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淨宗法師2006年9月24日講於長春「般若寺」

 

窮子喻(續)

       請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這個窮子啊,他本來不窮,他父親是大富長者,但是,他流浪在外,很貧窮,被後面兩個人追了以後,他就嚇暈了,倒下去了。

 

       大富長者一看,「哎呀,我這個兒子在外邊流浪時間太久了,一定是看見這種陣勢心中膽怯,根機下劣,不敢進莊園。」長者心裏就有數了,就對侍從說:「這樣,你們用涼水把他澆醒,澆醒之後放他而去」。

 

       現在拉,拉不回來呀!再拉,得神經病了!強拉硬拽,他膽都嚇破了,對不對?

 

       「放他而去。」

 

       「好!」

 

       但是,大富長者也不能就這樣放他走啊!兒子見著了,能隨便放走嗎?要施設善巧方便:另外再派兩個人。這兩個人就穿戴得很普通,跟這個窮子差不多,穿得破破拉拉的;也不是找那個相貌莊嚴的,長相跟窮子也差不多,跟他在一塊兒混,「同事攝」,跟他在一起,結交朋友。

 

       「哎,你打工辛苦啊!」

       「辛苦。」

       「在哪兒做事啊?」

       「在哪兒哪兒做事……」

       「哦!我們有一個好地方做活兒,那兒挺好,老闆挺慈悲,工錢還高,比一般的工錢要高一半。」

       「是啊?」他說,「那好!」

       「我帶你去。」

 

       就帶他來到莊園。帶他來呢,這次就不能走正門啦,走正門一看就嚇壞了。走邊門、側門、後門,就找到幹活的地兒,什麼地兒呢?除糞。叫他掏廁所、施肥,天天除糞。

 

       「哎呀,除糞這個活兒我是老手,」窮子講,「這個活兒我幹得來,這個活兒比較配我的身份。」

 

       窮子每天在莊園幹活兒,領取工錢,所以,他也很安心。以前都是打短工,這次找到一個比較穩定的職業,而且還給他雙倍的工錢。所以,他心裏邊就滿足了:「哎呀,我這輩子也就心滿意足了!」在這裏幹得很賣力。

 

       話說大富長者,看見自己的兒子在那裏除糞,心裏很不是滋味兒:「這是我的兒子啊!怎麼能去幹這種掏糞的事情?他應該來掌管整個莊園,這一切我都是要給他的。」但是,又不敢跟他講,他見面都不敢見面,還敢跟他說「我是你爸」嗎?「你是我兒」?這麼一說,他可能更嚇壞了。這個窮子心想:我哪有這麼好的福報啊?

 

       那麼,父親就想辦法了,怎麼和他接近呢?這個老父親啊,也穿上勞動服,也拿起勞動工具,到地裏刨地啊、掏糞哪、施肥啊,也幹一樣的事兒,跟窮子天天在一起打交道,「哎呀,某某人哪,你不錯啊!」

 

       窮子一開始不知道這個老頭兒是何許人也,慢慢就熟悉了,才知道:「哦,原來這是莊園主啊!」他就感覺到老人家很親切,不知道老人家就是他爸爸,還以為是外人,「這個老頭兒長得挺慈善啊,這個老頭兒挺親切啊!」

 

       就好像我們很多人來佛殿裏拜佛,抬頭看著阿彌陀佛,「這佛像長得挺親切啊!」不知道這是你爸爸。

 

       「這老頭兒不錯!」

 

       老頭兒就跟他講:「某某人哪,我看你品行不錯,你挺實在,在這兒幹活兒也不偷懶。」表揚他。他一聽,心裏挺高興:哦,跟莊園主在一起,挺好!他就更加賣力地幹活兒了。

 

       長者說:「我年紀也大了,還沒有兒子。這樣吧,我看你很實在……」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才進去害怕,時間長了,東遊西走,膽子就大一些了,東看看,西看看,莊園啊,房舍啊,哎,心慢慢開一點了,不像當初那樣很害怕了。所以,長者就跟他講:「我看你人品也不錯,能力也增長了,我也沒有兒子幫忙,這樣吧,我就認你一個乾兒子吧!」就認他做乾兒子。

 

       你看看!他父親,自己的親生兒子不敢認!還要認一個乾兒子。對他父親來講,就很委屈了。但是,對於這個窮子來講,他就覺得:「哎呀!」喜從天外而來一樣!「哎呀,這麼一個大富長者,認我做乾兒子,哎呀!」他感到很歡喜,他不知道自己是親兒子,他還覺得很歡喜!

