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開示

  1. 「二河白道喻」給念佛人的啟發
  2. 《示病友》講記(二)
  3. 《示病友》講記(一)
  4. 愛的建設
  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6. 學法「十二防」
  7. 出家「三隨」「三不」
  8. 如何面對法義之爭
  9. 認識「觀世音菩薩」
  10. 淨土法義的修學次第與弘法原則
  11. 淨土思想的善導者
  12. 《觀經》教眼
  13. 純粹的淨土宗(三)
  14. 純粹的淨土宗(二)
  15. 純粹的淨土宗(一)
  16. 學僧工作 愛心為本
  17. 好好照顧自己
  18. 惜福與環保
  19. 念佛與做人
  20. 三好念佛人
  21. 做事與念佛
  22.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23.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4. 下品下生之安心
  25. 宗風學習(三)
  26. 宗風學習(二)
  27. 宗風學習(一)
  28. 彌陀之家 愛心為本
  29. 於「弘願寺」為蓮友開示
  30. 為「福聖寺」常住僧眾開示
  31. 書讀百遍 熏法入心
  32. 如何讓法義入心──多聞熏習
  33. 流通法寶即是做彌陀的手足
  34. 南寧問答
  35.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四)
  36.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三)
  37.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二)
  38.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一)
  39. 淨土宗特色
  40. 淨土宗宗旨(二)
  41. 淨土宗宗旨(一)
  42. 人生之目的
  43. 答網上蓮友問(三)
  44.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下篇)
  45.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中篇)
  46.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上篇)
  47. 淨土宗行人的時代感與使命感
  4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概述
  49.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三)
  50.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二)
  51. 湖北仙桃彌陀寺念佛法會開示(一)
  52.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答蓮友問
  53. 於「淨土宗中山念佛會」開示
  54. 於「弘願寺」為僧眾開示
  55.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皈依開示
  56.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二)
  57. 弘願寺「護法聯誼會」開示(一)
  58. 淨土宗如理論答七要事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

  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二)
  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一)
  3.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十)
  4.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九)
  5.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八)
  6.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七)
  7.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六)
  8.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五)
  9.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四)
  10.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三)
  11.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二)
  12. 《觀經疏四重判》講記(一)

《淨土宗概論講記》

  1.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八)
  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七)
  3.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六)
  4.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五)
  5.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四)
  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三)
  7.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二)
  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一)
  9.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十)
  10.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九)
  11.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八)
  12.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七)
  13.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六)
  1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五)
  15.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四)
  16.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三)
  1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二)
  18.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一)
  19.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十)
  20.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九)
  21.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八)
  22.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七)
  23.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六)
  24.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五)
  25.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四)
  26.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三)
  27.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二)
  28.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一)
  29. 《淨土宗概論講記》(十)
  30. 《淨土宗概論講記》(九)
  31. 《淨土宗概論講記》(八)
  32. 《淨土宗概論講記》(七)
  33. 《淨土宗概論講記》(六)
  34. 《淨土宗概論講記》(五)
  35. 《淨土宗概論講記》(四)
  36. 《淨土宗概論講記》(三)
  37. 《淨土宗概論講記》(二)
  38. 《淨土宗概論講記》(一)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第43課:釋去普通疑惑(三)
  2. 第42課:釋去普通疑惑(二)
  3. 第41課: 一、三經要點(二) 二、答疑(一)
  4. 第40課: 一、善導大師淨土思想特色 二、三經要點(一)
  5. 第39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五)
  6. 第38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四)
  7.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8. 第36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二)
  9. 第35課: 一、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 三、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
  10. 第34課: 一、彌陀大悲,急救苦者──善導大師「溺水偏救」之文 二、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一)
  11. 第33課: 一、不顧貪瞋,稱名必生──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二) 二、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善導大師「凡夫入報」之文
  12. 第32課:不顧貪瞋,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之喻(一)
  13. 第31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二)
  14. 第30課:不慮妄念,稱名必生 ──源信大師「不染污泥」之文
  15. 第29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二)
  16. 第28課:不問罪福,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一)
  17. 第27課:不問時節,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不問時節」之文
  18. 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 ──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19. 第25課:諸佛作證,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二)
  20. 第24課: 一、名號本義,稱名必生──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三) 二、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善導大師「諸佛舒舌」之文(一)
  21. 第23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二)
  22. 第22課:名號本義,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六字釋」之文(一)
  23. 第21課:本願不虛,稱名必生 ──善導大師「本願四十八字釋」之文
  24. 第20課:定業與助業 ──善導大師判「正助二業」明傍助業專正定
  25. 第19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三)
  26. 第18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二)
  27. 第17課:正行與雜行 ──善導大師判「正雜二行」勸捨雜行歸正行(一)
  28. 第16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三)
  29. 第15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二)
  30. 第14課:要門與弘願 ──善導大師判「要弘二門」而引要門入弘願(一)
  31. 第13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三)
  32. 第12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二)
  33. 第11課:聖道與淨土 ──道綽大師判「聖淨二門」而捨聖道歸淨土(一)
  34. 第10課:信機與信法 ──善導大師釋「機法深信」而棄自身歸彌陀
  35. 第9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四)
  36. 第8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三)
  37. 第7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二)
  38. 第6課:自力與他力 ──曇鸞大師釋「自他二力」而貶自力乘佛力(一)
  39. 第5課: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二)
  40. 第4課: 難行與易行 ──龍樹菩薩判「難易二道」而捨難行取易行(一)
  41. 第3課:善導大師思想概述
  42. 第2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二)
  43. 第1課: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一)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臨終時示門第之法語)
  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辨食魚之法語)
  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妓女之法語)
  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四郎之法語)
  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重衡之法語)
  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忠綱之法語)
  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賴綱之法語)
  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無品之法語)
  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尼眾之法語)
  1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信寂之法語)
  1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隨蓮之法語)
  1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道遍之法語)
  1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乘願之法語)
  1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聖光之法語)
  1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示隆寬之法語)
  1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述《阿彌陀經》大意之法語)
  1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從配流上洛之後開示之法語)
  1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21~25)
  1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6~20)
  2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1~15)
  2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6~10)
  2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1~5)
  2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白道之事)
  2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三部分「三心料簡及法語」三心料簡(一))
  2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21~總結)
  2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6~20)
  2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1~15)
  2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6~10)
  2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二部分1~5)
  30.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6~小結)
  31.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41~45)
  32.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6~40)
  33.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31~35)
  34.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6~30)
  35.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21~25)
  36.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6~20)
  37.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1~15)
  38.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6~10)
  39.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第一部分1~5)

石家莊念佛開示

  1. 石家莊念佛開示(四)
  2. 石家莊念佛開示(三)
  3. 石家莊念佛開示(二)
  4. 石家莊念佛開示(一)

念佛往生開示

  1. 念佛往生(問答部分)
  2. 念佛往生開示(正文)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法談開示
top

法談開示

關於道場的軟硬體建設

(2012年6月4日講於湖南長沙開元寺)

 

目 錄

一、道場硬體建設

(一)道場地點的選擇 
(二)道場的規劃和設計 
(三)殿堂本尊

二、道場軟體建設

(一)關於匾額楹聯和標語 
(二)關於念誦儀軌 
(三)關於法本流通 
(四)關於法義學習和人才培養
(五)關於弘法的拓展 
(六)關於道場的「和」

智隨法師開示

 

       今天和大家溝通交流的,主要是關於道場建設方面的一些問題。因為這麼多道場都在建設,弘願寺也在建設,包括西安這一帶,也準備再擴建一個道場,所以有關道場建設方面,有些想法想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沒有事先準備,也沒有和智隨法師詳細溝通,講得不足的地方,請智隨法師補充,大家也可以發表意見。

 

       道場建設主要是兩方面:

一、硬體建設;

二、軟體建設。

 

一、道場硬體建設

       道場硬體建設,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道場地點的選擇

       我們建的道場,要選擇什麼地點?當然我們幾個道場都已經定型了,我所講的,一是就現實情況,二是將來可能還要建道場,可以作為參考。

 

       在古代,寺院幾乎都是依山林而建的,越到大山深處就越寂靜,便於修行。現在跟古代完全不一樣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城鎮化、城市化,所以道場的基本走向應該也是城鎮化、社區化,這是個大方向,要有這個前瞻性。當然,歷史的原因,還有政策的原因,會對某個具體道場地點的選擇產生影響。

 

       我們目前的道場,還是比較偏遠一點。偏遠一點,對喜歡自我修學、願意寂靜的人來說很方便,但在接引信眾方面就顯得有所不足。比如說開元寺,離長沙比較遠,其他幾個寺院離城市都比較遠。

 

       具體到一個道場,也有所謂的地理風水。地理風水是一門學問,在古代叫「堪輿學」,現在可以稱為「環境心理學」,就是說環境對住眾的身心會有一定的影響。這個影響是很客觀的,倒不是什麼迷信。比如住在一個潮濕、陰暗的地方,肯定多病。

 

