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净土宗宗风(一)

  1. 「净土宗宗风」有两部份,第一部份是真谛──往生之道,第二部份是俗谛──处世之道。
    学佛不管是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为了「法」。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俗谛──处世之道,出世间法有「难行道」,有「易行道」,我们的出世间法是「易行道」,也就是「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往生」。易言之,所谓「俗谛」是现世生活的利益,「真谛」是念佛往生的利益。


  2. 我们的宗风,分为真谛、俗谛──往生之道跟处世之道。往生之道就是专一称名;处世之道,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三纲五伦、四维八德,该遵守的就要遵守,但不以这些做为往生的功能、往生的必要条件。


  3. 宗风一──真谛:

    一、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二、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三、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
    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

    四、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纯学术而信仰化,
    不涉艰涩而浅易化,不落繁琐而普及化。

    五、恪守传承──着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六、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
    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4. 「宗风一──真谛」部分有六点,这六点可以从三方面来谈。
    第一点、第二点,可说是总纲性的,第一点是从正面来说明,第二点是从反面来解释。
    第三和第四点,则是就行门的实践来讲的,第三点主要在於自行,而跟其他法门无诤;第四点主要在於对外显示我们这个法门的易行平实,同时也保护自己。
    第五、第六点,可以说是从守护教理上来讲的,第五点在於保证知见能够正确、不偏差;第六点,就是防范有邪杂的外缘,使我们这个法门能够纯净。
    所以这六点可以分三方面:第一、二点从总纲方面来谈,第三、四点从行持的实践方面来讲,第五、六点从教理的守护方面来规范。


  5. 宗风的「真谛」是针对念佛法义来讲的,至於苦、空、无常观、罪恶观……等,这些都是引导我们入念佛法门的「前方便」,不仅不能搁置,反而是很需要的。


  6. 「无诤」,就是不跟人家计较,亦即:无诤之人,心都是平和的,不计较、不生气,平日就如同当一个瞎子,当一个聋子,没有眼睛去看是非,没有耳朵去听是非。人家说「某某人,你了不起啊!」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说「某某人,你怎麽这样啊?你真糟糕!」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看到是非,没有听到是非;看到了、听到了,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放在心上。


  7. 净土法门的正依经论就是「三经一论」,至於旁依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一生之间,讲经说法,有关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经典,就有两百多部,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可见这个法门的学术是很丰富的。
    因此,「不学术而信仰化」,并不是反对「学术」,而是反对「学术化」。为什麽?既然不学术而信仰化,就表示是要信仰化,而不是要学术化,有学术而不以学术化为目的,它始终是要导归於信仰。所以它不是以学术为目的,而是要以信仰为目的,不管我们有没有学术,始终都要归於信仰。
    即使有学术,但人到了临终的时候,有再丰厚的学问,再深入的经藏,都要搁一边,一生所拥有的包括财富、地位、名声、权势,还有学位、学问,都产生不了作用。甚至我们一生的修身养性,到临终都没有力量,没办法让我们依靠这些了脱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到最後就是靠我们所信仰的,即善导大师所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就是我们宗风里面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8. 宗风说:「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这个法门从现在到成佛,很简单、很容易、很单纯、很不复杂,是大家都做得到的;若是追求复杂、不平凡,这样会失去这个法门的利益。
    所以我们就把自己当成愚痴的人,就算有智慧、根器高,也要降下看成根器低,什麽都不会,纵然有十八般武艺,也要置於无用武之地。因为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所做的善事、所修的行,就微不足道,不堪一提,通通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因此法然上人说:圣道门的修行是以智慧证悟涅盘,而净土门的修行,则是还愚痴往生极乐。「还愚痴」,就是不将自己的才华、智慧、贤能表现在这个法门,要把自己当成愚痴的人,什麽法都不会修,什麽事情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只会跟老公公、老太婆一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参禅悟道是圣道门的修行,至於我们这个法门,每一步都要依照祖师所讲的去做,若自作聪明可能就会产生偏失。


  9. 念佛就是我们的学问,就是我们的智慧。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就是无诤念佛、老实念佛,也就是「不纯学术而信仰化」。到最後,归入信仰,信仰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的、他所盼望的,他要归趣的地方。


  10. 有句话说:「行由解起,行起解绝。」好比走一条路,在还没有走之前,先了解地图、说明书;一旦车子上路了,不必右手抓方向盘,左手又拿地图,就直接开车上路,这个就是「行由解起,行起解绝」。因为佛教重在信仰和实践,而不在於作学问、讲理论,或单单只是研究学术而已。所谓「藉教观心」、「依教奉行」,如果研究佛学而不藉教观心、依教奉行,等於是一种学术性的讨论或研究,则只是一门哲学而已,不能称之为宗教。


  11. 佛教里面,尤其净土宗更是实践的法门,而不是讲学问的法门。即使我们有净土三经,以及祖师论着等依据传承,但这都不是目的;甚至我们有出版好几十本书,也不是目的,这都是一种前方便,也就是预备教育。所以,方便与真实、手段和目的,必须有所取舍。我们这个法门,需要探讨理论时,也无妨多探讨,但最後还是在於实践。


  12. 信仰对我们非常重要,甚至超越我们的生命。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全身心灵,他的日常生活,都是为这个信仰而活,都是融入这个信仰当中的,所以,他最有兴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开口闭口,都会谈到他的信仰。
    如果信仰不相同,能谈得来吗?一定谈不来。基督教有一句话说「信不同,不同负一轭」;孔子也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如果不是同门,我们就不要去亲近。在外国,能派出去弘扬自己法门的,都是科班出身的讲师,否则不随便向外布教,因为要劝导非同门,大非易事。是故,对一般人尚且不轻易布教,何况是非同门的人!甚至还要引导他,就更加不易,自己不反被影响就很难得了!


