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好好照顧自己

目錄

一、苦惱的世界需要陽光

二、心要有交流

(一)和阿彌陀佛交流

(二)通過讀書交流

(三)通過做事交流

三、自己照顧自己

四、如何照顧自己

(一)自我照顧

(二)互相照顧

(三)團體照顧

(四)阿彌陀佛照顧

 

 

一、苦惱的世界需要陽光

       今晚和大家座談一下,不是法義上嚴肅的題目,但是和我們的生活、心性直接相關。

 

       人其實很脆弱,我們這個團體也很年輕,很多出家師父也好,在家居士也好,在心理上確實還很不成熟,很不獨立,有一點點事情就在那裏糾結,很不快樂。我們有這麼好的法門,都快樂不起來,心裏老是苦悶,所以我最近總是講,要好好念佛,好好吃飯,好好做事,好好照顧自己。

 

       如果有開朗的心境,完全可以為法門做一些事情。雖然說這個世界是苦的,人生的本質是苦的,但還是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快樂、開朗、陽光。我們瞭解了彌陀的慈愛,領納了彌陀的愛心,也應該把它貫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把它表現在我們身上,展現出來,給這個苦惱的世界、給苦惱的眾生帶來一絲安慰和暖意——這是我們應當做的。

 

       這個世界本來很苦,我們念佛人心中再沒有一份暖意,沒有一份柔軟,那就苦上加苦了。佛陀說,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這怎樣在我們身上展現出來呢?

 

 

二、心要有交流

       人總是需要交流。「流水不腐」,流動的水才不會腐敗;如果水不流動,就要腐敗了。人的心就像水一樣,不流動,封閉,就會生病。

 

       心要交流,有幾個方面。

 

(一)和阿彌陀佛交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要和阿彌陀佛有交流。我們學這個法門,日常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有的人每天念很多佛號,但是他與阿彌陀佛之間沒有交流,總是隔了一層,沒有那麼親切,念得很緊張,沒有愉悅感,心也不放鬆——這就是還沒學會和阿彌陀佛交流。

 

       交流是什麼?交流就是相互融入。就像一滴水,投到大海裏面,就跟大海成為一體了。如果你把那滴水用罐子封起來,甩到大海裏,它不還是單獨的一滴水嗎?它就和大海沒有交流。所以交流要放下自我。當然,我這樣講,也都是語言上的,怎樣成為自己的東西,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去努力嘗試,深入體會,這是最根本的。如果我們內心和阿彌陀佛有交流,即使一個人住在山頂上,也不會覺得孤單、寂寞。

 

       善導大師的「機法兩種深信」,在這個地方就能體現出來——一個罪惡生死凡夫,要投入彌陀的救度願海。我們心中充滿罪業,我們的人格是分裂的,我們每個人都傷痕累累。用什麼靈丹妙藥能夠讓傷口癒合?只有阿彌陀佛的慈愛。我們念著佛,就是讓彌陀的慈愛癒合我們的傷口,讓我們的生命和阿彌陀佛的生命成為一體,而且確確實實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生命在復甦,更加圓滿。雖然在念佛,如果沒有那種完整的生命感受,那就要在「機法深信」方面進一步加深。

 

       這個法門很簡單,但是也很細微。我們的心,到底有沒有被彌陀的法水滋潤?乾枯的樹,得到雨水就會滋潤。我們這顆僵腐、無常幻滅、痛苦扭曲的心,得到彌陀的慈愛,就會煥發出彌陀的生命。這一點,是這個法門對我們的恩惠和照顧。我們要在生活中,在念佛中享受這份彌陀的慈愛,儘量把它傳播給有緣的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佛教講弘法利生,現在我們有資格講嗎?如果我們在座的自己都不能把自己照顧好,我們談弘法利生,就是一句空話,一切都沒有根。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一點小事都放不下,一點不同意見都接受不了,一點冤枉都受不了,確實還是太稚嫩了一點。

 

       我經常講,要有「老油條」的精神。老油條是不怕油炸的。如果太嫩,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甚至五十歲還是這樣,說明我們的心智不健全,心理不夠健康。一個人總是要別人關愛,總是要別人體諒,總是要別人講好話,總是要有人來給他做思想工作——當然,我們這個團體應該有這樣的機制,但是從個人角度來講,這是有所不足的。總是要別人體諒的人,就像沒有骨頭的人,不會健康成長。沒有骨頭,只能躺著,站不起來,一站就倒了。

