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有二眼目:
1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2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前者为开宗明义,後者为指归、结论;首尾呼应,始终一贯。亦即一切善恶凡夫之得生极乐世界,都必需乘托弥陀大愿业力之救度;然而一切善恶凡夫之中,有智愚、迷悟、信疑等千差万别之芸芸众生,如何乘?如何平等往生?此善导大师之结论很简洁扼要而鲜明的解释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但能「一向专称」即是「乘」,信心、报恩,自在其中,必得往生。
-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誓愿,但是在这些誓愿当中,有一条是根本性的,这个叫做「本愿」──根本之愿,这根本之愿是哪一愿呢?就是第十八愿。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只有一个,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没有两个,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话,就不是正因。为什麽往生的正因就是「专称弥陀佛名」呢?因为专称弥陀佛名,是顺应阿弥陀佛的根本的誓愿。
-
专称弥陀佛名是顺着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说:你要「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所以我们就「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因此我们宗旨就开宗明义,提纲契领地提出「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
善导大师对净土法门最终的结论就是「专称弥陀佛名」。因为佛教是实践的宗教、修行的宗教,道理讲的再多、再高深玄妙,目的就是要行持,那净土法门的修行在哪里?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
藕益大师有一句法语说:「六字洪名真法界,不须方便自横超」,「六字洪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涅盘的境界。所以往生成佛,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不需假藉其他的方便,自然能够横超──横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阶位。
-
我们这个法门当然要具足「信、愿、行」,可是「信」是信什麽?信的内涵、道理是什麽?是信「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就必定往生极乐」。所以,这个「信」不是空洞的,不是自我产生的,是有客观必然的内涵的,这个客观必然就是「愿生 → 称名必生」。所以我们愿生极乐,只要称名,能够这样的理解,依教奉行,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专称佛名,声声句句、心心念念就都具足信愿行了。
当然,如果尚未了解这个道理,就必须听闻、阅读有关这个法门的教理,须得确实了解之後,才能够终身不渝的信受奉行,而不会半途而废。可是一旦了解这个道理之後,什麽是信?什麽是愿?什麽是行?就不需要再常常的思惟,此後只要专一称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不论动静闲忙,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先前的理解、信受都是前方便,最後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就是所谓的「行起解绝」。
-
我们这个法门不以入三昧为目标,也不以降伏见惑为目标,只是纯然的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而已,这样就可以了,不必高攀我们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既然是凡夫,那我们就以凡夫的身份来过凡夫念佛的生活,不要高攀那种会自苦自恼,最後还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境界。
-
印光大师说:「凡夫就以凡夫的身份来念佛,不要去学菩萨的行径。」并不是菩萨的行径不好,而是我们根本做不到,硬要学反而害了自己。所以念佛人老实念佛就好,不要高攀圣境,要死下心来,知道我们不可能「断除见思二惑」,或者得到长时间的「清净心」,不可能的!纵然能够得到清净心也只是短时间而已。
我们在念佛当中没有粗的妄想杂念就好,即使有杂念,因为专称名号的缘故,所以都具足往生的身份,往生的身份是现在就确定下来了。就好像「太子堕地」,虽然他还不是国王,但他肯定会成为国王,因为他的身份是太子。所以我们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无漏的愿行所流露出来的无为涅盘的境界;是随顺佛性、随顺真理,不违背真理的境界;是无量光明、灿烂真理之光辉的境界;不是以我们众生有为的行门、有为的功德可以到达的,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既然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因此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必须具备无为涅盘的因,而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无为清净的功德所积聚的结晶,所以要进入弥陀的果报土──无为涅盘国,必须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才能进入。因为这一句名号是清净无为的、不生不灭的,这是「如是因、如是果」,是法尔自然的。
-
我们只要随顺第十八愿,愿生极乐,乃至十念──上尽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一念。我们是上尽一形之机,如果真正体会到弥陀第十八愿,愿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会念念不舍,上尽一形而念佛,将会时处诸缘、行住坐卧心都向着这句弥陀名号。因为信心也好,愿心也好,最後都归趣在称念弥陀名号。
-
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有「三随顺」:第一随顺阿弥陀佛所发的第十八愿根本大愿(随顺弥陀本愿);若随顺这一句名号,就会受到这句名号无碍的光明摄取(随顺弥陀光明);这样的话就随顺阿弥陀佛的名跟祂的义(随顺弥陀名义)。
-
我们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也好,或者称念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好,这都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意,也就是随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如同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结论所讲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阿弥陀佛的心意是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所以称名就是随顺佛意。
-
除了净土宗之外,有哪一个法门是我们学得来,而能解脱我们生死大事的呢?没有!就只有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简单、容易、方便、殊胜、立即。
-
凡事必须有因跟缘,因缘和合才能成就一件事,才能成果。名号与光明的差别来讲,名号是往生的因,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有往生的因;光明是缘,光明摄取念佛的众生。
