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
淨土文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土文庫 > 智隨法師文章
top

智隨法師文章

法義篇

  1. 廣說諸法與專修一法有何關係
  2. 《無量壽經》的「法深信」觀
  3. 禪與淨土之比較
  4. 西方淨土的指方立相是一種執著嗎?
  5. 36次呼喚你的名字,只為讓你「醒來」
  6. 《楞嚴經》中暗藏的玄機是什麼
  7. 因果與空性
  8. 法門無量,念佛第一
  9. 如何超越三界
  10. 念佛,需要清淨心嗎?
  11. 在念佛之餘是否要另念一半的觀音?
  12. 一聲稱念罪皆除,為什麼還在胞胎中住十二劫?
  13. 善導大師為何以疏釋《觀經》開宗?
  14. 十方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阿彌陀佛?
  15. 淨土宗之特質——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16. 弘揚佛教文化 促進社會和諧
  17. 淨土三經對告眾之探微
  18. 無上利益的法門(三)
  19. 無上利益的法門(二)
  20. 無上利益的法門(一)
  21. 淨土法門的信心從哪裡來?
  22. 觀音與彌陀
  23. 概說佛法之判教(二)
  24. 概說佛法之判教(一)
  25. 《大經》解讀
  26. 機法深信
  27. 《淨土文獻叢刊》總編序
  28. 《靈岩法要》編序
  29.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學習補充資料
  30. 有關自力他力的妙喻
  31. 印光大師念佛問答
  32.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二
  33. 略說淨土法門興起緣由一
  34. 略談「護念」之義
  35. 佛來助念 正念往生
  36. 一心不亂 三心具足
  37. 念佛餘行 勝劣比較
  38. 何故無問 自說此經
  39. 佛何偏勸 往生西方
  40. 三經五經 親疏有別
  41. 話說淨宗 師資傳承
  42. 也說「易往而無人」

隨筆篇

  1. 我們發起往生心,是因為佛在憶念我們
  2.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3. 能安心念佛,得到的就是無量寶藏
  4. 淨土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惑心
  5. 不信佛的人走輪迴道,念佛的人走成佛道
  6. 損失往生大利,人生就白過了
  7. 往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
  8. 往生的大門在哪裡
  9. 我們的心量要敞開,敞開到接納所有人走向念佛的道路
  10. 教理越深入、信心越扎根,越會老實念佛
  11. 人生最大的福報
  12. 每天念一聲佛就可以往生,為何還要多念
  13. 人生的歸宿,成佛的寶典
  14. 十方世界都流行,十方諸佛都讚歎的一部經
  15. 淨土法門真能「即生成就」嗎?
  16. 如何看待佛教眾多不同的經典
  17. 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合作」
  18. 《觀經》講了修行的三種方法,你知道是哪三種嗎?
  19. 善導大師講的「決定深信」有何含義?
  20. 佛為三個人說淨土三經
  21. 我們的善根可以跟彌勒菩薩一樣多,你相信嗎
  22. 一部只「擺事實」,不「講道理」的經典
  23. 淨土復興的根本保證
  24. 佛力最能改變人心
  25. 樂邦有路 起信即生
  26. 關於《無量壽經》翻譯史與會集現象
  27. 佛是如何護念眾生的?
  28. 如何看待不同經典?
  29. 人是活著往生還是死了往生
  30. 佛面與人面
  31. 一個道場的氛圍比什麼都重要
  32. 怎麼知道親人往生沒有?
  33. 得到25位菩薩保護的人
  34. 暫居於娑婆,常住於極樂
  35. 什麼是佛心?
  36. 果已熟,速摘!
  37.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38. 為啥要往生?
  39. 提升自我無止境
  40. 無諍
  41.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42. 如何看待道場、團隊裡的是非
  43. 學佛,越簡單越好
  44. 千里燒香不如在家念佛
  45. 入佛門徑 判教為首
  46. 如何判別「真實之法、方便之法」?
  47. 常與無常當如何?
  48. 從解、行二門談「一門深入」「廣學多聞」
  49. 何為「一門深入」,你真瞭解嗎?
  50. 「三業無功」的念佛能往生嗎?
  51. 《認祖歸宗》
  52. 學佛法,找明師,有方法!
  53. 為什麼有人念佛念得很開心,有人卻念得很煩惱?
  54. 居士能做弘法的事嗎?
  55. 逼上梁山
  56. 關於念佛現當二益的法語
  57. 五濁惡世的我們一定要仰靠阿彌陀佛
  58. 做一個真實的念佛人
  59. 念佛能否成為千萬富翁?
  60. 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61. 人人皆需要佛法
  62. 重慶一行記實感懷
  63. 何為「一心不亂」?
  64. 豈能任意隨緣
  65. 凡夫不可盲目地效仿菩薩
  66. 為學與為道
  67. 學淨土門之人 不可相信菩薩不相應教法
  68. 念佛人應建立內心的道場
  69. 念佛人應保持的心態
  70. 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71. 印祖論全仗佛力與兼仗佛力
  72. 監獄裏寄來求法之信
  73. 不敢有疑
  74. 話說「名」與「利」
  75. 什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
  76. 亦論「隨緣」與「攀緣」
  77. 平淡是真 念佛最樂
  78. 人生的希望 生命的歸宿
  79. 一德具萬德 一福納萬福
  80. 瞻禮「龍門石窟」有感
  81. 略談楊仁山與日本學人辯論法義之事

因果記實篇

  1. 因地不真 投身為豬

念佛感應篇

  1. 燒香禮佛 禍去福來
  2. 乞求觀音 兒子病好
  3. 彌陀捶背 倖免車禍
  4. 可愛小鳥 系列感應記
  5. 一念呼救 立蒙感應
  6. 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7. 我的眼好了 佛眼卻壞了