 

       所以,要鍛煉自己,堅強起來。有了堅強的意志、獨立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我們才有資格談弘法利生。我們不可能生下來就是這樣,總是要有些閱歷。閱歷,就是所經歷的苦惱、痛苦、種種不順。不要逃避這些,逃避永遠不能成熟。遇到逆境就要迎面而上,所謂「環境何曾困志士,艱難到底助英雄」,如果你是個有志之士,環境怎麼能把你困住?而艱難困苦最終能夠助成我們。所以,我希望大家每個人都要好好照顧自己。

 

       和彌陀的交流,要加強法義學習。不要看這個法門很簡單,「念佛一定往生,我知道了」。你知道了,怎麼落實,怎麼體現?這裏就有很多內容需要深入。如果心跟阿彌陀佛對接了,你放到哪裡都是一塊金子,都放光!你可以照顧自己,也可以行有餘力地照顧他人,這才是「人中芬陀利華」,這就非常好了。多一個「人中芬陀利華」,這個團體就多一份穩定的力量,這個世界就多一份溫暖的愛心。



(二)通過讀書交流

       其次,讀書也是一種心的交流。讀古聖先賢的書,學習善知識的相關解釋,就是和古人交流,和佛菩薩交流,和聖賢交流,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讀書,在法義上不深入,你就少了一個交流的管道。我們要學會讀書,與聖賢交流。



(三)通過做事交流

       再次,做事也是一種交流。世間的人忙於事業,獻身藝術,其實也是一種交流。在獻身事業的過程中,他的心在活動,就不會死掉;不然的話,茫茫然無所事事,難以生存。甚至有的夫妻結了婚,吵嘴、離婚,離了婚又要找一個人來結婚、吵嘴,他其實是要找個人交流,不然一個人沒法過:這就是凡夫的不足。

 

       在常住的道場,要領一份事情做。如果一個人不愛讀書,法義不深入,跟阿彌陀佛不能相契、交流,又不做事,性格再比較封閉,這樣的人幾乎是死路一條。

 

       做事,是成全我們,不要怕做事。在團體裏做事,就可以跟別人交流,甚至吵嘴都沒有關係,大家的心都有碰撞。簡單的事情,會讓我們的心寂靜,比如剝花生米、摘菜,非常簡單的事,重複的機械勞動,會讓我們的心寂靜、安寧。像婦女打毛衣、納鞋底、繡花、織布,農民種地,補鞋匠補鞋,這些簡單、重複的勞動,這些讓我們專注的事情,其實都有定慧的功夫在裏面。如果善於用心的話,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

 

       身體要鍛煉,心也要鍛煉。當然,如果你的心本來就很獨立,也很成熟,放到哪裡都可以,一句佛號隨身相伴,完全沒有問題。一般來講,領一份事情做,對初機的人還是很有幫助的,所以簡單的活兒儘量去做。

 

       這是說心要有交流。

 

三、自己照顧自己

       出家人是很不容易的。在家有在家的不容易,出家也有出家的不容易。出家,不是說把頭一剃,衣服一穿,就解決了,就畢業了:沒那麼簡單,這才開始。出家這條路走起來,是不太容易的。不容易在哪裡呢?生而為人,都是可憐憫者,有時甚至六神無主。在家人要靠家庭和社會維繫,夫妻、子女、家庭、社會關係,就好像灌木叢一樣,你支撐我,我支撐你,大家互相依靠過日子,所以他們一定要有家庭、社會的支持。出家人就不一樣,家庭關係都斷了,雖然說有一個團體,但基本上也都是自己管自己,所以出家人的難處,就在於必須自己面對自己,沒有逃避的空間,必須要鼓足勇氣。這也是出家人受人尊重、受人敬仰、有大丈夫氣概的地方。為什麼說出家人是大丈夫,帝王將相所不能及?就是因為他要自己面對自己。打個比喻,如果家庭像個灌木叢,出家人就像一棵頂天立地的松樹一樣,必須自己一個人獨立地站著,這是不容易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出家多年,還能逍遙自在地過日子,已經相當不錯了,不談他有多大的修行。這個過程,是每個出家人獨自經歷的;善知識也好,團體也好,師父也好,只能在旁邊看護。每個人這方面都要經過一番歷練,都要自己走過一段辛苦的心路歷程。有一句話說「我可以幫你做飯,但是我不能幫你吃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既然選擇了出家的道路,總是要鼓足勇氣。

