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生意义

  1. 生活教育
  2. 护生与素食
  3. 出离与轮回
  4. 诸行无常
  5. 醒世箴言
  6. 人生目的

第二篇 净土信仰

  1. 皈命弥陀
  2. 念佛警策
  3. 机法深信
  4. 佛法知见
  5. 众善奉行
  6. 深信因果
  7. 净土信仰

第三篇 净宗教判

  1. 正杂二行判
  2. 要弘二门判
  3. 圣净二门判
  4. 自他二力判
  5. 难易二道判
  6. 总显其义

第四篇 正依经论

  1. 往生论注
  2. 佛说阿弥陀经
  3. 佛说观无量寿经
  4. 佛说无量寿经
  5. 总显其义

第五篇 净土宗旨

  1. 广度十方众生
  2. 愿生弥陀净土
  3. 专称弥陀佛名
  4. 信受弥陀救度
  5. 总显其义

第六篇 净宗特色

  1. 现生不退
  2. 平生业成
  3. 凡夫入报
  4. 本愿称名
  5. 总显其义

第七篇 净宗宗风

  1. 净土宗宗风(三)
  2. 净土宗宗风(二)
  3. 净土宗宗风(一)

第八篇 净宗传承

  1. 善导大师
  2. 道绰大师
  3. 昙鸾大师
  4. 天亲菩萨
  5. 龙树菩萨
  6. 第十八愿
  7. 总显其义

第九篇 净宗弘传

  1. 念佛度亡
  2. 念佛利益
  3. 念佛方法

第十篇 净土述怀

  1. 净土述怀

【法  语 二】

  1. 净土短文(十一)
  2. 净土短文(十)
  3. 净土短文(九)
  4. 净土短文(八)
  5. 净土短文(七)
  6. 净土短文(六)
  7. 净土短文(五)
  8. 净土短文(四)
  9. 净土短文(三)
  10. 净土短文(二)
  11. 净土短文(一)
  12. 唯称名
  13. 信 心
  14. 救 恩(二)
  15. 救 恩(一)
  16. 二河白道呼唤声
  17. 死的恐怖
  18. 人生之实相
  19. 人生像什麽
  20. 无常法语
净土宗
慧净法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慧净法师 > 法语
top

法语

念佛警策

  1. 随着距离佛陀入灭年代的久远,感化的力量次第微弱,社会的风气愈益浇薄;修行有心无力,证果遥遥无期,这是教界当今的现象,可说触目皆是。从物质方面而言,厚生利用之术一日千里;然断惑证真之道如江河日下,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故大圣佛陀预先断言「末法时中,未有一人得者。」一种法门不论如何殊胜,如果对於众生是难行,甚至不能行,则此法於众生无利益可言。


  2. 旷劫以来,我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比一般人更深的功夫我们可能都已学过、修过,但是一直没有离开生死轮回,所以反反覆覆,有时候转生为高僧,有时候转生为一般凡夫,就算现在能够入禅定,也还是一个凡夫。即使非想非非想处天那麽深的禅定,有大神通,还是脱离不了生死轮回,寿命到时还是随业流转。


  3. 世上学佛念佛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为了求得现生的福报,或是下辈子还能够得好人身,再度获得人身的种种福报,如果是这种愿的话,就跟阿弥陀佛相违背了。
    因为第十八愿说的是「欲生我国」,阿弥陀佛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离开生死,可是我们偏偏进入生死;阿弥陀佛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可是我们偏偏要长住娑婆,这就跟佛愿相违背。跟佛愿相违背的话,就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们一辈子念佛就尽付东流了,因为没有达成最终目标。


  4. 往生不在念佛的功夫,而是在於名号本身的功德,在於弥陀愿力所使然;既然这样,也无所谓念得好与不好,念得好与不好都能往生。


  5. 往生极乐世界就如印光大师所说的,比下辈子再度当人还来得容易,为什麽?往生极乐世界是现成的,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念佛,就能够往生;可是下辈子当人,必须要累积五戒的功德。累积五戒的功德很困难,而念佛很容易,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成佛比你轮回来当人、生天还来得容易。