「如种子雨露」,名号是因如种子,光明是缘像雨露,落入我们众生的阿赖耶识里面,就能生起我们信受的心。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的因缘果报就能启信,就能尽形寿执持名号,而且能专一而不杂乱,这就是《阿弥陀经》说的:「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的涵义。如果再进一层来论因缘,则我们众生念佛是因,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是缘,因缘和合而往生极乐,所以说「念佛往生愿」,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
光明就是名号,名号就是光明,当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时,就时刻蒙受弥陀无量光、无碍光、不断光的照射。
-
阿弥陀佛於第十八愿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既然已成正觉,祂就有正觉的佛名,祂正觉的佛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佛就是念「往生正觉之佛名」;这句佛名有光明摄取的功能,所以也是念「光明摄取之佛名」。这个光明跟名号又是一体的,所以光明就是无声的名号,名号就是有声的光明,名号、光明是一样的。
-
我们净土宗的教理再怎麽样的讲解、再怎麽样的研读,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是故当知三经一致,唯以专念得生为宗。
-
「愿生心」,并不是心中一直念着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也不是时刻想着极乐世界的庄严或阿弥陀佛是如何五劫的思维、兆载永劫的修行,而是归结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中就说,我们只管念着弥陀名号向着白道前进,不用顾虑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所以念佛时,妄想杂念来不管他,还是专念这句名号,以念这一句名号为我们这个法门真谛的全部。
-
愿生彼国者,应知名号即信心,信心即称名,称名即往生。名号中一切具足,凡夫虚妄,一切不具,故善导大师云:「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道绰大师对念佛有「现当二世、始终两益」的开示;善导大师亦有「念佛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之说,亦有「念佛四德」(赞佛、忏悔、发愿回向,庄严净土)之论,并有「念佛五誉」(好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人、最胜人)之赞,及显明「念佛五增上缘」(灭罪、护念、见佛、摄生、证生)之益。故《观经疏》的结论,废定废散,舍机舍法,独举「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旗帜,朗然地显示信心在於名号本身,若知「但能一向,必得往生」,信心自然在於其中。
若论弥陀之恩,固然粉身碎骨亦丝毫未足酬报,何况凡夫亦无真正粉身碎骨报佛恩之心;那将如何?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感恩报德时,赞美欢唱时,悲时喜时,清静时妄想时,三思百想,千言万语,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既已机法一体,说信心说报恩,即是义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作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善导大师所言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向专称」,实含有深义。
-
这一句名号,「依报、正报」统统包含,信、愿、忆佛、念佛,统统归入这一句佛号,所以善导大师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专称弥陀名号之人,必定往生弥陀净土,这是六方诸佛所金口同时劝导、同时保证之大事,是诸佛出世之本怀,是故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而且「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不假万劫苦行,自然果极菩提。
-
弥陀因位万行,果地万德,皆悉摄在名号,因此六字名号,具诸善法,摄诸德本;是故但称佛名,自得一切善根,自成庄严净土。
-
对我们凡夫来讲,之所以「教理」、「行持」、「往生」容易而殊胜,当然是因为背後有阿弥陀佛的功勳在运作。这个法门的原理在哪里?就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的功能在这句名号,到极乐世界证果也在这句名号,甚至到了极乐世界回转到十方世界度众生也在这句名号。所以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句法语也同样在说明「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的内涵。
望佛本愿的内涵、目的也在於令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是遇到了本愿力,必定不会徒然空过,能够快速获得功德大宝海、具足功德大宝海,与功德大宝海一体不离,这是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的总结论。
-
「一向」的意思是,要追求现世的消灾免难,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要快速成佛,也是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任何情形之下,都是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做「一向」。对这个道理有深彻了解,自然就会单纯不会复杂,自然就会守愚念佛,自然就不会因好奇、好巧、好玄、好妙而改变一向专念弥陀名号。
-
如果对称名念佛的道理不明白,要让一个人「一向」称名是不可能的。「一向」是说,这一辈子不改变法门,只是单纯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都称念这一句名号,不管自己的心情如何,也都是称念这一句名号;不论是非得失、成败祸福也都称念这一句名号,不掺杂其他,这叫作「一向」。
当然,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随缘随分守五戒、十善、菩萨戒、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都是随缘随分该做的,但阿弥陀佛不将这些做为往生的条件,何况名号中一切都具足了,而且我们凡夫在这五浊恶世所做的一切功行都是最低浅、最拙劣的,因为一切作为、起心动念都与贪瞋痴掺杂在一起。
-
若论「往生报土,在信非行」,在信之「信」是指他力之信,亦即弥陀本愿名号之力谓之信,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自然具足此信。若能如此,则知其理者,即是明信佛智,契合本愿;不知其理者,亦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故法然上人说:「但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信心)。」又说:「若未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粗知则足矣;设得广学,凡智无几。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也。」
诚然,愚痴凡夫,若徒好智解,自力如何,他力如何,信如何,疑如何;无常迅速,未决之间,不觉落入阎王掌中。
-
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没有什麽高深玄妙,或是达不到、做不来的问题,因为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专一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接受弥陀的救度,就是在领受弥陀的功德,就拥有往生极乐世界的身份了。
-
