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十五、念佛佛光攝取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請放掌。

 

       「稱名一行,總超萬行」,這是站在淨土門的立場,以往生淨土為目標,說明稱名之行的殊勝。

 

       昨天我們列了十四點,今天我們繼續往下學習有關的經文:

 

       第十五,念佛佛光攝取。稱念彌陀名號,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而雜行之人不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所以,稱名勝過餘行。

 

       如同善導大師所說:

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欲蒙彌陀光明攝取,我們就要稱念彌陀名號。

 

十六、念佛與佛一體

       第十六,念佛與佛一體。所謂「一體」,就是不相分離。因為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當中,是以「乃至十念」的念佛作為眾生往生的行法,說:「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的正覺和我們念佛眾生成為一體,所以,使得我們必然往生。同時也是賭誓說:以他的正覺作為我們十方眾生往生的功德之體,令我們稱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樣,阿彌陀佛的正覺就有雙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為佛陀,成就圓滿的果號;另一方面,這六字名號就是我等往生的功德。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具有雙面的解讀:從佛那一面解,就是佛的正覺;從我們這一邊來讀,就是我們的往生。所以,我們看到這六個字,就知道:我往生已經決定了。

 

       決定在哪裡呢?決定在六個字裏邊,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當中。

 

       那我們怎麼來領受呢?怎麼來得到名號的功德呢?就是心信、口稱,心中信順、口中稱念彌陀名號。所以,這是非常殊勝、非常簡單的。

 

       就像我們坐船過海一樣,我們乘上船,就跟船一體,船的運行就是我們的運行。不行而行,是如實之行。

 

       善導大師才作這樣殊勝的解釋說: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乘上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我們和阿彌陀佛成為一體,所謂:

以佛願力,必得往生。

 

       既然和阿彌陀佛一體,阿彌陀佛的力量就成為我們的力量。我們本來沒有任何離生死、生報土的力量,可是既然與佛一體了,必然得生極樂。

 

       所以,念佛之人,即使說我們滿身罪業,可是阿彌陀佛有無量光明,我們走到任何地方,佛與我們同在。即使在三惡道當中,也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而消除三惡道的黑暗。阿彌陀佛到了三惡道的話,三惡道就成了極樂世界了。所以,大家念佛,蒙受這樣的利益。

 

       善導大師解釋說:念佛眾生與阿彌陀佛三業不相捨離。

 

       《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我心中有佛,佛的心光攝受我們。

 

十七、念佛諸佛證誠

       第十七,念佛諸佛證誠。這個我們也都學過的。特別是《阿彌陀經》這部經,雖然淨土三部經都是講述念佛,但從經文的文相來看,唯獨《阿彌陀經》有六方諸佛證誠這一段,這是因為《阿彌陀經》「正直捨方便,唯說念佛法」。十方諸佛來證誠的法門,必定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真實了義、不帶方便,所以才蒙受十方諸佛來證明,說:「汝等眾生──五濁惡世罪障凡夫,但以稱念彌陀名號,一心執持,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往生!」這是十方諸佛來證明。

 

       因為在《觀經》裏邊,除了念佛之外,也還說了定善觀,還說了三福業;在《無量壽經》裏,除了念佛之外,也還說到出家、修佈施供養,種種的行法,那麼,這兩部經因為稍帶方便,所以諸佛也沒有現身證誠;《阿彌陀經》不一樣,是三部經的結晶,就是三部經的結論,最後講的這一部經,必須把前面兩部經的宗旨、行法和真實意義再突出出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一部非常簡短、扼要的經典當中就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裏講三福業,是廣開淨土之要門,以三福業而攝受一切世善凡夫、小乘凡夫和大乘凡夫,共同進入阿彌陀佛的弘願,所以作為方便的引導。

 

       方便引導,到了《觀經》的結尾說:

阿難,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把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突出出來。

 

       這樣經過方便的調化,來到《阿彌陀經》當中,就捨掉方便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裏所引用的方便,在《阿彌陀經》裏自己就說這是「少善根福德因緣」,難得往生彌陀報土,而說: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單獨把這句彌陀名號付囑給舍利弗尊者,也是付囑給我們所有五濁惡世、若佛在世、若佛滅後的一切眾生。

 

       這樣,唯獨《阿彌陀經》有六方諸佛的證誠讚歎。

 

       六方諸佛的證誠,是證明念佛之法。所以,只要我們念佛,都蒙受六方諸佛的證誠。

 

       善導大師在讚偈裏也說:

六方如來舒舌證,
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花開聞妙法,
十地願行自然彰。

 

       六方如來都出廣長舌相證明,證明什麼呢?

