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愿生弥陀净土

  1. 愿生弥陀净土,是我们净土宗大根大本的所在,如果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就不一定需要修持净土宗,可以去学其他的宗派;所以净土法门大根大本的所在,即是为了要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宗旨。


  2. 「愿生彼国」之人应尽形寿念佛,此是弥陀的要求与命令。


  3. 第十八愿所讲的欲生我国是因地发愿,而如今阿弥陀佛早就已经成佛了,那祂成佛的功能显现在哪里呢?就是成就文所说的「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4. 「愿生弥陀净土」可说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学佛的目的,也是我们净土宗的宗旨;是阿弥陀佛的本怀,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也是我们众生的本怀。愿生极乐,毫不妥协,毫不苟且,决定愿生极乐,绝不往生其他净土,绝不贪恋娑婆世界,这样的话,就合乎阿弥陀佛所讲的「欲生我国」。


  5.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了往生极乐;而往生极乐,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念佛不是愿生极乐,而只为了人间的福报,或希望来世再投胎为人,或者升天,这样的话,就会随着愿力的牵引,到那个境界去。但我们不是那样,我们的心愿,念念都是为了往生极乐的。只要我们念这句名号,自自然然,不管我们的心境如何,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会被这句名号的功德、能量,牵引进入极乐世界。


  6. 我们都是贪瞋痴具足的凡夫,即使愿生心恳切,这个心还是不知不觉会随情境去攀缘,那没关系。不管何时、何地、何缘,任何事情、任何心情,都可以忆佛、念佛;事怕有心人,只要他有愿生之心,就会忙里偷闲,闹中取静地去念佛,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指的正是我们这个法门。


  7. 所谓「愿生心」是现在存着愿生之心,而当世缘已尽的时候,我们就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就不会执着这个地方了。所以现在多少还会执着,这是自然的,与愿生心是不冲突的,凡夫嘛!可是真的到最後,生命已无法再保留,非死不可了,只能二选一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极乐世界不会选这里,因为我们都是学佛念佛的人,学佛念佛的人最基本的就是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相信死了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必定会随每个人各自的业报流转,即使再亲的人也永远不能再相逢了。


  8. 我们的心往往是虚多实少──多份虚假、少份真实,那怎麽能往生?照样往生!这叫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处在娑婆世界,不能真心诚意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才让我们更感觉娑婆世界是污浊的,彼此造罪造业,彼此无穷尽地轮转,所以才要欣求极乐。尽管我们对人对事有时候难以真心实意,可是对往生极乐世界,却可以真心实意,可以至诚恳切。


  9. 心心念念最怕的就是娑婆轮回的痛苦,心心念念最为向往、最想归投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愿生极乐的心情。这个心情就像什麽呢?如囚出狱,绝无系恋之心;如刑蒙赦,一生不忘其德。


  10.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一而再、再而三地殷勤劝导众生,应当发愿;所发的愿不是生天,或再为人,或是其他的愿,而是愿生极乐世界;而且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劝,表示释迦牟尼佛一生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愿生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可说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文」就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於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唯有这件事才是真实的利益。


  11. 一个愿生极乐的人,愿生是真的愿生,不会现在愿生,未来不愿生;而且专称弥陀名号,他的念佛也不是为了人天福报,那就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所以称作「机法一体」。


  12. 往生净土,「缘」很重要。《般舟赞》言:「若非知识教称佛,如何得入弥陀国?」
    不「一心愿生」,恐不得往生,以其不一心愿生故。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等,乃就「愿生」之上而言,故必得往生;除非禽兽(如鹦鹉)并无「不一心愿生」,故得「彼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之自然往生。


  13. 如果说现在愿生弥陀净土、专念弥陀佛名,可是过一阵子或几年之後改变了,表示现在这个愿生之心是未决定的,那麽,净土光中的莲花色相就会枯萎,就成为结缘众,而不是当机众。
    所谓「当机众」,就是今生今世必定往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身份;如果是「结缘众」的话,就要等未来世才能往生弥陀净土。


  14. 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很恳切的话,不需要别人的鼓励鞭策,自然而然会想要念佛。因为他知道世间是虚假的,是颠倒的,不是真实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才是真实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值得心心念念去思慕的,他的心心念念自然会想要念阿弥陀佛。


