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淨土宗概論》

  1. 第十章 淨土宗宗旨與特色
  2. 第九章 凡夫入報
  3. 第八章 本願稱名
  4. 第七章 作業行儀
  5. 第六章 起行
  6. 第五章 安心
  7. 第四章 淨土宗相承論釋
  8. 第三章 淨土宗正依經典
  9. 第二章 淨土宗教相判釋
  10. 第一章 淨土宗義概說
  11. 前言.目錄

貳、《佛說阿彌陀經》要義

  1. 《阿彌陀經》要義(十六)
  2. 《阿彌陀經》要義(十五)
  3. 《阿彌陀經》要義(十四)
  4. 《阿彌陀經》要義(十三)
  5. 《阿彌陀經》要義(十二)
  6. 《阿彌陀經》要義(十一)
  7. 《阿彌陀經》要義(十)
  8. 《阿彌陀經》要義(九)
  9. 《阿彌陀經》要義(八)
  10. 《阿彌陀經》要義(七)
  11. 《阿彌陀經》要義(六)
  12. 《阿彌陀經》要義(五)
  13. 《阿彌陀經》要義(四)
  14. 《阿彌陀經》要義(三)
  15. 《阿彌陀經》要義(二)
  16. 《阿彌陀經》要義(一)

參、《佛說阿彌陀經》講義

  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三)
  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二)
  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一)
  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十)
  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九)
  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八)
  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七)
  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六)
  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五)
  1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四)
  1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三)
  1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二)
  1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一)
  1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十)
  1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九)
  1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八)
  1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1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六)
  1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五)
  2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四)
  2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三)
  2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二)
  2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一)
  2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
  2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九)
  2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八)
  2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七)
  2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六)
  2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五)
  3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四)
  31.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三)
  3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二)
  3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一)
  34.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十)
  35.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九)
  36.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八)
  37.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七)
  38.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六)
  39.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五)
  40.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四)
  41. 《阿彌陀經講義》講義(三)
  4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
  43.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一)

肆、《往生論》講義

  1. 《往生論》研究
  2. 《往生論》要義
  3. 天親菩薩之教判思想
  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伍、《往生論註》講義  

  1. 再讀《往生論註》有感
  2. 《往生論註》玄義略解
  3. 現生不退論
  4. 平生業成論
  5. 佛身佛土論
  6. 凡夫論
  7. 稱名論
  8. 易行論
  9. 願力論
  10. 真實功德之垂救
  11. 一線四點
  12. 淨土宗第一奇書
  13. 曇鸞大師之教判思想

陸、其他

  1. 阿彌陀佛的救度(中英對照)
  2. 《觀經疏》四重判
  3. 《阿彌陀經》「三段要文」之經證、祖釋
淨土宗
淨宗法師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淨宗法師 > 講義
top

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二十七)

第三篇    正宗分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① 舍利    譯為鶖鷺,一種水鳥。

 

② 迦陵頻伽   譯為妙聲鳥、好聲鳥。淨土曼陀羅圖,繪成人頭鳥身的形狀。

 

③ 共命    耆婆耆婆之譯。共命鳥,又稱作命命鳥,一身二頭二心之鳥。

 

④ 五根    三十七道品,大乘小乘因地之修行。即所謂四念處(身受心法)、四正勤(己生惡令斷)、四如意足(欲精進心思維)、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此是指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㈠信:切信種種佛理。㈡精進:如所信精勵修行。㈢念:不忘佛理。㈣定:心不亂。㈤慧:用智慧辯明道理。

 

⑤ 五力    上述五根逐漸增進後,所產生的五種破邪的力量。

 

⑥ 七菩提分    也叫七覺支。㈠擇法:選擇法之善惡。㈡精進:修行不懈怠。㈢輕安:身心輕樂安穩。㈣念:不忘佛理。㈤捨:捨掉舉(浮躁)以靜心。㈥定:不散亂。㈦喜:喜善而習之。