 

       「專稱名號至西方」: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決定往生極樂報土。

 

       「到彼花開聞妙法」:一旦到達極樂淨土,自然蓮花化生,花開就聞到阿彌陀佛來為我們宣說甚深妙法。

 

       「十地願行自然彰」:所謂十地菩薩,就是菩薩裏邊最高的果位了,等覺菩薩了,從佛降下一等,就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的願和行,是我們在這裏夢也不敢夢、想也不敢想的,那麼,一旦到達極樂淨土,「十地願行自然彰」,自自然然就顯明了,就說明我們往生的境界非常高。不直接說成佛,而說成十地菩薩,那是因為極樂世界只有一尊佛,其實,就是無量光壽、證同彌陀,這個就非常高妙。我們在這裏多麼的辛苦!怎樣努力地修行,也是多少大劫才能得不退轉,再慢慢漸次修行。可是到極樂世界呢,「十地願行自然彰」,這也是念佛勝於其他法門。

十方恒沙佛舒舌,
證我凡夫生安樂。

 

十八、念佛諸佛護念

       第十八,念佛諸佛護念。這也是來自《阿彌陀經》。善導大師對《阿彌陀經》這一段「諸佛證誠」之文,也作「諸佛護念」的解釋。

 

       因為諸佛自己說: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護」是保護;「念」是憶念。如果按照通途的修持法門,要修行到或者登地以上的菩薩、或者入什麼樣的果位,才蒙受諸佛護念。可是,我們淨土法門呢,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蒙受十方諸佛護念。

 

       《往生禮讚》裏說:

若稱佛往生者,
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往生禮讚》也是善導大師的一部著作,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禮拜阿彌陀佛和讚歎阿彌陀佛。因為善導大師把往生淨土的行法分成五種正行,這五種正行中,《往生禮讚》就是禮拜正行和讚歎供養正行。有六時禮讚,一天當中分成六個時辰,所謂晝三時、夜三時,都有非常優美的讚偈,這部著作叫《往生禮讚》。

 

       還有一部著作叫《觀念法門》。《觀念法門》是講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然後引導觀佛三昧進入念佛三昧,這部著作叫《觀念法門》,這是講觀察正行──「觀念法門」嘛。

 

       另外一部著作叫《法事讚》。《法事讚》是以讚偈的形式來解釋《阿彌陀經》,可以算做是「讀誦正行」。讀誦、轉經這部《阿彌陀經》,是來解釋、宣導讀誦正行的一種行法。

 

       還有《般舟讚》。《般舟讚》是以讚偈的形式總體解釋淨土三部經,特別是《觀無量壽佛經》的教義,也可以算做是「讚歎正行」,裏邊也有讀誦和觀察。因為依文來解釋經文的含義,同時讓我們來瞭解極樂的莊嚴。

 

       稱名正行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所有幾部著作裏都貫穿一致的精神,比如說:稱名是「正定之業」啦、「望佛本願,一向專稱」啦,在《觀念法門》裏又告訴我們怎樣念佛啦、得到五種增上緣的利益啦……

 

       這是善導大師的五部淨土的專著,一般稱作「五部九卷」:有五部專著,分為九卷。《觀經四帖疏》是四卷,再加《法事讚》兩卷,這就六卷,然後其他一樣一卷,共九卷。

 

       《觀念法門》這樣說: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這就是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善導大師解釋的「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很簡單、很容易,都做得到。那麼,這樣的人呢: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
故名《護念經》。

 

       說這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的人,雖然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此界就蒙受六方恒河沙等佛來共同護念。「恒河沙」我們已經解釋過了,不是一尊佛、兩尊佛,是恒河沙這麼多的佛;不是一方恒河沙,是上、下、東、西、南、北,六方恒河沙諸佛,也就是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共同來護念。

 

       「故名《護念經》」:因為這部經叫做《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善導大師簡略稱之為《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

 

       為什麼叫《護念經》呢?什麼意思呢?

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
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
一切災障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

 

       專修念佛、一心歸投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蒙受六方恒河沙佛的護念,一切諸惡鬼神不能得便。惡鬼、惡神想逞機得便,要來禍害、作祟,干擾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一心歸投南無阿彌陀佛,諸惡鬼神不能得便。

 

       也沒有橫病、橫死、橫有厄難,種種過去的業緣、惡劣的果報,「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除了說你不是真心的,這樣感應就弱了。

 

       所以,我們念佛要一心歸投,不要心懷猶豫,「我這樣念佛行不行啊?那些邪鬼、邪神會不會來干擾我啊?」你抱有這種疑惑心,就給它們留了一個乘虛而入的機會。什麼叫乘虛而入呢?你內心裏邊對阿彌陀佛的信仰不充實,感到有所不足,膽怯怯的、很害怕,內心發虛;你內心發虛,邪鬼、邪神就乘虛而入,就可以得便。這就是我們本身沒有歸投南無阿彌陀佛。

 

十九、念佛二聖為友

       第十九,念佛二聖為友。《觀經》講了觀佛三昧,也講了念佛三昧,到最後結束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獨獨讚歎念佛人,說:

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聖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這一段,善導大師的解釋跟一般法師的解釋有所不同。一般的人在這裏對於念佛的解釋比較含混籠統,認為觀佛也是念佛,觀阿彌陀佛也是念佛的一種方式。當然,這種說法也有道理。那麼,這裏的「若念佛者」到底是指觀佛還是指口稱佛的名號呢?還是兩種都包括呢?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邊解釋這段文說:

從「若念佛者」,
下至「生諸佛家」以來,
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
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善導大師的思想,這一部《觀經》有兩種三昧: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而在這裏說:「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是講念佛的。