       佛教說「依正」,依報、正報相互影響。對於地理風水,建道場都比較注意。我的看法是兩方面:一方面不可不信,因為它有它的規律,地理嘛,就是地形的原理;另一方面也不可全信,不能太死板,哪裡一定不能動,其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它是活的。

 

       這方面,在座各位當家法師可能比我強多了。我個人也有一點心得,談出來與大家分享。

 

       首先,自我感覺很重要。你建這個道場,你是道場的主人,是這個道場的靈魂,那麼你往那兒一站,你的感覺怎麼樣,這裏適合不適合,心裏是有數的,不是光聽人家講。你如果覺得很陽光,很舒適,很安穩,那就是好的。不是光看理論上講的。

 

       有一次上人在臺北選一個道場,寫了幾句話,我覺得非常好:周圍的環境要四平八穩,不要有過於奇險的地形,那樣會使我們的心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再就是陽光要充足,要能夠藏風聚氣;背後要給人安穩的感覺。

 

       有一次,我去一個地方,大家都說那裏好,但是我一看就不好。為什麼呢?因為背後雖然有山環繞著,但是有一個缺口,往那兒一站,覺得背後來風,感到缺口後面會有一隊人馬衝過來,覺得不安全。

 

       所以,背後一定要有靠,有靠就讓人覺得護得很緊,很安全。

 

       前面一定要開闊,開闊就是有視野,隱喻著這個法門的未來。你是要向前推展的,如果往那兒一站,前面鎖得很緊,甚至有一個東西頂在你鼻樑上,很近,很堵,那就感覺很不舒服。

 

       左右兩側也應該比較平正,不要有奇斜地形。如果這邊高那邊低的,你坐著就感覺非常彆扭。

 

       我聽一位風水家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這是很有道理的。必須是福人,他才有好的感覺,能認識好風水地,而且喜歡住在那裏,住在那裏適合他的成長。如果不是福人,給他好風水地,他也住不住,他也要走,因為跟他的心不相應。他心喜陰暗,狹小,封閉,選的地方也一定是那樣,你給他陽光、開闊、高朗的地方,他不會喜歡。什麼是福人?就是心地正直光明,心懷大眾,大公無私的人。

 

       另外就是地形、名稱的暗示,我是比較注意這一點的。它的地塊形狀和它周圍的環境,什麼山、什麼河、什麼村莊。這些名稱的形成有它的背景,一叫數百年,上千年,口傳耳聞,習以為常,納入政府行政,標在國家地圖,有很深的歷史、民俗、心理積澱,給人有一種暗示作用,也代表一種緣起。有的名稱很吉祥,讓人一聽歡喜,有的就很普通。

 

       比如我們這次去看悟真寺的下院,我就覺得那個地方是一個非常好的道場,那是非常難得的,輕易找不到。這個道場是當年善導大師居住並擴建的,祖師道場確實不一樣。悟真寺有上寺和下寺,整個面積在古代有將近五千畝的山林,四公里長。

 

       悟真寺地屬西安市藍田縣普化鎮。首先,從大的地理因緣來說,只要是在西安一帶就是好地方,特別是佛教淨土宗的道場。西安,古稱長安,是十三朝古都,大唐王朝的中心,也是當時的佛教之都。又是現在的國際大都會,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我們淨土宗開宗繁榮就在唐朝善導大師,也就是在長安一帶。西安,西方安樂國,只有西方才能讓我們安心,日落西處心自安。西安在善導大師的時代,叫長安,長治久安,必定要往生西方才有真正的長治久安,六道非是安身處,必向西方得長安。不管是「西安」也好,「長安」也好,都很吉祥,尤其念佛人一聽,可說是別有心悟。藍田,給人想到的是藍田玉、藍田猿人、藍關古道,很蒼茫、悠遠,溫蘊生輝的感覺。「普化」兩個字,一聽就是佛教的,念佛普化諸眾生。

 

       悟真寺倚靠終南山,終南山非常雄渾、深厚,群山重重,無窮無盡,稱「萬里終南山」,自古就是有名的修行地,道教稱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也是佛教名山,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大寺都依傍在終南山麓,中小寺院更是無數,現在仍然有許多修行人,住在山中茅蓬,過著隱居修行的生活。終南山是秦嶺的一部分。秦嶺是中國最大的山脈,東西橫貫,綿綿向西即是青藏高原。它是中國南北地理的自然分界線,秦嶺以南,水入長江水系,以北入黃河水系。扼住秦嶺,等於是握住了中國的中腰。道場倚靠這麼一座山,等於是倚靠整個秦嶺山脈,同時牽制長江、黃河兩大水系,進而網路覆蓋全國。從這麼一個大的背景來看它的地理風水,它和一般的背後山有靠,就不是同一個概念了。

 

       再從近處看。有一條河從終南山的藍嶺流下來,叫藍水,大概藍田縣的得名與這條河相關。這條河出山便一分為二,流了大約一公里多長後又合二為一,寺院正處於二河之間形成的沖積地帶,這一塊地造型剛好像一條船,又像一個蓮花瓣,兩邊一翹,大小非常合適,好像一葉蓮舟浮在河上。這條河叫清河,清淨的清,清流激湍,環繞四周,非常有靈性。一般的河都向東流,清河卻是往西流,這就不一樣。淨土法門的淨水、法水,長流向西。河水向西,寺門向西,山的走向也向西,船頭的方向也向西,望這裏一站,自然人心向西,人心向佛。你說建淨土道場,哪裡比這更好?清河的上流叫「藍水」,剛好是「清出於藍」,青出於藍勝於藍,預示法門發展,一代勝過一代。

 

       旁邊一座蓮花山,一座王順山。蓮花山不必說,蓮花是佛教的標誌,出污泥而不染,淨土宗就是蓮宗,蓮花之山也就是淨土之山。「王順山」,我覺得這個名稱也特別好。山有鎮護的作用,給人依靠、安全。「王」代表世俗社會,即世法,「山」代表佛教修行,即佛法。「順」是和順、恒順。世法、佛法相順不背,國家就穩定,人民有依靠。世間需要佛法指導,佛法必須服務社會。世俗社會的運行,有佛法的指導就能夠和順,社會關係就能和諧。這是我的理解。

 

       《觀經》是釋迦牟尼佛當年依靈鷲山與王舍城所講,靈鷲山下是王舍城,也就是當年的都城。悟真寺倚靠終南山,向西下望,正好是當時的帝都長安,也就是王城。善導大師在這裏疏注《觀經》,同樣依佛山、王城展開教化因緣,簡直是印度版的《觀經》在中國重新演繹,這種緣起,會讓人感覺到歷史的沉澱,有心理上的暗示作用。

 

       這些都不是人為的安排,可說是天意自然,因緣如是。

 

       另外,地理也是活的。這個「活」表現在四個方面:因人不同,因時不同,因法不同,因用不同。

 

       因人不同。某一塊地方,如果張三來,也許不是好風水,但是李四來就是好風水,這是因人不同,因為人的發展方向不一樣。比如這塊地方比較陰濕,那就不適於耐旱植物的生長,但是像柳樹這類喜陰濕的植物就願意生長,所以因人不同。不是說「哎,這裏風水不好」,你就不來,不是這樣的,也許你來就是最好的。古典小說(像《三國演義》)裏面有「某某斷魂之處」的故事描述,那個地方對某某就是斷命之處,但對對方卻意味著重大轉折,就有生發的功能,那就不一樣,所以是因人不同。

 

       因時不同。時代不一樣,風水發生了變化。也許這個地方古代是好風水,現代就不是好風水;古代不是好風水,也許現代就是好風水,它隨時間流轉。

 

       因法不同。法門不一樣,這個地方對禪宗是好風水,對淨土宗可能就不是好風水。禪宗講究用功修行,淨土宗講究接待信眾,一個收,一個放,所以不一樣。

 

       因用不同。用途不一樣,是靜修還是弘法,是山林道場還是都市道場,這些會有所不同。

 

       我們在選擇道場的時候,就要綜合來看。

 

       總的來講,我覺得一個地點,它要適於人居,居住在這裏感到舒適;要便於修行,也便於弘法,能進能退,這是最好的。

 

       開元寺也好,靈瑞寺也好,包括寶蓋寺,雖然我沒去過,但我知道那是祖師道場,都在山上。我覺得應該在長沙市有一個弘法機構,有一塊地方,這樣我們退可以息養山林,進可以到都市弘化,就會感到風水活了——地理就是能進能退的。否則,如果單單是山林道場,就會感到有所不足,羊腸小徑,很不方便。

 

(二)道場的規劃和設計

       規劃設計非常重要。建設道場,事先一定要有規劃,一旦道場建成了,就是千年基業,就不好再改了。當然,要想一開始就規劃得多麼圓滿,也不大可能,但是要有這樣的概念。甚至可以花一兩年時間搞規劃,這一步要細緻,不要著急。

 

       搞規劃,我覺得站在出家師父的角度,有幾方面的內容我們要提供。

 

       首先是核心理念。因為規劃師、設計師一般不是佛教徒,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所以我們要給他提供一個核心理念,這是道場的靈魂。我們的道場,毫無疑問要「專依善導」,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要在所有的規劃當中展現這個核心理念,總體規劃都要圍繞著它。