 

       你看看,顛倒嘛!不知道,更加賣命了。這個時候,大富長者就把鑰匙、錢櫃、帳本、算盤,所有的活兒都教他,「你應該這樣管理、這樣支派人,這樣、這樣……」就教給他,全部教給他做。

 

       從他父親的心意來講,「我把這一切都交給你,都是你的了」,但是現在不能講,一講又嚇跑了。

 

       窮子心裏也沒想到「這是我老爸」,他說:「我這是給那個老頭兒幹,我幫那個老頭兒管理。」「劈哩啪啦」打算盤啊、支派人啊……那麼,幹一天還是拿一天的工錢,他心想:莊園跟我無關,是那個老頭兒的;我就得到這一天的工資。

 

       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一看,兒子的心智跟當年比已經進步很多了,業務能力也大有增長,不像當初什麼都不懂,現在也會管理了、會支派了,現在莊園交給他,他也能管理,心也不像當初,很害怕、很恐懼,就覺得機緣成熟了。這個時候,大富長者就召開了一個大會,就把全國有名望的人都請來,就好像我們現在開記者發佈會一樣,都找來了,說:「今天請各位來,別無他事,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請各位來證明,我要把它講出來。」然後他就開始講:「我於某年某月,有一個兒子丟失了,我多年一直在找他。」然後又講到說:如何如何地遇到他,讓他來做事兒,怎麼怎麼樣……

 

       這個窮子越聽越覺得:哎,這個不是講我嗎?對呀!我就是那一年丟掉的。哎呀,是啊!我還依稀記得……

 

       講來講去,他心裏就明白了。

 

       大富長者這個時候就宣佈:「現在,我向大家鄭重宣佈:我這個兒子找到了,就是他!現在我所有的財產,大家證明,全部交給他了,由他掌管。」

 

       兒子聽到這個地方,才恍然大悟,知道這個老頭兒不是別人,也不是他幹老子,是他的親父親。那麼,他才非常喜悅。

 

       所以,經典裏講:

我本無心,無所希冀,
無量寶藏,自然而至。

 

       「啊!我本來沒有心,根本不敢想這個莊園跟我有什麼關係,現在想不到這無量的寶藏自自然然地就歸我所有。」

 

       這是一個比喻。大富長者是誰呢?

       (「阿彌陀佛。」)

 

       哎!窮子是誰呢?

       (「我們。」)

 

       窮子就是我們。我們在外流浪,迷背真性,來此三界,東飄西蕩,一會兒到外道裏面轉一轉;一會兒到天上轉一轉,搞一口吃的;一會兒到三惡道裏面轉一轉。所以,阿彌陀佛來尋找我們。

 

       有一天,這個流浪的浪子,來到一座寺院(就像我們般若寺)門口,有幾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他讀一遍,讀一遍又木呆呆地走掉了。

 

       你不知道,他這麼來看這六個字,來念一遍的時候啊,其實,阿彌陀佛都已經看到他了:「哎!這是我的兒子!你念了南無阿彌陀佛,我要救你到極樂世界來!」

 

       但是,不管是阿彌陀佛,還是法師,這個時候,都不敢跟他講這句話,因為如果你說:「哎,到極樂世界來!」他馬上說:「哎?我……我不願意去,我活得好好的,年紀輕輕的,我幹嘛到極樂世界?我不要去!」

 

       就是說:我們的心智低劣,不敢祈求往生大果,就覺得說:「我哪裡夠資格?像我們這樣的人,還到極樂世界?不可能的事情!」

 

       就好像那個窮子,覺得說:「我哪裡有資格到這座莊園裏邊呢?我只能在外面流浪,我爸爸也是窮光蛋,肯定的!兒子是窮光蛋嘛,爸爸肯定也是窮光蛋。」他不知道。

 

       所以,我們作為凡夫來講,覺得說:「哎呀!我哪裡有資格念佛?我哪裡夠資格往生極樂世界?我在這個世界受受五欲之樂就不錯了。」心智很下劣。

 

       這樣,作為善知識、作為佛菩薩,也不勉強,「那讓你去吧!」如果講厲害了,強拉硬拽,他就誹謗佛法了,「哎哎--」不幹!恐慌了──有這樣的人啊?有這樣的人!你勸他往生極樂世界,「哎哎哎 --!」他害怕,「你別……我還想多活幾年。」因為不瞭解佛法道理,就好像大富長者派兩個人來跟他講,這兩個人本來是要跟他講佛法了,哎!他被嚇走了。

 

       佛菩薩有善巧方便,說:「那你就走吧!」讓你走。這個時候,就用方便引導你過來,說:「某某人哪,你學佛,你念佛,能夠保佑家庭平安,有好處。」這就等於說,大富長者讓你到後園來打工,讓你進門兒;進門之後做什麼工作?除糞。除糞就等於說:我們要消除自己的煩惱,「有垢障,這個很髒嘛,很污穢嘛!」每天除糞,等於是每天在那裏自力修行。作為大富長者,是要把整個莊園──阿彌陀佛要把整個極樂世界、佛的果地功德完全給你。但是現在跟你講為時尚早,你不敢接受,「哎呀,我才修行、才入佛門,哪裡有資格接受這麼大的功德,不可能!那我就慢慢修。」