  6. 学习净土宗,如果不回归到善导大师的解释往往都会半途而废,原因就如善导大师说的「纵发清心,犹如画水」,我们即使有某一种体会感受,都是不可靠的,往往是「遇缘即现,境过则迁」,因为心境会改变,不是永恒的。永恒不变的是这一句弥陀名号,永恒不变的是依靠这一句名号,只要以每个人目前的根机去称名念佛就可以了,我们的信要回归到这样的信,信这样的内容。


  7. 体验或感受是一机一缘,非普机普缘;体验感受是一时一境,非恒久普遍。故善导大师言:「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又体验感受之後,其体验感受即置之,其心口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洪名。因为凡夫皆妄,动念即乖,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真,是以古德言:「世间皆假,唯佛独真。」
    故本愿文之「至心信乐」归在何处?在於「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


  8. 一个对往生没有信心的念佛人,会有两种现象:一是内心一直忐忑不安,忧虑重重;二是有可能会退转,不再修净土,而去学其他的法门。那就辜负了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以五劫的思惟而建立四十八大愿,以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的无量德行,岂不是辜负了弥陀的悲心?辜负了弥陀的愿行?


  9. 不可向内心寻找信心,凡夫之心皆虚妄不真;应不顾内心之妄想烦恼,直承外在之弥陀救度。但静心思惟外在之佛力救度,「衣里明珠」之信心自现。


  10. 近代佛学家欧阳竟无居士,他对佛学很有研究,尤其唯识学方面,被认为是大师,在中国大陆北方,可说是第一把交椅的佛学人物。但是欧阳竟无临终的时候很痛苦,他流露出自己的心情说:「唉!还不如一个乡下一字不识的念佛者。」因此他又跟身旁的人说:「一生所学,到此都不得力。」而劝大家老老实实念佛。欧阳竟无佛学底子是很深厚的,可说是一代宗师,但他学佛主要用力是在学问上,而不在於藉教观心、依教奉行,所以虽说一生研究佛学,然而可说只是「记问之学」。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藉教观心、依教奉行,等於只是增加自己的妄想杂念,到最後眼光落地时常会手忙脚乱的。


  11. 苏东坡临终时是什麽心情、什麽感受呢?他心中还是恐惧不安。但毕竟他是学佛的人,有人就问他有没有净土?他要不要往生净土?有没有求生净土的意愿?他说,净土是有,但个中把握不住。也就是说,他指着自己胸膛,表示他相信有净土,可是他心中没有把握,不晓得如何才可以往生净土。苏东坡对净土向来不是很关心,他所关心的是禅,但人到最後盖棺论定时,他一生所修行的,能不能让他依靠、安心,让他解脱,临终是一种证验。而苏东坡临终之时,是过不了生死轮回这一关的,反而不如一位平生老实念佛的愚夫愚妇,临终的时候,往往能够自在安然,甚至预知时至。


  12. 第十八愿是摄取,唯除五逆就是抑止。抑止当中有摄取,摄取的事实在哪里呢?下品下生,就是摄取。摄取当中有抑止,抑止在那里?在十二大劫这段文中。亦即虽然是往生了,但告诉我们,因犯了五逆,所以十二大劫在花胎里面,这就是又回到五逆谤法的抑止了。
    之所以摄取当中有抑止,抑止当中有摄取,摄取当中又有抑止,种种方便,无非要警告我们,五逆谤法的罪非常重,不要犯;因为还没犯,所以不要犯。犯了的话,回心转意来念佛,就能够被救,是这样的。但是摄取了,被救了,在花胎里面十二大劫,那还是抑止了!这就是在警惕我们不要作恶,劝勉我们要尽量行善的来念佛,持守戒律来念佛,做一个好人来念佛。


  13. 「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正显示弥陀本愿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着:如此,有人执着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另或有人执着福多罪少,尚可得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
    有恶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对「不问罪福多少」这一句,误解为罪不可畏,福不必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致执此邪见,而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亦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放言「我实他力行人,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辈,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14. 我们应该细细思惟:此生庆幸,得难得之人身,若不得人身,现在已堕三恶道了。三恶道之苦,苦不堪言,比人间任何苦超过千百万亿倍,所以人生再怎麽样地苦,若能想想三恶道,则此苦不苦,反而深觉庆喜,幸得人身,不然就在三恶道了。