 

       在佛門當中,如果是聖道門的修行,更要有孤峰頂上獨立的氣概和精神;相對來講,淨土門被稱為「易行道」,是因為我們有彌陀可以依靠,我們不孤寂。我們有阿彌陀佛,有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我們就有根。如果我們和阿彌陀佛沒有建立聯繫,出家修行是很苦悶的,因為要單獨面對自己,可是又沒有力量。所以,我們要多多熏習法義,多多歷練,在這方面要有思想準備。

 

四、如何照顧自己

       我希望,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照顧自己,有四個層次。

 

(一)自我照顧

       首先要自我照顧。如果自己都不照顧自己,還有誰來照顧你呢?我出家、念佛這些年來,有的時候確實覺得有一個人在照顧我,也可以說是佛性的自己在照顧凡夫的自己。凡夫,有很多缺點,貪瞋癡慢疑都有,那麼誰來原諒他?就是阿彌陀佛,還有我們的佛性。貪瞋癡的「我」似乎是另外一個人,他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是一個可憐的小凡夫,為什麼不原諒他呢?如果固執地認為「這個貪瞋癡的人就是我」,那就沒有退路了。他其實是另外一個存在,是一個因緣的存在而已。所以對他好一點,也就是對眾生好一點,也可以說是對我自己好一點。用這種分離法——佛性的「我」抽身一閃,不好的是凡夫的「他」,他是個很可憐的小凡夫,我對他好一點,不是應該的嗎?

 

       要好好照顧自己,心中就要有活眼。心中有活眼,腳下才有活路;心中沒有活眼,腳下只能是死路。

 

       什麼是活眼呢?活眼其實就是空,心要空靈。就像這裏有一個孔,這就是空。我們臉上如果沒有七竅,不就死了嗎?一定要有空,有空才有活路。空的地方就很好,有空,你才能轉彎啊!比方這個房間,你要搬一張桌子進來,沒有空間能搬進來嗎?如果門不夠大、空間小,還轉不過彎。一定要有空。為什麼會有踩踏事件?因為擁擠,沒有空啊。沒有空就不行,有空間才能轉彎,才能轉身。

 

       任何地方都要有空,心尤其要有空;如果沒有空間,那就是死心眼。把花生米打開,兩瓣花生仁,中間有一個胚芽,花生仁一定不是合緊的,一定是空的、虛的,裏面的芽才能長出來;如果夾得很死,胚芽就不能生長。所以,一定要有空,生命要有空間,心靈要有空間。這個空間,是無底洞,什麼事放進去都化得掉,就不存在事情了。什麼事都放在心裏不能化解,那就太苦惱了!

 

       空是什麼呢?有修養的人,空是他的轉身處;開悟的人,空就是佛性;我們念佛的人,所謂空,所謂活眼,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在我們心中活起來,什麼煩惱投進去消不了啊?天底下有什麼大事呢?天塌了,有阿彌陀佛幫我們頂著;地球爆炸了,可以去往生成佛啊!還能有多大的事情?

 

       如果人家給一個臉色你心裏就過不去,那就是沒有空。難道這句佛號不能消化別人的臉色嗎?但是你根本就不把這句佛號當作本命元辰。所謂「以念佛為自己本命元辰」,這句話是印光大師講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有這句佛號,就沒有消化不了的事。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凡夫,一定要仰靠這句名號,這才是活眼。如果死心眼,念著佛,但是不把煩惱往這裏面投,自己端著,自己「享受」——那不是享受,而是難受,心裏過不去,晚上睡不著,「我要逃跑,換地方」。有南無阿彌陀佛,你往裏面躲就好了,不用換地方。

 

       當然,有時候環境的改變也會幫助我們,挪出一定的空間,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因為堵在一個地方,眼睛盯著看,就只能看到這些;換一個角度,退後一步,可以看得更全面。如果固定一個環境,我們的心本來是愚癡的凡夫心,都很疲勞了,都是條件反射了;換一個地方,會有一個轉彎的餘地。

 

       這是第一點,希望大家好好照顧自己,心寬寬坦坦的,不要自苦自惱。

 

       我在這裏教大家,其實有時我也是自身難保。不過碰撞了這麼多年,略微有一點「耍無賴」的精神:被打倒了,就賴在地上不起來,躲過後面的一招。如果起來,又要被打倒了,何必硬撐呢?要服輸。