 

       讓你誦經,讓你誦多少遍,讓你思想要清淨,讓你持戒,讓你行善積德……這些聖道門的修行都是在除糞。那麼,這樣的修行,做一天就得「一日之價」,得到自己的工資。

 

       好,慢慢地,心理成熟了,就引導你,引導你進入淨土門,這個時候,就把鑰匙、帳本都交給你──等於是把這個淨土法門、六字名號交給你。交給你之後,還不敢說這就是你的。

 

       念佛的人,其實已經得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了,但你沒敢認為「六字名號功德全部歸我所有」,你認為「我一天念個三千遍、念個三萬遍,我所得到的功德,就是這三萬遍的數字」,你不知道這三萬遍,每一聲的南無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歸自己所有。所以每天算:這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歸那個老頭兒所有,歸阿彌陀佛老頭兒,歸他;我得到多少功德呢?我每天得這個,今天三萬,我幹這麼多活兒,就得這個。

 

       其實,阿彌陀佛是要把整個的功德都給這個窮子。

 

       過一段時間,調順調順,慢慢成熟了,這時候才宣佈說:「我所有的莊園,所有的財產,通通歸你所有。」

 

       等於是我們在佛門裏邊修行,先斷惡修善、持戒、誦經,然後來念佛;念佛,一開始還是自力的,「我要念到清淨心,我要念到多少數字,這個清淨心的功德是我的;六字名號功德是阿彌陀佛的。這個數字、成績是我的;南無阿彌陀佛呢,還是阿彌陀佛的」,這樣就隔開了。

 

       哎!我們這一次來這裏聽法,聽得懂的、明白了的,等於是和阿彌陀佛父子相見:「哎呀,原來阿彌陀佛這麼慈悲,整個六字名號功德全部歸我所有!」

 

       是不是這樣?

       (「是!」)

 

       所以,大家要明白:佛確實很委屈,為了救度我們,設盡種種的方便善巧,讓我們都可以就路還家,回到本有的極樂淨土。

 

《源信念佛法語》

       大師在這裏勸我們:不管信心深淺,任憑彌陀。這個淺,其實不淺,甚至說我們這一邊你不要理會,完全任憑阿彌陀佛。


       我們把這段《源信念佛法語》再來共同讀一遍。非常好!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
自身雖賤,不劣於畜生;
吾家雖貧,猶勝於餓鬼;

 

       「吾家」就是我這個家庭。

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
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引;
故生人間,應該慶喜。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
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
故遇本願,更應慶喜!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
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鼓掌啊!這段法語好啊!

 

心散亂,將如何?

       下面,我們還要學一段。這一段是法然上人的法語,名字叫做《十念法要》,通過這個名字看,應該是在解釋《無量壽經》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所說的「乃至十念」。這個「乃至十念」,此法之要應當如何呢?法然上人有一段話,也是非常懇切、非常契合我們的根機。

 

       在這之前先講一個故事。因為法然上人在世弘通念佛,各宗的大德法師都來請教,其中有一位天臺宗的座主──明遍僧都,明遍大和尚,他來請教法然上人,說:「我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你看,這樣的擔心不要說現在人有,古代人也有;不要說我們平常人有,大法師也有。

 

       他就來請教,說:

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我心這麼亂,這怎麼辦?」

 

       法然上人就說什麼?

生於欲界之人,
皆是散心之人。

 

       我們生在欲界,欲界就是散亂心的人。

 

       三界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色界、無色界是禪定所生的境界。那麼,既然生在欲界,「生於欲界之人,皆是散心之人」,散心之人本來就散亂,就像生在人間的人,你生而為人,就有眼睛、就有鼻子。你生在散地當中,你就是有散心。所謂「念佛要沒有散心才能往生」,達到這個目標才往生的話,這個是不合理的說法。你做人,生在人間,就有眼睛、就有鼻子,你的眼睛和鼻子不障礙你往生啊;生為欲界,就是有散心的,這樣對往生又有什麼障礙呢?正因為如此:

散心之人,念佛往生,
方是可貴之本願。

 

       歎有散心而覺得往生不定,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要這樣想,這樣想毫無意義。

 

       能不能聽懂?