  15. 念佛法门极其简易平常,不可好多、好杂、好深、好玄、好难,或寻奇觅巧,欲与人不同;否则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骗,将再度沉沦,不得往生,因为这些皆非往生之因。


  16. 要有什麽果,需有怎麽因,所谓「要怎麽收成,先怎麽栽」。能把自己当成愚夫愚妇,与人无诤,於世无求,「不与人诤,亦无怒容」、「随作务,随念佛」,这样就能预知时至,顺利安然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看一些预知时至的人,往往都是一些个性诚朴老实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比较多,至於会讲经说法而不务实修、喜欢展现聪明智辩、钻牛角尖的,往往与一般人一样,如佛所言:「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17. 一个人能够预知时至──所谓「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要能够这样的话,往往都是常常念佛的人,也就是有事无事都把这句佛号挂在口中、悬在心上。而且,他念念之间都很专注、很摄心,杂念比较少,能够念到所谓「净念相继」,这样的人往往能够预知时至。


  18. 诵经有诵经的功德,但是「经」是告诉我们一条路走,所以我们诵经、阅经之後,就要去实践,因为佛教是实践的宗教,而不是讲哲学理论而已。
    诵经最好是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其他的经典有时间再诵、再去研究。诵经之後最好有几十分钟的时间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时间不够,宁愿少诵经,多念佛。


  19. 诵经是用嘴巴在诵经,念佛则等於是用全身心性命来诵经。


  20. 虽然感应是因果之事相,但佛教不以感应为目的,乃以此感应之事相,知佛说之真实,而起信心、念弥陀、生极乐。否则,但以感应为目的,只要有感应就信,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则容易走火入魔,或误信外道邪教;欲求超升,反更沉沦。是故,不可执着感应,也不可妄求感应。


  21. 或许有人会时刻的跟阿弥陀佛祈求,希望阿弥陀佛能够偶尔显现在他的梦中,或者在静坐念佛当中现个影子给他看,或者跟他对话,或者希望自己有异於一般人的感觉、感受、感应、感悟,成为阿弥陀佛的骄子、佛的唯一,别人没有但我有,甚至某一种通力、感受、历练,自己也好奇的想要去历练一番。
    其实再怎麽样,我们的心是无常的,最後也会归回平静,可是还是想去历练一番,然後再回归平凡、平常、平淡、平实的念佛。有的同修莲友或许存着这种心,但这是一种危险的观念。为什麽?因为恐怕一去不回,结果万劫不复,所以是很危险的。


  22. 学净土法门要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不要好玄妙、不要好奇特,如果喜欢玄妙的、高深的、奇特的,就会看轻我们这个法门,那往往会迷失,觉得我们这样没有什麽高深、玄妙、奇特的,好像很平常平淡。其实真正的伟大是在平凡当中,真正的高深就在平常当中,真正的殊胜是在平实当中。


  23. 一个真正信佛教、信弥陀大慈大悲救度的人,不可能有「我一辈子尽量为非做歹,最後再来念佛就好了」这种错误的观念。


  24. 如果有人认为能被弥陀所救,就可以放逸,这是理解上有问题。


  25. 临终一念亦能往生,则平生念念常能安心。故不可远抱临终侥幸的卑劣心态,而延误平生业成的神圣大事。


  26.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不论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愿生极乐,专称佛名(「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善导大师於「二河白道」形容弥陀之保证、弥陀之呼唤而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因此,凡是「专称佛名愿生」(一心正念直来)之人,则不应有水火湿烧之畏(不畏烦恼之意)。
    弥陀救度,既无条件,则不可以心情之如何论弥陀之救与不救。心情乃是无常,遇缘则生,缘过则灭,缘生缘灭,本无实体;佛言「观心无常」。尤其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之凡夫,易随境转,然而不管转喜转忧,皆无碍弥陀之悲救。因弥陀之救度,过去、现在、未来,皆犹如金刚,永恒不变。


