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道绰大师

  1. 道绰大师《安乐集》第三大门(圣教集四○八页)说: 
    (一之一、虽有佛性仍生死)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一之二、只因不得二胜法)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一之三、圣道法门今难证)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
     (一之四、二由一证说分明)
    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二之一、唯有净土可通入)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二之二、大经显示净土法)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之三、观经显示净土机)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 
    (二之四、小经显示诸佛劝)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二之五、系意专精常念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解释)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2. 道绰大师的「本愿取意文」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又说: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在解释第十八愿,文字跟第十八愿也几乎是两两对照的。道绰大师把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进一步解释出来,让我们明确知道,所谓「十方众生」是含盖「纵令一生造恶」,或是「纵使一形造恶」的众生。一生造恶或一形造恶,当然就包括阿鼻地狱的众生;连阿鼻地狱的众生回心念佛都能往生,都在阿弥陀佛的摄取之中了,当然就含盖所有的众生,念佛都必定往生。因此,念佛在方法上是容易的,可是在功能、功德上却是超胜的。
    这样的意涵,如果不从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道绰大师的《安乐集》来看的话,是看不出来的。


  3. 对於「乃至十念」,时人多解释为「观念、意念」之念,失去了易行之所以易的本怀,违背了弥陀五劫思惟的本愿。道绰大师起而纠正之,解释为「十念相续称我名字」,以「称」释「念」,彰弥陀之本意,显易行之至极,经意由之而始显明;到了善导大师则直以「下至十声称我名号」取意之。师资之释,可谓通彻佛意,朗照古今。


  4. 时教相应说:对一个志在今生速出生死,速得菩提的行者来讲,在他选择修行的「教法」时,必定会站在当今「时代」和自己「根机」的立场上来考量。而道绰大师诞生之时,正是所谓初入「末法时期」。本书(《安乐集》)主张适合「末法」之「根机」的「教法」即是「称名念佛,往生安乐」。
    本书(《安乐集》)於第一大门第一章〈教相章〉即开门见山的说:「约时蒙机,劝归净土。」认为「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所以修道必先观察机宜,并引用《正法念处经》及《大集月藏经》为圣言量以证诚此说。
    其根据《大集月藏经》之意而言:「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就「时」就「机」而选择「教法」,依圣言量明确地指出「今时众生,应称名念佛」。又说:「若欲於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扼要地指出在五浊之世,末法无佛之时,三学六度之教法渐次难行难证;唯有仰蒙弥陀之救度而往生安乐之净土教法,方能趣入菩提。亦即净土法门才是五浊恶世之时,一生造恶之机的成佛之道,故是「时」与「机」相应之「法」。


  5. 圣净二门判:就「时」之利不利与「机」之堪不堪而思惟相应的「教法」,将一代佛教分判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两种。「圣道门」是依自己的力量,在此娑婆修六度万行,以断惑证真,入圣得果。「净土门」是乘弥陀愿力,往生净土,在净土断惑证真,趣入菩提。
    此圣道净土二门说,是远承龙树菩萨之难行易行二道判,及近继昙鸾大师之自力他力二力论而来。龙树菩萨将释尊所说一切教法,分析归纳成为难行与易行二道,并说明难行道是全靠自力修行,犹如步行,是苦,其内容是「诸、久、堕」;而易行道是全靠弥陀救度,犹如乘船,是乐,其内容是「一、速、必」。昙鸾大师阐明之所以难、之所以易,在於是全自力或全他力。而如今道绰大师继承此二位祖师之鸿判,更就时代性、根机性,广引众多经论之文,使一代教法之难易二道、自他二力成为有逻辑性、系统性的圣净二门判。


  6. 关於「二由」中之一「去大圣遥远」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时代性的「正法、像法、末法」是就横的方面约人而论的,若上根利智之人,虽处末法之今时,亦有正法之成就;若下根陋劣之人,虽处正法佛世,亦如末法之无成;故正像末之三时在人,不在时代性之上下。圣道门者大多持这种看法,然而以实际而言,这些都只不过是空论罢了。
    随着佛陀入灭年代的久远,感化的力量次第微弱,社会的风气愈益浇薄;修行有心无力,证果遥遥无期,这是教界当今的现象,可说触目皆是。从物质方面而言,厚生利用之术一日千里;然断惑证真之道如江河日下,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故大圣佛陀预先断言「末法时中,未有一人得者。」因此「教赴时机」的重要性正如应病与药,所谓「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
    一个行者,有道心则不自欺,有智慧则能抉择;如今道绰大师依圣言量而明示「末法浊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此语真是芸芸众生的阿伽陀药,茫茫苦海的不退风航。


  7. 关於「二由」中之二「理深解微」的问题:理与解是相对之语,解是能解,理是所解。圣道法门的内容由「教理行果」之四法所组织,教是能诠,理是所诠;以释尊之「教」为能诠,此教所显明的「理」为所诠。如依《法华经》显明「诸法实相」之理,依《华严经》显明「事事无碍」之理,依《维摩经》显明「不思议解脱不二门」之理,依《涅盘经》显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理。将此「理」实现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之上谓之「行」,故理与行是建立在能依与所依的关系上,理是所依,行是能依。又以所依之理起能依之行,依此行而证「果」,故行与果是建立在能证与所证的关系上,行是能证,果是所证。
    然而末法之时,浊恶之机,将此圣道门所说的诸法实相或事事无碍之理如实地显现在自己的三业之上,根本不可能,这便是「理深解微」;因为圣道门之行以「智解」为主,而此智解是包含「行业」的,故「解微」便是「行缺」,行缺则「证无」;因此佛说「末法时中,未有一人得证者」。
    而净土门闻三经之「教」,信他力之「理」,依称名之「行」,得往生成佛之「果」。
    同样都在学佛,同样都以证果为目的,然而一者苦一者乐,一者难一者易;拔苦与乐,舍难取易,抛自力归他力,搁圣道门入净土门,正是本书(《安乐集》)之目的,故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又说:「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


  8. 本愿称名说:净土门以「本愿称名为宗」,其根源来自《大经》之第十八愿,道绰大师以此愿为净土门的教体,即所谓「本愿」,并以「称名」解释之,本书(《安乐集》)第三大门第三章之「圣净二门判」说:「《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是承续着龙树菩萨以来「本愿称名」之根本教义。


  9. 凡夫入报论:道绰大师引用圣言量显明凡夫入报土之宗义。首先判定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报身、报土,本书(《安乐集》)第一大门第七章引用《大乘同性经》言:「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因为「净土乃酬佛之因位愿行而现成者,故说皆是报土。」而於净土中得道成佛者,亦当然为报身。其次判定凡夫依靠弥陀愿力能够往生弥陀报土,其第八章说:「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同往,……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