 

       「念佛三昧」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我們本身行持達到三昧定境──正受,是所謂自己證入三昧;第二種是指我們雖然沒有證入三昧定境,我們只要常行念佛,就叫做「行念佛三昧」,也叫做「念佛三昧的行法」,叫「口稱三昧」。你這樣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為《觀經》裏的兩種三昧是給行人因地修行的,未必說一定達得到,只要專修念佛,就稱為「念佛三昧」。

 

       善導大師分成五節來解釋:

一、明專念彌陀佛名。

       所謂「若念佛者」,「念佛」兩個字,善導大師就解釋為「專念彌陀佛名」。《觀經》雖然講了很多法門,到最後釋迦牟尼佛來讚歎,就獨獨讚歎念佛、念佛之人。所以,善導大師把這裏的「念佛」解釋為「專念彌陀佛名」。

 

二、明指讚能念之人。

       「指」是指明、特指;「讚」是讚歎。釋迦牟尼佛特指而讚歎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能念之人」,就是指信願具足,願生淨土,專持佛名,所謂「若念佛者」。

 

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
此人甚為稀有,
更無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為喻。

 

       「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善導大師解釋這一句,「當知此人」是指這個相續念佛的人。所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總是說要相續念佛、念念相續、念念不捨。

 

       「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這樣的人太少了。所以,大家出去看,也是這樣的。六道眾生無量無邊,人道眾生就少之又少;人道眾生為數也不少,能夠信佛的人少之又少;信佛眾生為數也不少,絕大多數都求世間的平安利樂,能求生死解脫的人少之又少;在求生死解脫的人當中,修行種種法門的為數也不少,能夠求生淨土的只是一部分;在求生淨土的人當中,大多數還是在那裏雜行雜修,能夠專修念佛的少之又少;專修念佛或許念了一段時間,後來又改轉法門了,又複不少;那麼,從一開始就能專修念佛,直到命終信願不改、信心不疑、信順不違逆,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這樣的人,個個都往生。所以,善導和尚說「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我們可以看一看、訪一訪,確實能夠落實老實念佛、相續念佛,一句佛號能夠直取西方報土,這個是非常殊勝。

 

       「更無物可以方之」:世間再也找不到恰當的比喻來比喻他,「方」就是比喻;「無物」就是找不到東西來比喻這個甚為稀少的人——念佛人,所以釋迦牟尼佛呢:

 

       「故引芬陀利為喻」:釋迦牟尼佛讚歎這個人說:「若念佛者,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引用「芬陀利華」來比喻、讚歎他。芬陀利華是什麼花呢?芬陀利華就是大白蓮花,所謂「千葉白蓮」,非常殊勝、尊貴、稀有,潔白、芳香、微妙香潔。《涅槃經》讚歎釋迦牟尼佛稱為「大芬陀利」,讚歎佛以「芬陀利」來讚歎,而釋迦牟尼佛把這種尊貴的比喻和讚歎用在我們念佛人的身上。所以說,誰是「善男子」呢?念佛的人就是善男子。善男子已不足以讚歎了,說:「念佛人,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稀有、難得、芬香、潔白、清淨、無染,決定往生西方淨土成佛,這樣的讚歎。

 

       善導大師底下又接著來說明:

言芬陀利者,
名人中好華,
亦名稀有華。

 

       「芬陀利」是梵語的翻譯,就是大白蓮,「拘摩頭華,芬陀利華」,經典裏講青蓮花、白蓮花等等,是稀有難得的妙花。

 

       善導大師底下說:

亦名人中上上華,
亦名人中妙好華。

 

       這個花稱為「上上之華」、「妙好之華」。

 

       底下善導大師又來讚歎念佛人,這個也是很尊貴,聽起來我們頓時感覺身價倍增,「哎?我還是這樣子啊!」看看:

若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這叫做「五種嘉譽」,用五種殊勝的讚譽來說明我們念佛人:

 

       念佛人是「人中好人」。那你不念佛,埋沒世間,那就是人中的壞人了,不是好人了,歹了。

 

       念佛人是「人中妙好人」,「好人」不足以形容,加一個「妙」字,「妙好人」,不是一般的好,不是世間的老好人,是「妙好人」。

 

       「妙好人」還不足以形容,是「人中上上人」。我們雖然是下下根機、下下智,可是得「上上人」的讚歎,為什麼稱為「上上人」呢?決定能夠出三界、生報土。所以,即使是世間的王候將相,世間的學者、智者,他們如果不念佛的話,還在三界之中。而我們念佛出離三界、究竟成佛。所以,無法形容了,稱為「人中上上人」。那就不可以他的外相(「他長得不怎麼樣」)、也不可以他的地位(「他是乞丐,很卑賤」)、也不可以他的財產(「他這個人很貧窮」)、也不可以他的腦筋(「他這個人很愚癡」),雖然是一個愚癡者,能夠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稱為「人中上上人」。

 