 

       其次是道場的定位和規模。比如弘願寺,定位為淨土宗覆蓋全國性的道場。因為有這樣的定位,它的規模就要適當。之所以做這樣的定位,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呢?不是說「我自己可以隨意定大定小」,而是要綜合參考信眾的基礎、弘法的力度、法門的因緣、成長的歷史。像開元寺這樣的道場應該怎樣定位,宗信法師就要多思考,寶蓋寺、靈瑞寺同樣也要想到:我這個道場的輻射面有多大,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裡,人才如何培養,信眾如何引導……考慮諸多因素之後,再來定位。

 

       有了定位,再設定道場規模,「我是一個地區級的道場,還是省一級的道場,輻射多大範圍……」規模小了不夠用,規模大了很累人,而且會浪費資源。家裏只有三口人,卻住五百平米,住到裏面氣都耗掉了。房間太大,耗你的氣。道場規模必須跟你的能量、氣場相匹配,要大小適宜,這樣的環境才適合你。

 

       第三就是共通的要求。這方面慧淨上人提過,我覺得很有道理。道場的建設,上人提出現代化、方便化和人性化。弘願寺,上人進來一看,不夠現代化,有的地方不夠人性化,也不夠方便化。比如說有的寮房沒有衛生間,當然,有地形的限制,但就設計來說,還是沒有想得那麼周到。已經建成這樣了,只有下次改進。

 

       因為我們是仿唐建築,臺階比較多,特別是來迎殿前面,一個臺階就差那麼一截,又沒有明確的界限分隔;有分隔吧,又顯得不美觀,很多人在那裏容易閃腳;後來要用一塊板墊上,又怕冬天結冰打滑——那個地方就是個缺陷,就不夠人性化。也有人提出要有殘障人通道,推著輪椅可以上來,我們現在這些都還沒有細膩地去做。

 

       方便化,就是道場設施讓所有的住眾都很方便地使用。

 

       現代化,寺院道場也要現代化。我的觀念比較守舊,感到佛教是比較傳統的,其實道場也應該與時俱進。比如說衛生間,古人茅坑都蓋在外面,現在顯然是不適宜的;以前點蠟燭,現在都是電燈。現代化的東西很多,再比如手機、網路等等,道場的設計就要便於弘法,要適合大家安住,便於大家學習和休息。現代科技可以合理運用,目的是把寶貴的人力資源節省下來。

 

       比如說開元寺,慧淨上人來過一次,那時候還在燒大灶,每天還去砍柴,太不現代化了!趕緊去買兩個液化氣罐。因為人是很寶貴的,每天去砍柴燒大灶,做兩頓飯都累得要死,弘法做不了,法義學習沒時間——趕緊改進。現在已經改進得可以了,不過上人如果再來,可能還會提出合理化建議。

 

       這是大方向。

 

       第四就是功能佈局。我們這個道場要具備什麼功能,怎麼佈局,怎麼使用,這是出家師父要提供的。

 

       有了這些因素之後,就要找一個專業的設計師,一定要尊重專業。不要說「我腦子一拍,出家人建廟」,古代也許可以,現代就不一樣了,比如衛星導航圖,等高線都畫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設計得好,首先會省錢。不要以為「找人設計多花錢」,不是這樣。雖然承擔一定的設計費,其實會省很多錢。比如說地形的高低,如果設計不好,路就很難走,汽車爬坡耗油,而且人可能還會摔跤,高低懸殊,非常不方便。如果設計得好,很方便,也很美觀,還能節省施工費用。

 

       孫居士是專業設計師,設計得非常好。弘願寺門前那片廣場,哪裡墊多少,道路怎麼鋪,經他一設計,車跑過來非常順,不然有些節點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地形本來是不規則的,取多少後面的土墊前面的凹地,必須精心策劃,使得二期工程有合理的平臺,門前廣場也很開闊,工程造價也降下來。

 

       搞設計,首先要提供一張地形標高圖。設計人員一看圖就知道地形地貌,建築造形就出來了,各種管道路線也會合理布排。你把殿堂規模和功能要求告訴他,他提出設計意見,大家反復討論,最後形成的方案就比較適宜。

 

       弘願寺二期工程的彌陀大殿,設計稿就改了十二次。專家就是專家,考慮問題周到。只是看圖紙,一般都感覺不到,但是一建起來就感覺很好。弘願寺目前建成這個樣子,大家還是比較讚賞的。

 

       設計師要很用心,而且要能領會我們的意圖。比如說弘願寺的山門,一開始是找一家蠻有名的設計院的古建築設計專家,我說我們是仿唐建築,結果設計院設計的山門,我一看像個小土地廟一樣,小小的三間,那麼飄飄的樣子,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山門。後來沒有辦法就找到孫居士,把我的想法告訴他,我說:「山門代表法門,要很莊重,令人心生敬仰,能夠攝受信眾。」我就講了這些抽象的概念(你說這個怎麼具體表達?表達不出來),我說,「請你設計一個。」他就畫出草圖,我一看,「哎,對!這個就挺像,就挺好,能夠表達意思。」慢慢地就形成目前這個狀況。

 

       前一段時間,成剛老方丈去了弘願寺,他就很讚賞,說:「弘願寺的山門非常大氣,再配上門前的欄杆和高度落差,還有開闊的廣場、旁邊的水庫,正像是七寶欄楯、七寶池,猶如人間淨土啊!我來之前聽信眾說不錯,但是進來一看,超過我的想像,確實設計得非常好。」

 

       這就是專業人士的設計,很多方面我們想像不到。比如說欄杆,形狀、長短、粗細都是有講究的。過細顯得很弱,過粗顯得很笨。粗細配上長短,配上整個建築,非常協調,看上去扎實有力,而且很穩定。其他方面,包括色彩的選擇,都非常有講究。還有,從山門到來迎殿,從來迎殿到彌陀大殿,距離有多遠,人站在這個地方,心理上有什麼感覺,擠不擠,頂不頂鼻樑,壓抑不壓抑。如果很近,一抬頭就會感覺擁擠、壓抑。所以,不是說殿堂越高越好,不是那樣的,它的高度和前面的縱深是有講究的。在縱深面上安排一棵樹,或者一個造型,也會產生層次感,讓你的心很安定。燈的高矮,互相之間的距離,怎樣起到引導作用。兩邊的開張度多大,如果受地形的限制,該怎樣變通。屋簷的出簷寬窄,屋簷和屋簷之間交錯所產生的空間感覺,你站在一樓,站在二樓,站在這個方向,站在那個方向,從任何角度,無論怎樣觀察,都感覺到心裏非常舒暢,幾乎是沒有挑剔的。 

 

       這就是專業設計,詳細推敲總體效果,確實非常專業。跟在專家後面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西安有位古建專家,叫李百進,他有很多古建方面的專著。他跑到弘願寺一看,就很讚歎,說:「這是經典級的。」能得到這樣的讚歎,那是不容易的,他是很有眼光的人。

 

       這是要說明什麼呢?就是我們一定要尊重專業設計,要有這樣的概念。

 

       開元寺的佈局,我覺得這兩大區塊就安排得非常好,因為地形就是如此。這一塊安排為生活修學區,那一塊安排為殿堂禮拜區,這樣分隔很清楚,大家都很方便,這就很好。

 

       一個好的設計,有四個優點:

 

       一是很便利。用起來非常方便。像孫居士設計的,設計量太大了!你把一個任務交給他,他設計到每一個房間都會反復跟你溝通,會議室、念佛堂、庫房、寮房……大小、佈局,包括向陽面、開窗透風,包括走廊方向、到哪裡,包括臺階怎麼安置等等,所有的建設內容都設計出來,非常周全,非常便利。

 

       二是很經濟。好的設計,讓你建設起來很省錢,因為它合理,一定是對地形破壞最小的,最佳方案,只會有小小取捨,不會傷筋動骨。如果傷筋動骨了,就是破了風水,壞了地脈,現代說法,破壞了環保。

 

       三是很美觀。道場,要讓大家感到很美。

 

       四是很舒適。住在裏面的人覺得很舒適,這方面空間感很重要。我看過一張寺院的規劃圖,大致還可以,但是其中一個小院排了三幢房子,我一看,應該把中間的一幢拿掉。為什麼?因為這個僧眾內院不夠寬,設計者大概為了節省空間,多加一棟樓,結果這三棟樓給人的感覺幾乎是鼻子頂著鼻子。

 

(三)殿堂本尊

       殿堂本尊是最具代表性的硬體。法門特色、設計理念都是概念性的,現在就要通過殿堂本尊這個形體把它展現出來。這個非常重要,要能體現我們的核心理念。每一座殿堂都不是隨便安排的,其中的佛像也不是隨意安奉的。

 

       信眾往往會供養很多東西,「師父,我用這個供佛,請把它放上去吧」,我們不隨便接受的;你拿來一個大燈,我就給你放上去——不是的。供品放上去一定要尊重端嚴,一定要匹配,不然的話就不美觀,得不到恭敬、清淨、光明的效果。所以,我們要有所選擇,不是拿來什麼我們就擺放什麼。