 

       人生如同拋物線,扔到天上會落下來。在我這個年齡之前,應該學習上進;到了我這個年齡,就要學會往下走了。這個時候如果還不老實,不往下走,還要往上頂,那就不是拋物線了。往下走很舒服,要往後退,退才是學問,才是人生的智慧。

 

       進誰都會,退才要學呢。進不用學,誰都知道進:公司要越開越大,官位要越做越高,名聲要越來越響,什麼都求多、求大、求好、求高,不知道退。等你學會退的時候,就會感到確實別有一片天地!退的時候,你會覺得很自在。退有很多收穫,有很多空間,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

 

       要學會退。跟別人發生紛爭,會退的是高手,不會退的是傻瓜。為什麼會發生交通事故?大家都想進。怎樣解決堵車問題?個個都往前進嗎?交警來了,首先讓大家退。退,才能緩解擁堵。幾百輛車堵在一起,誰先退,誰就是智者,誰就積了福報。因為第一個退下來的,使全盤皆活,這個活的功德就是他的。不要不捨得退,要學會退。《宗風·俗諦》的「肯吃虧不計較」,我們講了不知多少遍了。明知吃虧是福,偏偏不願吃虧;曉得計較是苦,恰恰就好計較。所以我們雖然修行,但是很慚愧的,這麼簡單易懂的兩句話,就是做不到。比如某件事不是你做的,有人硬說是你做的,你能接受下來,這是天大的福報啊!因為你在替別人受過。有這樣的機會幫別人分怨共過、擔待罪業,多好的事情!耶穌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擔待了眾人的罪,被釘上十字架。他有罪嗎?沒有。他救贖了眾生,所以他被稱為偉大的人。阿彌陀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以名號來救度我們,他成就了無量的功德,並以無量功德承擔我們的罪業。我們下了地獄,他說:「念我的名號,我就到地獄去救你。」這不就是擔我們的罪業嗎?他來為我們做替罪羊啊!如果我們能甘心做替罪羊,那我們所做的不就跟彌陀做的一樣嗎?何況我們其實也沒擔什麼罪,因為我們在阿彌陀佛那裏預支了,都得到好處了。如果沒有被阿彌陀佛救度,我們能擔得了嗎?「阿彌陀佛已經救度我了,阿彌陀佛這樣來擔我的罪,我們也可以擔一點別人的罪」。

 

       心要寬敞,心一寬敞,就沒有什麼事情了,「道場以無事為興隆」。在道場裏,哪有什麼了不起的事?都是由於我們的心很執著,很堅固,很僵硬,沒有空間轉彎,心量不夠,才要去辯解,所以才照顧不好自己。

 

       所以,想自我照顧,就要練好內功,要看淡一些,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如果真正感受到彌陀救度我們的恩德,天底下有什麼事情過不去?只有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一切靠準阿彌陀佛,靠得踏踏實實。我們個人沒有能力,就死死地靠準阿彌陀佛,這是信心和力量的來源。



(二)互相照顧

       我們在一個團體中共住,是難得的緣分。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同坐一條船的緣分還要共修百年。我們同在一個道場,同吃一鍋飯,同念一尊佛,同上一堂殿,哪怕你瞪我一眼,也是有緣分啊。「謝謝!我倆有緣分,你瞪我一眼,很好。」如果你這麼幽默,保證他也瞪不下去了。緣分是很寶貴的。

 

       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是煩惱業力的凡夫,大家都不容易,所以要彼此體諒、寬容、照顧,甚至彼此包庇。當然不是說大家可以隨便做壞事,而是說師兄弟之間要有一些互相關照,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彙報到師父那裏。小事彼此關照一下,下次不犯就好了。

 

       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個罪業凡夫,有很多不足,就能體諒對方。我們又不是聖人,所謂同病相憐,要彼此相扶。就好比我們都是殘兵敗將,從戰場下來,你拄左拐,我拄右拐,走路你攙著我、我攙著你,共同向淨土而去。

 

       所以,我們不要互相欺負、互相損害,而要互相照顧。抱怨、牢騷都沒有意義。人生無常,瞬間即逝,自己好好過;行有餘力,照顧周圍的人。



(三)團體照顧

       我們這個團體,最好形成一種氛圍和制度,讓團體裏的每個人能夠住得安樂、感到輕鬆,避免因為團體的要求而過分壓抑個人空間。團體是由每個成員組成的,要讓每個成員有一定的寬適度。所謂寬適度,就是大家感到挺適合。這樣,這個團體才是健全的。