       所以,大家這麼聽起來,我們念佛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跟世間的人不一樣,世間的人是講名利、財富,你有錢、有權勢、有好名望,都尊這個稱為上上人。念佛人把這一切都看破放下,視為弊屣,像一個破鞋一樣,我們知道這些是有過患的,會讓我們的心起染汙,會讓我們繫縛在三界當中。所以,我們念佛人的志向高遠,是嚮往著西方淨土去成佛,才能夠稱為「上上之人」。所以,不在這方面跟世俗人相比。如果一個念佛的人還跟別人比吃、比喝、比穿、比錢財地位,這個心不入道,你這是沒有道心,沒有超越是世俗的觀念。

 

       所以,念佛的人,我們要往生西方淨土,不願再來沉淪。這樣的人稱為「上上之人」。

 

       也不是比誰的學問大、誰讀的書多,甚至比說:「看誰的腿子盤得好,一盤兩個小時不下來。」一盤兩個小時不下來,老太婆也想跟在後面學,盤了一段時間到醫院去了,「哎喲,腿盤壞了!」──這個不勉強,能夠盤腿在那裏念佛,就盤腿,沒有讚歎說「盤腿的人就是上上人」。他能盤就盤,你不能盤,你念佛是一樣的,平等往生。不要學那個外相。有的人一看……,念佛他都忘記了,不知道念佛是上上之人、決定往生西方。不要在這裏學這個外相,我們是各以我們的身份、我們的體能、我們的時間,我們一心嚮往淨土,來老實念佛就好了。

 

       第四說「人中稀有人」:念佛求生西方,稀有難得,殊勝可貴。不念佛的人,那就太多了,世間這樣的人太多了,不是稀有難得啦!

 

       第五說「人中最勝人也」:沒有比念佛人更殊勝、更超勝的了。

 

       這一段我們再念一遍:

若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善導大師接下來解釋《觀經》經文: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解釋這一句怎麼解釋呢?

四、明專念彌陀名者,
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
亦如親友知識也。

 

       專念彌陀名號的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時常跟隨在我們後面,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叫「常隨影護」。你看,影子和身體從來不分開,身體走到哪裡,不可能擺脫影子。那麼,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走到任何地方,他們就像影子一樣跟著我們。同時也說明他們是暗中保護我們,雖然我們看不到,但是他們跟在我們後面影護,秘密地保護我們。

 

       「亦如親友知識也」:就像好朋友、親密的朋友一樣,是我們的善知識、善親友、善引導。因為我們念佛,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護,觀音、勢至和阿彌陀佛一體不分開,阿彌陀佛來保護我們,觀音、勢至自然也來保護我們。

 

       所以,大家有的人覺得說:「我佛堂裏只供了一尊阿彌陀佛,如果往生的時候,是阿彌陀佛一佛來嗎?觀音、勢至來不來呢?」

 

       來不來?

 

       (「來。」)

 

       觀音、勢至會不會說「你當時沒有供我,我就不去了」?

 

       (「不會。」)

 

       我們專供彌陀一佛、專拜彌陀一佛,臨終的時候,觀音、勢至同時來迎接我們;來迎接我們,都是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給我們拿著寶蓮花。

 

       當然,我們佛堂裏供西方三聖也是一樣,只是不要覺得把三聖分開,「我單拜阿彌陀佛一佛不夠,觀世音拜幾拜,大勢至拜幾拜」,這種心是不正確的。

 

       也不是「我就拜阿彌陀佛一佛,觀世音我不拜,大勢至也不拜」,這個心也是不正確的。我們知道:西方三聖是一體,而以阿彌陀佛為主。

 

       所以,善導大師稱讚阿彌陀佛是「安樂能人」,「能」就是能令。極樂世界之所以能夠以名字教化眾生、度脫眾生,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西方淨土,所有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我們內心就有主、有從,觀音、勢至也是阿彌陀佛的侍從,就是有主、有次,成為一體。

 

       下面善導大師解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解釋說:

明今生即蒙此益。

 

       「今生」就是我們平生的時候;蒙受什麼利益呢?平生我們念佛,蒙受五種嘉譽,就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蒙受這五種讚歎,芬陀利花的讚譽,這是一種利益。

 

       第二種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如影隨形地保護我們,這是第二種利益,所以講:

今生即蒙此益,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
即淨土是也。

 

       我們命終之時,當即就往生到「諸佛之家」。「諸佛之家」就是指極樂淨土,極樂淨土不光是我們罪業凡夫往生的報土,而且是諸佛的本家,諸佛都以極樂國土作為他們的家安住、安居,作為他的本家,本源的地方,所以講「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因為我們一旦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到十方國土去禮敬諸佛,諸佛是以極樂淨土作為他們的家。

到彼長時聞法,
歷事供養,
因圓果滿,
道場之座豈賒。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生諸佛家」就是決定往生彌陀淨土;「坐道場」就是說要成佛,在菩提樹下成佛,就叫「坐道場」。

 

       這裏善導大師說「到彼長時聞法」,極樂世界其實也是超越時間的觀念,只是說我們在這個世界會六道輪轉,忽而人天,然後更長的時間在三惡道裏邊,聞法的機會非常少。一旦到達極樂淨土,真正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了,所以是長時間地、沒有懈倦地、常聞一切妙法,叫「長時聞法」,不像在蓮花胎裏邊,有五百歲不見佛、不聞法、不能供養。念佛之人,沒有這些障礙,能夠長時聞法。

