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佛说阿弥陀经

  1. 自古以来,净土行人大都认为:《阿弥陀经》就是《观经》的流通分。
    《阿弥陀经》的大意有三点:
    第一点,赞极乐依正。《阿弥陀经》一开始讲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目的是引发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心、欢喜心,让我们生起求生极乐世界之心。
    第二点,示往生方法。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依我们在这世间所修的定善散善,都是属於少善根、少福德因缘,这个不能往生;闻说阿弥陀佛之後,而执持名号,这个就是往生的方法。
    第三点,六方诸佛证诚。释迦牟尼佛耽心因我们十方众生疑心很重,单单祂一个人所讲的,我们不能信任,所以又举出六方(六方即是十方)诸佛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是真实不虚的,以劝导我们信受,不要怀疑。


  2. 净土法门最初建立在「指方立相」上,与一般圣道门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截然不同的,这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显现出来了。


  3. 《阿弥陀经》所讲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好像有个方位,局限在西边,但其实这是就我们凡夫所能理解的一个有限的方便说法。论起极乐世界,另外有经论说:「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其实极乐世界是跟阿弥陀佛的光明一样,尽虚空、遍法界的存在。极乐世界的广大,是包含整个大宇宙的,即使是大宇宙,也有边际、范围,但是极乐世界却是没有范围的。


  4. 自古以来,中国净土法门的念佛者都很重视《阿弥陀经》,所以把《阿弥陀经》列为每天早晚都必须课诵的日课。可是有很多学净土法门的人,往往被《阿弥陀经》里面的三段核心经文所绊倒,甚至因为错会、误解了这三段经文,致而退失了学习这个法门的信心,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这三段经文很重要,但也因为很重要,所以如果没有正确了解,反而是错解,甚至被人故意曲解,那就会对念佛法门造成莫大的障碍;所以诵《阿弥陀经》的念佛者,都必须对这三段经文先有正确的了解。
    这三段经文的主要重点是对:(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一心不乱」;(三)「心不颠倒」等三段之正确理解与信仰。


  5. 《阿弥陀经》在讲什麽?在讲「执持名号」。只有执持名号,才是多善根多福德,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执持名号的话就是少善根少福德,不可得生。这样讲起来,《阿弥陀经》也只讲持名念佛,没有讲三学、六度万行、其他各宗各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通通没有,就只讲净土宗的「本愿称名」。


  6. 《阿弥陀经》短短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完全没有说其他的法门,单只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境界,并且要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样的世界我们当然欣慕,可是要怎麽去呢?经文上就从「消极」的无法往生以及「积极」的能够往生作一个概要的说明。也就是说,少善根福德就不能够往生;那什麽是多善根福德呢?经文非常清楚的显明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


  7. 《阿弥陀经》已经非常清楚明白、简单扼要地告诉我们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意思即是说:以我们凡夫在娑婆世界所修的八宗里面、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无论修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只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修的,都是少善根、少福德,这个不能往生。所以,不是靠我们在这里所修的功德来祈求往生的。


  8. 《阿弥陀经》目的是在讲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就是「执持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六字名号,叫「万德洪名」,表示我们只要执持名号,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必定能够到极乐世界。如果依我们在这里(娑婆世界)所修的诸善万行、三学六度等,跟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来比,那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南无阿弥陀佛」则是多善根福德、大善根福德、殊胜的善根福德、绝对的善根福德、圆满的善根福德。
    所以,不管是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八正道,这些都很殊胜,但是相对於要往生极乐世界来讲,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执持名号是多善根多福德。


  9. 《阿弥陀经》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段经文即是往生的正因,即是多善根、多福德。除了这个以外,其他所有的八万四千佛法,以往生来讲,皆不是正因,皆不是多善根、多福德,而是少善根、少福德。
    诵《阿弥陀经》诵到这句经文的时候,若误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以为要多善根福德,就是要以种种法门的功德来回向,才算是多善根福德,那就惨了,将会使我们退失信心,带来苦恼,因为任何人都不敢说他已经累积哪一方面的多善根、多福德的所有功德。
    所以,若无正确的了解就会苦恼、不安,若有正确的了解,我们就会喜悦、安心,知道原来将所有念佛以外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来说,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往生的正因──多善根、多福德,原来就是「执持名号」。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亲口说,「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的皆不提。