讲信、愿、行,讲种种道理,《净土三经》以及种种祖师的着作,这些都是前方便,预备教育,懂得之後就抛开了,尽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时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讲理论,不讲学问,不讲道理,不讲一切,尽管念佛而已。
-
「一向专念」即是一心无二心、专心无杂心的依靠阿弥陀佛,不杂依靠:念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拜即一心专拜阿弥陀佛,供养赞叹即一心专供养赞叹阿弥陀佛;不依靠杂善,也不依靠其他诸佛菩萨,若依靠其他,则非一向,盖净土门之本尊即是阿弥陀佛故也。
-
法然上人常向大众所说的一句话便是《观经》〈流通分〉之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说:「闻名不信如未闻,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此即是传承自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之文意。
-
「一向专称」,「一向」是就时间来讲的。也就是从我们信受这个法门开始,一直到临终往生,都是专一念佛,无二无杂,没有半途而改变,也不夹杂其他的佛号、咒语,或是掺学其他法门,这个叫「一向」。宗风所说的「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就是「一向」的意思。
-
念佛人根基虽千差万别,但只要发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心清净、不清净,会修行、不会修行,是圣人或是凡夫,是在家众或出家众……,这些一概不论,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他就是念佛人。
-
凡是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不依靠阿弥陀佛愿力的,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固然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即使是走向杂修杂行,期以六度万行回向往生的众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他们再怎麽的回向也不能往生,因为因果不吻合。也就是说,虽然六度万行并不是进入弥陀高妙报土的正因,可是由於他们有回向之心,以此为因,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他们的缘,因缘和合,使他们也得以达到往生极乐世界的果。
所以不管专称佛名(正定业),或是杂修杂行也好,他们的往生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差别是,专称佛名完全相应於第十八愿,自然进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报身、报土的境界;如果是杂修杂行而回向,就未必能进入这样的境界。
-
所谓「念念相续」是「念念不舍」的意思。一个愿生极乐世界,信受弥陀本愿救度的念佛人,他从今之後就是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念念不舍,不必假藉其他法门杂修杂行。我们「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也「摄取不舍」,我们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彼此不相舍离。能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也可说是千即千生,万即万生,真的是万人修万人去。
-
人的行为都离不开行、住、坐、卧,善导大师说「念念不舍」,是表示每一个人只要依个自的「根机」去念佛,不管行住坐卧多少时间,不问时节的久近,能够念就尽量念。只要知道一向专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他所有的行持就都会念佛,也都是念佛的心情;所有的时间,只要想到,就会念这一句名号。
-
你既然是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不问时节久近,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这样无形中就在第十八愿里边了。因为往生并不是在我们众生这里讲说「要这个样子、要那个样子」,不是的!往生本来就是弥陀名号的功德力在运作。所以,称念这句名号的人,不管他知与不知、求与不求,自自然然有那一种往生的功能潜在其中。如一个念佛的人身上有佛光、头上有毫光,这是自然的。尽管他不知道、没有看到,可是自然会有这种功能,因为名号的功能、名号的自性就是这个样子。
-
信本愿救度之人,直至临终,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称名,而是尽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
-
阿弥陀佛有无条件的绝对爱心,因为有这个爱心,所以会去救度十方众生;同时,阿弥陀佛又具有立即、彻底救度十方众生的力量。阿弥陀佛的爱心就是大慈大悲,力量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成就第十八愿、证得正等正觉以来,已经十劫了,所以十方众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任何人都能够往生,都能够被救,往生极乐世界。
-
净土宗是弥陀救度的法门,不怕我们没有修行的功夫,只怕我们不专称弥陀佛名,因为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跟我们有没有功夫、有没有功德、心清不清净,都毫无关系。再者,既然讲平等救度,就完全不强调被救人的身份,所以跟我们有没有智慧、学问、修行,是善、是恶都无关,只要回心念佛,都能被救、都能往生。
-
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要我们所有的法门都学是不可能的;可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功能和力用就等同广学无量法门。所以,念佛必定往生,往生必定成佛,念佛往生,往生成佛,就是「上求菩提」,之後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就是「下化众生」。因此,不论上求菩提也好,或者下化众生也好,在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都圆满成就了。
-
生生世世以来,我们都有杀生过,都有偷盗、邪淫、妄语过。这一切的业障,在我们离开娑婆世界之前,必须要偿还。而偿还的功德,就完全圆满地具足在这六字名号当中。所以这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万德洪名。因此,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要往生弥陀净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足够了。
-
释迦牟尼佛是以自己的力量,经过生生世世的愿行圆满才成佛,而我们没有,我们即使要修行也有心无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专称弥陀佛名,就能到达无为涅盘的极乐世界,就会快速成佛。我们的烦恼──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就完全消除了。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六根面对极乐世界的六尘,就能够当下证悟,因为那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
-
极乐世界是无为的涅盘境界,涅盘境界是没有上下高低的差别,是不生不灭的、是完全清净的,没有品位阶级差距的,这一种涅盘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这一种无为境界,以我们众生在娑婆世界随缘所修的功德来讲,是无法往生的,所以善导大师就说「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可见专念弥陀佛名是「因」,而往生无为涅盘的极乐世界就是「果」。