 

       整個道場,殿堂也好,本尊的安奉也好,它是無言說法,能夠感染信眾,有攝受力,有引導、暗示的作用,而且它要傳之於久遠,所以這個不可以馬虎。

 

       弘願寺也好,開元寺也好,靈瑞寺也好,寶蓋寺也好,甘露寺也好,其他寺院也好,應該形成總別院這麼一種格局——有總部,有別院。如果以現代企業運作來講,就是連鎖經營,有一個總的旗艦店,各地有若干連鎖店。「旗艦店」就是標準範本,任何地方的連鎖店都這樣去做。像國美電器、李寧服裝店,到哪裡都一樣。這樣就會形成一種合力,消費者一看,資訊馬上就很熟悉地呈現腦中,無形中就有廣告作用。我們的道場如果能夠形成這種模式,弘法的效果就出來了。統一的面孔,統一的步調,統一的法義,信眾一看,「哎,這是一個類型的」,這裏有專修道場,那裏也有專修道場,他心裏專修念佛的信仰就加固了。如果只有這一個道場專修念佛,別的道場都還沒有專修念佛,他的心就動搖了。目前專修念佛的道場不多,所以更應該有個統一性——當然,是大致一樣,不是說完全一樣,因為地形不一樣,因緣不一樣;雖然不能完全一樣,但有相同的核心理念、相似的基本面貌,「哦,這個寺院我怎麼似曾相識呢!」不是雙胞胎,也是兄弟倆。

 

       比如我們到開元寺,一看殿堂楹聯,就知道這裏肯定是專修淨土的道場。去過弘願寺的蓮友,馬上會聯想到弘願寺;如果先來開元寺,他再到弘願寺,馬上就會聯想到開元寺。這就很有弘法力度。

 

       我想就開元寺作一點案例說明。首先我很讚歎宗信法師,做成這樣,非常好!宗信法師也好,佛光法師也好,各位師父很辛苦地建起這個道場,非常讚歎,也非常隨喜,甚至很慚愧,因為我也沒有幫上忙。宗信法師從來沒有跟我叫過一次苦、叫過一次累。有時候通過電話我也問兩句,他還安慰我:「師父你很忙,我這一點,不累,你就好好照顧自己吧。」我心裏就暖融融的。

 

       開元寺的殿堂給我的感覺,第一,剛才說過了,兩大區塊的分割非常清晰,非常好。第二,佛像非常莊嚴,比弘願寺的要莊嚴——莊嚴就是莊嚴,好就是好,這尊佛像就是做得好!下次弘願寺做佛像,還要請你指導。

 

       再說說殿堂佈局給我的感覺。比如說開元寺建成三重殿,依次是大雄寶殿、觀音殿、三聖殿。這個次序比較不適當。而且空間感不夠。當然,我瞭解宗信法師的因緣,是主建三聖殿,前面的大雄寶殿和觀音殿,是老百姓原來就建好的,都要保留,翻修的話位置也都不能動:是這樣的因緣。

 

       其實如果從頭設計,我個人感覺原來的大雄寶殿和觀音殿可以不急著動他的。

 

       彌陀大殿(也就是三聖殿)蓋好之後,前面的區塊,老的殿堂放著,這樣一看,整體佈局就有統一、簡化的內在需求,後面的大殿就天天跟前面的殿堂在講話,「老兄,你快一點,你要改變,你太落後了,你太小了,你太破舊了!」然後,來的人也會講話,村上也會講話,就會請你,「宗信法師,請您幫我蓋一下吧」,你再開始蓋。

 

       如果是你一手推動,一是你很費力氣,一是他原來的不讓你動,你還要按照他的路線,就沒有主動權。

 

       你可以先把這一區塊完善好,然後等他來找你,或者是宗教局的領導幹部,大家都來看,一看就看得出來啦。

 

       像佛林寺原來的天王殿,他們是不讓動的。我想,佛林寺建起來,整體風格還是要統一。但是我先不動,後面蓋起來了,自然就來請我動。請我動,我就動了——不配套嘛,對不對!穿著國際名牌服裝,卻戴一頂小破帽,大家一看就不配套。

 

       殿堂佈局,依我看觀音殿、彌陀大殿,兩進堂就可以了。這樣,觀音殿的後面和彌陀殿之間就比較開闊,站在院子裏會感到心胸開闊。現在建三重殿,就有點堵,而且高度落差有點大,應該把前面的大雄寶殿的地方稍微墊高一些,位置可以挪後一點。大雄寶殿可以蓋成觀音殿,因為當地信眾信仰觀音菩薩,那也可以將就他。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和淨土法門很相應。弘願寺第一重殿是來迎殿,這裏是觀音殿作為接引,也很好。一般的寺院殿堂是彌勒殿放前面,就是山門殿跟彌勒菩薩來接引,我們有觀音菩薩來接引也是很好的。這樣,你在寺院裏可以講得頭頭是道,而且本身有一種暗示作用,對信眾自然講法。這是我的想法。

 

       靈瑞寺也有一座觀音殿,也是老百姓原來建好的——這種情況要彙報給慧淨上人——前面可不可以用觀音殿代替山門殿,或者是配合一個相當的造型,既美觀,又莊重、典雅,有一個漸進的法門引導次第。這都是大事情。

 

       依開元寺目前的大雄寶殿來看,前面沒有山門殿,一上來就是大雄寶殿,太突然了。這好比干任何事情宗信法師都要頂到前面,那就累死了。大雄寶殿是最主要的殿堂,代表寺院負責的就是你,你一下就頂到前沿,什麼事都要親為,那就很辛苦了。大雄寶殿前面一定要有個護衛殿堂,前面要有人幫你遮擋。你現在把它頂到前面,你看你多累啊。後面誰接了班,估計還要累。這個事情是要考慮的。

 

       第二,鐘鼓樓的位置,在大雄寶殿的後面,它們應該在大雄寶殿左右前方,它們是莊嚴大雄寶殿的,那樣就比較匹配。

 

       另外,觀音殿在大雄寶殿背後,它背後又是彌陀殿,給人的感覺就不那麼清晰,不知道這樣的殿堂格局是要表達什麼內涵。是釋迦佛給觀音菩薩打前站嗎?為什麼前後兩尊佛中間,夾一尊菩薩?當初建這些殿堂,規劃的時候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主線,可能說「殿堂建起來莊嚴就好,我就要建,有老百姓這種因緣,那只好就這個地方來建」。

 

       所以,要規劃好,要設計好,不要著急。

 

       如果像剛才講的,把觀音殿往前一推,大雄寶殿也未必要有,即使有大雄寶殿,所謂「大雄大力、大願大力」,也就是阿彌陀佛,那就可以了,這個殿堂就顯得非常莊嚴。

 

       如果觀音殿往後退一點,再拔高一點,後面的大雄寶殿再稍微降一些,這個院子就非常舒服。大家走進來也有個高山仰止的感覺,有個合適的高度差。

 

       前面有空間的話,可以再建山門或者其他設施,有一個入口的感覺,有一個護衛,就顯得非常好。

 

       從大雄寶殿本尊聖像的安排來講,釋迦牟尼佛當然很重要。如果依善導大師五種正行的話,其實也未必要把釋迦牟尼佛體現到這樣的位子,因為一般人是不清楚的。我覺得也可以有,或許涅槃像比較適合,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了,他弘法的任務最終是要交給淨土法門。像「二河白道喻」所講的「東岸聞人聲勸言」,為什麼說「人聲勸」?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已入滅,教法流傳世間。所以,如果有一尊涅槃像,會讓我們引起無限的遐思,「哎呀,佛陀入滅了」,心中有悲涼的感覺;但是,阿彌陀佛還站著啊,所以一臥一站,這個時候就知道聖道法門已經臥下,淨土法門立起來了,這種感覺會讓我們心中生起對釋迦牟尼佛的景仰、緬懷以及對念佛法門的珍重之心。

 

       現在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的旁邊,一個是迦葉,一個是阿難,我想問問大家,為什麼是迦葉和阿難呢?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兩大弟子是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怎麼沒有塑舍利弗和目犍連?大家想一想為什麼?