  10. 所谓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所以从这里来讲,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们所累积,是阿弥陀佛所累积,我们只要称念祂的名号,愿生祂的净土就可以。因此莲池大师说:「称念弥陀名号,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藕益大师也解释说:「只要信受弥陀,愿生极乐,执持名号,那麽每一声、每一声,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可见所谓多善根、多福德,是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


  11. 「执持名号」必须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才能够正确,而且乾净俐落,善导大师解释「执持名号」就是「教念弥陀专复专」,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念佛」。
    另外,最能够明确解释「执持名号」的,也可以用《观经》「付嘱文」来解释,也就是「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所以这里的「执持名号」就是「持无量寿佛名」,也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
    再来看龙树菩萨的《易行品》,龙树菩萨也说:「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所以「执持称名号」这五个字也是在解释《观经》的「付嘱文」以及《阿弥陀经》的核心之文,也就是往生正因之文,同时也正是这一句「执持名号」;而「执持名号」如果再进一步解释的话就是「念念不舍」,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念念相续,毕命为期」,亦即「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的念佛。


  12. 古来注解《阿弥陀经》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经文的注解都各不一样,同时都没有善导大师所解释的来得要简不繁。《阿弥陀经》所说:「善根福德因缘」这六个字,有的拆开来解释,「善根」是什麽意思,「福德」又是什麽意思,「因缘」又是什麽意思。善导大师对这六字经文并不加以拆解,而是整句解释为「随缘杂善」,可说精要确当。随缘而修的善就是杂善,杂善必定是随自己的缘,不是随佛的缘。


  13. 「一心不乱」,就是专信阿弥陀佛、专念弥陀名号的心,没有其他的心;而且不变动、不杂乱,这就是「一心不乱」。人家如果说:「某某人啊!有一个法门非常殊胜哦!你来学学看吧!」我们也不好奇,任何法门我们都会觉得不如这句弥陀名号,只要有这一句弥陀名号,就万德具足,往生的事情当下成就,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们不会好奇,而动乱我们对阿弥陀佛信受的心,这叫做一心不乱。


  14. 只要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修杂行,就是一心不乱,而不是降伏或断除见思二惑那种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都不能往生,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就不是十方众生,而只是救度圣者了。因为功夫上的「一心不乱」不是「理一心」就是「事一心」,那都已经是破无明或断惑的圣人了。


  15. 释迦牟尼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就是往生的方法。
    同时,「听闻」的感受往往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是观念上的理解,而没有真正纳入内心,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的「闻」是:阿弥陀佛的慈悲,进入了他的内心,打破我们长久以来的疑心,这种闻才是真闻。
    第一种闻是肤浅的,眼根看书,耳根听讲座,六根对六尘而生六识。第二种闻也可以说深入内心第八阿赖耶识,成为我们永恒不变的种子,打破阿赖耶识里面存在的疑情、疑心、二心。(所谓「疑情」、「疑心」、「二心」、「自力」,名词虽有不同,意义都是一样的。)这种闻就是信。
    我们领纳名号於心中,而执持名号,这一种心理状态是一辈子都不会消失的,贯彻到临终的。因此《阿弥陀经》就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四、五、六、七日,其本意是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尽一辈子,这一种心不会再动乱、再改变了,所以叫「一心不乱」。


  16. 释迦牟尼佛所得的、所证悟的三藐三菩提法的正等正觉,可说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於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只要以我们这种凡夫位的凡夫心,去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17. 《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一心不乱」很简单,「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所以「一心不乱」就是「执持名号要专一不杂」。


  18. 《阿弥陀经》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而临命终时有佛现前也要有一个因,那个因就是平生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这个因,才会有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这个果。这是第一重因果。
    经文又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是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这样自然命终时就能心不颠倒,而得正念往生极乐世界,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这是第二重因果。
    这个因果关系是佛先现前,然後才有我们的心不颠倒;而不是我们先要心不颠倒,佛才现前。
    很多人因为误解,认为念佛时不能打妄想,就在拼「功夫」,拼临终时没有问题、不颠倒,佛才会现前,这是错误的!如果需要靠我们自己临终心不颠倒,佛才现前,才能往生,那就不用阿弥陀佛了。