 

       「歷事供養」:供養諸菩薩,到十方淨土供養諸佛,叫歷事供養。

 

       「因圓果滿」:供養、聞法,這是示現菩薩因地的修行,菩薩的法式就是如此。所以在《無量壽經》裏講:在蓮花胎裏邊,五百歲不見諸佛、不能聞法、不能歷事供養,不知菩薩法式。菩薩應當做的、應當行的、應當教化眾生的,在蓮花裏邊不知道。那麼,往生極樂報土的人呢,自然得到這一切利益。

 

       「因圓果滿,道場之座豈賒」:自然就能成佛了,因行圓滿;因既然圓了,果就圓滿了。

 

       這一段其實有好幾種利益。所以,我們念佛「二聖為友」,觀音、勢至做我們的好朋友。

 

       有些老太太說:「哎呀,師父啊,我一個人很孤單啊,沒有朋友,年紀老了。」

 

       我說:「你有朋友啊!」

 

       「誰呀?」

 

       我說:「觀世音哪!」

 

       「啊?那麼高啊!夠不著啊!」

 

       只要念佛,觀音、勢至來作我們的勝友。「勝友」是殊勝的朋友,不是我們世間的、一般的朋友。世間的朋友,或許有情有意──世間的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友啦,世間的人往往都是利益的結合,開一個公司啦,大家都是為了到這裏來賺一點錢,往往因為經濟的利益,後來又分道揚鏢,當初之友,成為後來之仇,世間往往如此。甚至父子、夫妻、兄弟為了財產、為了名利地位反目成仇的都有。所以,世間之事變幻無常。

 

       對於專念彌陀名號之人,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會不會變幻無常呢?

 

       (「不會。」)

 

       不會。他們為我們的勝友,所謂「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二十、念佛菩薩相隨

       第二十,念佛菩薩相隨。《觀無量壽經》裏說:

念佛之人,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
與觀世音、大勢至,
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無量壽佛化無數化佛,還有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經常到娑婆世界來看望我們,一天來看你一千遍,好不好?

 

       (「好。」)

 

       阿彌陀佛來看我們,說:「有病有惱否?身體健康否?家庭有什麼困難嗎?心裏有哪裡不舒服嗎?眾生安樂我安樂,眾生苦惱我苦惱。」

 

       晚上我們睡覺睡著了,他也跑來被子揭開看看:「嗯!我這個念佛的小寶寶長得不錯,信心在開發,念佛在進步,哎呀!他最近還有點業障,現在心裏邊有點動盪,我要加持他。」

 

       世間苦惱正是我們的覺悟之本

 

       最近兩天總是有蓮友對我說:「師父,我這個孩子生病了,請師父加持加持。」

 

       我一聽啊,心生惶恐,我說:「師父跟你一樣,也是凡夫,不能加持,讓阿彌陀佛加持!」

 

       「哎,師父,你加持加持。」

 

       我說:「把阿彌陀佛都抬出來了,還叫我加持啊?」

 

       「師父啊,我生病了怎麼辦哪?這裏疼、那裏癢……」

 

       「師父啊,我孩子啊,女兒啊、兒子啊,他們家庭生活有苦惱,身體生病啊,怎麼辦哪?」

 

       聽到大家這樣講,我非常希望能像釋迦佛一樣,馬上有神通道力,有無量慈悲,能解除大家現前的苦惱。

 

       可是,我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生老病死的苦惱凡夫,我也在為我的身體生病而苦惱著,我哪有辦法告訴你呢?──辦法也是有,就是念佛。

 

       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苦惱,不堪常住啊!我們為什麼要念佛?不是為了求身體好啊,身體好了,你就不想往生了。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活一百二十歲,身體健朗,還是無常。所以,這一切正是我們的覺悟之本,不要迷沒在這裏邊。學佛念佛,就是痛切地感受到我們有種種的苦惱、不如意,所以我們才誓求離開這個地點,往生到無憂惱處。

 

       所以,我說:「你千不該、萬不該,不該跑到五濁惡世來啊!你既然來了,就沒有辦法了。我也一樣啊!那我們怎麼辦呢?」像韋提希夫人一樣,「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此閻浮提濁惡世也。」──「我不願在這個世界呆了。」只要在這裏呆,那就是苦惱的,惡人、惡聲盈滿,「願我未來,不見惡人,不聞惡聲」。所以,大家要有一刀兩斷的決心,厭捨這個娑婆世界,「我一心厭捨它,沒有半點的安樂讓我可以留戀的」。

 

       當然,身為凡夫,身體有病惱、家庭有不如意,難免心裏起種種的情緒,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回想說:我今生不如人,身體也不如人,家庭也不如人,子女也不如人,自己也不如人,說明我過去業障比人家重。業障重就更要靠南無阿彌陀佛。「如來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我這個罪業眾生。我在人世間找不到一點點溫暖,太陽雖然炎熱,但是溫暖不了我這顆冰涼的心,唯有阿彌陀佛的光明讓我感到溫暖、讓我感到欣慰、讓我感到安樂!