  13. 我们这个法门是他力信仰,而且是完全他力、绝对他力,即使是上根利器,能够广修六度万行,可是在弥陀的面前也是低下头来,不以这六度万行来回向,而完全以弥陀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以祂为自,舍自归祂。就好像再大的电灯光明,在太阳底下也顿时暗淡无光,因为灯光再强也不可能比太阳还要亮,而且既然在太阳底下了,也不需要那一种亮度。
    因为是绝对他力的信仰,所以是专称弥陀佛名,是有相的称名,而不是无相的念佛,至於观想佛像就更不用讲,也不需要,所以我们就只专称弥陀佛名,不须假藉其他方便。何况在这个娑婆世界,又值末法时代,有一些弘法者,本身知见就已经不正了,又到处为人印证,无知的人就会因好奇而前往亲近。所以学习我们这个法门如果无法「不好玄奇而平实化」、「不求高深而平常化」,往往就会走向岔路。
    不过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因为有些人总是喜好高深、贪好玄奇,如果对教理的认识没有正确到一个程度,或者没有经历过多种的摸索体验,彻底觉悟自身是卑微渺小无能为力的事实,往往都会由本门退转而走向他途。


  14. 「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这一条可说完全依循、传承於善导大师立教开宗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
    这五句都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着作而来,等同善导大师所讲的。它攸关我们这个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问题,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以模糊,不可以苟且,也不可以妥协。同时,能够做这样的立论,其实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现,因为它能够坚固地维持我们这个宗派宽广、平坦的大道。
    孔子说:「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听他所讲出来的话,就知道他懂还是不懂,有正确掌握,还是没有正确的掌握。「亲近同门」中的「亲近」二字和一般的亲近不一样,这里所说是「真谛」的范围,所讲的都是有关「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讨论俗谛的处世之道。这里的「亲近」,有类似「依止」的意思就是:「依赖有德有行的地方(人、事、地、物)而不离开」,这个叫做「依止」。


  15. 在一个同信同愿同行、同理念同目标的团体之中,不可全无规范,否则龙蛇混杂、良莠不齐,三毒凡夫,我行我素的结果,将建不成一个和合的团体。故百丈立清规,法然制戒条,善导大师自行化他,以垂典范。祖师亦有「不可亲近非同行善知识」之戒,盖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岂可随缘逐队,妨碍大事,若要度恶人,化知见不正者,亦宜量己之分;否则从净土回来时,不怕不能合光同尘地广度群迷。凡夫狂性难歇,若无规范,将如野马不羁,为害更大;倘复知见不正,极易误解弥陀本愿而堕落。


  16. 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若都跟明师益友在一起,我们也会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麽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会跟他一样。跟随向东的人走,就会向东;跟随向西的人走,自然就会到西方。因此,善导大师说要亲近「同行善知识」,「同行」就是同样学习本门的人,若不是学习这个法门的,就不要亲近,不论他是在家众或出家众,是老师或学生,都不要亲近。因为我们会随「缘」而转变,缘在无形中会改变我们。


  17. 学佛,亲近善友是很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所谈的都是善法,都是有关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亲近他就可以消除我们不正确的知见,而增长我们正确的知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修行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同时要远离非善知识,若能常常亲近善知识,而不亲近非善知识,即使愚痴者也会有正知正见,不至於走错道路。


  18. 有首偈语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盘第一乐。」我们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无病,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跟我们最亲近的是善友,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善知识,倒不是家人,因为夫妻往往同床异梦,而父子至亲,然而将来都各自随业流转,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碍。因此,对我们一生有益处、有帮助的,能使我们法身慧命得解脱的,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涅盘第一乐」,极乐世界是涅盘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後就能够证悟涅盘,而涅盘才是真正的乐,所以说涅盘第一乐。


  19. 「若非同门,不亲不近」,也就是不亲近非同门的善知识,这属於真谛而不是俗谛的范围,因此并不妨碍我们的人情义理或责任义务。我们这里所写的「若非同门,不亲不近」,并不是指俗谛的待人处世,因为我们亲近同门的目的是为了切磋法义,所谓的切磋,就是向他学习,向他请益,好让我们的知见端正,信心增长,策励我们的行业。如果不是同门善知识,亲近他就得不到法益,反而会妨碍我们的正知正见,障碍我们的往生。


  20. 善知识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说,善知识不只是我们得到解脱成佛的半因缘,而是全部的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解脱,能够往生成佛,都是仗着善知识给我们的提携指导。


  21. 对於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问的,若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来请益、受开导,知见难免会不正确,这样就自己覆盖自己、障碍自己了!
    有的人「乐近杂缘」,所谓「杂缘」,就是非同行善知识,喜欢亲近非同行善知识,结果不但障碍自己,也障碍了别人的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就是要我们亲近同门,来切磋法义,不是同门,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那就退失了。


  22. 一个团体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要一致,我们这个团体是为「法」而存在的,不是为其他任何利益,「法」就是我们信的内容。
    这一个法,要如何让它纯净、巩固呢?就是专看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书,专听我们出版的这些光碟,对於其他不同法门的书,最好不要看,因为我们是凡夫,对於本宗道理还没有贯通,信心还没有坚固之前,又很好奇看了其他各种不同说法的资料,往往会被干扰,所以尽量不要看。
    其实,我们这一套书本身就很足够、很丰富了,融会贯通我们这一套书,自然就会听到阿弥陀佛慈悲亲切的呼唤,就会对这一句弥陀名号很感动,会很喜欢念佛,就会对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很有信心,很有法喜。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