  19. 《阿弥陀经》的宗旨,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只是极乐世界的救主──阿弥陀佛,祂成佛以来十劫之间,伸着佛手一直在呼唤我们,祈求我们让祂救度到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也在好几部经典中,劝导我们一定要发愿,愿生极乐世界。
    在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恳切的劝导我们,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第一段劝往生的是:「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段是:「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段是:「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可说释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劝导,希望我们务必要往生极乐世界。


  20. 有关「心不颠倒」,一般人的误解也很大,误以为命终的时候必须要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颠倒,才能够蒙佛现前接引,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错解,颠倒因果了。殊不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所谓「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也。盖「平生专持佛名故,临终佛必现前;因佛现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颠倒。」


  21. 《阿弥陀经》进一步将持名的往生功能加以详细的说明,怎麽说明呢?
    一、多善福:执持名号是多善根福德。
    二、往生正因:执持名号是往生正因。
    三、临终佛现:执持名号临终佛就自然的现前来迎接。
    四、诸佛证诚:执持名号是六方诸佛所证诚的,是六方诸佛所证实、证明的。
    五、释尊所证:这一句名号是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所证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释尊本怀:执持名号是释尊本怀。


  22. 所谓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包括善人、恶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众生,只要他听闻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此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都可以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23. 「闻说阿弥陀佛」是什麽意思呢?当然是闻说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忍众生苦,阿弥陀佛还没经过我们的祈求拜托(其实我们也不晓得要祈求拜托),就大慈大悲的、预先的、主动的在万古永劫之前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为我们完成愿行来成就极乐世界,以及成就我们从娑婆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我们就是听闻阿弥陀佛成佛的生起本末、来龙去脉,然後才会生起信心,信受弥陀救度,不然我们怎麽可能会信受弥陀的救度呢?


  24. 阿弥陀佛本身是无量寿,而往生去的人,以及将要往生去的人,也都是无量寿。所以,虽然《阿弥陀经》里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似乎是极乐世界的人民,但详细推想起来,是含盖着将往生的人民。因为将往生的人,一旦此世报尽的话,就不在六道里面受分段生死的果报。因为他是一个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所以从现在算起,他已经得到了无量寿的身份了。


  25. 闻说阿弥陀佛,如果没有信受弥陀本愿,执持名号,闻等於不闻,如果能够知道专念弥陀佛名则必生极乐世界,这样「信」就在里面。


  26. 《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也就是「随自意」而说的经典,经中将一切定善散善功德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独独以念佛为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以念佛为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必定往生。
    在《阿弥陀经》中,往生也不谈三辈,也不说九品,因为只要念佛都是「不退转」,都是「一生补处」,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在同一个地位,处於同一个境界。


  27. 《阿弥陀经》对阿弥陀佛这句佛名的解释是以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来解释,所谓:「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但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只有举出光明,没有举出寿命,为什麽?是因为寿体光用──寿命是弥陀之体,光明是弥陀之用,这是就寿跟体来论体用,所以寿体光用,只要举出光明之用就自然涵盖寿命之体。


  28. 当释迦牟尼佛宣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十方诸佛都同时欢喜主动地赞叹,异口同声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真实不虚,祂所说的等同十方诸佛所要说的,这也就是《无量寿经》第十七愿的成就的显示。而《阿弥陀经》里更说我们念阿弥陀佛的人,十方诸佛都一齐来护念。这样的话,我们念阿弥陀佛一佛岂不是被一切诸佛共同保护,这样,我们再怎样下劣,也能生起得救的信心。


  29. 自古以来,净土法门的修学者,不论是出家、在家,都奉《阿弥陀经》为最重要而且作为每日课诵的经典,同时由古至今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注解《阿弥陀经》。唐朝善导大师也就是我们的宗主,他的《法事赞》可以说是最早期注解《阿弥陀经》的其中之一,同时也由於善导大师传承於龙树、天亲、昙鸾、道绰,是隋唐时代的一位高僧,他所传承的这一个法脉,所注解的有关净土宗的经典,解释与内涵,可以说是最纯正的净土法门的解释。
    其他的大德所解释的,可说大部份都是站在他们自己宗门的立场来作解释,所以就纯正上来讲就有不够,因此,如果要了解《阿弥陀经》的正确意义,就必须看善导大师的着作。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