-
善导大师说:「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後,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意思是说,我们是信顺释迦的发遣,弥陀的召唤,不担心、不理睬水火二河。「水」是指凡夫的贪欲之心,「火」是指瞋恨之心,我们起心动念无非都是这两种心的展露,即使念佛,贪欲瞋恚之心一样不时在我们的内心交杂着,但我们只要知道就好,不必管它,只管专注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上。
-
一般来说,念佛寂静会感觉杂念少,心不寂静就会有粗的念头起伏来去,而一面念佛一面杂想妄念,一面杂想妄念一面念佛,不过寂静也好、有妄想杂念也好,总之念念无遗,不顾水火二河,这样本身就是乘上弥陀的愿船了。
-
当一个修行人经过长时修行之後,可说任何法门近乎都学过、修过了,但是面对自己的烦恼,面对生死轮回的解脱,却毫无把握,那时他心中的苦恼是无法形容的;现在听闻到阿弥陀佛这尊佛的成就,是为了他而成就,曾经为他以五劫的时间发愿,更为他永劫修行,为他完成了极乐世界,为他成就这个诸佛之王、佛中极尊的阿弥陀佛,使他在绝望中顿时得到了希望,黑暗中获得了光明,那时,他可说是给「阿弥陀佛」救到了,获得了重生,以前的旧生命已经过去,新的生命从此开始,这个叫做「信心欢喜」,也叫做「至心信乐」。
从今之後,他就「乃至一念」、「乃至十念」、「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八日」、「若一年、若二年」地尽一辈子专一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就此落实於他的生活中,以念佛为唯一的修行,以念佛做他的生命。他的肉体以饮食做为养分,他的精神以念佛做为养分,念佛就是他的法身慧命,在他这一辈子当中以念佛为最重要、最喜欢的兴趣跟嗜好,所以他就会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念念不舍。
-
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一」就是「专」,「一心」就是「专念」。不论何时何地,不论行住坐卧,不论时间长短,有时间就念佛,能念佛就念佛,不依靠其他的法门,不依靠其他的功德;也就是说,虽然在某方面多少有些功德,但是不依靠这些功德,虽然有种种法门,但不杂修其他法门,始终都专修念佛,这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如何专念?众生就以他现在的根机去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是出家众就以出家众的身份,是在家众就以在家众的身份;心较清净、没烦恼的,就以较清净、没烦恼的身份;烦恼重、杂念多,也是以这种烦恼重、杂念多的根机去念佛,最後都能平等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论我们的根机如何,只要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对了。
-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的时间发下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所成就的净土,往生之因就只有一个──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其他都不是正因。
-
经典说,无量寿佛是「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岂不是等同念了其他十方诸佛?因为只要掌握到王的话,其他也都掌握到了。何况专念弥陀一佛,简单而容易,广念十方诸佛,繁杂而困难。
-
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同时回向所有功德给我们,所以,我们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此後就专一称念弥陀佛名,自然的称念弥陀佛名,不夹杂、不间断。简而言之,我们只要天性自然的、天真烂漫的,一心归命,全身靠倒,此後专一称念弥陀,念念不舍就好,无所谓求不求。
-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念我们,固然我们是因感恩於弥陀的救度而感恩念佛,但其实是无所谓感恩不感恩,就是存在於内心而发之於称名,一心归命,全身靠倒,跟阿弥陀佛之间没有丝毫隔阂、没有条件,好像父母儿女间是非常亲密、非常直接的关系,没有假藉其他条件一般。
-
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说: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其他的法门,都是向着人间,或是天界、三乘,或是十方净土的,都不是向着极乐世界的,只有专念弥陀名号,才是往生极乐世界。
-
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即是走上二河白道。
-
佛的呼唤就是在六字名号当中,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能听到弥陀的呼唤声,亦即弥陀以六字名号来呼唤我们。所以,我们只要称念这六字名号,就是跟阿弥陀佛互相呼应。
-
弥陀名号即是弥陀光寿之体,专念弥陀名号即是与佛机法一体,不相分离,是亲中之亲、近中之近。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念佛,佛念你。善导大师说:「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因此,「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凡夫只要称名念佛,当下便即与佛相应,感应道交,不假方便;如以箭射地,无有不中。
-
所谓老实念佛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杂修、不杂行,也不好玄奇高妙,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愚痴的人,什麽都不会,而毫无顾忌地,无论何时、何地、何缘,尽量想到就念佛、出口就念佛,养成时时处处都念佛的习惯,这样专一地、单纯地专称弥陀佛名,这个叫做老实念佛。
-
这一句弥陀名号被尊称为「万德洪名」,表示往生极乐世界跟我们有没有智慧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学问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修行没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清净心没有关系,跟我们是善、是恶也没有关系。那跟什麽有关系?跟我们有没有「专称弥陀佛名」有关系。有学问也好、有智慧也好、有深入经藏也好,都是为了让我们晓得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而彻底归入一向专称。假使我们没有文化、没有学问知识、没有深入经藏,可是晓得往生只要靠这一句名号,此後就专称弥陀佛名,这样也同样达到目的。
-
能够成就「四念处」,就能解脱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可是我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因为自觉靠「自力」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才完全依靠「他力」;以我们的法门来说,依靠「他力」就是依靠第十八愿,只要依靠弥陀的愿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不管是否有贪、瞋、痴、妄想杂念,不管其他的德行能不能具足,都不必挂虑,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愿生弥陀净土的人,必须要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才是如实的修行,才是相应於它的果的这个因。那麽,欲如实修行也不是很困难,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了。
-
专称弥陀佛名也等同「体如而行,则是不行」的「如实修行」。为什麽?