 

       我想這應該是禪宗的跡象,因為禪宗大迦葉是初祖,阿難是二祖,所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禪宗本來是不立佛堂的,只有禪堂,後來因為像法,也要有形象表示,那就把迦葉和阿難放在兩邊。

 

       按照常例,不應該放迦葉和阿難。迦葉行苦行,他不是常隨眾,經常自己獨自行動;隨侍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的是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佛經常會讚歎這兩大尊者,他們是數一數二的,智慧第一,神通第一。

 

       淨土宗道場如果這樣設置的話,就講不清楚。

 

       這方面我也沒有研究,但我想古人這樣做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古代多是禪宗道場,都是某某禪師,禪宗道場遍佈天下。這是為了體現宗風,不是隨便佈置的。所以,這方面我們也要思考。

 

       另外就是三聖殿三聖的高低。目前三聖都差不多一樣高。一般人會選擇三聖差不多一樣高,因為這樣看上去比較美觀。其實這個還是有說法的。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不要說觀音、勢至不可以跟他並肩而立,就是十方諸佛也不可以,淨土法門是彌陀獨稱尊,所以觀音、勢至應該降低。如果西方三聖同時呈現的話,觀音、勢至頂多也就是阿彌陀佛一半高,要顯示出這是師父帶著弟子。不能打眼一看他們差不多,那樣信眾的心不容易聚焦,以為「我念一句阿彌陀佛可能還不夠,還要念觀音、勢至」。所以,就像攝像一樣,目標一定要聚焦,不然就散了。

 

       東林寺大佛原來的設計也有觀音、勢至,比阿彌陀佛矮很多,這是比較符合的。

 

       弘願寺的彌陀大殿將來也會有三尊,中間是阿彌陀佛,兩邊的觀音、勢至會比較小,顯示弟子胡跪供養師尊,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你看觀音、勢至都在禮拜供養阿彌陀佛,何況我們哪」,趕緊要拜佛了。觀音菩薩在說話了,「我都要拜佛,跪下來供養阿彌陀佛,你趕緊也要跪下來。」這樣對世間有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同時,人們就發現「哦,阿彌陀佛是最大的,最高的」,可以給他這種感覺。

 

       另外,我看這邊有一尊伽藍菩薩,還有一尊韋陀菩薩。我建議,可以把伽藍菩薩像送給別人,不要不捨得送。我問了一下宗信法師,原來有一尊小伽藍菩薩,因為塑造的工人發心,「我給你們換個大的」,就塑了一尊更大更莊嚴的。

 

       其實未必要一應俱全,伽藍菩薩與淨土法門並沒有甚深淵源。即使人家給你一百萬,說「我就喜歡伽藍菩薩,我給你一百萬,安奉一尊伽藍菩薩」,你就說「謝謝,伽藍菩薩你可以找更好的地方安奉」。

 

       弘願寺也遇到這種情況,有人喜歡地藏王菩薩,給我一百萬,希望在弘願寺供養地藏王菩薩。我說:「供奉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很多,九華山也有,如果你願意做功德,我可以介紹你去。弘願寺是淨土宗道場,有淨土宗的宗風,隨你發心就好了。」

 

       這些事很多,各個地方都有,每一個道場走進去,幾乎分不清它的宗旨是什麼,跟別的道場也沒有什麼差別,看了一個,其他的就不用看了。

 

       一般的道場,彌勒殿、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伽藍殿等等都有,弘願寺這些統統沒有,只有阿彌陀佛。為什麼?萬法歸一。一般的寺院體現的是佛門中的「萬法」,即是以種種方便接引眾生,但淨土宗,善導大師的思想,它體現「歸一」。萬法歸淨土一法,萬佛歸彌陀一佛。萬法歸一,信仰才有落處。我們是站在歸一的地方引導信眾,所以宗旨必須明確,旗幟必須鮮明,毫不含糊,這是對眾生負責,對佛教負責。可以說天下寺院的觀音殿、地藏殿,都是弘願寺的觀音殿、地藏殿,因為這些都是在幫阿彌陀佛打前站,接引眾生。天下佛教一盤棋,有這樣的心量與格局,就不會認為弘願寺沒有觀音殿、地藏殿,甚至是在排斥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不是這樣的。弘願寺做為專修念佛道場,與天下寺院的關係,正是萬法與歸一的關係。互助互成,各得其所。

 

       信眾要做功德,做功德當然很好,但需要我們引導信仰。所做的佛像也好,所做的其他功德也好,要跟淨土相應,這樣對他也負責任,讓他結阿彌陀佛殊勝的緣分,讓他種淨土的善根,讓他更容易親近本宗。

 

       再就是群眾的要求,要耐心周旋。就像剛才講的佛林寺的兩座大殿,我們就不著急,讓群眾自己看、自己講,等到後來他們來找我們,我們就主動了,這樣比較好。

 

       殿堂本尊一致統一,也有利於法門的長久傳持。如果我們這一代人往生了,後來的人可能就不像我們這樣了解法義和法門緣起,如果沒有這些形象彰示的話,可能慢慢就變調了。

 

       我們這個道場一旦修建以後,會長久地流傳下去。

 

       現在你去香積寺,或者去玄中寺,就看不到專修淨土的跡象了,變成禪宗、律宗道場,慢慢就變了。所以,像法在那裏能夠說明問題。

 

       這是關於殿堂本尊。

 

       上面是從道場的地點選擇、規劃設計、殿堂本尊三個方面就道場硬體建設談了一些想法,下面說說道場軟體建設。

 

二、道場軟體建設

       道場的軟體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到道風、宗風,小到日常管理,涵蓋面很廣,今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關於匾額楹聯和標語

       這方面靈瑞寺和開元寺都做得不錯,都挺好。因為這也是無言說法,能夠警醒信眾,同時也能莊嚴道場,增添文化氣氛。

 

       如果要挑毛病呢,也可以挑一點。有些標語可能是信眾熱心做的,因為信眾一般也沒有什麼概念,想表達的主題很多。比如說這個小小的牌子,既要突出這幾句話,底下又要突出漂亮的蓮花,蓮花畫得很鮮豔,光彩奪目,到底眼睛是要看字還是看蓮花呢?這個時候你就會分心。

 

       蓮花其實不要用實景,可以用寫意的手法,色調不要那麼鮮豔,淡一些,用虛的,陪襯性質的,稍微點綴一下,讓畫面有所變動,不那麼呆板,又能突出主題。

 

       現在我看那一片壁報,上面的字還得眯著眼去找,這樣它的效果就打折扣了——若對版面設計不太在行,乾脆就是一個空板,然後兩句話,還簡單。

 

       所有的標語都不要太花俏,網底或者陪襯的圖案要簡單,淡一點,暗一點,這樣就可以了。

 

       字體方面,寫字的人希望字體有一點變化,美觀一點,但是這些字是給別人看的,如果讓人看著不好認,很費勁,那就達不到弘法的目的。

 

       篆體字就不好認。弘願寺也有篆體字的對聯,還專門請名家寫的,讀起來很費勁。慧淨上人來一看,說:「這個誰都不認識,放上面等於沒有放。」那副對聯本來是放在正中大門兩邊的,只好把它挪到旁邊去,正中的最起碼讓人家認識。那副對聯內容是上人提的,非常好,但是用篆體寫出來,一般人看不懂。後來沒辦法就列印了一張紙條貼在對聯下角給人看,那就不直觀了。這是字體,要有講究。

 

       另外,內容方面要和淨土宗一致。靈瑞寺有一副對聯,對得還是很工整的,內容上有一點禪的意思,這樣就不符合法門特色,純粹淨土就好了。

 

       其中有一副「空佛相即成佛,無非萬古宗風;種善因得善果,即是千年鐵案」,對得很好。但是「空佛相即成佛,無非萬古宗風」,這是禪宗的內容,不是淨土宗的。空了你就成佛了,「萬古宗風」,我們是念佛成佛的萬古宗風,不是空相的,「空佛相即成佛」,這樣就顯得宗旨不一樣。

 

       我們也可以在這副對聯的基礎上改幾個字,「種善因得善果」這六個字改成「種瓜得瓜」,「空佛相即成佛」改成「念佛成佛」,這樣對得也剛好。

 

       當然,平仄上面「瓜」和「佛」——或「種豆得豆」吧,「種豆得豆」和「念佛成佛」平仄剛好能配得上。萬古宗風,我們萬古宗風就是「念佛成佛」,這個放上去還很有勁。這樣就成了「念佛成佛,無非萬古宗風;種豆得豆,即是千年鐵案」。

 

(二)關於念誦儀軌

       這個都一樣,開元寺、靈瑞寺和弘願寺都一樣,我想寶蓋寺也一樣,早晚殿一樣,齋時供養一樣,另外,鐘偈也是一樣的。

 

       最近我寫了一篇助念開示,智隨法師也看過了,將來印出來給大家,這個也可以一樣。

 

       另外,這次佛慧居士來,讓我寫一篇放生開示。放生方面的,也會有一篇。將來還需要別的,我們把它們列出來,就會形成一系列簡潔實用的儀軌,這樣大家都一致。

 

(三)關於法本流通

       這當然也是一樣的,都流通淨土宗方面的書籍,這樣對外弘法就一致。

 

(四)關於法義學習和人才培養

       這方面我想多講幾點。法義學習和人才培養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建道場都比較忙,道場建設要募化,要接引信眾,要設計,還要監工,還要買材料,不要說「哎,大家就不學習了吧,太忙了」。其實不管有多忙,學習還是要抓,儘量抽出時間。道場事情很多,往往大家都疲於應付。

 

       弘願寺也有這種狀況,初期發展都會這樣。這方面,一個是時間因緣,再一個我們也要有這樣的觀念和規劃。

 

       學習方法方面,一個是自學,一個是共修。

 