 

       所以,由自己的苦境而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苦苦惱惱、很苦澀的心裏念出來的佛,是很法喜的!我們苦著臉念佛,也是很法喜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身是苦本

       我們就是因為苦才念佛,哪裡有那麼歡歡喜喜、蹦蹦跳跳的?今天賺了一百萬,明天又賺的更多,身體健康,子女孝順,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什麼都有,你叫他來念佛,拿鞭子打他,他都不念,拿鐵鏈套他,他都不念──他被五欲六塵迷惑住了。

 

       所以,善導大師不是講嘛:六根、六塵、六識、五陰、四大就是賊,它在欺騙我們,「群賊詐親」,我們就照顧它、體諒它、服侍它,一輩子就在為它奔忙、為它操心,結果最後它把我們拽到閻羅王那裏去。

 

       所以,現在看破它!

身是苦本。

 

       老子也講:「吾有大患,為吾有身。」為什麼苦啊?因為有身。只要我們有這個色身存在,我們既然還是凡夫,怎麼會說沒有苦惱呢?

 

       有人就問師父:「師父啊,你看我怎麼搞的,怎麼生病啦?」

 

       我說:「你怎麼能不生病?你又不是觀世音菩薩,對不對?」

 

       「師父啊,我念佛怎麼還生病啊?」

 

       「多虧你念佛了,你要不念佛,現在不知道到哪裡了。」

 

我念佛怎麼也出車禍?

       前兩天,有一位蓮友跟我們法師講:「我也是念佛的,我那天上街,怎麼搞的,車把我給撞了,撞飛多遠,腿上拉了這麼長一條口子。我念佛怎麼也出了車禍、給車撞了?」

 

       法師就告訴他:「真虧你念佛了,如果你不念佛,老命都沒有了。」

 

       是你本來有這個定業,你的業力裏邊肯定有這一劫、有這個車禍,因為你念佛的緣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不能反過來怪罪說:「我念佛怎麼也出了車禍?」那不念佛的人就不出車禍了?大街上很多啊!所以,那麼大一個車禍,六七十歲老太婆,沒有給你撞得粉碎,你還像玩空中雜技一樣,哎,還能夠老命撿下來,這個若不是佛力加持是不可能的。所以,應該感恩!

 

       我們人哪,累劫以來業障非常深重,無量無邊的罪業,就是下刀山、地獄、火海都不足以償還業債,我們身體受一點點病痛,就怪罪說:「哎呀,念佛不靈。」如果念佛不靈,等到了閻羅王那個地方去,就告訴你什麼叫靈和不靈了,「你在世間不開悟,到我這裏來,讓你開開悟。」

 

       所以,大家不要起這個報怨心而退墮,因為我們惡業太深重了。

 

大仙

       我們念佛為什麼可以消災免難?為什麼可以解除現生的障難?因為念佛能消業障、增福報,這是一個不變的定律。念佛,佛有無量的功德,有功德就可以消業障;業障消除,自然就有好轉,自然功德增長、福報增加,自然身心、環境都有改變。這是不可改變的定律。那麼,法師這樣告訴你,你這樣去做,這樣就好了。

 

       結果他不是,他都是希望「師父給我搞一點神通,手『哢』一按就好了」,或許有大成就者、佛陀再來能行,我們不行啊!但是告訴你念佛,這就是一個千穩萬當的辦法。

 

       「哎呀,這個法師也不咋地!」然後又找誰呀?找誰、找誰?找大仙兒!大仙找准了,大仙會禍害你,這是我親自聽講的。我為了這個大仙啊,也去調查。大仙很紅火,那個地方經常有人去送錢,每天都收入好幾千。人畜交雜,人要利用畜生,畜生要利用人,所以彼此互相圖謀取利。像這種狀況,肯定時間不久,福報消盡馬上遭受王法的取締,什麼「大仙這樣靈、那樣靈」,結果公安局開車一去,它就馬上一點都不靈了,神通也沒有了,「呼」就給取締掉了。

 

       有人當初也去──這是我們蓮友告訴我的,後來我們才知道。她去,家裏有個孩子,家裏的孩子本來沒有事兒。別人說那裏靈,她抱著好奇心也去了,還開著車去。後來她說:「為什麼找到我?」

 

       我說:「肯定找你呀,你有兩個優點被大仙看中了。」

 

       「哪兩個優點?」

 

       「第一點,你愚癡,沒有正知正見,他看中你了;第二點,你有錢,你有錢又好騙,他不看你看誰呀?找我,我又沒錢,又不會受他騙,不會找我。就找你。」

 

       找著她了,「某某人哪,你家裏有事兒啊!」

 

       這句話一講,她馬上「哎喲!」「咯?」本來今天是來看看人家的,一句話說她家裏有事兒,那心裏可是七上八下了!有事兒馬上掏錢,「你給我消消災,怎麼辦?」

 

       「怎麼辦啊?你這個災已經消掉了,你現在回去搞一個香爐碗兒,請一把香,在你房間的東窗臺,什麼時間,你點這個香。」

 

       她回來奉若聖旨,大仙講的不能違背啊!她就燒上了。

 

