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問答

  1. 如何確定親人是否往生
  2. 既然講念佛往生,為何有人只是聽到佛號還沒念出來,也能往生
  3. 怎樣增強學佛念佛的信心
  4. 如何根本的改善社會物欲之風?
  5.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正能量
  6. 求福報與求解脫是否矛盾
  7. 為何定善比散善殊勝
  8. 如何平衡生活與念佛?
  9. 念佛滅罪與因果矛盾嗎?
  10. 受苦便能消業嗎?
  11. 雖念佛仍然貪瞋重,是否沒有機法深信?
  12. 念佛人福德具足,為何會福報不夠
  13. 為什麼有時念佛不如念別的經咒有效
  14. 念佛了,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高興不起來?
  15. 名號自然具足三心,為什麼有人念佛卻沒有往生?
  16. 為什麼經中說還有世界比極樂世界更殊勝
  17. 如何面對臨終的孤獨
  18. 為什麼我們往生稱為「回家」?
  19. 如何看待往生咒?
  20. 極樂世界也是緣起空性嗎?
  21. 如何理解「別人是自己的鏡子」
  22. 《大經》「五德瑞現」文略解
  23. 念佛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24. 只要願往生不稱名也能往生嗎?
  25. 機法深信應側重從機還是從法來入手
  26. 善導大師有提倡「睡前發願見佛文」嗎?
  27. 身體不柔軟也能往生是否有違觸光柔軟的經文
  28. 臨終往生不往生之確證
  29. 念佛人怎樣積極利世
  30. 適應無常的秘訣
  31. 在世間生活很迷茫壓力大,該如何面對
  32. 一個寺院的帶頭人如何讓寺院正行興盛
  33. 六道輪迴是否實有存在?
  34. 怎麼看待佛系人生?
  35. 極樂報土與實報莊嚴土是一回事嗎?
  36. 往生極樂世界再來還要還報嗎?
  37. 佛弟子如何過農曆新年?
  38. 信心深淺不一樣,念佛功德是不是一樣?
  39. 應該怎麼用彌陀的慈悲來對治誹謗正法之人?
  40. 五種正行任修一種都能往生嗎?
  41. 淨土法門如何看待阿彌陀佛心咒
  42. 為什麼他人念佛靈,我念佛祈求就不靈
  43. 為何一句阿彌陀佛包含一切諸佛
  44. 怎樣在這個娑婆世間獲得真實的快樂
  45. 什麼是功德、福德?能否互換
  46. 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47. 念佛能否轉換現世因果
  48. 為何念佛自然可以得到世間福報
  49. 至誠念佛與佛願感應道交
  50. 富貴貧賤也是因果報應嗎?
  51. 念佛人如何人眾場合不加入閒話
  52. 次如泥洹
  53. 念佛每天一聲與一萬聲的區別
  54. 如何保持願生心不退直到臨終
  55. 臨終助念懺悔滅罪往生
  56. 為什麼天天念佛,還會生病
  57. 念佛念睡著了沒迴向,有用嗎
  58.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59. 如何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
  60. 怎樣才算老實念佛?
  61. 十念往生是別時意嗎?
  62. 雜行、三心與報土的關係
  63. 佛教認為女性卑劣嗎
  64. 既然不問罪福,為何又說地獄門前僧道多
  65. 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66. 多倫多大學講法現場答疑(中英對照)
  67. 施食就念佛號可以嗎?
  68. 為樂願生,能不能往生
  69. 眾生念佛平等之問
  70. 「念佛往生的前提是求生心切?」
  71. 懷孕時念佛、聽經
  72. 人真的有命運嗎?
  73. 念佛只會變好,不會變壞
  74. 善導大師為何以《觀經》開宗?
  75. 淨土答問
  76. 有關「藏傳淨土法」之答問
  77. 宗祖初祖之問
  78. 答蓮友二問
  79. 淨土宗經釋問答
  80. 佛堂應該怎樣佈置?
  81. 念佛人應該怎樣對待妄想雜念?
  82. 於「弘願寺」答蓮友問
  83. 答王子九問
  84. 「念佛」與「懺悔」 ——兼答觀生蓮友問
  85. 論「三福」與「念佛」 ——兼答觀生蓮友問
  86. 答「功課、吃素」等問
  87. 答「錯寫牌位」等三問
  88. 答「為他念佛」等五問
  89. 答某人舉某大德有關本願之疑難
  90. 一向專稱與諸行迴向
  91. 《觀經疏》二處眼目問答
  92. 「願生」與「往生」義
  93. 答蓮友「報土化土」之問(一)
  94. 關於三生果遂
  95. 是消業還是帶業往生?
  96. 往生淨土品位之事
  97. 答蓮友問(一)
  98. 金州念佛問答
  99. 王佛臣佛問答
  100. 十念記數問答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念佛問答
top

念佛問答

平時具足信願只念十聲佛,臨終是否也能蒙佛接引

  問:南無阿彌陀佛。請問法師,彌陀四十八大願當中的「十念必生願」,是不是既指平時亦指臨終?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只要我們平時具足信願,稱念十聲佛號,哪怕只有一次,臨終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淨土? 