 

⑦ 八聖道分    ㈠正見:持正確的見解。㈡正思惟:正當的思想。㈢正語:使用正當的言語。㈣正業:行正當的行為。㈤正命:過正當的生活。㈥正精進:力行諸善。㈦正念:對道理不執著也不忘記。㈧正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

 

⑧ 念佛念法念僧    思念佛、佛法(法)、與佛弟子(僧),思念三寶之恩德。

 

⑨ 三惡道    三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三種不好的生處。

 

【文科】

       廣讚依報第四,說明往生人受用、供佛、聞法的快樂生活。此段明鳥樹說法。

 

【譯解】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隨處可見種種色澤絢麗的奇妙之鳥,不妨以此間人人喜愛的鳥名相稱,如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等。這些吉祥寶鳥,晝夜發出和悅優雅的聲音,恒常不息地無礙演說著種種佛法妙理,如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極樂國土的眾生,聽到眾鳥宣說的種種妙法,都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啊!你不要認為這些鳥如同此間的凡鳥,實是由罪業感報所生。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的淨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舍利弗啊!阿彌陀佛國,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何況而有三惡道等的實事呢!這些鳥都是阿彌陀佛為了讓佛法音聲遍佈其國,利益眾生,特別以神奇願力變化而作的。

 

       舍利弗啊!阿彌陀佛國,不僅眾鳥宣說妙法,連風聲也都會演暢佛法。每當微風徐起,地上行樹以及空中羅網,一時吹動,枝葉相觸,眾寶叩擊,發出微妙的聲音,如同百千種音樂同時奏起一樣。人們聽到這種聲音,自然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如此的聞法如意,自然契合妙理,都是彼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行功德力所成就啊!

 

【辯義】

1. 要解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
舍利,舊雲鶖鷺,琦禪師雲是春鶯,或然。
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
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
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

 

所謂四念處:

一身念處。
二受念處。
三心念處。
四法念處。

 

四正勤:

一已生惡法令斷。
二未生惡法不令生。
三未生善法令生。
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二精進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五根者:

① 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

② 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

③ 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

④ 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

⑤ 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五力者:

① 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

② 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

③ 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④ 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禪定,名定力;

⑤ 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

① 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

② 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

③ 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

④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

⑤ 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

⑥ 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

⑦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① 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

② 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③ 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

④ 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

⑤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

⑥ 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

⑦ 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⑧ 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1) 何故念佛法僧?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
能念即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2) 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

 

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

 

3) 問:化作眾鳥何義?

 

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

 

       佛化導眾生之教法可分四個範疇,即:世界、各各為人、對治、第一義等四悉檀。略作四悉。法華經玄義卷一下,以悉檀為梵漢兼稱之語。悉,即遍之義;檀,為檀那(佈施)之略稱,即佛以此四法遍施一切眾生,故稱四悉檀。

 

       據大智度論卷一所載,佛之教法有種種差別,乍見似為矛盾,若總其教說,則有四悉檀之別,皆為實義而不相違背。

 

(一)世界悉檀,即隨順世間之法,而說因緣和合之義;亦即以世間一般之思想、語言、觀念等事物,說明緣起之真理。例如,人類系由因緣和合而存在,故非為實體。以人存在本是一般世俗之見,乃說適合世俗之法以隨順眾人,令凡夫喜悅而得世間之正智,故此悉檀又稱樂欲悉檀。

 

(二)各各為人悉檀,略作為人悉檀。即應眾生各別之根機與能力,而說各種出世實踐法,令眾生生起善根,故又稱生善悉檀。

 

(三)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之貪、瞋、癡等煩惱,應病而予法藥。此係為滅除眾生煩惱與惡業之教;以其能斷眾生諸惡,故又稱斷惡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即破除一切論議語言,直接以第一義詮明諸法實相之理,令眾生真正契入教法,故又稱入理悉檀。

 

4) 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全體是佛境界)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

 