       目前是道場建設階段,如果在工程事務很繁忙的時候組織共修,可能精力上不一定顧得過來,「我一個人忙建設都忙不過來,我帶你們學?你們自己看吧,有碟片,有書」,這個時候有心的人也只能以自學為主,有因緣再共修。

 

       學習內容方面,第一是《念佛往生之道——真諦》,這個要入心,第二就是《俗諦》的學習。《宗風》的學習,弘願寺是從去年慢慢開始的,我們也落後了,《宗風·俗諦》慧淨上人列出來都已經很長時間了。

 

       目前弘願寺是每天晚殿念完之後念一下《宗風·俗諦》的十條,還是很有效果的,對道場的和合安住,對大眾應有的基本觀念都有教誡作用。也可能剛開始念有人會覺得厭倦,「天天這幾句」,也希望當家法師們好好引導。

 

       我今年針對《宗風·俗諦》的學習講過三次課,網站上有,《弘願簡報》也會發出來,大家也可以學。《弘願簡報》發了之後應該有人組織讀一讀,樹立正確的觀念。這樣,道場能夠安和,大家住起來也便於管理,也很有修行氣氛。

 

       在學習方面,希望當家法師在百忙當中有這一份心,慢慢創造條件,為常住眾多提供學習機會,特別對年輕上進、有可能成為弘法人才的人,要注意觀察和培養。

 

       當然,年紀稍微大一些的,能夠老實念佛,精勤、穩定地在道場當中安住,那都是非常難得的,非常好。大家在寺院建設當中付出了很多辛勤勞動,同時也會聚集很多人氣,本身的威望也會樹立起來,將來都是這個道場的開山老和尚。這個時候就要鼓勵年輕人,培養年輕人。很多弟子在師父面前可能不敢講話,因為他們畢竟年輕,閱歷不廣,有的建議或想法說出來又怕不被採納。所以要鼓勵他們,要廣開言路。願意講就是對這個道場有這份愛心,不是說來挑毛病,雖然可能被採納,也可能不被採納,但是這份心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並進一步加以點撥。

 

       同時,要鼓勵弟子應該勝過師父。作為師父,要有這樣的心量,讓弟子將來超過我們,這樣我們這個法門才能興旺發達。       

 

       作為弟子,當然要隨順師教,同時也要想到,「師父在前面規劃、建設,付出辛勞,打下基礎,我現在享受現成,書也寫出來了,碟片也講出來了,那我更有條件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學習」,所以也很有優勢,後人超過前人也是很有可能的,也應該鼓勵。

 

       在法義學習上,現在的條件,包括因緣、資料,以前是不能相比的。現在是方便太多了,可以學,可以聽,也可以看。

 

       再說,講經說法也不是那麼困難,你只要有膽量,有熱心,就可以去講,只要抓住根本,可以多鍛煉。當然,很多方面還要跟智隨法師再仔細商量。但有一點我得到啟發,像福聖寺的明光法師,陝西省舉行演講比賽,她就去參加,還獲了獎,讓她巡迴演講。其實她是膽子最小的,口才也不好,往那兒一站腿都發抖,站在上面都不敢看下面的人,幾乎是背下來的。她為什麼能獲獎呢?因為她講的是慧淨上人對《阿彌陀經》核心的解釋,把它組織起來,背誦下來,——內容很好。

 

       所以,出去講法,未必要把三部經全部通達,像智隨法師那樣搜集整理完備之後再出去,或許等不到那個時候,你可以一個專題、一個專題地帶領大家學習。

 

       比如說「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你就把這首偈語作為一個專題來學習。對這首偈語,上人有開示,我也有講解,智隨法師也有講解,你把這些綜合在一起,自己表達出來。你能講一個小時,我們一聽過關了,你就可以出去專門講這個,講十次八次你不就成專家了嗎?

 

       把大部頭分解成小題目。比如說專門講「專雜得失」,專門講「善導大師六字釋」,專門講「四十八字釋」,從小題目開始,一個題目、一個題目地講。假如把淨土宗基本內容分成三十個題目,一個題目、一個題目地過關,我們打鉤,出去以後,用牌子一掛,「好,這是講過十八個題目的」,都要有級別的。好,三十個題目都過關了,就圓滿了,那你將來再講就不難了。這樣,人人都可以嘗試,上手也比較快。

 

       法是道場的生命,沒有法的話,道場很難興旺發達。

 

       昨天在靈瑞寺,淨慈法師就講了:「師父,你派一個法師來嘛,我一個人在這裏不行啊。沒有法師在這裏說法,那就發展不起來。」她這個認識是很對的。但是派誰呀?她說:「派智隨法師嘛。」我想全體弘願寺的信眾可能不答應,大概派不來,我本人就不能同意,因為智隨法師有更開闊的視野,他要統領全局的。

 

       當然,不是說他不能來靈瑞寺,一年有一個月在這裏也是有可能的,他也可以到湖南住一住,但是他的任務是要總攬全局,弘法方面、培養人才方面都要能顧得到,他可能還要到處走一走,如果把他放在一個地方,可能形勢是不允許的。

 

       那怎麼辦呢?我們本道場要培養人才,要給每個人提供鍛煉機會。

 

       這一次我覺得很好,宗弘法師到河南洛陽昭覺寺,那裏離洛陽市二十五公里,據說是當年善導大師開鑿龍門石窟時住過的地方。他們請弘願寺的法師去,我說:「宗弘法師你先去看一看。」他又帶了宗圓法師。白天宗弘法師講,晚上宗圓法師講,講的題目是「純粹的淨土宗」。

 

       講到第二個晚上,宗弘法師對他的評價很高:「他講得確實很優秀。」

 

       第一次宗圓法師在佛林寺上講臺,半天一個字都沒有講。智隨法師看他實在太難過,說:「好好好,你下來吧。」才救了他。

 

       後來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都準備好了,但是往上一站,腦子一片空白,什麼都不知道了,我就站在上面。」

 

       第二次上去之後,他就可以發言了,話匣子就打開了,現在居然出去也可以講。我曾跟宗弘法師說:「你們出去以後,找一個機會讓他講,哪怕半個小時。」想不到他講了兩個晚上,最起碼膽子是大起來了。我看現場照片,威儀還很端正。他受戒了嘛,穿著袈裟,坐在那裏很穩重。

 

       所以,不要以為大家不會講,要把他們頂上去。像這裏的行通法師、行道法師,這麼年輕,可以試著鍛煉。

 

       來了信眾,你上去一坐,智隨法師可以在旁邊坐著聽,或者也可以在隔壁聽。沒關係,講對講錯,自家人在一起,膽子慢慢就大起來了。

 

       他一講,就會發現哪裡有空白,哪裡不足,就要學習、彌補,這樣,弘法人才就慢慢培養出來了。

 

       道場初期建設需要很多人做事,但是從長期來看,做事的人好找,弘法的人難得,弘法人才是很難得的。

 

       每個人都有缺點,我們都是凡夫,都有不足,這個時候需要當家法師多多包容,多多提攜,海涵他們,該寬容的寬容,該表揚的表揚,該安慰的安慰,該提醒的提醒,該批評的也批評,但是大體方向還是要愛護、提拔。

 

       如果沒有人弘法,你想想看,道場建得再莊嚴又有什麼用?法門不能在這裏紮根,那就不行。

 

       湖南,如果不是智隨法師經常在那裏帶大家熏習,我想也不會這麼興旺。所以,人才還要從本道場發掘,大家共同努力。弘願寺那邊如果辦學習班,這邊也可以派人去學習,有什麼學習資料,可以互相流通,這樣共同來做,人才就會慢慢湧現出來。

 

       要注意創造學習條件。我想有幾方面:一是作為領頭人,當家法師要提倡、鼓勵;二是時間安排上,對喜愛學習的人儘量給予照顧,讓他好好學習。智隨法師也提過好幾回,「人家出家一場,不是只來做事的,一天到晚叫人家做事」,我也能體會大家的心。

 

       是啊,特別是年輕人,他來了,總要學習,但是道場又有很多事情。弘願寺接待任務重,弘法任務重,壓力非常大,現在這麼擁擠,信眾都沒法住。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忙不過來,所以一直也沒有給大家充裕的學習時間。

 

       還有人說:「你蓋往生樓,蓋安養院。」一蓋好你不就得閒了!我們不準備蓋,最起碼暫時不準備蓋,因為沒有辦法去應酬。

 

       所以要固本,首先把我們出家人的隊伍建立得穩固、堅定,才有力量吸納信眾。

 

       比如說寺院才住一二十個出家人,打板,過堂,維那師,僧執……執事一安排,根本就不夠用,每個人都很忙。

 

       弘願寺一開始上兩堂殿,後來變成上四堂殿。四堂殿念下來,還有那麼多事,大家都疲勞。因為這四堂殿加上三堂吃飯的固定時間,早晚打板,幾乎就把人限制住了,很難靜下心來,若想學習、研究法義,確實有一定的困難。

 

       後來我就說,四堂殿是不是調整一下?智隨法師也同意,但是大家都不調整。為什麼不調整呢?我分析主要是有點面子問題,覺得弘願寺這麼一個專修念佛道場,一天不念幾堂佛,說得過去嗎?