 

  答:不是這樣的。這樣理解有所不足,需要詳細分析。 

  首先,第十八願的願名,如果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稱之為「念佛必生願」,而不是「十念必生願」。因為願名的不同,致使理解也不一樣。如果十念必生,可能會導出一個結論說:「我平時念了十聲,就不再念佛了,過了三年、五年、八年、十年,我是不是也一定往生呢?」不一定。 

  「我信願具足,不是具足信願就能往生嗎?」 

  這是因為對願的內涵理解不一樣,對願的名稱、命名也就不一樣,所以讓人家聽到之後產生誤解。 

  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是「念佛必生願」。「念佛必生願」講的「乃至十念」通平時和臨終,這倒是對的。善導大師對「乃至十念」怎麼解釋呢?他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等」。「乃至十念」是一輩子念佛。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上品上生釋當中,就說到修行時節,怎麼說呢?有三句話:「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第一句說從多向少:「上盡一形」先按多的說,心中的目標是準備念一輩子,叫「上盡一形」;但是可能壽命長短不一樣,或者念了三年,或念了三天,或念一天,所以說「下至一日」,或者只念一個小時,或者一念——「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就打定主意念一輩子,可是人生無常,到這個時間壽命就完了。 

   第二句從少向多:「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現在念佛,當下就打定主意要往生,今天就準備死了,無常觀特別強;但是今天沒死,沒死就延到一天,一天沒死就延到一年,延到一輩子。這是從少向多。 

  第三句「大意」,就是綜合起來說:「一發心以後」,一發心求生淨土以後;「誓畢此生」,總之這一輩子不改變了,「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念念之間都是要求生淨土的,發心的意樂是這樣的,並不是說我們別的事都不做了,啥也別想,凡夫做不到那樣。 

  這段文雖然說在上品上生當中,其實它是對淨土、念佛或者其他修業一個總的說法。善導大師在解釋第十八願願文「乃至十念」的時候,也經常用這樣的句式,「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等」。所以,善導大師所講的念佛,都是指一輩子念佛。「正定業之文」也是這麼說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這樣不能理解為「我就念了十聲,不再念了」,不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學習教理,一定要有傳承。我們對願名的理解、認識,以及對於願文當中講的「乃至十念」到底是什麼內涵,要依相承祖師的解釋,這樣比較圓滿。 

  下面接著來說「我平常就念十聲,不念了,臨終就不能往生嗎?」 

  這不一定。為什麼說不一定呢?分成兩個層面來說,一個從法體,一個從機行。 

  「法體」就是從這句名號,名號是救度之法,就它的本體、本身來說,它有什麼樣的功能和作用。「機行」就是從我們眾生——機這邊的做法、作為得的利益。 

  從法這邊來說,這句名號不要說念十聲,即便是念一聲,它當下也具足救度我們往生的功能。就算沒有念,在十劫之前,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這句名號當中也圓滿具足眾生往生的一切功德。也因為如此,我們信,我們念,才可以得救。所以,名號的法體本身是圓滿的,不在於說念十聲、念一聲還是念一輩子。 

  接下來談眾生的「機行」,就是我們「機」這邊的行持。如果跟這個法相應的話,叫「具足三心」,就是有信心。有信心、具足三心,會表現出什麼樣的相狀呢?就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剛才講的這一段話,它是必然的。「具足三心」,不可能說「我念了十聲佛,放下不念了,該幹嘛幹嘛,該打麻將打麻將,該看電影看電影,該遛狗遛狗,然後過了八年、十年,這就往生了」,不是那回事,這樣的話,你根本就不具足信願。 

  具足信願一定會念念不捨、念念相續。 

  現在過大年了,你想回家,你有這個回家的願望,想一下就算了嗎?心心念念都想著要回去,然後一定要把票買好,這才安心,到時候就回去,這就是你心中最重要的事。 

  念佛到極樂世界,解決三界輪迴、曠劫流轉這麼件大事,說「我就念十聲,放那」,不可能這樣。 

  「切事繫心」——「我最關切,對我影響最大最深的,心中總是繫念著它」。像在家人,兒子有什麼事,心裡總是掛著,「某某人,聽說你兒子出車禍了呀?怎麼樣沒撞壞吧?」都慌神了,心心念念掛著兒子,趕緊往醫院跑。我們願生極樂,如果真正具足信願,不可能只念十聲佛號就不念了,它會自然相續。這是一種狀況。 

  還有一種狀況: 

  他信願不是很具足,這個時候也需要「上盡一形,下至十聲」,這樣的念佛能夠幫助他信願具足。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五門相續助三因」,「五門」就是五念門,就是我們相續念佛,這句名號會調攝、調化,讓我們的心受名號功德熏染,漸漸相應,漸漸建立信心。這有佛力的作用在當中,所謂「就行立信」,就會有這種效果。 

  這樣理解,在念佛當中既不懈怠、放逸,也不至於那麼緊張、擔心,就我們根機能做到的,一心念佛,今天、明天,相續不斷。 

  「平時念過十聲佛,哪怕一次,臨終是否一定往生?」 

  剛才說了,不定的,多數是不定的,因為他不具足信願。 

  為什麼說不定,還有可能性呢?因為他畢竟在佛法當中結了緣,如果臨終有善知識提醒,或者他遇到苦緣,突然想起來,這個時候又生起念佛心而懇切歸投,那還是可能往生的,只不過這種狀況的概率很稀少。 

  所以,我們不能這樣來理解,要養成念佛的習慣。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