       (「能。」)

 

       哎!這個很好明白。正因為散心念佛必得往生,方是可貴之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之所以尊貴、之所以契合我們的根機、之所以是大慈大悲,是因為不挑選我們是不是散心、定心,就這樣念佛,決定往生,這個才叫「易行道」。

 

       這一點,一開始法然上人講:

此我法然也力有所不及也。

 

       他說:「明遍大和尚,你來問我這個問題,連我法然也是力量達不到的,我也做不到。」然後底下就說了這一番道理。你要擔心心散亂,這個毫無道理!不必擔心!

此無謂之言也。

 

       就是說:「拿這個話題來討論,沒有意義啊,不應該拿出來說啊,只管念佛就好了。」說得非常懇切。

 

葦池月影喻:妄念雖多,信心常住

       同時,他有一個比喻,說:

譬如十五之月,

 

       像十五晚上的月亮,一輪明月。這輪明月照在什麼地方呢?照在一個很茂密的蘆葦池裏,投影進去,一個月亮很清楚。但是,這個蘆葦池被周圍很茂密的蘆葦蓋住了,所以,從遠處看,根本看不到月亮,如果走近把蘆葦一撥開,就發現裏面月亮還是在當中。

 

       這樣的比喻大家聽得懂吧?

       (「聽得懂。」)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密密麻麻的蘆葦,就好像我們的妄念一樣──妄念之蘆葦;這個池子裏面的月亮,就好像我們的信心一樣,我們信順阿彌陀佛不改變;月亮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功德。我們以信心來念佛,等於我們的心水之池裏邊,信心清淨來念佛,信順不懷疑,等於我們這裏邊就有六字名號的功德。雖然妄念很多,從遠處看擋住了,看不到月亮,但是月亮還是在。

 

       這個比喻也非常的巧妙,非常的好。

 

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

       還有兩句話,也非常好,叫做:

流急月不去,
心亂佛常住。

 

       這是兩句詩,也是一幅對聯。

 

       「流急月不去」:天上的月亮投射在小溪流當中,溪流的水在那裏不斷地流淌,淌得很急速,流得很快。雖然流水流得很快,但是,月亮並不能被它沖走──水流雖然急,月影並不能被沖走,對不對?大家回去觀察就能看得到,水淌得再快,但是月亮仍然在那個地方。不過,影子不是那麼很清晰。雖然不清晰,還是有月亮。

 

       快速的流水,就代表我們的心,想這想那,心念紛亂。心雖然亂,可是我們心中還是有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心亂佛常住」,雖然有妄想,像水波一樣流淌,但是我們內心裏邊,阿彌陀佛救度之月、對阿彌陀佛的仰信,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仍然在我們心中,忘也忘記不了。

 

       是不是這樣?

       (「是。」)

 

       哎!我們也不會因為睡一個覺,起來忘記了,我們睡醒了起來,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昨天晚上睡一晚上,也不是說不存在,只不過我們睡著了,凡夫,忘記了。但是,忘記不是永遠忘記了,起來了,又出來了。就是如此。

 

一句佛號他還記得

       我們讀再多的經典,背再多的法語、咒語,到臨終的時候啊,都用不上、都不記得;記得也派不上用場,說「到臨死再誦一部經」,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只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很容易。所以,我就遇到一個人,他出車禍了,什麼事都忘記了,但是,這句佛號他還記得。

 

       有一位蓮友是貴陽人,就是我上次講的那個,得腦溢血,一天一夜不省人事,結果他醒來之後,第一句脫口而出的就是「阿彌陀佛」,然後他告訴人家說:這一天一夜當中,他已經見到了極樂淨土、見到了阿彌陀佛。他還是一個盲人。

 

       所以,我們也不必擔心說:死的時候忘記了、不知道了……其實,那個時候,阿彌陀佛都會來現前接引的。

 

《十念法要》

       我們看這一段文。我先來把它讀誦一遍:

不顧妄念餘念,
不謂散亂不淨,
唯口稱名號。
若常稱名者,
以佛名之德,
妄念自止,散亂自靜,
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
納於心腑莫忘失。

 

       寫了十個「亦南無阿彌陀佛」(《十念法要》,是不是講這十句「亦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來邊讀邊解釋。首先開頭就跟我們說:

 

       「不顧妄念餘念」:你只管念佛,不要管心中有沒有妄念、有沒有其他念頭,有惡念哪,不清淨啊……「不顧」!根本不用管它,只管開口念佛。

 

       「不謂散亂不淨」:說「我心很散亂,不清淨……」這些你都不要管。

 

       那做什麼呢?