       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奈何離此淨土,別談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

 

       重重結示為哪般?令深信佛所成,已經成,為我成,最精妙,欲送我,而欣慕願求。

 

2. 法事讚  426

1) 勸欣慕淨土

願往生,願往生。
道場清淨稀難見,彌陀淨土甚難聞。
難聞難見今得會,如說修行專意專。
願佛慈悲遙攝受,臨終寶座現其前。
既見華台心踴躍,從佛逍遙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眾等回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① 依報之結,故勸欣淨。

② 難聞難見今得會。

③ 平時遙攝受,臨終現其前。

④ 蓮花寶座。

⑤ 自然即是彌陀國。佛性自然。

⑥ 無漏無生還即真。在此即假,至彼即真。

 

2) 讚寶鳥說法

願往生,願往生。
極樂莊嚴間雜寶,實是稀奇聞未聞。
寶鳥臨空讚佛會,文文句句理相同。
晝夜連聲無有息,哀婉雅亮發人心。
或說五根七覺分,或說八聖慈悲門。
或說他方離惡道,或說地獄封人天。
或說長時修苦行,或說無上菩提因。
或說散善波羅蜜,或說定慧入深禪。
菩薩聲聞聞此法,處處分身轉法輪。
眾等回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① 理相同者,無不指歸念佛。聞是音已,皆念佛法僧。

② 「如是等法」開釋六句。

③ 念佛即是轉法輪,轉法輪還教念佛。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3) 讚無情說法

願往生,願往生。
極樂莊嚴出三界,人天雜類等無為。
法藏行因廣弘願,設我得佛現稀奇。
或現鳥身能說法,或現無請能應機。
或使微波出妙響,或使林樹讚慈悲。
或使風光相應動,或令羅網說音辭。
一切莊嚴聲遍滿,恒沙天樂自依時。
為引他方凡聖類,故佛現此不思議。
我等聞之身毛豎,碎骨慚謝阿彌師。
一受專精不惜命,須臾即到豈為遲。
眾等回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

 

① 雜類,有情無情,同皆無為,同一涅槃。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

② 鳥、波、樹、風、光、羅網,一切莊嚴,盡說妙法。

③ 為引他方凡聖類。

 

4) 總結依報讚

願往生,願往生。
彌陀佛國真嚴淨,三惡六道永無名。
事事莊嚴難可識,種種妙微甚為精。
地回寬平眾寶間,一一同耀五百光。
一一光成寶台座,一一座上百千堂。
千堂化佛塵沙會,眾生入者共相量。
無數音聲遊空轉,化天童子散華香。
晝夜六時無間息,地上虛空難可量。
八德香池隨意入,灌注由人無淺深。
或出或沒三禪樂,徐徐相喚入檀林。
檀林寶座行行別,聖眾猶若超日月。
日月即是長時劫,或坐或立或游方。
到處唯聞無上法,永絕凡夫生死殃。
是故彼國名安樂,眾等回心願往生。
往生彼國無餘事,手執香華常供養。
( 彼國眾生更無事,衣裓盛華詣十方。)

① 明真淨報土。

② 明地上莊嚴。

③ 明寶池莊嚴。

④ 明寶林莊嚴。

⑤ 明聖眾莊嚴。

⑥ 明聞法超證。

⑦ 結故名極樂。

 

3. 聲不思議德

 

1) 大經48

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偏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
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
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① 微妙最勝。

② 聲皆演法。

③ 聞者悟忍。

 

2) 註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鏤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極盡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
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此界:噪音、苦惱音、恐怖音、靡靡音。

       四面楚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聞風喪膽。鬼哭狼嚎。

       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

 

4. 風不思議德

1) 調和、溫涼、柔軟、適速、隨意、流香、布德、演法、滅垢、悅體、散華。

2) 此界:狂風、暴風、颱風、颶風、龍捲風、沙塵暴。寒風、熱風。陰風、惡風、賊風。風刀、風霜、風雨、風雪。風病。風濕。傷風。中風。

 