我们专称弥陀佛名,相应於阿弥陀佛的本愿,而阿弥陀佛的本愿已经把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功德、资粮都已经预先具备好放在名号当中,让我们只要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有了功德资粮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对我们念佛人来讲,并不觉得是在累积或是在修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跟功德,我们只不过是随顺第十八愿所讲的,阿弥陀佛要我们乃至十念,那我们就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乃至一念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是体如而行,是「不行」,这种「不行而行」,其实才是真正的如实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像我们坐船就能够从此岸到达彼岸,可是我们并没有从这里游泳到彼岸去啊!但同样也能够到达彼岸。因为是靠船的航行功能,不是靠我们的功能,我们只不过是随顺这一条船的航行。怎麽随顺呢?就是坐在船上,安份守己坐在船上,也就是行住坐卧、衣食活动都不离开这一条船,自然就能够从此岸到彼岸。可是对我们来讲,并没有靠自己的力量从此岸游泳到彼岸去。所以,念佛才是真正的「不行而行」的「如实修行」。
-
我们虽然对空性的境界摸索不到、也想像不到,就好像道绰大师所讲的:「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尽管我们是这样,但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与如实修行相应了,就相应於如实修行了。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很殊胜、很容易。
-
现在有人提倡忆佛、念佛,他们所讲的忆佛念佛不是称念名号,他们认为佛没有形象、声音、语言、文字、符号,所以真正的念佛不是称名念佛,真正的念佛是念佛的本身、念佛的功德。可是我们不作这样的解释,因为这一句名号已涵盖阿弥陀佛所有因地的修行以及果地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统统在这一句名号当中,我们只要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所有忆念的功德统统在里面了。
-
如果我们凡夫不专称弥陀佛名,而去做忆念佛的功夫,所忆念的功德,顶多是大海中的一滴而已。因为佛的境界我们怎麽有办法去想像,甚至忆佛念佛呢?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四十八愿、兆载永劫的修行、积植无量德本,我们怎麽有办法去忆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深广慈悲,我们怎麽有办法忆得来呢?所以我们以一向称名来涵盖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功德。
-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法然上人语),「万善」就是六度万行,以及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的功德。万善的体在哪里?就是这六字名号。这六字名号,等同具备了恒沙的功德,行者只要用口去专一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拥有了恒沙的功德。
-
「弘愿一称,万行宗致;果号三字,众德根源。」(法然上人语),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是「弘愿」,第十八愿的成就,就是成就了这句名号,而这句名号是万行的「归宗结顶」,所以,只要我们专一称念这句名号,自然就拥有了「万行」。
「果号三字」,「阿弥陀」这三个字,是众德的根源,只要我们称念,自然就有了「众德」。
-
一切众生的根机概略分的话就是「上辈」、「中辈」、「下辈」,细分的话就是九品、八十一品、无量品……,可是不管根机差别、是高或低,阿弥陀佛本愿之意都要我们「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因为根机高,修别的法门,到极乐世界就比较快速证果;也不因为根机低,就品位低、证果慢。因为所有的功能都在名号里面,阿弥陀佛救度众生都是主动、平等,没有差别的。
-
讲三辈是就根机来讲的,目的在导归本愿称名,所以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解释三辈时谈到:「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这就显明根机有上中下。但就法来讲,机不同,法都相同,所以有一种引导的作用,引导上中下的根机都来称名,不因为是上辈的根机就修上辈的法,而有一种憍慢;也不因为是下辈的根机就认为自己往生无份,而心生卑劣。如果是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上辈根机不会憍慢,下辈根机不会卑劣,人人有份,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就是藕益大师所讲的:「上上根莫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所以三辈的用意,主要在导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至於「九品」也是有的,因为经典有这样讲。但以我们这个法门来说,「九品」等同《无量寿经》的「胎宫」,因为四十八愿里面没有谈到「九品」,《无量寿经》里面也没有谈到「九品」,可是有谈到「胎宫」,可见「九品」就是「胎宫」,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当然「胎宫」中没有讲到下三品的往生,不过,因为那都是概略的划分,详细的话,就有九品、八十一品、无量品。
-
《无量寿经》下卷所讲的三辈,是强调虽然三辈根机各不相同,可是都要完全依靠弥陀名号的功德才能到极乐世界,并且平等的得到一生补处的果位。如果上辈依靠上辈的智慧根机,中辈、下辈也都各依靠他们的根机,不完全放下对自己修行功德的执着,来完全依靠弥陀名号的功德的话,这样到了极乐世界当然就会有品位阶级的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三辈、说九品,目的是要显示根机虽然有三辈九品,可是统统要依靠阿弥陀佛,统统要回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才能够超越三辈九品,不然就会落入三辈九品的范畴里面,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胞胎,受五百岁不能花开见佛闻法。