       過了幾天,家裏就鬧事兒了,孩子晚上老是說:「媽媽,看到鬼,家裏有五六個鬼!」(我還專門到她家去了一趟)一般到晚上十一二點,鬼就出現了,背後一個鬼;房門那裏有一個鬼,是個女的,穿著紅衣服、白點子;還有個男鬼,穿著短褲,在他床上,有五六個、七八個鬼。

 

       她就嚇得沒辦法了!這個時候覺得大仙也不靈了,沒辦法,找法師了。

 

       什麼原因呢?原來她去的那個大仙的場所,那個地方有很多孤魂野鬼,大仙為了給這些孤魂野鬼安排工作,讓她回去點香,它們順著這個路子就到她家來了。

 

       為什麼派它們來呢?就像現在有的醫生醫風不正,你來看病,他不給你全看好,稍微給你搞一點藥,好一點,然後再給你搞一點,然後你再來,不斷地賺你的錢,這是缺乏醫德。這樣的人也會遭報應,不給人家徹底根治,「你是公家報銷的,你有錢,你就在這裏多住住」。這個大仙也一樣,看中了她有錢,然後她一去,就說:「你家裏不安寧啊!有幾個鬼啊!」

 

       「哎呀!大仙靈啊!」

 

       為什麼?他派去的嘛!然後又來給他錢。給完錢以後,再給你搞點什麼事兒安插過來。然後回去他又告訴你。到最後一直弄得你身心疲憊、家破人亡,弄得你沒辦法了!

 

       所以,各位要警惕啊!大家不要被這個騙了!

 

       蒙受十方諸佛的護念,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所以,善導和尚講了:除非你不至心,你不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就是自己內心裏邊有障礙,跟阿彌陀佛不感應道交。

 

       《觀經》裏講:專修念佛,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經常來看你;如果你心裏老是想著大仙,它也會經常來看你,這個仙、那個仙、狐黃白柳,天天來看你,看到後來你不想看它、它還讓你看,眼睛一閉它就出現了,你看多苦!身心非常的苦惱!弄得沒辦法。

 

       諸佛菩薩這樣的祥和,功德、智慧、慈悲、光明,我們不向這樣的光明、三寶的場所而去,老是想到污七八糟那些東西,講起來心裏邊都硌癢得慌,對不對?都不乾淨、不清淨,污穢得很。它們本身也是苦惱的眾生,都是妄心貪求。明天我們專門講這個議題。

 

念佛人日夜常得安穩

       下面我們來接著學習法語,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裏邊引證《十往生經》說:

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
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如果有人,只要你專念彌陀名號、願往生淨土。

我從今以去,
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
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
日夜常得安穩。
此即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專修念佛的人,釋迦牟尼佛親口說:「我派二十五位菩薩跟在這個專修念佛的人後面影護他,不讓惡鬼惡神來惱亂他,日夜常得安穩。」

 

       有不少人惡夢很多,結果一念佛之後,夜夢吉祥。為什麼做惡夢呢?惡夢其實就是我們的業力的影子,白天顯現不出來,夢中我們的意志力薄弱了,業力的影像就顯現出來,經常做惡夢。經常做惡夢當然不是好事兒,有什麼辦法解決?找醫生給你開安定片,那個都不行──念佛就能解決。

 

       我跟大家講一個實際的例子,這是我親自遇到的:一個年輕的女孩,才二十幾歲,華東政法學院大學生,畢業之後准備考研究生。她自己說:從小,白天跟人生活在一起,晚上就和鬼生活在一起,她是每夜必夢(每天晚上做夢)、每夢必鬼(每天晚上夢到的一定是鬼),而且這些鬼都很兇惡,她說:「我搞得很累呀!」她臉上的皮膚很粗糙,感覺不是那麼潤澤。

 

       她的一位同學是我們蓮友的女兒,她們認識了,這個女孩也在我們寺院皈依了,後來就帶她來到我們寺院。

 

       她說:「師父啊,我很苦惱,我現在馬上就要考研究生了,白天要復習,晚上又休息不好,頭暈暈脹脹,沒辦法!我怎麼能考好呢?」她就跟我講了她的狀況。

 

       她說:她這個人,從小就惡夢多,另外,她喜歡看什麼呢?看血腥的場面,比如說人家殺雞、殺豬流血,她看了有一種很快意的感覺,感到很暢快。另外,她夢裏所見到的景象,都是打打殺殺。有的時候就她一個人在一片山崗上面,拿著一把寶劍,底下是橫屍遍野,總是和很多鬼打鬥、打殺。

 

       我說:「你這個惡業很重啊!你前世一定是……(當然我沒有神通,我是根據因果來推斷)據此來看,你是殺業特別重,這種殺業的習氣引導到今生,所以小的時候就喜歡看血腥、打鬥的場面,做夢總是打鬥、打殺,而且是橫屍遍野,這說明你殺業特別重。」

 

       她說:「是啊,也有人跟我說,說我前世是個什麼將軍,老是殺人。我怎麼辦?」

 

       我說:「怎麼辦?有辦法,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這幾天在這裏(她是準備呆七天),你每天不得少於三萬!」我就跟她講,「你也沒什麼事幹。」