  27. 若是要听到弥陀的呼唤,那是指自己要有某一种感受,某一种深刻的体验,如果这样想,往往就会偏差。因为人的心是无常的,有时候在某一种环境因缘之下,有了激动的感受,但是,所谓遇缘则现,事过境就迁了,心的感受会转变的。因为我们都还是凡夫,是个贪瞋痴慢疑的凡夫,烦恼来的时候,以前的感受就没有了,就变化了。
    所以不变的是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会变的是我们的感受,因此不要以我们的感受作为信心的标准,也不要以我们的感受作为往生的条件。简而言之,弥陀的呼唤在哪里?不在自己的感受当中,而在这一句弥陀名号。


  28. 有人追求「一念的信心」,又体悟不到,於是放弃称名,一直要追求那个信心的境界。但是,人生无常,如果现在死了,那就轮回去了。何况在称名当中,信心就在里边了。怕的是,有人一方面称名,一方面认为不够,结果修其他法门去了。


  29. 无知之人,执一念之信心,舍一生之称名,则信既非信,行亦无行,全非本愿法门。


  30. 随自己的根机能念佛到什麽地步就到什麽地步,即使念到某一个地步,也不要认为这样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更有帮助、往生更可靠、品位更高超。即使没有到任何地步,也不要自卑,认为自己往生不定或品位不高。若有这样的观念,就不是我们这个法门的行人了。


  31. 弥陀的救度在念佛之中已经完全具足,无欠无余,何以自苦自恼直到今日!


  32. 人皆有念,不念佛便念杂念;念佛出佛光,念杂念出灰暗光。


     

  33. 法然上人意,一切无如念佛为要!凡妨碍念佛之事皆应厌舍,凡助成念佛之事皆当奉行。此实为念佛人处理一切世务之准绳。


  34. 我们这个法门再怎麽讲都离不开弥陀本愿救度与弥陀本愿称名,都是环绕这个核心与宗旨在阐释,所以不论何时我们听闻的时候每次都要把它当作第一次听闻,万古常新,永远都是新鲜的,不要认为已经学习过了、已经听过了、了解了。应该对我们这个核心宗旨非常的好乐不厌倦,为什麽?因为这是法门的根源,也可以说是弥陀的生命,也是念佛人的生命。


  35. 净土法门「易行难信」,不过一时信不来也没有关系,就先肯定它,然後依教奉行,持续的去温习,阅读思惟。如果说:「我信不来,不等我相信以後,我不可能依教奉行的」,那这样恐怕就要继续的轮回了。


  36. 俗话说「有其心,必有其行」,内心是存着什麽样的心,外表自然就会显现出怎麽样的言行来;同样的,一个对阿弥陀佛百分之百信顺、依靠,愿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也会对娑婆世界的事情看得比较淡,甚至於毫不执着,而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则看得比较重,非常的重,甚至於百分之百的重,可以说他的一切生活、作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


  37. 真愿往生,专称佛名,其心决定,净土莲华,现其色相。「真愿往生」,是真的打从内心愿往生弥陀净土,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如果现在愿往生,可是临终的时候,被丈夫或被太太一留恋,就说:「阿弥陀佛,我不想去了,如果跟您去的话,我太太怎麽办?我先生怎麽办?」那就不是真的愿往生了。


  38. 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如果我们体会不到念佛的好处,心里就不踏实,讲出来的不圆满,就容易令人误解。


  39. 依佛之意,能信念佛往生,叫作智者,有大善根大福德,是有眼人,有耳人;不信念佛往生,叫作愚者,无善根无福德,是无眼人,无耳人,一息不来,便堕恶道,佛说「可怜愍者」。


  40. 念佛法门不可讲得很杂、很深、很玄、很难,或别立新义,欲显异惑众;要讲得平易朴实,亲切自然,使得连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老太公、老太婆也能听得懂、做得到。否则不如不讲,以免上违佛意,下误众生。