-
对於「念佛」和「九品」的关系,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中有方便的引导,第一个方便引导是,如果一个人每天念三万声以上就是上品上生,但这主要是为了引导圣道门的行人来专一念佛;第二个方便引导是,回归楷定古今的《观经四帖疏》,《观经四帖疏》的判定就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回归到《观经四帖疏》,专念弥陀名号就是超越九品。
-
我们都以为自己不是一个下品下生的人,其实我们内心都有十恶五逆的种子在蠢蠢欲动,只是没有那个环境而已,只要有那个环境,我们都会造五逆十恶的。所以善导大师要我们以「法」来照自己,使我们原形毕露,看清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必须要老老实实的依靠弥陀的救度,专念弥陀的名号,获得摄取不舍,往生决定、平生业成的身份。所以这一个法门,给我们大安心、大满足,让我们一生当中,像善导大师所讲的,常怀惭愧而仰谢佛恩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善导大师为什麽说「日念三万是上品上生」,对学这个法门的人,第一是防范他懈怠。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乃至十念」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解释为「念念不舍」。既然是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而且是念念不舍,为了让人家念念不舍,所以说每一天念三万声就是上品上生。
这有什麽用意呢?就是策励人家念佛。因为这样终日无事之人就不会懈怠,想到可以上品上生,他平日没有其他事情,正好可以每天念三万声;多忙之人,他想到三万声可以上品上生,就可以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来念佛。可是到那里是上品上生吗?其实到那里都是超越上品上生的。懂得这样的道理,晓得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是要我们不懈怠,就要尽量念念不舍,不要懈怠。总之,应该善取大师的精神旨趣。
-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只有说念佛没有说其他的法门。《观无量寿经》的「流通分」也唯有付嘱持名,不说余行。《小经》往生的正因,也唯有标举执持名号,没有说其他的修行法门。所以净土三经都一致的只说念佛一行,不说其他的杂修杂行。
善导大师为防范我们杂修杂行,要我们固守依据三经专修专行,所以说日念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
无事之人如果能够日念三万以上就没有时间修其他法门了;即使多忙之人也可以守专一之行,因为他再也没有其他时间,每日念三万都来不及了。能够这样的话,三心(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也是《观无量寿经》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四修(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五念(五正行)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皆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正定业」有从佛那边来讲,也有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讲,是阿弥陀佛选择念佛作为往生的正因,而不选择念佛以外的种种法、种种行门,所以是阿弥陀佛「正选定之业」;从我们这边来讲,我们只要称名念佛,就是随顺、契应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决定能够往生,所以就我们来讲是「正决定之业」。
-
真正的读诵,不是只用口去读诵,而是用身体去读诵,身体去读诵就是忆佛、念佛,也就是去实践它。因为经文讲教理之用意,是要让人依教理去实行。所以,诵经固然有其功德,但是经的本身目的,不是只要人家去诵,而是要人家通过读诵之後,了解它的教理,然後依教奉行去实践。
因此,我们读诵净土三部经之後,净土三部经就可以搁在一边,然後专一去念这句名号。就像法然上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就一部也不诵,就只专一念佛,他都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越来越专了。
-
一生专称佛名者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他之所以专称佛名,当然有他的动机、目的,就是厌离娑婆、愿生极乐,然後才会去称念这句名号。至於他有了这个动机而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他对於弥陀的救度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已经无关紧要了,往生是必定的,因为,他已经合乎往生的条件了——厌离娑婆,愿生极乐,专称弥陀佛名。
-
我们念佛,就是要厌离娑婆世界的痛苦,进入无有众苦的极乐世界。因此,每一位念佛人的目标都是极乐世界。
那方法呢?——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依靠阿弥陀佛,不可以走岔途、绕弯路。
-
凡於心中筹虑:如何是自力?如何是他力?如何是信?如何是疑?……等等一切皆背自然之理也。唯不顾心中一切,但知称名必生,而一向称名者,即是自然也。
-
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名,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这样就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们凡夫现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当中添加任何东西。
所谓「添加」,就是以为念佛应念到什麽程度,或者问说,我这样念可以吗?这些都是「添加」。
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弥陀佛之船、依靠阿弥陀佛之力、依靠阿弥陀佛之缘,即决定往生。
-