 

       「唯口稱名號」:你只管「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妄念起了,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底下就教我們:

 

       「若常稱名者」:如果你經常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啊。

 

       「以佛名之德」: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的功德,就有這個功能。你自己沒有力量讓它清淨,沒有力量如何地凝定心神。那麼,你只管多念佛,「以佛名之德」呢──

 

       「妄念自止」:妄念慢慢就自然地越來越少,越來越不是那麼洶湧猛烈,「妄念自止」。

 

       「散亂自靜」:這個散亂的心,自自然然地安靜下來。

 

       「三業自調」:身、口、意三業也是自自然然地就很調柔、順服,「三業自調」。

 

       「願心自發」:願生極樂世界的心自自然然就發起來了。

 

       也有蓮友說:「師父啊,我這個願心也不是很強。」法然上人說:你也不必要在念佛之外,另外再去有一個什麼強烈的願心,你只要多念南無阿彌陀佛,願心自發。你經常念佛,心裏自然就有願心。上人又說:「厭欣亦在稱名之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也在稱名之中。

 

       作為凡夫眾生,我們難免遇境逢緣不一樣。比如說:現在身體健康、四大無礙、兒女孝順、收入豐厚,人家對我都很尊重,這個時候啊,就覺得再活十年、二十年也覺得可以。那一旦身體病老、人家來擾亂、內心又煩雜、兒子又失業、家庭又破產、媳婦又吵嘴,自己又生病,到了醫院還不知道怎麼樣,又窮又困。這個時候,就很厭離:「哎呀,我要求生極樂世界啊。」所以,我們的心都是如此,凡夫的心,都是生生滅滅。

 

       這樣的眾生,法然上人說:我們厭離娑婆也好,欣求極樂也好,是我們的一個根本認識,也不是說要達到某種程度,人家講的,厭離娑婆就好像要離開牢房一樣,當然,應該這樣引導,但也不是每天都有這樣的心情,一般人也做不到;欣求極樂就好像出離牢房、奔到家鄉一樣。我們應當如此,但是,也不是說每天都能如此,我們的心還是在起起伏伏。

 

       所以,阿彌陀佛如果要讓我們發這樣真切、懇切的厭離心、願生心才能往生,那還是難行道,不容易做到。所以,阿彌陀佛說:「你只要願生淨土,只要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是不是這個道理?

 

       法然上人就說:「厭欣亦在稱名之中。」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夠了,這樣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當然,那些根本不求厭離娑婆,只求下輩子來做人、享受富貴,或者死了投胎做鬼、有錢用,那就不應該了,那應該發起厭欣之心。

 

       總之,祖師大德所講的都好懂。

 

       「三業自調,願心自發」:如果我們念佛一點感受都沒有,念了五年、八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身心氣質一點改變都沒有,那個可能有問題──不可能的!你真的常稱佛名,自然身心氣質就有改變。一個很暴躁的人,會慢慢緩和下來──當然,你不要指望他一下子像阿羅漢一樣,不可能。但是他有這個趨勢,他內心有慚愧、有懺悔,有一面鏡子照著自己,慢慢都會調整自己,叫做「三業自調」。

 

       下面,法然上人寫了十句話: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哎呀,師父啊,我最近日子過得不錯,我不是那麼很想求生極樂世界了。」這個時候,你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別管它,你還是照常念佛,也不必要把佛號停下來,另外去有什麼願生心,你還是把持這句名號不改變,所以講:願生心少的時候,也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我最近事情煩,股票又跌了,我本來想靠股票賺點錢,哎呀,每天那個電子板上的數位就讓我的心起起落落,升了,啊!發財了;降了,哎呀!虧本了。」你說這個凡夫啊,無事找事,你在家裏過日子不好嗎?每天看那個板,看得心裏提起來、降下去,有的人還跳樓自殺!都是假的,對不對?買了一萬股,「哎呀!漲了四塊,我就賺了四萬塊了。」明天又掉了三塊,「哎喲!我又損失三萬塊。」你說你這一天不是沒事幹嗎?你發了四萬塊錢,又丟了三萬塊──不要幹這些事情。我們的心往往在起伏當中,遇事都很散亂,如果事情很多,雜緣散動。那麼,「散心增時」,也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我把佛號丟下來,我在那裏盤腿,我想什麼辦法……」,那樣的話,也不行──你還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仰靠佛的名號之德。

 

       「妄念起時」:念佛了,哎!妄念起來了,你覺察不到的時候,它就妄念套著妄念,一環套一環往前走。一旦覺察到了,「哎,起了妄念了!」當下覺察到,當下就回來念佛,你不要跟著後面又起了一大堆妄念:「哎呀!怎麼搞的?我怎麼又起妄念了?」你怎麼又起妄念了?你就是這樣子嘛!對不對?所以,發覺之後,拽回來,就平平淡淡地馬上接著再念佛。不要在那裏自起煩惱:「哎呀,真的難啊!真的苦惱啊!」這是自苦自惱、妄上起妄,沒必要!「妄念起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看見窮人了,起了慈悲憐憫心,佈施給他;看見哪裡有困難了,去幫忙他,起了善念;或者這個時候發現,通過了悟佛法道理,厭離娑婆了、發菩提心了,善心生起來了。這個時候,也不要自己沾沾自喜:「哎呀,你看,我如果天天像這樣的善心就好了!」──也不是!把善心也放在旁邊,還是「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念佛,這個叫「一向專念」。不要腦子裏面東晃西晃,總是想許多,妄念起了,「我想什麼辦法把它克服」;善心起來了,就自我陶醉、自我歡喜了,又丟開念佛了,就成了不是「一向專念」了。