 

       當然,這是好心。但我覺得還是從我們道場本身出發,我們不怕別人議論,本身都累得這樣,特別是主要執事,要帶頭上殿,還要帶頭做事,晚上根本都睡不好覺。

 

       後來我想不行,講了三遍都沒人動,只好我自己來動,就把四堂殿改為兩堂殿,再加一堂學習。

 

       因為年輕人想學習也沒有時間,改為一堂學習,然後整個寺院的節奏做了調整,寬鬆一些,這樣,來的人也多一些,現在住眾大概有將近四十位。住眾多了以後,反而好安排,這樣又變成四堂殿,因為有一些老年人,你叫他讀書學習,他頭都大了。那就每天早上七點半到八點半有一堂經典學習,每天晚上七點半以後,寺院裏年輕的沙彌、淨人還自發組織了一個學習小組,在齋堂裏自己學,大概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這是非常好的氣氛。

 

       現在念佛還是五堂,因為人多了一些,老師父多了幾位,除了兩堂殿之外,上午七點半到八點半一堂,下午三點到四點一堂,晚上六點半到七點半一堂。這樣,道場就顯得很有節奏。

 

       讀書,不光在課堂上讀,課外還要預習、復習,所以,年輕人不要求一定要上四堂殿,願意上也可以,兩堂、三堂、四堂都可以,兩堂殿是基本要求。

 

       這樣調整之後,也有矛盾,外面的居士到寺院來,他們是專門來念佛的,結果只上兩堂殿,「大家讀書的讀書,學習的學習,工作的工作,不理我們」,就感到心裏不踏實。這就是外和內的矛盾。

 

       現在人多一點就比較好。人一多,可以再加兩堂殿念佛,大家就安穩了。

 

       如果條件不允許,還是要固本,以僧團建設為重,那就要發動居士。你帶隊來了,怎樣自己帶領這個團體在念佛堂念佛,或者請一兩位師父帶大家念一念。如果讓整個寺院這麼多人圍著你來運轉,那就很累,就有困難,外面來的居士的安排,住宿、接待、捐款、做佛事……很多活動,上殿還一定要師父帶領,師父們確實太忙。

 

       在這一邊,每一個道場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

 

       靈瑞寺有幾位法師上次去弘願寺,她們就講,她們一天上五堂殿。我說:「淨慈法師真是金剛菩薩!」(她還要做佛事,助念往生還做出了名聲,一超度就是三天,像這樣的佛事她都要親自參加,齋主就要看她,當家法師要參加呀!還要接待信眾,還要應酬、建設,還要聯繫宗教局、佛協這方面的事)「你真行,你比我行!」

 

       昨天,維那師簡單介紹了現在的情況,她說從弘願寺回來之後,調整為四堂課,她也沒有那麼累了。因為唱啊,念啊,維那師比較辛苦。她說以前氣力很足,五堂殿念下來,就沒有氣了;現在四堂殿,稍微又長了一點氣。

 

       確實很累。念佛的腔調比較長,長期唱還是很累的。我感覺古人一天定兩堂殿唱念比較合理,晚上打坐。依我現在的感覺,經常講話,就覺得氣很寶貴,一堂殿唱下來就不得了了,剩下的怎麼辦?——我不是說要求大家馬上改,根據情況。

 

       大家很累也不是辦法,可是我們又要念佛,將來可能就不是四個小時,甚至八個小時,一天念到晚,怎麼辦?

 

       弘願寺我就想出一個辦法:二期工程就把念佛堂化小,不建大念佛堂,分成三個小念佛堂,一個念佛堂大概一百多平方米,是圍坐的,就像禪堂的格局,中間是佛龕,供阿彌陀佛四面像,周圍是禪坐的;蓮友可以坐著念,也可以繞佛念,可以隨著念佛機念。我們嘗試跟著念佛機一句一句地念,我去跟了兩次,感覺還不錯,不累。維那師音響設備一按,聲音就出來了。不過,繞那麼多圈,還是有點累,最好是輕鬆一些——當然現在還是在摸索當中。

 

       總之,念佛是要常年累月念的,如果要長期不懈堅持下去的話,過於疲勞肯定不行。我早年在福建,覺得怎麼念都不累,現在就不行了。我們蓮友年老的多,難免氣力不足。

 

(五)關於弘法的拓展

       我感覺最好在長沙市區有一個我們的團體,有一個城市道場。

 

       長沙是個大城市,蓮友們也很有活力,最好能有一個團體。我跟智隨法師商量過多次,長沙是不是建立一個辦事處,聚集一些人來,為周圍的寺院服務,有什麼事情大家一起做;我和智隨法師也可以在這裏跟大家見面,這比往山上跑要方便很多。如果有合適的地方,我覺得花些錢都值得,買不起我們可以租,用來流通經書法寶,也可以做接待工作。在市區設辦事處,接引大眾更方便,比在山上建道場的回報率要大得多。

 

       智隨法師每次來,都要重新租房子,走的時候又要收拾東西。當然了,他很慈悲,很自在,到處遊走,但畢竟要有一個安定一點的地方。

 

       如果有一個固定地點,法師也可以來安住,接待信眾也方便,我們在這裏也有了一個工作室。甚至如果空間夠大,可以劃分功能區域。細節問題可以再討論,從大方向來講,需要有這樣一個地方。

 

       現在開元寺買了一輛中巴車,準備每個星期五從山下接大家來念佛,星期天再把大家送下山,這樣有兩天在山上念佛。我覺得這個做法很好,最起碼寺院跟山下的信眾方便溝通了。

 

       目前需要在山下選擇適當的位置,方便接引大眾——現在人不少啊。昨天謝居士說,他開了一間茶樓,兩百平方米;胡老師那裏也有個人的地方,把這些資源彙聚一下,看選在哪裡比較好。具體的落實,智隨法師可以提個意見,大家都可以參謀。

 

       各個道場和弘願寺的聯繫也必須說明一下。這麼多年來,我也沒做到位,雖然存這份心,實際上幾乎沒怎麼落實。當然,湖南得天獨厚的是智隨法師經常來,其他地方根本就聯繫不上。你說交代給誰呢?交代給寺院裏的師父吧,好像也交代不下去,現在各地跟弘願寺建立聯繫的寺院越來越多;交代給哪一個部門吧,比如客堂,他們也沒有這樣的概念,自己的事情都忙不過來。後來我想,這份工作還是把它放到我的周邊,就是方丈室。目前有佛鏡居士,還有幾位工作人員,但還是不夠。這次出來我就交代佛鏡說:「所有這些寺院,師父們的電話、道場的位址、QQ聯繫方式、人員都要熟悉,將來聯繫起來比較方便。」因為有些道場的資訊反映到弘願寺的客堂或其他部門,他們基本上是判斷不了的,也解決不了,最後都要反映到我這裏。所以,應當有個對口部門,直接反映到這個部門。

 

       這是我們目前的初步想法,將來希望能運轉得更加順暢。

 

       各個道場之間要習慣用網路聯繫。有了網路聯繫,雖然我們不一定經常交流,但是我感覺我們通了。不然的話,總感覺跟宗信法師通不上,因為他不用網路,我又不用電話。我如果用電話,那就太忙了,照應不過來。用網路比較自在,有事我就上來。比如我和智隨法師平時沒事不聯繫,一有事我就給他留個資訊,他有事也給我留個資訊,這樣就感覺聯絡比較暢通。方丈室佛鏡那邊就可以把資料整合起來,包括將來寄發《弘願簡報》或統一步調的學習安排,可以直接給各個道場當家法師,這樣,整體的運作會比較順暢一些。

 

(六)關於道場的「和」

       大家安住道場,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和」,即佛陀所說的「六和敬」。我們的道場相對來講是比較和的,大家都比較自覺。但是,只要是人,都有煩惱習氣,團體當中難免有不和的因素。

 

       如果不和,住眾的身體、心情都受影響,弘法效果也打折扣。如果一個道場很和,外面的人進來,即使不用講法,人家都覺得這裏磁場好、資訊好,感覺有攝化的力量。

 

       這就要大家共同努力。

 

       當家法師這方面,心量要大一些,要慈悲一些,要包容一些。當家法師能夠教化一方,從方方面面來講是最突出的,平時可能對弟子、對信眾要求會嚴格一些。但在現在這個時代,慧淨上人春風化雨一般的風格比較適宜。古代棍棒之下出祖師,如果照搬到現在,我估計被棍子打死的會不少。還是寬緩一些、包容一些比較好,因為大家都是凡夫,都有缺點。

 

       在共住的過程當中,我感覺要教學相長。信眾對我們是有恩德的,也能促使我們成長。當家法師統領這個團體,無形中心量也會擴大。比如說住眾,他可以發發牢騷,也可以向你傾訴,甚至背包走人。當家法師向誰發牢騷呢?沒有地方發牢騷,你也不能背包走人。在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辦?你只有鍛煉內功。外功不能解決問題,內功必須增強。