体验或感受是一机一缘,非普机普缘;体验感受是一时一境,非恒久普遍。故善导大师言:「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又体验感受之後,其体验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洪名。
因为凡夫皆妄,动念即乖,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间皆假,唯佛独真。」欢喜与踊跃、惭愧与感恩、千言与万语,一概不留,皆转化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念念称名。
-
一念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悟到弥陀的大悲救度是现成的,不论何时,不论何处,不论何人;随时存在,随地存在,随机救度;只要愿生称名,上尽一形,下至一念,任何之人都能被救往生。
然而,一念的体验困难,也不契十方众生之机;「乃至十念」的称名容易,既契弥陀本愿之理,也契十方众生之机。况且一念体验之後,除非已「无後心、无间心」之临终人,否则往後若退愿生之心,而又不念弥陀之名,即非弥陀本愿,往生不定。
既然如此,则凡愿生净土之人,舍难取易,随顺本愿,专念佛名,虽无一念的体验,也必往生弥陀之报土;真正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故弥陀化身的善导,势至再来的法然,一生之中从不以自己的体验劝导他人,唯劝导愿生彼国专念佛名,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真正合乎弥陀本愿;学者学此,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此理善导、法然之书随处可见。
若弥陀以一念的体验为往生的标准,则十方众生能够往生者甚少,不能往生者甚多;是故弥陀本愿不以此作为往生标准,唯以「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立为往生标准。
-
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在此有一向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意,因为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具足全部功德,能救度十方所有众生,任何众生只要一向任凭弥陀之救度,专称弥陀之名号,就已领受弥陀之全部功德,而不是要门回向求救之自力观佛或自力称名。
-
我们大家应该要「不怀疑的、不间断的、不夹杂的」来称念弥陀的名号。这事很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为什麽呢?因为我们都有嘴巴会讲话,现在改变本来讲闲言闲语的话,来讲「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众生都有念头,都会起心动念,我们把妄想烦恼的念头,转为心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会渐渐没有妄想杂念,而且会让自己轻安。
-
善导大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念念不舍」就是专称弥陀佛名。
早上起来就先念佛,其他的时间也都是念念不舍,或者经行念佛,或者拜佛念佛,或者打坐念佛;不论在什麽地方、在什麽时候、做什麽事情,都可以出声念佛,也可以金刚念,这个叫「念念不舍」。
善导大师说,这样的念念不舍,叫「正定之业」,一百个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一千个往生,一万个一万个往生,真正「万修万人去」。为什麽?「顺彼佛愿故」。因为念佛的本身,就是在依靠阿弥佛的愿力。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说:「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极乐无为涅盘界」,无为涅盘是没有上下、高低、品位、阶级,也没有你我、彼此、冤亲、好坏的对待;烦恼、见思二惑、尘沙无明统统断尽,离诸戏论,永无障碍,所以叫作无为涅盘。这里的涅盘是指无上涅盘的意思,同时也是阿弥陀佛的报佛、报土的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要往生到这样一个境界,必须是符应涅盘的「因」才能进入,随缘杂善与涅盘的果是不相符应的。所谓「随缘杂善」就是指众生随着每个人自己所接触到的,或是所喜好的,而去修的种种万行。如果以这些来作为回向,是没有办法进入阿弥陀佛无为涅盘的报土的。
「故使如来选要法」,因此阿弥陀佛、释迦如来为我们筛选进入无为涅盘的唯一因──念弥陀名号。而且唯有念弥陀名号是往生的正因,此外没有第二个正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专复专」。
-
虽然念佛以外我们有其他功行,比如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敦伦尽分,去恶行善等世间善的功德,或者修其他禅定功夫,但这对往生来讲没有增加,我们不靠这个,也不回向这个,因为往生功能,万德洪名完全具足。所以,只要随个人的根机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不要在念佛以外去靠其他的功行。
-
《阿弥陀经》说「闻说阿弥陀佛」,「闻说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念弥陀佛名。所以法然上人说:「闻而不信如不闻,信而不称如不信,故应常称弥陀名」。虽然听闻了这个法,但是不相信,等於没听到;虽然相信这个法,但是未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等於没有相信,所以最後还是应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本愿,不以其他诸行为本愿?此法然上人於其《选择集》之第三「本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於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不论缁素贤愚、善恶净秽、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亦即不论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报土,同证无量光寿。
-
「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虚假,不足系念。而凡夫之心,也都是虚妄、杂念、烦恼,无一真实,不可安住。是故,若不念佛,必念虚假、妄想、杂念、烦恼。与其生妄想杂念,起无明烦恼,遭恶鬼吐痰;何不系心,安住弥陀,与佛同在!