 

       所以,總是讓我們回歸到「一向專念」這個路線上來。

 

       「不淨之時」:心不清淨了,心不清淨還是「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心清淨,也不擱下來,還是「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三心欠缺」,「三心」就是《觀無量壽經》裏講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三心欠缺了,善導和尚講的,這個三心如果缺了一個心,就不能往生。至誠心是真心;深心是深信之心;迴向發願心是願生淨土之心。那麼,在一起就是說:你真的信順彌陀救度、願生極樂世界,是真的,這個叫做「三心具足」。

 

       有的人說:「這三心具足,那看看自己,哎呀!我好像三心不具足,三心欠缺。」

 

       法然上人說:你也不要管它,三心欠缺了,你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關於這一句,一位弟子問法然上人:「善導和尚講的,三心欠缺,缺一心都不能往生,師父你說三心欠缺不用管,只管念佛也往生。你這樣的說法,不是跟善導大師的講法矛盾嗎?」

 

       法然上人說:「不矛盾。」

 

       「怎麼不矛盾呢?」

 

       他說:「善導大師所講的三心欠缺,是對那個從來就不願生極樂世界、沒有這樣的心的人講的。我講的是指已經有了願生心,但是他不明白這個三心的分寸該怎麼把握,以為要達到什麼程度。」他說,「這兩個不矛盾的,是對已經有了願生心的人,跟他說的。」

 

       「哎呀,我覺得我現在好像願生心不強啊!」

       「沒關係!」

       「我覺得我心不真哪!」

       「你只要念佛就好!」

 

       他能回歸到念佛求生淨土的話,還是三心具足。

 

       所以,所望不同、對機不一樣,開示的法語就不一樣。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矛盾。

 

       淨土教理可以講也很微細。簡單講,就是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誰都知道。如果細細地分辨,這裏面心態各不一樣。

 

       上人下面接著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哎呀,我現在三心圓備了,有至誠心了、有深心了、有迴向發願心了,《觀經》裏講『具足三心者,必得往生』,我就沾沾自喜了。」然後放棄念佛──這個不叫三心具足。三心具足還是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所以,法然上人是講這個意思。你不要離開南無阿彌陀佛之外,另外有什麼三心具足。所以,還是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怕人家誤解了。

 

讓我們往生的,不是能信的心,而是所信的佛

       現在就有人誤解,說:「信順阿彌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我現在有信心了,所以我不用念佛了。」為什麼說有信心呢?「因為有一天,我聽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我歡喜得掉眼淚了,我感動得哭出來了,我很歡喜,跳起來了,歡喜踴躍,跳起舞來了,這個代表我有感應、有體驗,代表我被阿彌陀佛救到了,所以,我往生定了,以後念佛不念佛那都無所謂了。」
這樣的認識正確嗎?

 

       (「不正確。」)

 

       這樣的認識錯誤,不正確。這個叫做「非因即因」,他把不是正確的因當作往生之因,他把凡夫的生滅心當作往生的正因,這個怎麼可以呢?喜悅也好、感動也好、體驗也好、跳舞也好、掉眼淚也好、哭出來也好,時過境遷,就沒有了。昨天掉眼淚,今天就不掉了,對不對?醒的時候感動,睡覺的時候就忘記了。這個怎麼是往生正因呢?這個就過去了。那麼,他錯誤地理解,每次就回憶:「哎呀,我為什麼能往生呢?因為,在二○○六年九月三十號下午三點,我聽法師講法,我笑出來了。」他把那一念當作往生正因──錯啦!

 

       謂信心,是信阿彌陀佛的誓願。當然,你聞法喜悅,這個是一個心理反應,但並不代表這一點使你往生。雖然經典裏說「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不是我們能信的心讓我們往生,而是我們所信的佛、所信的這個念佛法門,我們落實在念佛當中了,往生淨土。

 

       我給大家打一個比喻:

       一個人餓得要死了,我們拿一個饅頭給他,他看見這個饅頭,當下信心歡喜:「哎呀!好啊!有饅頭吃。」他歡喜之後,我們就把饅頭收起來。請問:他能飽嗎?