 

       內功是什麼?就是寬容再寬容,包容再包容,慈悲再慈悲。沒有別的辦法,我們必須慈悲,這會讓我們越來越寬厚,越來越柔和。這樣,道場才會人多、興旺。當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也不是說決定在當家法師一個人身上,但當家法師有他特殊的作用。所以,當家法師要更多地學習《宗風》,其中《俗諦》的學習先要開展,努力達到《宗風》的要求,比如「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這三點是最基本的,後面每一條都很好。

 

       我在弘願寺也和大家共同學習。這是學無止境的,不是說念出來我們就做到了,還要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這跟法義也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我們走在前面,慢慢引導大家跟進,道場就會越來越和諧。

 

       作為大眾,要體諒常住目前的狀況,體諒當家法師的辛勞,也要體諒住眾的辛苦,少使個性。

 

       我們是出家人,我們是修行人(這一點我也很慚愧,上人在前面不斷引導,我跟在後面慢慢學),修行人就不意氣用事,不感情用事。如果遇到事情會發火,那就顯得不夠理性。甩脾氣誰不會?不是脾氣大就本事大,大家都有脾氣,但在道場裏邊,要柔和,要調柔,和睦相處;「六和敬」,要尊敬他人,敬重他人。敬是很重要的,「和」,「敬」,你敬才能和。你把自己抬得很高,那人家怎麼能跟你和呢?

 

       各位師父都很辛苦,打鼓的打鼓,撞鐘的撞鐘,拿引擎,端香盤,人手還是不夠。寺院裏也就是行通法師和行道法師年輕一點,可能擔任的事務也多,因為老年人都在擔事,年輕人肯定也不能不擔事。那我們只能祈願更多的人加入這個團體,更多的人剃度出家。

 

       我看行道法師臉都凍壞了,到現在還沒好。你很聽話,師父也表揚你,說你很勤勞,有一段時間晚上不吃飯,餓得比我還瘦。無益苦行當遠離。在身體方面要注意,休息要充足,要有些鍛煉,走一走,冬天也要保暖、護足。

 

       好!我就跟大家說這些,請智隨法師說幾句。

 

智隨法師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

 

       我想大家聽了師父的開示,應該都很激動,也都充滿希望,不管是對法門,還是對道場。

 

       師父講得很系統,對道場的建設、管理,人才的培養,從硬體到軟體,從小的道場到整個法門的弘傳,方方面面都給大家一些指導。

 

       我個人有個感觸,我們這個時代,大家也都知道是末法時代,走到哪裡都會感嘆佛法衰微。雖然道場很多,寺院也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振奮人心、能夠給眾生帶來希望的道場不多。走的寺院越多,心裏就會越感慨。那麼,在這個末法時代,能有越來越多的好道場,我想這是所有學佛的人都在期盼的,也都在指望的。

 

       要建一個好道場,從硬體方面並不難。現在物資充足,科技也很先進,建一個莊嚴的道場很容易。所以,現在新建的道場很多,而且規模也很大,花的錢也不少,設計得也很漂亮,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在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新建的道場都很莊嚴。但是,有的一走進去之後就發現空空蕩蕩,它只是一個空洞的軀殼,沒有內涵,沒有真正起到弘揚佛法的作用。

 

       由此我們就知道,道場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空架子,而是靈魂、生命。

 

       末法時代要把靈魂注進道場裏面去,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末法時期眾生根機不堪,佛法衰微,唯獨淨土法門能夠展現它的優勢,展現它旺盛的生命力——在任何地方它都有生命力。所以,在末法時代,真正能把正法樹立起來的,真正能讓眾生看到希望的,只有淨土法門。

 

       怎樣給道場注入生命活力,這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要讓佛法興隆,只有淨土宗才有這個希望。所以,有在座師父們在前面帶隊,大眾就有指望。

 

       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會跟宗教掛鉤,出門旅遊就來到寺院。那麼,現在很多人到了寺院,看到的是什麼呢?抽籤,問卦——要錢哪,整個佛法的形象就被破壞了。

 

       所以,我們即使硬體差一點,像湖南這幾個道場,基礎建設雖然有了一定規模,但是跟大的寺院比,還是比較差,交通啊,環境啊,有些建設沒有統一規劃,還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如果大眾走進來,能夠感受到佛法的精神,那就會不一樣,他會覺得這裏有吸引力,看到了佛法真正的東西。

 

       有些人來到開元寺,除了覺得風景好,還會發現這裏有不一樣的東西在吸引他,因為這個道場有生命力。當然,各方面還需要常住法師和護法蓮友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

 

       道場的生命力在哪裡?在佛法裏。師父剛才希望大家注重學習,如果不學習、不瞭解佛法,做起事來就不知道該怎麼做。雖然很想做好,也想盡辦法運作,但是往往做出來的結果跟佛法不協調。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修學氛圍,管理方面也要系統、規範、統一。這是一件長遠的事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弘願寺因為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大的團體,上人、師父在前面帶隊,各方面都比較成熟了,所以管理、修學走在前面。相比之下,其他道場人員不齊,資源不足,組織起來就相對困難一點。

 

       我個人有個建議,我們可以合理利用人才,把每個人的優勢發揮出來。當家法師的作用,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家的優勢,如何調動整個團體的力量。我們都知道禪宗六祖,他之所以成為祖師,不完全因為他自己,背後還有一個人,就是光孝寺的住持,是光孝寺的住持把他推出來的。包括近代的印光大師,他不當家,但是當家法師把他推出來。所以,當家法師一方面是發揮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發揮大眾的作用。自己能力有所不足,可以讓有能力的人來做,這樣道場就會壯大起來。     

 

       長沙這邊人才是很多的。幾個寺院離市區都比較遠,力量都比較薄弱,怎麼把外部資源運用起來,這是我們當家法師應該多加考慮的。把大眾的力量發揮出來,這就是你的成績,即使你坐在後面一句話也不講。

 

       道場的興旺,不是因為修得大,而是因為有生命力。

 

       我們看古代的祖師道場,不是先有道場後有祖師,而是有了祖師就有了道場,所以稱為祖師道場。

 

       祖師到了哪裡,哪裡就是祖師道場。你看古代的所有祖師道場,都是因人而聞名的。

 

       瀏陽有四大祖庭,但是已經沒有祖風了。人一走,道場就衰敗了。所以,道場的興隆是以人為主,人在,道就在,道是靠人來弘揚的。所以,能夠把人才的作用發揮出來,道風就建立起來了。

 

       當然,每個地方的因緣不同,每個人的能力、法義熏修也不一樣。其實,只要是有信仰的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都希望佛教能夠興隆,也都想為佛教做事。怎樣把他們用起來,這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來到寺院,都是真心想為佛門做點事。當然,他也可能有不足的地方,他在這方面能力強,在另一方面就有所不足。那麼,我們把每個人的優勢發揮出來,即使是一個很小的道場,也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剛開始學佛的人,對生死不是很關心。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通常是兩年三年以後),幾乎都會關心生死大事。這個問題怎麼來解決呢?很多人都在尋找道場。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道場要城市化、城區化,因為人都集中在城市。我們建道場、弘法,是看中人,不是看中地盤。哪裡有人,哪裡就須要佛法走進去。

 

       但是反過來一想(我個人有個考慮),一方面要走進城市,另一方面要走出城市,城市畢竟是世俗的地方。現在是兩個極端,山區的人想走進城市,城市的人想走進山區。因為城市裏已經很染汙了,人們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有時候也想脫離這種環境,到一個清靜的地方安住,當然不一定長期在這裏,但是他們嚮往有這麼一片淨土。所以,山區道場也可以發揮優勢。

 

       如果在長沙有一個活動中心,城市、山區就可以兼顧了。城裏的人嚮往山上,山上的人把佛法傳到城裏,這樣就可以良性互動。

 

       這項工作講起來容易,做起來比較艱巨,需要漫長的過程。大家達成共識,都朝這個方向努力,應該是行得通的。單純從長沙這邊的情況來看,我所瞭解的,長沙的人才還是很多的,老居士不少,年輕居士也不少。老居士跑寺院的多,年輕人相對少一些,一般是在家裏自修,也有隨個人的因緣東奔西跑的。但是,跟我們這個法門有緣的人,肯定對道場都有一份奉獻的心,願意為道場做事。

 

       所以,主要是有人牽頭,尤其是寺院。有個團體來承擔這份責任,然後周圍很多人發心出來做事,弘法,接待,包括各地寺院的護持,他們一出面,一召集,很多事情就好解決了。

 

       在南方這一區域,長沙是中心地帶,可以輻射江西、湖北,還有廣東。很多廣東人過來一看,「這裏山水好啊,很幽靜」,就很喜歡過來。如果長沙市裡有一個專修念佛團體,就把山裏的幾個寺院盤活了。大家回去之後可以商量一下,把人力資源整合起來。幾個獨立的道場,合攏了又是一個整體,這樣每個寺院既有自己的安排,又有統一的步調。

 

       可以靠集體的力量,靠大眾的力量。

 

       好,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