一个愿生者,欣慕真实、清净、光明;厌离虚假、污秽、黑暗。故自然常系心於「唯佛是真」的弥陀佛名,厌弃此心所起之妄想杂念;此心总是向善向真向净,向往真实、清净与光明。
凡夫习气繁重,念世俗五欲之心强,念弥陀佛名之心弱,故应自我惕励,不应自我放任。当然睡眠、作事等不能念则姑且置之,其他时间即应念佛。若喑哑者,心中念佛,存想佛恩。
是故,愿生彼国者,不论信疑自他,不论时处诸像,唯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一个信受阿弥陀佛救度,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是对自己的妄想杂念看得非常的淡然,而对念这句弥陀名号看得非常的重要,因为他有这个心,所以自然地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会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没有声音,他也会时刻的动动嘴巴,不管在任何地方,或是做任何事情,佛堂大殿也好,浴室洗手间也好,或者是房间也好,都会是这个样子的。
-
真愿往生,专称佛名的念佛人,即使看着电影也会念佛,也平等往生。因为根机不同,虽然看电影、看报纸念佛,愿生净土的心会慢慢使他(她)不喜欢看电影。念佛会慢慢调摄行人。有的人开始念两个钟头,会慢慢增长念佛时间,五欲种种也会减少。
比如,有位家庭主妇,平时爱看电视某一节目,每天固定的时间一到,电话拿掉、家务放下,以便专心看这节目。有一天,突然邻居来告知,她儿子出车祸了,状况危急,此时,她会无心看电视,赶紧往医院跑去,在路上也无心看风景,心里只想着儿子,这即是愿生心切、念念不舍之心。
-
阿弥陀佛知道每个人的根机各不一样,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所以念佛的时间比较多,因为他没有家累、没有後顾之忧,念起佛来或许心比较清净;在家众大多从事於士农工商之中,上有老下有小,如果遇到金融风暴,又负债累累,念起佛来难免三心两意、东想西想的,这一切阿弥陀佛都知道。阿弥陀佛就说:你们就以各自的根机因缘专称弥陀佛名,时间到(临命终)的时候,我会率领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来迎接你到极乐世界;如果时间还没有到,我会持续以光明照耀你、保护你、跟着你,我就住在你的顶上与你同在。
-
我们念佛人就只有一句佛号,一年的开始是一句佛号,即使是除夕也是一句佛号,婚丧喜庆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永远不改变的。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可说是独一无二的法门,我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拜的本尊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供养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为人称扬、赞叹、介绍的,也是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我们要瞻仰,也是瞻仰「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其他。
-
专念弥陀名号的人,如果他了解机法相应的道理而信受不疑,他就是「明信佛智」;如果不了解这种道理,心中踌躇不已,可是他还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杂行杂修,这个就是「暗合道妙」,这两种人都永远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既是已在阿弥陀佛的摄取里面,就不可能再退转、轮回,或是受冤家债主的讨债,也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碍。
-
你如果能够肯定「专称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为这个法门是他力法门,我们不知道求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都在我们面前合掌,十劫以来都在要求我们了,何况我们有厌离娑婆、欣生极乐的心而称名号?自自然然这句名号的功能就在运作,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已经抛开自力他力,已经抛开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里面。
-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都是强调「一向」,也就是要专。法然上人说:一向专称名号,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为什麽?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这种功能。
-
这句名号本身能使我们往生,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名号就能往生。我们知道这一点去称念,信就在里面了,尽管对这个道理了解得不是很充分,可是能够一直称念下去,也必定往生,因为有阿弥陀佛在运作。
-
各宗各派的祖师,到最後往往都是归向净土的,天台宗智者大师是最典型的例子。禅宗很多开悟的祖师,最後也都归向净土。
就好像开车要上高速公路,一开始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地方先上乡村的道路、县市的道路、省道,然後才通过交流道上高速公路。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就专了,就不会杂了。一般修行人,最终归向净土大多这样。
可是,他若能直接专称弥陀佛名,等同跨越其他道路而直接上高速公路一样,不用费时费力,绕很多圈子。
-
念佛人在一起,没有其他的语言,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因为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造罪、造业,一切都是戏论,所以一切都将成空。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理,是真实,不是戏论,有绝对的价值。
-
「念佛」乃是弥陀对众生的要求与敕命,所以《大经》言「乃至十念」,又言「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观经疏》也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为结论。
-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谓「法界藏身」,就是十方法界一切诸佛的功德,都完全具备在阿弥陀佛一佛当中,无有丝毫遗漏。所以只要专称弥陀一佛,等同具足的称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谓「举一全收,无欠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