  41. 印光大师说:「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意思就是,学其他的法门就好像蚂蚁爬山,人登山都不容易了,何况蚂蚁爬山,遇到水就过不去,遇到野兽恐怕会被踏死或被吃掉,何况有风、雨及种种山难,是很危险的。而「念佛往生,风帆顺水」,风帆又遇到顺水,几乎都不用力量,顺着风自自然然的就会到达目的地了。不往生极乐世界,那肯定还在娑婆六道轮回,既然还在娑婆六道之中,谁能保证生生世世都能生而为人?即使转生为天人,福报尽了,还是要堕落啊!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妥当,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则永断六道轮回,生生世世的业障、业报,就和我们毫无关系了,所以必须要求生极乐世界。


  42. 我们一定要清楚了解,到了临终之时,在二选一的紧要关头,你就不可以再对世间的一切存有丝毫贪着的心,因为你既已知道这是人生最後的时刻,这世间已经和你无关了,你再怎麽留恋,再怎麽执着,再怎麽想停留在这个世间,都必然是徒劳无功,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当肉体已不能由我们作主,已经到了临终之时,这个时候我们的执着之心就一定要全部放下,这样就可以决定往生。如果这时还是执着不放,那就表示平时说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样就退转了。
    我们要再进一步了解,因为你有你自己的业,你的子孙有子孙的业,我们死後如果还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也还没有堕入地狱,也没有上升天庭或立即投胎转世,这样就是在中阴身,中阴身顶多是四十九天,在这个四十九天当中,随着过去生生世世,与今生今世所造的善业、恶业去投胎转世,所以中阴身(俗称灵魂)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家庭。因此即使我们再怎麽执着世间,依恋眷属,留恋这个环境,或者是贪恋财产(动产、不动产),也根本无法让我们如意,因为每个人都是要随业受报的。


  43. 往生弥陀净土始终以「称念弥陀名号」为正定业,除此之外皆是杂修杂行。愿生之人,临命终时,佛与圣众,不请自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凡夫之心,犹如猿猴,无静定时;然此理之信,如如不动,所谓「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若自行之外,尚欲化他,则可量力研读有关经论。否则,层出不穷之书,於己何涉?往生之後,三明六通,百千法门,不求自证。现在纵能背诵千言万语,临终一句难凭,唯佛是赖。


  44. 道绰大师说,依照《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要经过一万劫才能证到不退的果位,我们凡夫在娑婆世界都是烦恼深重,而且信念无根,如同轻毛,随风东飘西飘的,岂只是一万劫的时间呢?而且在这一万劫当中忽尔地狱,忽尔饿鬼,忽尔畜牲,忽尔人间,在六道里面浮沉,岂不痛苦吗?如果能明信净土三经所讲,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在这一辈子不管寿命长、寿命短,往生之後就进入不退了,当下跨越了一万劫的时间与功行。知道了这个道理,为什麽不舍难行取易行修净土法门呢?


  45. 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资粮,都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里面。也就是说,救度众生的力量,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彻底完成,早已完全成就、含摄在这句万德洪名之中,没有半点欠缺。简言之,净土法门,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只要我们不跟阿弥陀佛对抗,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就很容易。
    怎样的情形是跟阿弥陀佛对抗呢?就是不想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是跟阿弥陀佛对抗;或者认为虽然念佛,可是还不足以往生极乐世界,还必须靠一些自力功夫,或其他的功德,如果是抱着这一种观念,就是跟阿弥陀佛对抗,跟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不相应就是有冲突。


  46. 「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虚假,不足系念。而且凡夫之心,也都是虚妄、杂念、烦恼,无一真实,不可安住。是故,若不念佛,必念虚假、妄想、杂念、烦恼。与其生妄想杂念,起无明烦恼,遭恶鬼吐痰;何不系心,安住弥陀,与佛同在?