往生記實篇

  1. 豬聞開示 柔軟往生
  2. 舍利現心字 昭示念佛理
  3. 植物人念佛 安祥往生
  4. 臨終遇緣 奇特往生

法師介紹

  1. 智隨法師介紹

為學與為道

智隨法師

 

       有些人覺得:「我修道,了生死,念佛就可以了,不用看書學習,學那麼多也是白學。」為學和為道,一個是學知識,一個是了生死,二者看似兩個方向,但其實可以合一——為學幫助為道,為道幫助為學。

 

       道有大小,了生死是大道,德行是小道。小道能夠促成大道,小道不學,則無法辦大道。試看古今,有德行、有修養之人,哪一個不是飽學之士?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每一個宗派或學派的祖師都是大學問人。學問和修道並不矛盾,如果矛盾的話,孔子就不會著書立說,不會編輯古代這些文化資源,老子也不會留下《道德經》這樣的著作了。

 

       老子曾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要不斷地增進、收穫,有所得,知識不斷地積累;修道則天天減少,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果單從字面理解的話,損至無為,那麼佛學院可以關門了,寺院也可不建了,出家也不必了,經書都不需要了,法也不用講了,什麼都不做。但其實「損」的並非外相,而是內心,心態上無所得,放下心裡的東西,而「為學」正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越是學得深入,越能放得下;反之,越是不學,越放不下。因此,要「為學」,要去追求、深入瞭解,要有所得。世間人,大部分都不學,他們與道相應嗎?孔子講:「百姓日用而不知。」每天生活在道中,卻不知什麼叫道。只有通過學習才知道什麼叫道,才能夠契入道。

 

       淨土宗也是如此。要往生西方,單念一句佛號,老實念一輩子即可。但從古到今,這樣的人少之又少,沒有哪一個說:「我就念一句佛號,不用學的。」乃至於很多老太婆,雖然文化不高,沒有求學的大志向,但求學的精神,有些可能比我們學僧還要強。我遇到很多老太婆,沒有文化,不識字,但她要背《阿彌陀經》,跟著錄音帶學,跟著人家上課,查字典,學得多艱難!為什麼要學?因為在她們心中,有一種想知道真相、想瞭解念佛的目的、想明確到底如何才能往生的強烈願望。雖然不知道學習方向,可能定位、思路也不清晰,但是她們有這種求知的慾望。

 

       學習,當然就是不斷地增進,所謂「為學日益」,每天都要有收穫。每過一天,都要檢查自己今天學到東西沒有,不管多少,總之不可以空過。如果每天都有收穫,那就是「為學日益」,天天在增長。另外,還要自我檢查,「為學日益」的同時,自己的道業有什麼變化?學業是在促進道,還是跟道背道而馳呢?

 

       世間讀書人,雖然做到「為學日益」,學了很多知識,但是沒有轉化成修道的資源。我們學佛人,則可以把為學和為道統一起來,用為學的資源促進修道,學得越多,損得越多,知道哪些東西要捨、要放。求往生的人,知道要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專修的人,知道要放下雜修。其實學的過程就是在放、在損的過程,所以從修行的角度講,為學和為道實質上是統一的,並非是兩個方向。

 

       世間也講「志於道,游於藝」,你志在修道,但身心要「游於藝」。當然「藝」的範圍很廣,包括學問、技能等等。志有出入,但心態是為了求道,那麼學就成了求道所用的工具。我們在這裡讀書,兩年、三年、十年、二十年……這是修道的過程、求道的工具,通過學習增進道心,增進出離解脫的心。所以,即使我們在學世間法,比如儒家、道家的思想,甚至世間一些文化基礎內容,這些東西表面上看,跟修道似乎沒什麼關係,但是這些基礎紮實了,慢慢地就會轉化成修道的資源。

 

       道和學,一個為學日益,一個為道日損。損益之間,自己游心,心態出入比較自在,學的同時又能夠契入佛法解脫之道。

 

       誠然,淨土是念佛往生之道,故而有些人會認為:「學來學去沒什麼用,也很辛苦,不如老實念佛好。」佛教裡喜歡參禪、打坐、閉關的,也不太注重學,認為「參禪參自己是誰,把這個問題參懂就可以了」。但是自古到今,不學習能夠悟道的人,很少!禪宗只有慧能大師,好像沒怎麼學就開悟了。但其實不是沒學,而是會學,學到點子上,聞到《金剛經》裡的一句話就開悟了,並非自己坐在那裡悟道,是通過一個渠道。當然,前提是他的根機比我們一般人高,不需要廣學多聞,不需要慢慢積累,一句話就解決問題。

 

       如今的佛教界,不論出家在家,在禪堂裡用功幾十年,閉關修行幾十年,有幾人能真正成就?很多人都是在盲修瞎練,包括我們自己。不學,出了問題怎麼解決都不知道。有很多人出問題,雖然主要還是在於業障,但很多其實是出於無知,對教理不明瞭。不論哪一個法門、宗派,教理基礎不明白,面對問題時,就不知如何處理、應對,心中無數。

 

       修行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很多問題,淨土法門也不例外。雖然靠佛力,有保障,但念佛人很多也出問題,有的精神出問題,有的被附體。為什麼?理論上,念一句佛足矣,名號功德具足一切,但很多人身上,名號功德沒有展現出來。遇到問題,用什麼方式調劑、處理、化解,確實需要理論引導。如果完全茫然或隨心所欲,那麼在實修或生活中,在念佛過程中,就會出很多問題。

 

       所以,學習對於修道還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講於鑒真學院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