 

       (「不能。」)

 

       歡喜不能讓他飽肚子,饅頭才能讓他飽肚子。

 

       這個歡喜就代表初次聞法,「哎呀,師父啊,我聽明白了,我很歡喜啊!」回去不念佛,等於饅頭沒有吃到──空歡喜一場!對不對?

       (「對。」)

 

       饅頭就代表佛號。你回去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不歡喜,也能往生。只要你老實吃饅頭,不歡喜也能飽肚子。

 

       所以,念佛很重要。前面的聞法都是讓我們落實一向念佛的前方便和導引。

 

一切落實在一向專念當中

       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前面雖然講信機、信法,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到最後結尾,他說: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落腳點是落在一向專念,你只要能夠一向專念,什麼定善、散善的功德都有;什麼信機、信法,都落實在一向專念當中。

 

       「我為什麼一向專念?我知道我是個造罪凡夫,除了念佛,沒法出離」──這叫信機;「我為什麼一向專念?我知道彌陀本願不虛,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叫信法。所以,信機也好、信法也好,深心也好、至誠心也好、迴向發願心也好,都是落實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當中,落實在一向專念當中。

 

       所以,法然上人才講:

念佛雖有種種之意,

 

       講三心、講四修、講五念、講信機、講信法、講厭離、講欣求……講了很多,經典教義很多,「念佛雖有種種之意」──

稱念六字之中,
一切皆含。

 

       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通通包括無餘。

 

上船得救喻:歡喜於一向專念

       我們經常把淨土法門比喻為乘船的法門。比如說我們在一座孤島上面,這座孤島,火山爆發了,周圍是洶湧的大海,看著就要被火山所吞沒,沒辦法離開這個地方。哎!這個時候啊,看見有大船來救我們,歡喜不歡喜?

 

       「哎呀!歡喜啊!高興啊!」高興之後,不上船──空歡喜一場,對不對?

 

       我們的人生就是如此:人生像一個孤島,我們的壽命越來越少了,就好像海水淹沒這個島嶼,淹到這個地方,淹到這個地方(比劃越來越高),我們就往上爬,爬到頂上。再淹過來,我們就死路一條了。

 

       在我們還沒命終之前,在這個島嶼還沒沉沒的時候,來了一艘大船,船長就呼喚我們說:「你只要上船,相信我!你一念歡喜上了船,我就可以度你過海。」他的目的是要讓我們上船。如果我們不相信,有懷疑心,有恐懼心,那當然我們不會上船;我們知道自己的處境很緊迫,這位船長來救我們,看見救度我們的願船呢,自然內心歡喜。所以,歡喜,它是根據什麼呢?是因為「這個船來救我」,想到「我坐船可以脫離險境」,歡喜於這件事情。所以,歡喜,自然就上船了。如果認為說:「我歡喜了,不上船。」這樣空歡喜一場。

 

       我們念佛法門也一樣,大家在這裏多天的聽聞,聽聞之後,回去就要念佛。不是說:「哎呀,我聽師父講了,這下我能往生了!」然後念佛往後腦勺一甩,不念佛了,那個叫空歡喜一場。

 

       應該執持名號!我們所謂的「信心歡喜」,是歡喜於「我這樣的造罪凡夫,我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歡喜於此一件事情,不是歡喜於其他事情。

 

窮人失金喻:執歡喜、棄名號之邪見

       再打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很窮,人家憐憫他,送一盒東西給他,說:「這是黃金,你好好保存,你肯定能免除饑餓和痛苦。」黃金因為很貴重,所以用一個精緻的盒子裝著,交給他了。可是這個窮人不認識,看到盒子,覺得不錯,他也不打開看看裏面是什麼。所以,天天守著盒子,心裏覺得說:「哎呀,我發財了嗎?我真的發財了嗎?但是,我怎麼還是這麼窮呢?」

 

       有一天,他遇到一個人,過來把他的盒子給打開了。他一看:「哎呀!真的是黃金啊!」見到黃金,他心裏就喜悅了:「哎呀,我真的不要再受窮了。」這一念喜悅啊,他就很高興,沖出去告訴人家:「左鄰右舍啊,我發財了,我現在不是窮人了!」他講的話──現在講得就很有底氣,因為家裏有黃金嘛!所以,大家也不敢小看他,認為他真的是發財了。

 

       結果,他在外邊到處去講,講來講去,有人就跟他說:「某某人哪,你現在還是老老實實回去,把你的黃金看好,免得走漏風聲,讓賊偷走了,你又成為窮光蛋。」

 

       他一聽,「哎,也有道理啊!」

 

       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賊,這個賊跟他說:「哎呀!某某人哪,你不要聽他的,他知道你發財了,嫉妒你。」他說,「大富翁都是很瀟灑的,就像你這個樣子,你想想看,你守著那塊東西有什麼用啊?你守它好幾年,對不對?你也沒有這種法喜,對不對?沒有這種發財的感受。」

 

       「對呀!這塊黃金在我那裏放三年了,我還覺得很窮苦。」

 

       他說:「窮苦啊,就是那一念窮苦的感受;那現在呢,你有了這種快樂的感受,有了發財的感受,就說明你發財了。你之所以發財,就在你看見黃金的那一念之間你就發財了,所以,這一念很寶貴。你不要讓他把你騙了,把這一念偷走了,你就是窮光蛋了。」

 

       他一聽,也有道理啊!