 

       這個女孩子還是很聽話,第二天她就跟我講:「師父啊,我昨天在念佛,怎麼搞的?昨晚上還是夢見許多鬼,比以前更多了!」

 

       「哎?」我講,「不會呀,你念佛了,怎麼更多了?你昨天真念了?」

 

       「念了。」

 

       「念多少?」

 

       「我念四萬。」

 

       不簡單哦,從來不念佛的,一天念四萬。我說:「哦!昨天晚上鬼更多了,什麼樣的狀況?」

 

       她說:「哎呀,像過大兵一樣,來了走、來了走。」

 

       我講:「這是因為你念佛之後,你身上就有了功德,就有六字名號的功德,這些鬼來,跟以前來不一樣,它們是來找你幫忙搭救的,不是來打鬥的。」

 

       她說:「對,昨天晚上來,臉色就比較和氣了。」

 

       我說:「沒關係!你繼續念,再看到這種景象啊……」(她每晚上都要醒好多次)我說:「再看到這個景象,你夢中如果記得,你就迴向名號功德給它們;如果你夢中不記得,醒來之後,馬上就起這個念頭,念佛迴向給這些冤業債主、這些鬼魂,你就迴向給它們。」我就告訴她了。

 

       好,第二天她又來跟我講:「師父,昨天晚上,我就按照你講的做,效果可好啦!」

 

       「怎麼好?」

 

       她說:「來的鬼還是很多,但是都很有秩序了,都排著隊,而且跪在那個地方合掌,就好像領救濟糧一樣,臉上不是那麼兇惡了,我第一次夢見鬼向我下跪合掌。」

 

       我說:「你怎麼做的?」

 

       她說:「我一醒,就迴向給它們,我夢中記得也迴向給它們。它們一批又一批,過了一批又一批。」

 

       我講:「好!你繼續念。」

 

       然後又繼續念佛。過了第三天,第四天她告訴我:「哎呀,師父,我這兩天晚上睡得特別好,一個鬼都沒有了,我還有點不習慣了,天天晚上都很熱鬧。」

 

       我說:「沒關係!你繼續念佛。」

 

       所以,根本不到七天,她這二十多年的惡夢就這樣消除了。

 

       後來她去學校讀書,而且還在經常念佛。

 

       我說:「你回去讀書了,大概不像寺院一樣,一天能念四萬聲,你能保持一天一萬聲就很好。」

 

       後來她告訴我說:她臉上的皮膚也好轉了。那我又叫她吃素,又念佛,整個身心都有改變了。這個是現實的例子。

 

       那麼,她有什麼可貴之處呢?她能夠依教奉行,她告訴我說:「一天四萬聲是記數的,沒有記數的不算。」她確實能夠念念相續來念佛,聞到佛法就能相應、就能信順。

 

       有的人聽到之後半信半疑,又要去找大仙,那是肯定不靈的,那怎麼能靈呢?內心都沒有佛啦。所以,大家如果有同樣的苦惱和困擾,用佛法解決這些事情,一點也不困難,只要你打定主意、橫下心來,肯定很快就能解決。人家七天,你就一個月;一個月不行,就三個月。

 

       我還遇到一位出家師父,他自己講的:他在出家之前,有一個黃鼠狼來附體,來找到他。他怎麼辦呢?白天晚上念佛。他念佛,這個黃鼠狼就不能靠近,連續三年,他是有道心、有毅力的了,三年之後就徹底消除了。

 

       所以,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不管怎麼樣,內心裏邊要堅固正念、一向念佛,萬事化解,沒有任何問題。

 

二十一、念佛天神擁護

       第二十一,念佛天神擁護。念佛不僅觀音、勢至二聖來為友,也不僅二十五位菩薩常相影護,還有諸佛的證誠和團團圍繞的護念,連天神也來擁護我們。《般舟三昧經》裏說:

佛言:
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三昧者,

 

       「念彌陀三昧」就是專門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行此三昧,不是行觀佛三昧,也不是行其他三昧,專修念佛三昧。

常得一切諸天,
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
隨逐影護,愛樂相見。
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你看,天神也來保護你,天神「愛樂相見」,很願意、很喜樂,因為你是念佛人,他們願意來保護你、願意和你見面。

 

       如果你不念佛,信仰不端正,邪心、妄心貪求,那麼,你的心就和這些虛妄的眾生感應道交,你不是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產生的結果,總是這些污七八糟的跟你相見,這樣就苦惱了。

 

       所以,我們專修念佛,觀音、勢至、諸佛,乃至一切天神都來愛樂相見,永遠免除諸惡鬼神和災障厄難的惱亂。

 

       如果說:「師父啊,我也念佛了,怎麼還沒解決問題啊?」那只能說明一點:你念佛不誠心,沒有真誠念佛。真誠念佛,肯定解決。

 

       下定決心!

 

二十二、念佛芬陀利花

       第二十二,念佛芬陀利華。剛才解釋過了,《觀經》讚歎我們念佛人:

當知此人,
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二十三、念佛是人中最上

       第二十三,念佛是人中最上。剛才也說過了:

若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勝人。

 

       好。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