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命盘──复兴净土宗与铁版神数的奇验 (八)
第五章 佛家的命理观
儒家重「知命、敬命」;
佛法重「因果、愿力、业报」,视「命」非天定,而为因缘和合之果。
以佛教来说,命即三世因果。如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凡佛说皆从大处、根本着手,教一切人远离生死轮回之苦,不斤斤於此生如何如何,故佛经中绝无命相学说,而以三世因果总说尽。
此「因果偈」精要地揭示佛教对命运的基本见解——命非天定,亦非偶然,而是自作自受,因果不爽。我们虽无神通,无法直接知晓前世与未来,但只要观察今生所受的苦乐与所行的善恶,便可大略推知过去所造之因,并预见未来将感之果。
佛法开示:「心生万法」、「一切唯心所造」、「依报随正报转」。
此中关键在於「心」,心为万法之源,命运亦不离於心之造作。
「正报」是指我们的心识与身体,「依报」则是指外在环境,如国土、家庭、人际、地位、财富等。依报随正报而转,有怎样的心性与业力,就会感得怎样的外境与命运。故知,自身所处的环境并非天命、神创,而是自心所招、自业所感。
譬如,出生於净土或秽土、富贵或贫贱、福报或障碍,皆非偶然,而是自身过去所修、所造、所感召而来。家庭、配偶、儿女、亲友,乃至社会地位与人缘福报,统统属於依报,皆由正报所引生。
依正二报的关系,犹如花朵与蝴蝶或蜜蜂的自然互动关系,有首诗说:
花无心招蝶,蝶无心寻花;
花开时蝶来,蝶来时花开。
吾亦不知人,人亦不知吾,
不知从帝则。
意思是:花并没有招引蝴蝶的动机,但有花的地方自然就会吸引来蝴蝶或蜜蜂;蝴蝶也没有寻觅花的意图,但只要有花,蝴蝶或蜜蜂自然就会被吸引。花多蝴蝶蜜蜂就多,花少蝴蝶蜜蜂就少;如果没有花,即使抓来很多蝴蝶蜜蜂,最後也会飞走或死掉。因此,花不用去求蜜蜂,蜜蜂也不用去求花,只要有花,有花香,蝴蝶蜜蜂自然会来到;即使这一朵花缺了叶子,它依然有蝴蝶蜜蜂;可是如果是假的花,再怎样的美丽漂亮,也不能有蝴蝶蜜蜂飞来。花比喻正报,蝴蝶蜜蜂比喻依报,蝴蝶蜜蜂随花有无增减,就像依报随正报而转变。
「不知从帝则」,「帝则」意思是「因缘法则」,也就是因缘果报的自然法则。虽然彼此不知也无心,但随着自然的因果法则,正报之因,不用勉强就会呈现出相应的依报之果。
因此,若感人生坎坷、福薄缘浅、人际不顺,应回观自心,反省业因,不宜怨天尤人。能够「反求诸己」,便是修行的起点;正报昇华,依报自然转化。环境的美恶,终究源於内心。
古谚云:「无忧而戚,忧必及之;无庆而欢,乐必还之。」意思是:
没有忧愁的事而悲哀,忧愁的事就会来到;
没有庆幸的事而欢乐,欢乐的事就会降临。
又说:「此心有先动,而神有先知,则色有先见也。」此语显示:人的内心一有动念(起心动念),精神或深层的直觉、潜意识就会率先察觉、知道,外在的身体或脸色也会随之表现出来,先於语言。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变化,会先反映在精神与外貌上」。可见内在动力先於外在表现。由此观之,念念皆造命,心行决定境遇。
佛法所说「一切唯心所造」、「依报随正报转」,并非空谈,而是实际修行的指导原则。命运是否可转?关键不在外境,而在於我们是否愿意转化内心。
我们每一念心、每一个起心动念,皆在创造自己的命运。命运非他人所赋,也非无可更改,而是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即所行所言所想——所决定。若能善守身口意、清净自心,命运自然转化。
佛法的因果观并非宿命论。它强调「因缘和合」,尤其着重於当下的「现缘」。生命历程中的成败得失、顺逆苦乐,从佛法的观点看,乃是「宿因」与「现缘」共成之「果报」。
宿因,指的是过去世所造之业,如同已播下的种子,虽不可改,但其发芽开花,尚需现缘来助成。而现缘,乃是我们今生所造的诸多行为与选择,是我们当下可以掌握、主导的关键因素。
譬如,同一品种的树木(宿因),若种植於贫瘠或沃土,结果自异。以台湾高山特有的「玉山圆柏」为例,生於迎风面的植株为了适应强风,枝干低伏扭曲;而生於避风面者,则可长成高达二十余公尺的挺拔乔木。其宿因相同,然因现缘不同,而结果大异。佛法不否定宿因,但更强调现缘的重要性。宿因如种子,现缘如水土阳光。人若能於今生种善缘、行善业,则可转苦为乐、改变命运。
对凡夫而言,要改变命运,必须从现缘下手。而在所有善法之中,最殊胜的现缘,莫过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佛号具无量光明、无量功德,能融摄我们的恶业、转化我们的心念,进而改变我们的正报与依报。正报因佛力而净化昇华,依报亦随之转善和合。此即净土宗所讲的「称名念佛,现生得益,命终往生」。