 

       我們不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什麼這麼講呢?由於團體管理、聲譽等原因,團體往往會表現出一種強勢。比如說,假如我這樣要求:「弘願寺是念佛道場,要做出念佛表率,每天要有五堂課。五堂課還多嗎?才五個小時,在單位上班還要八個小時呢!」那你就沒辦法了,為了集體的利益,即使累也要扛著,扛到生病。這就是為了道場聲譽,對大家作過分的要求。

 

       我們這個團體比較年輕,不成熟,有缺陷,這是自然的;所以不要求大家爭什麼面子,只要大家過得好,我就覺得挺好。弘願寺到現在還沒有打佛七,按說這也是講不過去的——專修念佛的道場,講一向專念,連一堂佛七都沒有打過,別人會認為我們是假修行。我們現在還不具備這個條件,吃的、住的,來的人都沒法安排。我是不想讓我們的出家眾在這裏過於勞累。我們這個團體,信眾比較多。居士來三五天也就走了,他們是客人,而師父們天天在這裏住,那是不容易的。所以信眾未必理解出家師父的難處,「弘願寺什麼都好,但是好像鬆了一點。出家師父人品都不錯,但是好像威儀不太好」。我們聽到這樣的聲音,要自我反省,我們有進步的空間,但也不必如臨大敵。執事和班首師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把脈,來調整。「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出家人在道場是本;居士來了又走,是末。這個本,怎樣固住它?出家眾在這裏怎樣安住,怎麼安心念佛,這些既不能太緊,又不能太鬆——太緊則容易繃斷,容易出問題;太鬆則放逸。所以,每位住眾也要自覺,我們是一個團體,要互相成全。具體怎麼落實,還需要我們多多思維,多多摸索。

 

       團體的照顧,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我們這個團體要允許個人暴露他的缺點和不足。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本來在佛教的修行當中,有善惡的觀念,有修行的觀念,在這個大前提下,個人暴露出某種缺點,並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我們內心深處的惡毒,遠遠比暴露在表面上的要多得多。我們這個法門,本來就是救度凡夫的法門。如果你覺得不可容忍,那是你少見多怪。這樣不是很正常嗎?你有一天也會這樣;即使表面沒這樣,心裏也會這樣;你今生沒這樣,前生也可能是這樣,我們內心深藏著很多業習種子。當然,缺點終歸是缺點,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處理方法,有一定的寬鬆度,效果會更好。



(四)阿彌陀佛照顧

       歸根結底,要阿彌陀佛照顧我們。彌陀的光照著我們,他的心顧著我們,所謂「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常來其人之所」。我們雖然沒看到,有時似乎也感覺不到,但這是實際存在的。彌陀的照顧,是安心、安慰,是希望,雖然無形,但就像母親的愛,環繞在幼兒周圍,不管幼兒有沒有感受,母愛是存在的。彌陀的愛環繞在我們周圍,是實際存在的。幼兒在母愛的眷顧當中會很安全,既使是母親的一件衣服在旁邊,他也感到很安心,這是很自然的。所以,我們在彌陀的愛中,會有安心、安全、安慰,這就是彌陀照顧我們的證明。

 

       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多交流。怎麼交流?就是要去聽阿彌陀佛的話。怎麼聽?「我有一天聽到阿彌陀佛對我說『某某人啊……』」,不是那麼聽,那麼聽恐怕要出問題、出故障了。要用我們的心去聽,要深入這個法門,徹底放下自己,歸投彌陀的懷抱,所謂「通身放下,徹底靠倒」,徹徹底底歸命阿彌陀佛,徹徹底底把自己交出去,不要粘在自己手上。我們能徹底交出去,彌陀就會徹底為我們負責,我們就會感到心寬路廣,前途無量。知道自己是最徹底的罪業凡夫,在痛苦、無助的時候,一定會感受到彌陀的力量就在旁邊,彌陀的愛心照顧就在旁邊。我們唯有活在彌陀的眷顧當中,才有安全感;我們蒙受彌陀的慈愛,才有可能把它傳佈給周圍有緣的人;我們只有感受到彌陀的愛心,才可能學會照顧自己。所以,拜託大家不要自苦自惱,要好好照顧自己。

 

淨宗法師2013年4月8日講於弘願寺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