       這個小偷跟他講完之後,就派人到他家把黃金偷走了。

       他回來仍然是個窮光蛋。

 

       這是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我們有人聽到這個法門──黃金就代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個包裝就代表我們自我的執著心,執著心,不認識;後來打開這個包裝,就代表有善知識給我們開導,讓我們瞭解了六字名號的功德,在初聞名號的當下就感覺到很歡喜,「哎呀,我真的可以往生了。」然後就出去跟人家講:「哎呀,這樣就能往生啊,這樣就能往生啊!」自己不念佛,不執持名號,等於說把這個六字名號的黃金功德丟在旁邊。

 

       人家勸他說:「哎,某某人哪,你老是這樣講不行啊,你還是要念佛啊!」

 

       他自己又懈怠不想念,旁邊有人還破壞他,說:「哎呀,當你瞭解這句名號的一念之間,你就往生一定了!就是那個感覺,哎!往生不往生,就是那一念的感覺──信心歡喜。你去念佛,那是很苦惱的事情,不必多念。」

 

       這樣就是一種邪知邪見,這樣就是一種賊,偷掉了我們的無上之寶。我們不能被這個錯誤的見解障礙了我們的行持,應該老老實實地聽順善導大師的教導,好好念佛。

 

       現在有的人住於邪見。

 

已經成為一向專修的人,不別論三心、四修

       法然上人下面說:

 

       「三心現起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三心成就時,亦是南無阿彌陀佛」:法然上人總是依《觀經疏》,因為他是專門依據善導大師的;善導大師是在解釋《觀經》,《觀經》當中就講「三心」;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裏邊就是至心、信樂、欲生這三心:至心就是至誠心;信樂就是深心;欲生就是迴向發願心。所以,具三心也就是第十八願裏所講的信願具足。

 

       「三心現起」的時候,你也是「南無阿彌陀佛」;現在「三心成就」呢,也不離開這個,還是「南無阿彌陀佛」。

 

       法然上人還有一段法語,他說:

論三心、四修者,
為成一向專修也;
已成一向專修之人,
不別論三心、四修也。

 

       這個需要解釋。他說:淨土宗裏邊,講三心、講四修──四修是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這叫四修。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裏說:

安心、起行、作願。

 

       「安心」就是三心,三心具足;「起行」就是四修;「作願」就是五念門。

 

       法然上人說:淨土宗有很多教理、教義,在這裏談三心、談四修:你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你要長時修、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講這麼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向專修的人。「談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讓我們能成為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

 

       那麼,已經成為一向專修之人,比如說她這個老太婆,她聽懂了,她知道了,她都已經在那裏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就是這一句名號,綿綿密密地在那裏念佛,已經成為一個專修念佛、願生淨土的人,你沒有必要再跟她講:「哎,老太婆,你光這樣念,不懂得三心不能往生啊!你應該懂得深心──什麼叫機深信、什麼叫法深信;什麼叫至誠心……」這樣跟她講,反生障礙。

 

       所以,法然上人說:已經成為一向專修的人,不別論三心、四修也。

 

       比如說我們在座有很多蓮友,他聽聞法義,懂得了,回去就專修念佛。你不要嚇唬他:「哎!你光念佛怎麼行啊?你不念《阿彌陀經》怎麼可以?念《阿彌陀經》是五種正行當中的一種啊!」你這樣就是給他惹麻煩。

 

       我們講五種正行的目的,也是讓他進入一向專修。他已經落實一向專修了,你說:「哎呀,好好好!」滿足了,達到了,就可以了,這就達到目的了。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法然上人最後交代我們說:像這樣子的念佛,你就決定往生。這個很方便,這個請你把它牢牢地記在心中,不要忘記了,就按照這樣去做。

 

《十念法要》

       這一段文我再來讀一遍。《十念法要》:

不顧妄念餘念,
不謂散亂不淨,
唯口稱名號。
若常稱名者,
以佛名之德,
妄念自止,散亂自靜,
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
納於心腑莫忘失。

 

       好,到這裏。合掌。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