風是德風,音是法音,樂稱天樂,聲皆妙聲,皆做佛事。

 

5. 俯順凡情

       淨土法門,本為凡夫,往往借喻凡夫所知的這個世界最貴重、最美好的事物,如金銀七寶等,從事相上說明極樂莊嚴,以便讓分別取相的凡夫易於理解,心有所住,羡慕彼土清淨莊嚴,發起願生之心。一旦往生,則自然證悟成佛,契入種種不可思議妙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絕待之樂,相待而說。如同《觀經》: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至於極樂本身的微妙勝境,限於凡夫的思惟境界,即使是釋尊以無礙辯才,親宣淨土三經,所說也不及億萬分之一;如同對山野村夫,說不盡皇城豪華。本經的表達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俯順凡情。如說「晝夜六時」、「飯食已訖」,為順此界凡夫習情。實則極樂自體光明,不假日月照臨,超越時間概念,並無晝夜交替;國中人民皆以禪悅為食,法喜資身,豈用五穀充腹。

 

       二、 舉事攝理。如舉鳥樹說法之事,彰明依正一體、相融相即之理。

 

       三、 言近指遠。如以此界金玉之寶,指說極樂功德之寶。

 

       四、 以少顯多。如七重、七寶,並非限定之數,實則多至無盡。

 

       五、 量即非量。如百千種樂,實則無量。蓮花亦無量光色。

 

       六、 隨說不定。如說蓮花大如車輪,實則不限,而可廣至數十、百由旬。

 

6. 身土一體

       關於極樂淨土的位次,善導大師判為「報土」、「涅槃界」,《觀經疏》說:「十方佛國,並悉精華;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極樂淨土是十方佛土中最精最勝、無比無倫的淨土。

 

       實際上,極樂世界完全是阿彌陀佛稱性功德的自然顯現,是阿彌陀佛本身的境界,佛身與佛土一體,佛身全成佛土,佛土全是佛身,不可思議。根據淨土三經,極樂世界不僅鳥樹羅網會說法,水流光明、清風鼓樂,一切音聲盡宣妙法,所有莊嚴皆施佛事。

 

       《要解》說:

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

 

       本經說極樂眾鳥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觀經疏》明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極樂地下寶幢光明、地上樓樹莊嚴、虛空化鳥聲樂,一切無非阿彌陀佛無漏功德的全體大用。如入水池,所觸皆水,無不受濕;往生極樂,隨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心所念,無非彌陀功德,自然契悟真常。善導大師形象地說: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大經: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瞭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7. 問:此界眾生,雖欲聞法,法師不常有,法會不常遇,難以如願,何以一生彼國即自然常聞一切妙法?

       答:此由彼佛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成就。其願言: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8. 問:無三惡道雖好,然於諸淨土中甚為淺近,極樂既是報土,最為第一,何必說此淺事?

       答:為顯彌陀大悲,攝凡為本,救苦為先,建立最勝無雙報土,乃為攝取造作三惡罪業、恐懼三惡受苦之凡夫,故說無三惡道,令其安心有份。

 

       彼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而以無三惡道、不更惡道為最初第一、第二願,實令我等造惡眾生動容銘懷。今此大願成就,故彼國土,無三惡道。其願言: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若僅止無三惡道,可說為淺,今則救三惡道眾生,皆令成佛,最深無比。如世間罪人,本求免於刑罰,未敢望於一衣一食;今乃出其牢獄,授以高爵,奉以厚祿,乃至王位江土,豈是小恩。莊嚴經: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分享到
中華淨土宗協會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11049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8789-4818
傳真:02-8780-7050
E-mail:amt@plb.tw

捐 款 護 持

信用卡定期定額護持

本會推薦使用
前往

信用卡單筆護持

單次隨喜護持
前往

四大超商繳費護持

多元化的護持
前往

其他方式隨喜護持

匯款護持方式
前往