  47. 凡夫习气繁重,念世俗五欲之心强,念弥陀佛名之心弱,故应自我惕励,不应自我放任。当然睡眠、作事等不能念则姑且置之,其他时间即应念佛。若喑哑者,则可心中念佛,存想佛恩。


  48. 不管有没有受戒,甚至有没有皈依,只要懂得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可以随缘、随份、随力去给人家讲,把我们的法喜与别人一起分享,让弥陀救度的光明也普照到他们身上。
    只是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了解对方的根机,知道怎麽讲对方才能信受,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而讲,而是为了他能够进入弥陀愿海,能够信受弥陀救度。这样的话,方便善巧非常重要了,怎样才能使他接受,这个就是我们所要注意的。


  49. 一般来说,初学佛的人,要一下子就接受这个纯正的净土法门不容易,因为他认为佛法广大高深,总会忍不住想要广泛涉猎,涉猎之後,才会慢慢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以及自己所真正要的,之後才会专修专行净土法门。也有的人学佛很久,看得多、听得多、学得多,道场也走得多,最後才接触到这个法门,这时若要他将以前所学的统统放下,就会舍不得,感觉「我好不容易把《金刚经》、《楞严咒》、《大悲咒》背下来了,而且固定每天都念多少遍,现在要我全部都放下,只专念一句佛号,岂不是太可惜了?」其实还是要舍,所谓舍得、舍得,不舍就不能得。


  50. 信以後不再怀疑,这就是真正的信;信以後还有怀疑,那现在就不是真正的信。其实人都有烦恼,有时会贪、瞋、痴、疑。所以往往会对某些人、某些事产生某种怀疑。如果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一时不能彻底肯定、认同,也无妨,只要自觉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唯有念佛才能得度,那麽虽有那种莫名的怀疑,则障碍不大。你即使有怀疑,你自己心里还是晓得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救度,还是会继续念佛的,照样在弥陀光明的摄取不舍当中,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显现来迎。


  51. 我们学佛人要安贫乐道,家里面的摆设朴实简洁,不浮华,不杂七杂八,有用的才摆设,没有用的通通不摆设,而摆设就是要整齐清洁。因为这个世间是我们的旅社,我们是过客,闲杂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太过於世俗的东西不摆设,摆设都跟佛法跟净土有关系的,让我们眼睛所看都是极乐世界有关的景象。这是显示一个人信仰的深度,若不是这样,他信仰的深度还不够,还有限,甚至还是肤浅的。信仰越深才能越得到它的精髓,我们这个法门,你信仰越深越专,千人则千人往生,万人则万人往生。


  52. 我们这个法门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只要你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不过话说回来,你如果都不知道,都不相信,让你专修也不可能,所以我们就要去知道,要去相信,我们就会专修,这样心底就不会有怀疑的念头,也就不成障碍了。


  53. 念佛时妄想纷飞乃自然之事,有妄想才是凡夫,才是弥陀正客;若无妄想,则非弥陀对象。故应以有妄想而更深信机法一体;能作此想,则妄想即是惭愧、谦卑,与安慰、法喜之源。
    又事多务杂容易令人心烦气躁,使念佛不静,应以尽分而随缘的观念看待一切。因缘和合的世间,缘起缘灭,不必过分看重。
    道埸大众,若能和睦相处,便能身安道隆。欲求解脱困境,只有系念弥陀,任佛安排。


  54. 净宗行人,不可寻奇觅巧,喜好别异。应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老实念佛、守愚念佛,轻松自在念佛、心无挂碍念佛、行住坐卧念佛、时处诸缘念佛、念念不舍念佛,欢喜则欢喜念佛,烦恼则烦恼念佛,总之,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分享到
中华净土宗协会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11059台北市信义路五段150巷22弄41号
电话:02-8789-4818
传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護 持 捐 款

● 郵局劃撥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50230511

● 銀行匯款
一、一般及ATM:
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莊敬分行
銀行代號:012
戶 名:社團法人中華淨土宗協會
帳 號:00461102022480
註:匯款/轉帳成功後,敬請來電告知捐
款人資料,以便開立收據。
電話:02-8789-4818

二、國外匯款:
Bank Name:
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 CO.,LTD.
JUANGJING BRANCH
Bank Address:
NO.286, JUANGJING ROAD, TAIPEI CITY,
TAIWAN, R.O.C.
Tel:002-886-2-2722-6206
Fax:002-886-2-2720-6967
Swift Code:TPBKTWTP
Account(A/C):00461102022480
Name:Chinese Pure Land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