是故,佛家命理观的核心在於「一切唯心,心生万法」,掌握念佛的现缘,便是掌握命运转机之钥。
这一点,超越儒家所言「知命」、「尽人事而听天命」,直指「改命」、「超脱命」的究竟法门。
在当今社会,面对命运的未知与挑战,儒家教人知命、尽力,培养务实、坚忍的精神;佛法则进一步指出命由心造,因果丝毫不爽,进而开显「以念佛转命」之不共法门。对於信仰净土宗者而言,念佛不仅能转变现世的依正二报,更可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於命运难转之时,开出一条出离生死、永安无苦的究竟之道。
第六章 给人利益,信佛念佛
佛教讲因果,也讲改命、造命的根本原理,如前篇所述。古德说「业由心造,命由心改。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有相无心,相由心灭;无相有心,相由心生」。这些话语都在阐明一个道理:心是主人,心是根本,心最重要,如《大乘起信论》所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当我们的心性、言行、习惯与个性改变,命运自然随之转变。
所以,心是命运的根源,心也是第一风水,俗话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地理在於天理,天理在於心理」。命理书说「人为天地之心,凶吉原堪自主」。
所有风水中,第一风水是什麽?是人。
人的第一风水是什麽?是心。
人的第二风水是什麽?是嘴巴。
人的第三风水是什麽?是行为。
风水原理只有四个字:「心生万法」。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由风水或业力引起的诸多不顺,自然迎刃而解。这不是什麽神秘的法术,而是因果律的自然运作。
古语说「厚德载福」,什麽东西就用什麽东西来载,如同水需杯承载、饭需碗盛装,福气则需德行来承载。一个人德行越好,则福气越高。
所以,人的行为就是上等风水,没有格局,行善积德就是最好的风水,能获得幸福安乐的命运。总之,就是修心养性,迁善改过,行善积德,利益他人。
可知,命是由过去业力形成的果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佛教讲「心能转业」,今生的行为可以重新塑造命运。只要我们修心养性,迁善改过,利益他人,自然会转贫为富、转苦为乐、转忧为喜。
因此我们不必过分贪求。重要的是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然後凡事为他人着想。比如有两份利益,可以先布施一份给需要的人,不要两份都据为己有;即使只有一份,宁愿先给更需要的人,自己慢慢也会拥有,甚至得到更多。如道家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给别人,并没有损失。为什麽?命中有,再多的布施还是有,不会失去,可说布施不损反增;命中没有,不拿出来布施,还是没有,硬要拥有,反而遭殃。何况布施是善因,会带来加倍回馈的善果。所以尽量为别人设想,好事尽量给予他人,利益他人,尽量布施。
念佛人要学习弥陀的慈悲,以尽量利益他人为原则,阿弥陀佛怎样爱我们,我们也怎样爱人;阿弥陀佛怎样为我们,我们也怎样为人。所以第一是利益人,第二也是利益人,第三还是利益人。也就是凡事为人着想,凡事利益人。
命是宿世业力的果报,业力无边,所以轮回无尽,受苦无穷。好不容易生而为人,就要把握短暂的人生:一方面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一方面信佛念佛,愿生极乐。
因为世间再怎样改恶向善、改命甚至造命,都还在六道轮回之中,而且也不容易。缺乏财力,不能布施;缺乏德行,不能利人。然而,念佛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己念佛,告诉大家念佛,自己解脱,大家也解脱;自己成佛,大家也成佛。这才是最容易又是最究竟圆满的改变命运之法。
修心养性、行善积德固然重要,但念佛往生更是究竟。世间的改命造命终究有限,唯有信佛念佛,才能永远脱离轮回苦海,获得真正的解脱与成佛。所以,念佛最究竟圆满。(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