  15. 只要愿生彼国,愿生弥陀净土的任何众生,现生阿弥陀佛就先以光明来摄取他(光明摄取是保护的意思),临终就显现亲自迎接他到极乐世界去。所以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站在弥陀的立场,是弥陀悲心的呼唤,保证会迎接我们到极乐世界,保证念佛的人,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第十八愿又称之为「念佛往生愿」。


  16.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乃就「愿生」之上而言必得往生。是故,若行人不「一心愿生」,恐不得往生,以其不一心愿生故;至於禽兽(如鹦鹉)因并无「不一心愿生」之问题,故得「彼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之自然往生。


  17. 阿弥陀佛为我们五劫思惟四十八大愿,为我们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这麽长时间的辛苦,目的是为了什麽?只有一件,某某人哪,你要往生我的极乐世界啊!那我们就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愿往生极乐世界,如此一来,佛的愿与众生的愿,就愿愿相应了。这样,不管什麽时候、什麽地方、做什麽事情,阿弥陀佛都跟我们一体不离。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不管走到哪里,月的影子都跟随我们到哪里,都不离开。


  18. 众生於此世间的因缘果报各不相同,临终时会出现何种相状也因人而异,不能单一的只以一个样式当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众生已否往生极乐。若说有衡量标准的话,就只有一个──「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样的人,不管他是寿终正寝也好,生病死亡也好,或是车祸、空难……,都一样往生极乐世界。这就如同经典譬喻的,比如有一棵大树,平常就是倾往西边的,有一天,这棵大树被锯断了,会倒向哪一个方向呢?当然是向西方倾倒。这个就是「如是因,如是果」。


  19. 我们有愿生之心,就满了佛的愿,尽管我们的心有很多的贪欲、瞋恚、无明、妄想、杂念,但在这些当中,我们还有念佛的心,这才是最可贵的。这一种念佛的信念是金刚不坏的,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这个就是《华严经》最後所讲的,人将死的时候,身体离开了,眷属离开了,所有的动产、不动产都离开了,只有这一念愿生的愿心不离开,因为这个愿生的心是跟阿弥陀佛的佛心相应的。


  20. 「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佛」在这里是指「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唯有极乐世界,是永恒存在,是清净无污染的,所以我们以佛为念,以净为归。「以佛为念」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念的对象,「以净为归」就是以极乐净土做我们归宿的目标;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者,以极乐世界为我们安乐的故乡。


  21. 「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在呼唤我们,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呼唤我们十方众生──不管圣人凡夫,不管善人恶人,不管出家在家、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呼唤这些众生,无论如何,要把握今生今世,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再等来世了。


  22.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面的三次劝言,劝我们要发愿往生,可见「愿生弥陀净土」是多麽的重要。在次数上,这部经里所劝勉大家的虽然是三次,但「三」可以说就是无量数,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是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的、不间断的处处叮咛,时时劝勉引导,只怕我们不愿往生,不怕我们人人都愿生极乐世界。这也显示释迦牟尼佛对於我们往生这件事情,是多麽悲切、恳切的盼望。
    所以读诵《阿弥陀经》的念佛者,应该深切体会释迦牟尼佛的这种悲怀,若能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悲怀,也就是随顺阿弥陀佛本怀,满阿弥陀佛的愿。因为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救度十方一切众生,不忍看到有任何一位众生孤独的被遗留在娑婆世界中轮回。


  23. 人人都晓得有生必有死,人终有一死,死早晚都要来到,有生之年因为肉体还存在所以难免有烦恼,执着这执着那,但是内心深底,知道最终是要往生的,所以三心本身就是一心。因此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时,没有谈到什麽至心信乐,他只有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把三心解释为愿生极乐,总之,三心就是一个愿生极乐世界的心。


  24. 一个念佛人,只要他愿生之心恳切,不必旁人加以鞭策,他都会随时、随地、随缘去念佛,所以不论士农工商皆没有妨碍念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的职责上、岗位上念佛。愿生心恳切的人,在他的一生当中,对他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如果愿生心不恳切,他的一生之中,则最重要的变成是五欲的享乐了。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