观想莲花,或观想佛光,或思惟佛德,都不需要。在念佛当中,若看到莲花,或看到光明,或看到佛菩萨,也一概不要管,要将它放下,不要执着,不要认为「这麽庄严、这麽难得,希望下次能够看得更多、更久」,千万不要有这种心念,越专一越好,越单纯越好,否则恐怕会出差错。


  74. 生死心切,欣厌情深,自能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忆佛念佛,念念不舍,犹如切事系心,动静不忘。


  75. 如果能体会到一生中往生之事最大,愿生之心不舍,自然就会念念不舍。每个人根基不同,有的人精进,有的人杂念多,都没关系。虽然念不多,但都必须有一种「念念不舍」的心。只是,少念佛者,妄念多烦恼重,临终多痛苦;常念佛者,临终较少障碍。因为有念头,就有重量:有妄想的重量就难受,有念佛的轻安就好受。


  76.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如能这样,那麽,这一天不管是在家也好、出外也好,做任何事情,肯定都蒙受弥陀的光明护佑,让我们出入平安、诸事如意。
    佛法里面最没有忌讳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在大殿可以念佛,在客厅可以念佛,在房间也可以念佛,甚至在卫生间也可以念佛。在污秽的地方念佛,可以给那个地方带来清净;在不吉祥的地方念佛,可以为当地带来吉祥。不管在什麽地方,在什麽时候,做什麽事情,不管在什麽心念之下,都可以念佛,也都应该念佛。


  77. 为什麽在念佛堂念佛要大家「闭目」呢?因为共修的时候,有来来去去的人,所以我们乾脆闭目。闭目念佛如果会昏沈的话,眼睛就可以张开;如果容易打妄想,就眼睛闭着;如果感到火气上升,头顶痒痒的,就眼睛稍微张开,就是睑目不要全闭,因为闭目久了,火气容易往上走,这个是大家要注意的。
    但法无定法,并不是死硬不变的,在某种情况之下,若应该做某种调整,就需要做某种调整。如果是个人的话,眼睛也不用闭,垂睑三分目,眼睛半闭,然後专心念佛就好了,其他不用想。


  78. 念佛是可以落实在士农工商中,随时随地的,没有限定非怎麽样不可,这是从念佛的处所来讲。从心境上来讲,打坐念佛不必持念珠,方式以十念记数,十念记数不会有什麽约束性,反而能让我们的心寂静,十念念完了就放掉,再从一开始,不要接下去二十、三十的数,这样会比较累。
    在工作当中,我们就散心念,不用记数,也不可能记数。走路也能够念,动动嘴巴,那个时候记数、不记数就看个人,所以并没有什麽条件、约束或者非怎麽样不可,只是就我们的根机来做运用而已,如果能体会这个道理,念佛本身是自由自在又活活泼泼的。不过这也因人而异,如果预计要经行半个钟头,不拿念珠也可以,可以十念记数,不管念佛数目,时间到了就去做该做的事;如果为了策励自己,虽然时间有限,但怕会懈怠,那就固定数目,固定一天两万、一万或几千,就可以藉由念珠来数,等於这条念珠也能够约束自己懈怠的心。


  79. 我们每个人都要随自己的身分、力量,来约束、要求自我,一有时间就念佛。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乃至十念」,就是要我们就自己的时间来念佛,所以我们就要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有时间就念佛。


  80. 既是念佛人,即如善导大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向」与「专」,显示「不兼余」,亦即不兼念余佛余咒以回向,不兼修余行余法以求生。无论何时、何地、何缘,闲忙顺逆,苦乐生死,悉皆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步步、声声、念念,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81. 既是归命弥陀,则众生生命与弥陀生命,已是机法一体,生佛不离,如同《阿弥陀经》所言「共命之鸟」。是故,宜将念佛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以念佛为自己真正性命,为念佛而生活。


  82.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什麽事情最重要呢?──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可是对我们而言,我们没有办法靠自己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我们要靠阿弥陀佛,有这一种观念,他就会念念不舍,就会「随作务,随念佛」。


  83.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